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2: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蘇琳茜
研究生(外文):su line chen
論文名稱:民眾對護理之家服務的認知、需求及消費意願之調查研究-以岡山地區為例
指導教授:謝國榮謝國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IE GUO R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高苑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經營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3
中文關鍵詞:護理之家需求消費意願
外文關鍵詞:Nursing HomeRequirementConsumer wil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目標:本研究主要目的為調查岡山地區民眾對護理之家服務的認知、需求與消費意願。方法:本研究採訪問員至村里活動中心、農會、郵局、學校等地,隨機挑選不同時段,對現場居住於岡山地區的民眾發放問卷,並在填答民眾旁邊,以利受訪者詢問。共發放700份問卷,總共回收662份,經過初步整理後,扣除缺漏及填答不全等無效樣本85份,有效問卷為577份。所採用的統計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及獨立樣本檢定…等,對研究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居住地及親屬中是否有人住過護理之家等三個不同的變項對民眾對於護理之家服務的認知無顯著差異;受訪者之個人特質不同,其對於護理之家的需求亦不同;整體而言,服務意涵、服務內容與需求構面呈顯著正相關,表示受訪者對護理之家的服務意涵及內容認知程度愈高,則需求愈高,故受訪者對護理之家服務的認知會影響其對護理之家的需求;受訪者之個人特質不同會影響其對護理之家的消費意願,則部分成立。文末,依據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供政府相關單位及護理之家經營者對未來政策面或執行面上之參考。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idents of Gangshan area, Kaohsiung County, about the awareness, requirement and consumption intention of nursing home services.

The researcher went to the community center, farmers' association, post office, school, and home residence area, etc, in different times and sent questionnaires to local residents randomly. Respondents filled out questionnaires by themselves, in case they might have any questions. Total of 700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and 662 were received. Finally, deducted invalid 85 cases, the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577. The researcher use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 and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to analyze research raw data.

In this research, we have found different gender, residence area and relative have experiences in living the nursing home. In finding out these three variables in relation with the awareness of nursing home services, the difference is not remarkable. Respondents with different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demand for nursing homes are also different; Overall, the implications and details of services to demand i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It means that if respondents' awareness to the meanings and contents of nursing home services is higher. Therefore the participants’ cognition will affect there demand to nursing home services; Participant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would affect the consumption intention to the nursing home, this is part tenable. In the end, based on research conclusion, and put forward the related proposal, for government related department and nursing home operator to future policy or execution referenc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5
第二節 研究動機 9
第三節 研究目的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流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景國內護理之家發展與功能 12
第二節 護理之家服務的意涵 15
第三節 認知理論 16
第四節 需求意涵 17
第五節 消費者行為理論模式 19
第六節 專有名詞解釋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33
第二節 研究工具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8
第四節 問卷設計 38
第五節 問卷發放與回收 42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 44
第二節 服務認知差異分析 45
第三節 服務需求差異分析 51
第四節 認知差異對需求之影響 56
第五節 認知需求對消費意願之影響 57
第六節 消費意願差異分析 58
第七節 選擇護理之家的關鍵因素 62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65
第二節 建議 67

叁考文獻
中文部份 69
英文部份 71
附錄
附錄1 問卷 73
中文文獻:
王正、曾薔霓(1999).「倫理與價值:長期照護財務機制之理念與原則」.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2,101-142。
王東雲 等(2009) .長期照估需求推估.經建會委託計畫。
李伯黍等譯(2003).A. S. Reber著,“心理學詞典” .五南圖書出版社。
林欽榮 (2002) .消費者行為.揚智文化,台北。
田 玫(1999).長期照護服務模式.於阮玉梅、陳心耕、陳惠姿、林麗嬋、田玫、徐亞瑛等編,長期照護.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淑瓊、陳正芬(2000).長期照護資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92,19-31。
李世代、許佩蓉、張俊喜、林靜宜、林壽惠(2006) .機構式長期照護綜論.台灣老人醫學雜誌,第一卷,第四期,頁198-215。
李世代、廖英茵(2004) .老人常見的營養問題—以長期照護機構老年住民之經驗為例.護理雜誌,51(5):21-25。
鄭輝文、林志鴻(2004) .推動長期照護保險可行性之研究.經建會委託研究。
詹火生、林青璇(2002).老人長期照護政策—國家干預觀點之分析.
呂寶靜、吳淑瓊(1994).建立台北市老人養護系統之研究—養護機構之調查.台北市社會局委託研究報告。
陳青浩、劉維倫、林承學、黃怡菁、鄭家堯、隋安莉(2007) .台南縣民眾對行動醫院的認知與滿意度之探討.嘉南學報,第33期,472-484 頁。
林淑霞、劉榮宏、殷偉賢、陳冠群、葉明陽、蔡勝國 等(2006) .民眾對遠距健康照護服務之認知與需求調查研究 .台灣衛誌, Vol.28, 552-564頁。
李宗派(2006) .老人的觀點探討使用機構式服務之特性.台灣老人保健學刊 , Vol.1.2, 1-17頁。
楊嘉玲(2001).護理之家照護品質指標:以老年住民、家屬以及護理人員的觀點探討.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0(3),238-247頁。
楊漢湶、孫碧雲(1998) .我國老人長期照護體系之展望.醫院雜誌,第31卷,第 5期,23-32頁。
邱馨誼(2001).社區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之自我照顧行為與健康信念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漢湶、孫碧雲(1999) .私立醫院經營附設護理之家之簡介-以天主教耕莘醫院為例.醫院雜誌,第 32卷,第 3期,第 59-66頁。
楊漢湶、孫碧雲.“公立醫院附設護理之家之探討” .醫院雜誌,第32卷,第 2期,第 57-65頁,1999。
謝高橋等(1994).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之規劃與整合:老人福利需求初步估報告.臺北:內政部。
榮泰生(1999).消費者行為.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青璇、詹火生(2002).「老人長期照護政策-國家干預觀點之分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徐光國(1996) .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張華葆(1994).社會心理學,三民書局
賈淑麗.長期照護模式,長期照護概念.台北:華杏,2001。
熊惠英、藍忠孚(1993) .臺灣地區長期照護服務之現況及其問題.護理雜誌:40(3): 15-24。
賈淑麗(1999) .長期照護之服務模式.長期照護概論。華杏書局,台北。
中華民國長期照護專業協會編印,2002.“台閩地區長期照護資源名冊” .中華民國長期照護專業協會,台北。
吳淑瓊、張明正 (1997) .臺灣老人健康照護之現況分析.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暨衛生政策研究中心暨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研究報告。
吳致潔(1994).創造力、認知型態與研究績效之關係.靜宜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明蕙譯(2006) .消費者行為:策略性觀點.台北:雙葉
行政院衛生署(1995).建立醫療網第二期計畫.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衛生署(1996).建立醫療網第三期計畫.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衛生署(1997).跨世紀衛生建設衛生白皮書.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衛生署(1998).老人長期照護三年計畫.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衛生署(1999).醫療發展基金作業要點.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衛生署(2000).新世紀健康照護計畫.台北:行政院。
內政部經建會(2009) .中華民國臺灣2008年至2056年人口推計。
內政部統計處(2010) .機構式服務資源概況。內政部統計年報。
行政院主計處(2009) .國情統計通報第223號.www.stat.gov.tw
行政院衛生署(2010). 98年度死因統計.http://www.doh.gov.tw
行政院經建會(2005).中華民國臺灣94年至140年人口推計.臺北市。


英文文獻:
Abramovice, B. (1988). Internal management, skilled nursing facility. In B. Abramovice (Eds.), Long term care administration(pp. 59-65). New York: Haworth.
Abdellah, F.G., Levine, E.(1979). Better patient care through nursing research, New York:MacMillan.
Arnould, E., L. Price & G. Zinkhan(2002), Consumers, New York :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Berman, B. & Ebans, J.R..(1982).”Marketing”.Macmrillian Publishing Co.189-193
Bearden, W., Ingram, T., LaForge, R., (2001), Marketing: Principles & Perspectives, 3rd ed., Boston: McGraw-Hill/Irwin.
Blackwell , Miniard ,& Engel(2001). Consumer Behavior,(9th ed),FL:Harcourt, P.71.
Bowers, B ., Esmond , S., & Jacobson, N. (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ffing and quality in long-term care facili¬ties: Exploring the view of nurse aides. Journal of Nursing Care Quality, 14(4), 55-64.
Brody SJ,Masciocchi C (1980).Data for long-term care planning by health systems agenc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70:1194-8.
Bradshaw J. (1972) The Concept of Social of Social Need. New Society 30, 640-3.
Carp, F. M., & Carp, A. (1984). A complementary/congruence model of well-being on mental health for the community elderly. In I. Altman, M. P. Lawton, & J. F. Wohlwill (Eds.), Elderly people and their environment ,pp. 279-336.
Dellefield, M. E. (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 staffing in nursing homeand quality indicators: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26, 14-28.
Engel, J.F., Miniard P.W. & Blackwell, R.D.(1995), Consumer Behavior .8th ed, Forth Worth:Dryden.
Evashwick,C.,& Langdon,B. (1996 ).Nursing homes .In Evashwic, C. J. K .The continuum of long-term care:Anintegrated systems approach.(pp.43-59).
Hawkins, Best & Coney (2001). Consumer Behavior Edition 8th.
Linda, N.(1998). Quality of care in nursing homes. Nursing Management, 5(8), 17-20.
Loudon, D. & A. J. D. Bitta(1988). Consumer Behavior: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3rd ed., N.Y.: Mcgraw-hill
Mowen, J. C. and Minor, M.(2001), Consumer Behavior,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pp.161.
Nicosia, Francesco M.(1966). Marketing and Advertising Impli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Schiffman, L. G. & Kanuk, L. L. (1991). Consumer Behavior,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Tu E.J.C. , Freedman V. & WolfD. (1992) Kinship and familysupport in Taiwan. Research on Aging 15, 465-86.
Kotler,P(1994).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8th., Prentice-hall ,New York, p.464.
Kotler,P(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Prentice. Hall Inc.
Peter,J.P. & Olson(1990),Consumer Behavior and Marketing Strategy,Richard D. Irwin Inc.,pp.5-6.
Pratt, Jr. W. Rober(1974). Handbook of Marketing, Robert Ferber Edition , McGraw Hill Inc.
Walters C. Glenn P., Gorden W. (1970), Consumer Behaviors: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Homewood , 3, Richard D. Irwin Inc.
Walter, C. G. & Bergiel, B. J. (1989). Consumer Behavior(p9). 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
Zaltman, G. (2000). Consumer Researchers: Take a Hik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6, 423-42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正、曾薔霓(1999).「倫理與價值:長期照護財務機制之理念與原則」.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2,101-142。
2. 王正、曾薔霓(1999).「倫理與價值:長期照護財務機制之理念與原則」.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2,101-142。
3. 吳淑瓊、陳正芬(2000).長期照護資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92,19-31。
4. 吳淑瓊、陳正芬(2000).長期照護資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92,19-31。
5. 李世代、廖英茵(2004) .老人常見的營養問題—以長期照護機構老年住民之經驗為例.護理雜誌,51(5):21-25。
6. 李世代、廖英茵(2004) .老人常見的營養問題—以長期照護機構老年住民之經驗為例.護理雜誌,51(5):21-25。
7. 楊漢湶、孫碧雲(1998) .我國老人長期照護體系之展望.醫院雜誌,第31卷,第 5期,23-32頁。
8. 楊漢湶、孫碧雲(1998) .我國老人長期照護體系之展望.醫院雜誌,第31卷,第 5期,23-32頁。
9. 楊漢湶、孫碧雲(1999) .私立醫院經營附設護理之家之簡介-以天主教耕莘醫院為例.醫院雜誌,第 32卷,第 3期,第 59-66頁。
10. 楊漢湶、孫碧雲(1999) .私立醫院經營附設護理之家之簡介-以天主教耕莘醫院為例.醫院雜誌,第 32卷,第 3期,第 59-66頁。
11. 楊漢湶、孫碧雲.“公立醫院附設護理之家之探討” .醫院雜誌,第32卷,第 2期,第 57-65頁,1999。
12. 楊漢湶、孫碧雲.“公立醫院附設護理之家之探討” .醫院雜誌,第32卷,第 2期,第 57-65頁,1999。
13. 熊惠英、藍忠孚(1993) .臺灣地區長期照護服務之現況及其問題.護理雜誌:40(3): 15-24。
14. 熊惠英、藍忠孚(1993) .臺灣地區長期照護服務之現況及其問題.護理雜誌:40(3): 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