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楊恩捷(2004),緊密都市之永續性推估,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2.陳亮全(1989),台北市土地混合使用適宜尺度之研究,台北市都市計畫處。
3.許戎聰(2001),住宅區相容性土地使用評估指標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技術學刊,第16卷,第1期,第27-36頁。
4.周倚臣(2008),碎形理論應用於台南市土地混合使用特性推估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5.農用新(2003),港埠競爭力之研究-以高雄港與上港為例,國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6.黃書禮、蔡靜如(2000),「台北盆地土地利用變遷趨勢之研究」,都市與計畫,第27卷,第1期,第1-23頁。
7.黃昭雄(2003),以承載水準及空間結構特性探討台中市鄰里公園網落系統,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所碩士論文。8.黃書禮、翁瑞豪、陳子淳(1997),「台北市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之建立與評估」,都市與計劃,第24卷,第1期,第23-42頁。9.陳佳慧(2006),多核心空間結構規劃模型之建立—以台灣北部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10.李國正(2000),公共設施區位之合理配置,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11.韋彰武(1990),台北市高級中學區位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2.鍾誠惠(2006),以空間觀點檢視台南市公園承載水準,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林素心(1988),台北市公共圖書館的承載圈空間推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王敬甯(2003),學區規劃研究:動態區位模式之應用,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15.廖晉廷(2001),動態停車場區位選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6.陳佳慧(2006),多核心空間結構規劃模型之建立—以台灣北部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17.黃書禮、蔡靜如(2000),「台北盆地土地利用變遷趨勢之研究」,都市與計畫,第27卷,第1期,第1-23頁。
18.衛萬明、林千琪(2004),「應用動態區位模式於國小學校設施區位選擇之研究」,都市與計劃,第31卷,第2期,第113-142頁。19.李永展(1997),「鄰避症侯群之解析」,都市與計劃,第24卷,第1期,第69-79頁。20.李永展,何紀芳(1996) ,「台北地方生活圈都市承載設施之鄰避效果」,都市與計劃,第23卷,第1期,第95—116頁。21.黃昭雄(2003),以承載水準及空間結構特性探討台中市鄰里公園網落系統,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22.林峰田(1997a),「公共設施檢討空間推估方法」,都市與計劃,第24卷 第2期,第171-192頁。23.林向斌(2005),以景觀生態法推估都市綠地變遷之研究-以桃園市、八德市、龜山鄉為例,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4.林宏晉(2004),不確定因素考量下之都市鄰里公園區位選擇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5.李國正(2000),公共設施區位之合理配置,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26.王敬甯(2003),學區規劃研究:動態區位模式之應用,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27.廖晉廷(2001),動態停車場區位選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8.任懷鳴(1995) , 「從人口趨勢看小班小校的規劃」,教改通訊,第13期,第31-37頁。29.韋彰武(1991) ,台北市高級中學區位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30.張登欽(1984) ,國小學校規模、區位、學區劃分之研究-台北市松山區實證探討,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31.黃定國(1999) ,「都市計劃通盤檢規定對國民小學用地配置之課題推估」,台北科技大學學報,第32期,第233-263頁。
32.蕭再安(1992) ,設施區位問題多目標決策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博士論文。33.賴光真(1995) ,都市地區國小學區劃分模式之建立,政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4.張家生(1995),計量管理應用於校址選擇與學區劃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35.鍾靜(1985),線性規劃應用於學區劃分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6.蔡輝昇(1987),「網路系統中解單一中心埸站位置方法之研究」,運輸計劃季刊,第15巻,第2期,第117-128頁。37.丁建偉、姜崇洲(1997),「廣州市分區規劃編制及其信息系統的建立」,城市規劃,第120期,第2期,第45-47頁。
38.林峰田(1997a),「都市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海峽兩岸及海外華人地理資訊系統學衠研討會。
39.馮正民、高鎮遠(1996),「人口與就業活動因果關係之研究」,都市與計劃,第23卷,第1期,第37-53頁。40.黃南淵(1992),建築容積管制數理模型之研究發展,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委託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研究報告。
41.曾國雄等(1993),台北市各項公共設施規劃檢討標準之研究,台北市政府都市規劃處委託研究報告。
42.曾國雄、陳君杰、林宗智(1995),「台北市都市計畫公園綠地設置標準之研究」,都市與計劃,第22卷,第2期,第253-267頁。43.葉光毅(1990),「都市公共設施服距離之研究-台南市之實例探討」,建築學報,第20期,第71-86頁。44.黃幹忠、葉光毅(2002),「都會區郊區消費購物旅次時間與商店設址之評估」,台灣土地研究,第5期,第23-44頁。
45.紀雲曜、李上妤、葉光毅(2004),「公共設施最適承載/影響距離之評估模式」,建築與規劃學報,第5卷,第2期,第150-177頁。46.楊子廣(2006),都市公園系統可及性水準之研究-以台南市計畫都市公園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47.邱怡寧(2008),臺南市古蹟文化旅遊發展策略之研究-層級分析法及地理資訊統之應用,國立臺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碩士論文。48.卓明瑩(2007),從公共設施服務水準之界定檢討住宅容積率之設定—以台南市虎尾寮重劃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49.朱棟(2009),以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容積率評估醫療院所承載量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立德大學城鄉與資產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50.Michael, Batty (1994), “A Chronicle of Scientific Planning: The Anglo-Amedeling Experience”, Jouran of APA, Vol.60, No.1, pp.7-16.
51.Michael, Batty (1997),”Urban System as Celluar Automata”, Environment and Plqnning (B), Vol.24,pp.159-164.
52.Current, J., H.Min and D.Schilling(1990), “Multiobjective adnlysis of facility location decisions”, European Journal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49,pp. 295-307.
53.Chardaire, p. and A.Sutter(1996), “Solving the dynamic facility lacation problem”,Networks,Vol. 28,pp. 117-124.
54.Owen, S. H. and M. S. Daskin (1998) “Strategic facility location”:a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Vol.111,pp. 423-447.
55.Chiesura, A. (2004), “The role of urban parks for the sustainable cit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Vol.68, pp. 12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