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容(2002)。校園性騷擾防治機制建立之研究。性別平等教育學術研討
會,主辦單位:杏陵基金會
王雅玲(2002)。我國行政中立法制定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丘昌泰(2008)。公共政策:基礎篇。高雄:復文。
江明修、陳定銘(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的途徑與策略。公共行政學報,4,153-192。
刑泰釗(1999)。教師法律手冊。台北:教育部。
余致力、毛壽龍、陳敦源、郭昱瑩合著(2008)。公共政策。台北:智勝。
李宛蓉(2007)。非營利組織立法遊說之策略聯盟硏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
理硏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秀娟(2004)。我國中小學不適任教師處理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志光(2005)。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調查結果之執行:以教師法之相關規定為核心。全國律師,9(9),76-86。
吳志光(2006)。校園性侵害暨性騷擾事件之法律規範及處理程序。載於靜宜
大學主編,2006年靜宜大學第一屆法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6-74)。
台中:靜宜大學。
吳宗憲(2002)。政策合法化理論之研究,研習論壇月刊,20,20-32。吳清山(2005)。學校行政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何文馨(2009)。台東縣教師對「不適任教師」意見調查之初探。學校行政雙月刊,63,192。
何慧卿(2008)。性別平等教育法下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調查之後續懲處、處
理與追蹤之探討。玄奘社會科學學報,6,133-165。
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新論。台北:智勝。
林水波、張世賢(2007)。公共政策分析。台北:五南。
林翠香(2001)。不適任教師的個案輔導與行政處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松敏麗(2006)。文教類非營利組織參與公共政策過程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
范熾文(2001)。教師法律地位及權利義務分析。中等教育,52(4),56-68。
施純在(2005)。國民中學不適任教師評定標準之建構及相關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柯昕儀(2003)。建構我國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機制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胡文棟(2006)。我國立法院黨團協商制度之探討。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4,111-137。
紀惠容、鄭怡世(1998)。社會福利機構從事社會立法公益遊說策略剖析─以
「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立法過程為例。社區發展季刊,84,164-
176。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論文寫作枕邊書。臺北:學富文
化。
莊國榮(2010)。教師性侵害行為的懲處,未刊稿。
馬小萍、雷庚玲(2005),我國性侵害性騷擾事件處理困境——事件調查部分
與法律效果部分之研究報告:大學師生性騷擾事件調查與懲處的法律困
境,教育部2004年委託計畫。
連偉志(2007),教師法規對「有損師道」規範與處理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向明(2006)。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金燕(2009)。實地訪視中所看到的性平會:以大學為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4,12-18。
陳銘祥(2002)。立法政策-將政策轉化為法律之理論與實踐。月旦法學,86,73-81。
陳順和(1992)。我國中小學教師之權利與義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加再(2000)。教師法的問題探討與改進建議。學校行政雙月刊,6,107-118。
許禎元(2005)。學校處理教師性騷擾案的程序檢討:評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92)年度訴更一字第104號的個案。學校行政,36,123。
許育典(2009)。教師性侵害作為當然解聘事由的憲法正當性。月旦法學雜誌, 174,12-13。
許慶雄(1999)。憲法入門。台北:元照。
黃囇莉、畢恆達(2002)。「當西方菁英碰上本土原生:校園中性騷擾的定義
與申訴案件處理之社會文化脈絡」。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3,
91-139。
黃秀端、何嵩婷(2007)。黨團協商與國會立法:第五屆立法院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34,1-44。
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商鼎文化。
蓋浙生(1999)。教師法研訂始末。師說,129,8-9。
趙弘章(2005)。我國立法院委員會專業化與黨團協商透明化之分析。中山人
文社會科學期刊,28,37-54。
管倖生(2008)。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全華科技。
鄭文嵐(1997)。不適任教師的處理。師友,355,52-54。楊可耘(1999)。教師,不適任;辦法,不適任?--不適任教師問題面面
觀。師說,128,18-19。
楊智傑(2009)。教師行為不檢有損師道及其懲處效果之檢討。國會月刊,37(11),42-63。
楊心蕙(2009)。如何依法處理係校園侵害或性騷擾事件。性別平等教育季
刊,47,52-63。
蕭昭君(2004)。學校,你怎麼可以一再縱容性騷擾:有關校園性別正義的反省與思考,教育研究月刊,117,5-13。
盧映潔(2009)。校園性侵害暨性騷擾之法律規範及處理程序,未刊稿。
魏英珠(1999)。校園性騷擾及性侵害事件之辨識及處理。兩性平等教育季刊,9,51。
羅燦煐(2006)。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防治政策與實務:以性別平等教育法為例。全國律師,10(5),18-34。
羅燦煐(2005)。政策面vs.執行面: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防治之政策分析、
現況檢視及實務芻議。國家政策季刊,1(4),101-140。
羅燦煐(2003)。大專院校校園性騷擾事件調查處置之反思與前瞻。婦研縱
橫,66,6-15。
鍾宛蓉(2006)。處理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正當法律程序之研究─以性別
平等教育法為核心。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蘇俊雄(1993)。教師工作特性與教師法律地位。教育資料文摘,31(3),103-112。
龔憶琳、呂明蓁(2009)。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與輔導實務手冊─身體活
動指導篇。台北:教育部。
Cobb, Roger, and Charles D. Elder. (1972)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n Politics: The Dynamics of Agenda-Building.
Boston: Allyn and Bacon.
John W. Kingdon (2003) Agenda,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 Boston:Little,Brown.
Koenig, Louis W. (1986) An Introduction to Public Polic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Lester, James & Joseph Stewart (1996) Public Policy: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Minneapolis: West Publishing Co.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Newbury Park: Sage.
人本教育基金會網站http://hef.yam.org.tw/index.html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http://www.ly.gov.tw/
全國疑似不適任教師網站http://unfitinfo.moe.gov.tw/ill_content.php?seq=19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fl.asp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edu.tw/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網站http://www.gender.edu.tw/gender/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