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石萬壽(1979)。臺南府城的城防-臺南都市化研究之一。台灣文獻,(第30卷,第4期),140-166。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石萬壽(1983)。台灣府署建置始末及遺址碑自註。台灣風物,(第33卷,第3期) ,21-3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04年12月)。台南歷史散步特展圖錄(初版)。台
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村上直次郎(1975)。熱蘭遮城築城始末。台灣文獻,(第26卷,第3期)(石萬壽譯),112-125。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鶴亭(1967)。熱蘭遮城建置年代與名稱演變考。台灣風物(第17卷,第5期),51-59。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陳秀琍(2002)。紅城戀影-老台南歷史散步(初版)。台灣:人人出版社。
葉石濤(1999年9月10日)。從府城到舊城-葉石濤回憶錄(初版)。台北:翰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傅朝卿(1999)。日治時期台灣建築。台北:秋雨文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傅朝卿(2004)。西洋建築發展史話-從古典到新古典的西洋建築變遷(初版)。台南市: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石萬壽(2006年9月)。記丙戌年三郊鹿耳門寄普。e代府城台南市刊,20,60-63。石萬壽(2006年11月)。話說安平劍獅。e代府城台南市刊,21,18-19。
石萬壽(2007年1月)。府城街坊記之一 禾寮港街。e代府城台南市刊,22,66-69。石萬壽(2007年3月)。府城街坊記之二 十字街-上。e代府城台南市刊,23,54-56。石萬壽(2007年5月)。媽祖信仰的歷代流轉。e代府城台南市刊,24,16-19。石萬壽(2007年5月)。府城街坊記之二 十字街-下。e代府城台南市刊,24,48-49。石萬壽(2007年7月)。府城街坊記之三 鷲嶺。e代府城台南市刊,25,68-70。石萬壽(2007年9月)。府城街坊記之四 鷲嶺南坡。e代府城台南市刊,26,52-56。石萬壽(2007年11月)。府城街坊記之五 鷲嶺西南坡。e代府城台南市刊,27,68-71。石萬壽(2008年1月)。府城街坊記之六 石像。e代府城台南市刊,28,44-47。石萬壽(2008年3月)。府城街坊記之七 孔子廟。e代府城台南市刊,29,59-63。石萬壽(2008年5月)。府城街坊記之八 泮宮坊。e代府城台南市刊,30,62-65。石萬壽(2008年7月)。府城街坊記之九 台南府城城門遊-大南門。e代府城台南市刊,31,25-37。石萬壽(2008年7月)。府城城垣之滄桑。e代府城台南市刊,31,18-24。
石萬壽與黃莉雯(2008年7月)。台南府城城門遊 保衛城緣-6座外城知多少。e代府城台南市刊,31,38-39。
傅朝卿(2006年9月)。創造府城文化遺產的21世紀新願景。e代府城台南市市刊,20,50-55。
傅朝卿(2006年11月)。熱蘭遮城與億載金城的當代契機。e代府城台南市市刊,21,70-73。黃俊銘(西元2002年11月1日)。帝冠式建築樣式。建築雜誌,64,28-37。傅朝卿(西元2002年11月1日)。國民政府名人祠的琉璃瓦情結。建築雜誌,64,46-51。編輯部(西元2002年11月1日)。南方象限-高雄 高雄歷史人文風貌。建築雜誌,64,90-95。黃俊銘(西元2002年11月1日)。南方象限-高雄 高雄空間場域與建築再生利用之總體策畫。建築雜誌,64,96-101。
資料提供/高雄市工業局,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日商清水營造與吉普營造(西元2002年11月1日)。南方象限-高雄 高雄車站-帝冠式建築遷移工程。建築雜誌,64,108-111。
趙建銘建築師事務所(西元2002年11月1日)。南方象限-高雄 高雄驛博物館群-城市記憶的建構與延續。建築雜誌,64,112-115。
許銘陽建築師與華範建築事務所(西元2002年11月1日)。南方象限-高雄 創造現代的傳說---風與影的對話 高雄市臨港線輕軌列車站暨渡輪站體工程。建築雜誌,64,122-125。
編輯部(西元2003年8月1日)。台南市市長許添財專訪。建築雜誌,72,8-11。金光裕(西元2003年8月1日)。二十年孤寂。建築雜誌,72,22-23。王明蘅(西元2003年8月1日)。通變定勢散懷抱:都市閱讀與書寫。建築雜誌,72。24-25。編輯部(西元2003年8月1日)。台南紀年:重大之城市發展事件。建築雜誌,72。28-31。編輯部(西元2003年8月1日)。台南紀年:台南圖譜。建築雜誌,72。32-36。編輯部(西元2003年8月1日)。台南紀年:現況要覽。建築雜誌,72。40-47。孔憲法(西元2003年8月1日)。半月沉江:台南的自然形貌。建築雜誌,72。24-25。傅朝卿(西元2003年8月1日)。古城年輪:台南市都市與建築變遷。建築雜誌,72。48-55。謝宏昌(西元2003年8月1日)。尋找台南常民生活的第三空間。建築雜誌,72。56-63。王明蘅與黃衍明(西元2003年8月1日)。都市憲章:市政是一時的,都市卻是永久的。建築雜誌,72。64-65。
黃崑山(西元2003年8月1日)。府城風貌的特色與遠景。建築雜誌,72。68-75。孫全文(西元2003年8月1日)。赤崁文化園區計劃。建築雜誌,72。76-83。徐明福(西元2003年8月1日)。邁向一個具有地方特質的都市發展--以台南市孔廟文化園區之規劃為例。建築雜誌,72。84-89。吳秉聲(西元2003年8月1日)。隱沒‧顯形-初描五條港歷史區域營造計畫。建築雜誌,72。90-97。王明蘅(西元2003年8月1日)。津頭微見:安平的水紋記憶。建築雜誌,72。98-105。柏森建築師事務所(西元2003年8月1日)。台南州聽-修護計畫。建築雜誌,72。114-121。
江佩蓉(西元2007年9月1日)。花宅戀300年。30雜誌,37,34-38。
江佩蓉(西元2007年9月1日)。祖業翻新尋回開枝散葉的力量。30雜誌,37,40-42。
江佩蓉(西元2007年9月1日)。至少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打哪來。30雜誌,37,44-45。
30雜誌廣告部企劃製作(西元2007年9月1)。打造藍染成為時尚精品LV。30雜誌,37,39-39。
楊博淵、簡惠華、江佩蓉(西元2007年9月1日)。台灣珍貴遺產的存亡之秋。30雜誌,37,48-50。
江佩蓉(西元2007年9月1日)。千人小聚落創造五億產值。30雜誌,37,52-54。
林婉蓉(西元2007年9月1日)。踏訪蘭嶼,一探台灣最後祕境。30雜誌,37,60-67。
30雜誌廣告部企劃製作(西元2007年9月1日)。苗栗縣 找回舊山線的新感動。30雜誌,37,76-77。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製作人),簡偉斯與郭珍弟(導演) (2003)。Viva Tonal跳舞時代【影片】。(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劉嵩 (製作人) (2001)。城市的遠見-巴塞隆那的經驗。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公共電視。
劉嵩 (製作人) (2001)。城市的遠見-浴火鳳凰 神戶。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公共電視。
劉嵩 (製作人) (2001)。城市的遠見-花園城市 新加坡。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公共電視。
劉嵩 (製作人) (2001)。城市的遠見-巨人的腳步 上海。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公共電視。
劉嵩 (製作人) (2001)。城市的遠見-心靈的故鄉 京都。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公共電視。
劉嵩 (製作人) (2001)。城市的遠見-打造世界之都 巴黎。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公共電視。
劉嵩 (製作人) (2001)。城市的遠見-古川町物語。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公共電視。
劉嵩 (製作人)(2001)。城市的遠見-跨越歷史的圍牆 柏林。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公共電視。
劉嵩 (製作人) (2001)。城市的遠見-蛻變中的魯爾工業區(上)。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公共電視。
劉嵩 (製作人) (2001)。城市的遠見-蛻變中的魯爾工業區(下)。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公共電視。
劉嵩 (製作人) (2001)。城市的遠見-震起的希望 九二一重建區。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公共電視。
劉嵩 (製作人) (2001)。城市的遠見-愛河港市 高雄。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公共電視。
劉嵩 (製作人) (2001)。城市的遠見-宜蘭經驗。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公共電視。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文化資產保護法。2010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cca.gov.tw/law.do?method=find&id=30
西文文獻
Cara Carmichael Aitchison. (2006). The Critical and the Cultural: Explaining the Divergent Path of leisure Studies and Tourism Studies. Leisure Studies, 25(4), 417-422.
Donald Getz. (2008). Event tourism: Definition, evolution, and research. Tourism Management, 29, 403-428.
Dania El-Iraqi, & Mohamed Osman. (2006). Site Management: An Application to Wadilmeluk (the Valley of the King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12(3), 283-291.
Darrell G. Fisher. (2006). The Potential for Rural Heritage Tourism in the Clarence Valley of Northern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n Geographer, 37(3), 411-424.
Elizabeth Greenspan. (2005). A Global Site of Heritage? Constructing Spaces of Memory at the World Trade Center Si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11(5), 371–384.
Javier Cap´o, Antoni Riera Font, & Jaume Rossell ´o Nadal. (2007). Dutch Disease in Tourism Economies:Evidence from the Balearics and the Canary Islands.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5(6), 615-627
Juanita C. Liu. (2005). Tourism and the value of culture in regions.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39, 1-9
John C.Confer, & Deborah L. Kerstetter. (2000). Past perfect: Explorations of Heritage Tourism. Parks & Recreation, 35(2), 28-34.
Karen M. Ruggieor, Donald M. Taylor, & Wallace E. Lambert. (1996). A Model Of Heritage Culture Maintenance: The Role Of Discrimination. Int. J. Intercultural Rel, 20(1), 47-67
Kennedy I. Ondimu. (2002). Cultural Tourism in Keny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9(4), 1036-1047
Kathleen M. Adams. (2005). Public Interest Anthropology in Heritage Sites: Writing Culture and Righting Wrong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11(5), 433–439.
Kevin V. Mulcahy. (2007, November). What is Cultural Polic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200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ater Arts and Cultural Administration Proceedings, Kaohsiung.
Lisa C. Breglia. (2005). Keeping World Heritage in the Family: A Genealogy of Maya Labour at Chichén Itzá.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11(5), 385-398
Martin Selby, & Nigel J Morgan, (1996). Reconstruing place image: A case study of its role in destination Market research. Tourism Management, 17(4), 287-249
Noel J .Lindsay. (2005). Toward A Cultural Model of Indigenous Entrepreneurial Attitude.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 Review, 5, 1-15.
Pascale Marcotte, & Laurent Bourdeau. (2006). Tourist’s Knowledge of the UNESCO Designation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The Case of Visitor to Quebec C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8(2), 4-13.
Pamela M. Godde, Martin F. Price & Friedrich M. Zimmermann. (2000). Tourism and development in Mountain Regions: Moving Forward into the New Millennium.
Robert Shepherd*. (2006). UNESCO and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ibe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36(2), 243-257.
Sally Wehmeier(Ed.). (2000).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ra Nicholls, Christine Vogt, & Soo Hyun Jun. (2004).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Heeding The Call For Heritage Tourism. Parks & Recreation, 39(9), 38-49.
S. Majumdar*. (2005). 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literary heritage: A case study of India. 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 37, 179-187.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SATION. (1972).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Adopted by the General Conference at its seventeenth session. Paris, 16 November 1972 English Text (No. 28063). P. Stott.
Yahaya Ahmad. (2006). The Scope and Definitions of Heritage: From Tangible to Intangib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12(3), 292-300.
Yiping Li*, & Raymond Lap Bong Lo. (2004). Applicability of market appeal-a case study of heritage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25, 789-800.
Yaniv Poria. (2001). The show must not go o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3(2), 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