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著作
1. Mary F. Cook著,吳雯芳譯,人力資源外包策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初版。
2. 王文杰著,中國大陸法制之變遷,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初版。
3. 王文杰著,嬗變中之中國大陸法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二版一刷。4. 王文科、王智弘著,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出版社,2004年。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2005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年。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2008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年。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2009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年。
8. 佛洛波特恩(Furubotn, Eirik G.),孫經緯譯,新制度經濟學,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年初版。
9. 吳宏洛,轉型期的和諧勞動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5月。
10. 馬克思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11. 袁明仁,大陸勞動合同法最新解決之道及應用實例,台北:華信統領企業管理諮詢顧問有限公司,2008年4月初版。
12. 陸敬波著,勞動合同法HR應用指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初版。
13. 賀紹奇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用問答,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12月初版。
14. 張左己主編,中國勞動體制改革硏究,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15. 張海平編著,高上社會研究法第二回,台北:高點出版社,2005年。
16. 程延園編著,勞動關係,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第2版。
17. 黃同圳,大陸台商人力資源管理,台北:風和出版社,1995年。
18. 黃越欽著,勞動法新論,台北市:作者自刊,2006年修訂三版。
19. 黃茂榮著,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2002年9月4版。
20. 湯樹榮、習龍生主編,勞動法實務全書,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4年8月初版。
21. 董保華,勞動合同法的軟著陸,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7月初版。
22. 齊志榮、徐小洪,中國勞動關係導論,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23. 熊春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解釋與應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初版。
24. 鄭玉波主編,民法債編論文選輯上冊,台北:五南出版社,1984年初版。
25. 劉清波著,中國大陸司法制度,台北:華泰書局,1995年4月初版。
26. 韓忠謨著,法學緒論,臺北:韓聯甲發行,2002年再版。
27. 關懷、趙履寬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實務全書,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28. 龔基云著,轉型期中國勞動關係研究,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初版。
二、中文期刊
1. 丁明智,外商直接投資的就業效應剖析,軟科學2005年第19卷3期,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頁26-29。
2.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194期,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3. 王紅領、李稻葵、馮俊新,FDI與自主研發:基於行業資料的經驗研究,經濟研究2006年0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頁44-56。
4. 王全興,勞動合同立法爭論中需要澄清的幾個基本問題,法學2006年09期,上海:華東政法學院,頁19-28。
5. 王健君,需要合理博弈的利益集團,瞭望2007年12期,北京:新華通訊社,頁58-61。
6. 牛勇平,國際直接投資與我國就業量之間的關係,經濟學動態2001年1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頁29-32。
7. 毛亞斌,如何依法應對金融危機——淺析中國企業經濟性裁員現象,上海企業2009年03期,上海:上海企業聯合會,頁10-12。
8. 田成平,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草案)》的說明—2005年12月24日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07年第五號,北京: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2007年7月,頁420-423。
9. 江小涓,跨國投資、市場結構與外商投資企業的競爭行為,經濟研究2002年09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頁31-38。
10. 朱偉雄、陳晴敏,〈論大陸基層工會委員會〉,《台商張老師月刊》第47期,2002年3月,台北:台北市企業經理協進會,頁10-12。
11. 汪習根、王麗莎,論勞動權法律保障機制的完善—全球化視野下的思考,湘潭大學學報,武漢:湘潭大學2005年9月,第29卷第5期,頁85-88。
12. 余永定,FDI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國際經濟評論2004年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2004年3~4月,頁22-23。
13. 何魯麗,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實施情況的報告—2005年12月28日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06年第1號,北京: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2006年2月,頁82-87。
14. 李杰,論提高勞動者的市場博弈能力與發展和諧勞動關系,集團經濟研究2007年26期,北京:中國集團公司促進會,2007年9月,頁94-95。
15. 李敏,私營企業雇主與雇員關係的博奕分析,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廣東省廣州市:華南理工大學,頁54-57。
16. 李春雲,《勞動合同法》對企業解雇成本的影響分析,《當代經濟》2008年10期,湖北省武漢市:湖北省經濟幹部管理學院,頁40-42。
17. 沈坤榮、耿強,外商直接投資、技術外溢與內生經濟增長—中國資料的計量檢驗與實證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05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頁82-93。
18. 谷書堂、李鋒,勞動力市場配置──國有企業勞動就業制度改革的方向,經濟縱橫1994年07期,吉林省長春市: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社科聯,1994年7月,頁1-4。
19. 吳民平,勞動合同法對用人單位提出新挑戰,上海企業2007年第10期,上海:上海企業聯合會和上海市企業管理協會,頁11-13。
20. 邵騰,企業如何有效地減免勞動爭議的發生,人口與經濟2007年02期,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7年4月,頁68-72。
21. 芮立新,勞動合同立法的宗旨、背景及主要制度,中國勞動2007年7月,北京:中國勞動學會、勞動科學研究所,頁16-20。
22. 胡光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草案)》修改情況的匯報—2006年12月24日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07年第五號,北京: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2007年7月,頁423-428。
23. 胡光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草案三次審議稿)》審議結果的報告—2007年6月24日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07年第五號,北京: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2007年7月,頁431-432。
24. 姚樹潔、馮根福、韋開蕾,外商直接投資和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經濟研究2006年第1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頁35-46。
25. 孫建中、王美麗,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的經濟影響及對策,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年06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頁12-14。
26. 陳浩、劉葆金,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人力資本發展的影響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年02期,山東省濟南市: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山東省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山東師范大學,頁127-130。
27. 陳繼杰,外商直接投資對可持續發展影響的研究綜述,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6年06期,北京:中共中央編譯局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頁72-77。
28. 郭東杰、譚嵐,勞動合同法律的經濟分析,社會科學戰線2006年05期,吉林省長春市:吉林省社會科學院,頁78-83。
29. 郭慧敏、張艷香,〈勞動合同法的經濟分析——探討權利的優化配置〉,《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05期,湖南:湖南師範大學,頁73-76。
30. 常凱,勞權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題中之義,中國勞動2004年01期,北京:中國勞動學會、勞動科學研究所,頁25-27。
31. 常凱,論政府在勞動法律關係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中國勞動2004年12期,北京:中國勞動學會、勞動科學研究所,頁4-7。
32. 常凱,關於《勞動合同法》立法的幾個基本問題,當代法學2006年06期,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大學,2006年11月,頁31-34。
33. 康靜萍,構建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勞動經濟學,當代經濟研究2007年04期,吉林省長春市:中國資本論研究會、長春稅務學院,頁45-48。
34. 許曉軍,工會在勞動合同法中的權利及作用,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北京:中國勞動關系學院,2007年10月, 頁1-4。
35. 閆海,我國經濟性裁員的法律規制及改革,學術論壇2010年02期 ,廣西南寧市:廣西社會科學院,2010年2月,頁127-133。
36. 湯耀國、朱瑩瑩,超越部門立法,瞭望2007年04期 ,北京:新華通訊社,頁46-47。
37. 程延園,勞動合同立法:尋求管制與促進的平衡,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頁79-85。
38. 程延園,勞動合同立法如何平衡勞動者與企業的權益,法學雜誌2007年第3期,北京:北京市法學會,頁33-36。
39. 程延園,《勞動合同法》:構建與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係,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頁104-110。
40. 程漢大,正和博弈是立憲成功之道,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山東省濟南市:山東師範大學,頁20-24。
41. 黃任民,論勞動關係的勞動經濟學研究視角,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北京:中國勞動關系學院,2007年10月,頁20-23。
42. 黃智聰,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生產效率之比較-以工業部門為例,遠景基金會季刊第四卷第一期,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年1月,頁94-123。
43. 喬健、姜穎,中國大陸市場化進程中的勞資衝突及其治理,政大勞動學報19期,台北:政治大學,2006年01月,頁41-74。44. 楊景宇,廣泛宣傳、認真學習、切實貫徹實施勞動合同法,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年第12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頁4-10。
45. 楊杰,薪酬管理規定的變化和實施,中國勞動2007年12月,北京:中國勞動學會、勞動科學研究所,頁14-17。
46. 桑百川,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對我國的就業貢獻,開放導報1999年04期,廣東省深圳市:綜合開發研究院,頁31-32。
47. 霍倩佳、羅良文,外商直接投資的就業效應分析,理論月刊2005年01期,湖北省武漢市:湖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頁53-55。
48. 董保華,依法、合理選擇用工形式,中國勞動2007年8月,北京:中國勞動學會、勞動科學研究所,頁19-22。
49. 董保華,論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現代法學2007年第6期,重慶市: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11月,頁69-75。
50. 董保華,勞資博弈之道——兼談勞動合同立法博弈中「強資本、弱勞工」的觀點,社會科學家2009年01期,桂林市:桂林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頁8-14。
51. 劉偉林、胡曉鵬,論跨國公司的就業效應,世界經濟研究2005年12期,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頁64-68。
52. 蔡昉、王德文,外商直接投資與就業--個人力資本分析框架,財經論叢2004年01期 ,浙江:浙江財經學院,頁1-14。
53. 蔡維力、張愛軍,當代中國的勞資博弈——《勞動合同法》焦點條款的法經濟分析,《山東社會科學》2008年05期,山東省濟南市: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頁104-107。
54. 蔣天成,及時完善規章制度有效預防勞動糾紛,中國勞動2007年11月,北京:中國勞動學會、勞動科學研究所,頁45-46。
55. 鍾輝,FDI對中國就業影響的動態分析,世界經濟研究2005年12期,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頁11-15。
56. 關懷,《勞動合同法》與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法學雜誌2005年第05期,北京:北京市法學會,頁6-9。
57. 魏文彪,民主博弈是立法公平的必要程式,人大研究2006年12期,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人大常委會,頁11。
58. 魏浩征,2008年十大勞動爭議案件點評,工會博覽(社會版) 2009年02期,北京:北京市總工會,頁24-25。
59. 顧永紅、胡漢輝,外商直接投資激勵對產業升級影響的分析,世界經濟研究2007年10期,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頁59-63。
三、中文論文
1. 李彥銳,中國大陸勞動合同制度之硏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硏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2. 吳聯稚,大陸實施勞動合同法對企業人力資源制度的調整與影響---以某台商企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3. 徐維秉,企業因應中國勞動合同法之變革策略及其對心理契約、組織承諾、核心競爭力、與組織績效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4. 黃春玉,中國實施勞動法對台商之衝擊及台商之因應,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硏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5. 趙東濟,中國(共)涉外投資法之研究—以三資企業經營管理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6月。四、中文報章雜誌
1. 李書良,富士康帶頭遵守勞動合同法 對台企產生指標作用,台北:工商時報,2007年12月13日,A11版。
2. 李書良,中國人保部 轟媒體 挺富士康,台北:工商時報,2010年7月24日,A11版。
3. 呂國禎、林亞偉,「新勞改」將把台商逼出大陸?,商業週刊2007年10月第1037期,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80。
4. 蕭勝鴻,勞工成本將增五成 郭台銘急見吳儀,商業週刊2007年9月第1035期,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62。
五、外文書籍及期刊
1. Balasubramanyam, V. N.; M, Salisu and D. Sapsford,“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rowth in EP and IS Countries”, Economic Journal , 1996, 106 (January) , pp92-105.
2. Bhagwati, J. N., 1994,“Free Trade : Old and New Challenges”, Economic Journal , 104 , pp231-246.
3. Brander, J. A. and B. J. Spencer. Export Subsidies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Rival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5, 18, pp83-100.
4. Dunning, J. H.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London:Allen & Unwin, 1981.
5. Hwang, H. and C2C. Mai. The Tariff-jumping Argument and Location Theor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2, 32, pp109-129.
6. International Employment Law: The Multinational Employer and the Global Workforce, Christian T. Campbell & Donald C. Dowling, Jr., 1999.
7. International Labour Law: Selected Issues, Dr. Lammy Betten, 1993.
8.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International labour standards: a workers' education manual, Geneva,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1998, 4th (rev.) ed.
9. Labor Law: Collective Bargaining in a Free Society, Walter E. Oberer & Kurt L. Hanslowe & Timothy J.heinsz,4d ed,1994.
10.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s engines of growth ,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1992, New York : United Nations, 1992.
六、網路資料
1. 104人力銀行網站,網址:http://www.104.com.tw/CFDOCS/2000/pressroom/104news961212_.htm,最後檢閱日期:2010年7月5日。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官方網站,網址:http://big5.mofcom.gov.cn/aarticle/tongjiziliao/v/201002/20100206785656.html,最後檢閱日期:2010年7月5日。
3. 張潔平、朱一心,〈中國工運要求成立獨立工會改變國運軌跡〉,《亞洲週刊》2010年二十四卷二十三期,香港:亞洲週刊有限公司,網址: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c&Path=241323811/23ae1a.cfm,最後檢閱日期:2010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