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小塩真司著;陳耀茂編審,2006。《心理&市調資料的SPSS.AMOS使用手冊》,初版,臺北:鼎茂圖書。
丹尼爾.品克著;查修傑譯,2006。《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初版,臺北:文塊文化。
王叢桂,1993。〈三個世代大學畢業工作者的價值觀〉,《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期,頁206~250。王叢桂,2004。〈父母職責信念與工作價值觀〉,《應用心理研究》,第22期,頁201~216。石村貞夫著;陳耀茂編審,2005。《統計分析的SPSS使用手冊》,初版,臺北:鼎茂圖書。
史蒂芬.柯維著;殷文譯,2005。《第8個習慣:從成功到卓越》,第一版,臺北:天下遠見。朴英培、黃俊英、郭崑謨等,1990。〈工作價值觀、領導型態、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韓國電子業為例〉,《管理評論》,頁53~87。李清標,2004。〈工作價值觀對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以台中市警察局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論文。呂苔瑋,2006。〈組織學習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等,2000。《行政學(二)》,修訂四版,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瓊恩、李允傑、陳銘薰等,2006。《公共管理》,臺北:智勝文化。
吳瓊恩、張世杰、許世雨、董克用、蔡秀涓、蘇偉業等,2006。《公共人力資源管理》,臺北:智勝文化。
吳瓊恩,2007。《行政學》,臺北:三民書局。
余致力等著;黃榮護主編,1998。《公共管理》,第一版,臺北:商鼎文化。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初版,臺北:五南。
邱淑媛,1992。〈工作價值觀對員工工作態度及工作表現的影響〉,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淑姬、樊景立、吳靜吉、司徒達賢等,1994。〈薪酬公平、程序公正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管理評論》,第13卷,第2期,頁87~108。林鉦棽、王政智、江吉文等,2005。〈職能、社會資本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亞太經濟管理評論》,第9卷,第1期,頁49~72。林鉦棽、陳心怡等,2006。〈組織公正對動機與信任及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亞太經濟管理評論》,第9卷,第2期,頁23~42。孟樊,2009。《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初版,台北縣深坑鄉:威仕曼文化。
洪瑞斌,1998。〈工作價值觀概念與測量工具之發展〉,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瑞斌、劉兆明等,2003。〈工作價值觀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第19期,頁211~250。施能傑,2004。〈公共服務倫理的理論架構與規範作法〉,《政治科學論叢》,第20期,頁103~140。徐有守,2004。《做一個成功的公務員》,初版,臺北:台灣商務。
孫本初,2005。《公共管理》,臺北:智勝文化。
孫本初,2009。《新公共管理》,修訂二版,臺北:一品文化。
許迪翔,2003。〈不同世代之工作價值觀、工作態度及其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之員工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許道然,1999。〈不同待遇類型與待遇滿足感及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空大行政學報》,第9期,頁349~386。許道然,2001。〈公部門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莊修田,2002。〈室內設計業者工作價值觀、專業承諾、工作投入與改行傾向關係之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2卷,第2期,頁1~18。莊璦嘉、林惠彥等,2005。〈個人與環境適配對工作態度與行為之影響〉,《台灣管理學刊》,第5卷,第1期,頁123~148。陳清秀,2009。〈廉能政府與公務倫理之探討〉,《文官制度季刊》,第1期,頁115~137。陳舜文,1999。〈「仁」與「禮」:台灣民眾的家庭價值觀與工作態度〉,《應用心理研究》,第4期,頁205~227。陳銘宗、劉兆明等,1995。〈工作價值觀及其形成歷程之探討〉,《應用心理學報》,第4輯,頁73~103。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潤書,2006。《行政學》,修訂三版,臺北:三民。
曹忠毅,1997。〈航運相關學系應屆畢業生工作價值觀與職業選擇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黃正雄,1999。〈「價值觀一致性」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間關係之探討〉,《管理評論》,第18卷,第3期,頁57~81。黃正雄、黃國隆等,2003。〈價值觀一致性對人力資源措施與組織承諾間關係的中介效果〉,《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3卷,第2期,頁115~133。黃秉德,2001。〈華人傳統價值觀與組織行為之關係:以台灣資訊電子業研發人員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4期,頁115~153。黃家齊,2002。〈人力資源管理活動認知與員工態度、績效之關聯性差異分析—心理契約與社會交換觀點〉,《管理評論》,第21卷,第4期,頁101~127。黃國隆,1995。〈台灣與大陸企業員工工作價值觀之比較〉,《本土心理學研究》,第4期,頁92~147。黃國隆、蔡啟通等,1998。〈工作價值觀與領導行為對員工效能的影響〉,《臺大管理論叢》,第9卷,第1期,12月,頁51~85。葉中華,2004。〈員工工作價值觀與組織公民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研發設計部門員工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楊世瑩,2008。《SPSS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臺北:旗標公司。
楊國樞、鄭伯壎等,1987。〈傳統價值觀、個人現代性及組織行為:後儒家假說的一項微觀驗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4期,頁1~49。楊國樞,1994。《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臺北:桂冠圖書。
楊濱燦,2000。〈團隊成員間之衝突、領導者與部屬交換關係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百貨公司銷售服務人員為例〉,《企業管理學報》,第46期,頁1~32。鄭伯壎,2004。〈成員—團隊價值契合度、團隊內互動及團隊效能:團隊層次的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蔡家媛,200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行政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衛南陽,2001。《服務競爭優勢,探索永續經營的奧秘》,臺北:商兆文化。
鍾志明,2000。〈企業文化、員工工作價值觀及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以台灣地區主要集團企業為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武桐,2001。《公務倫理》,臺北:智勝文化。
H. George Frederickson原著;曾冠球、許世雨譯,2006。《新公共行政學》,初版,臺北:智勝文化。
Earl Babbie著;李美華、李明寰、李承宇等譯,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湯姆生出版;時英發行。
二、英文部分
Bond, M. H. (1988). “Invitation to a wedding: Chinese values and global economic growth”. In D. Sinha & H. S. R. Kao(Eds.),Social Values and Development: Asian Perspectives. New Delhi: Sage.
Brindley, T. A. (1989). “Socio-psychological valu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I)”. Asian Thought and Society, 14(41~42): pp.98~115.
Chatman, J. (1989). “Improving interactional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A model of person-organization fit”.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4): pp.333~349.
Coleman, V. I. & Borman, W. C. (2000). “Investigating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 of the citizenship performance domain”.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0: pp.25~44.
Fraenkel, J. R.(1977). How to Teach about Values: An Analytic Approach. Englewood Cliff, New York: Prentice-Hall,Inc..
Gade, E. M. & Peterson, (1977).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work values and the vocational maturity of vocational technical students”.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 46: pp.125~130.
Kahle, L. R.(Ed.) (1983).Social Values and Social Change: Adaptation to Life in America. New York : Praeger.
Konovsky, M. A. & Pugh, S. D.(1994).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social exchang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3): pp.656~669.
Lusk, E. & Oliver,(1974). “American managers’ personal value systems revisited”.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7: pp.549~554.
Organ, D. W.(1988).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The Good Soldier Syndrome. Lexington, MA: Lerington Books.
Pennings, IM(1970). “Work values system of white collar workers”.Administratives Science Quarterly, 15: pp.397~405.
Robinson, S. L. & Morrison, E. W.(1995).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and OCB: The effect of unfulfilled obligations on civil virtue behavior”.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6: pp.289~298.
Robbins, S. P.(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7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Robbins, S. P.(2000). Organization Behaviors.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Rokeach, M.(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Y: The Free Press.
Super, D. E. (1970).Manual: Work Values Inventory. Boston: Houghton-Mif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