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A.書籍部份
安海姆著、李長俊譯,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雄獅。
熊祥林著,1990,(消費者的知覺),農學社。
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著、郭小平譯,1992,(藝術心理學新論),臺灣商務。
鄭麗玉著,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五南。
李醒塵著,1996,(西方美學史教程),淑馨。
蘇珊.宋妲(Susan Sontag)著、黃翰荻譯,1997,(論攝影),唐山。
劉思量著,1998,(藝術創作與欣賞之實際與理論),思量藝術家。
蔡明發著,1998,(構圖的訣竅),渡假。
柯勒(Wolfgang Kohler)著、李姍姍譯,1998,(完形心理學),桂冠。
考夫卡(Kurt Koffka)著、黎煒譯,2000,(格式塔心理學原理),昭明。
蔣載榮著,2002,(觀念攝影─影像的視覺心理剖析),雪嶺文化。
游本寬著,2002,(論超現實攝影─歷史形構與影像應用),遠流。
Mark T. Keane著、李素卿譯,2003,(認知心理學),五南。
Robert L. Solso著,梁耘瑭譯,2003,(視覺藝術認知),全華科技。
Johannes Itten作、蔡毓芬譯,2005,(造形分析),地景。
李昱宏著、2006,(美感的攝影技巧),藝術家。
余秋雨著,2006,(觀眾心理學),天下遠見。
大衛.伯金斯(David Perkins)著、莊靖譯,2008,(看藝術學思考:看得不一樣,想得更靈活的創意思考技術,原點。
矢野鈴著,柳曉陽譯,2008,(設計的技術104),如何。
麥可.弗里曼(Michael Freeman)著、吳光亞譯,2009,(攝影師之眼:數位攝影的思考、設計和構圖),大家。
B.期刊、年鑑、學報
陳一平(1999)完形心理學連續律與相似律之內在機制探討,頁19-37。中華心理學刊,第41卷,1期。伊彬(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林演慶(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2006),頁61。設計學報第11卷第4期 2006年12月。
蕭世文、周志榮(2007)。以模糊熵進行網站首頁設計之完形感知計測。台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64, pp. 137-156。
C.學術論文
鄭伊紜(2005),攝影作品在完形心理學之視覺分析─以臺灣攝影家鄭桑溪為探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系碩士論文。
葉政鑫(2001),運用完形心理學探討介面形態組織關係對注意力之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黃資涵(2007),探討滑鼠包裝型態與吸引消費者注意之關連,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葉政鑫著(2002),運用完形心理學探討介面組織關係對注意力之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
蔡芳姿著(2004),完形心理學群化原則應用於數位影像設計的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蔣旻勳著(2003),攝影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運用,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蔡芳姿著(2004),完形心理學群化原則應用於數位影像設計的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憶婷著(2003),室內設計之完形心理視覺構成架構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蕭崇仁著(2003),以視覺心理學探討氣韻生動意涵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Gombrich, E. (1972). Symbolic images. London.
Wilden, A. (1987). The rules are no game: The strategy of communication. London:Routledge & Keg.
Arnheim, R.(1974),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Design Basics 基礎設計網站(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2_140/th2_140_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