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3.230.142.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2/05/25 23:22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陳家樂
研究生(外文):
Chen,Chia Le
論文名稱:
紀錄片:《扯》
論文名稱(外文):
A documentary: “Tearing in Memory ”& Director’s perspectives on the documentary
指導教授:
盧非易
指導教授(外文):
Lu, Fei I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
學門:
傳播學門
學類:
廣播電視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9
中文關鍵詞:
紀錄片
、
扯鈴
外文關鍵詞:
Documentary film
、
Diabolo
、
Chinese Yo Yo
相關次數:
被引用:0
點閱:224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1
本片以”當美好事物即將失去,你將會怎麼辦?”為主題,透過紀錄兩位國中女學生因為學習扯鈴,而能在比賽中得冠、或是能到校外表演,獲得成就感。然而在國中以升學為主的學習環境下,拉扯著她們曾經對扯鈴的美夢,更因此遭逢失去這些成就的危機。
本技術報告主要說明導演採用參與觀察法,進行紀錄片拍攝。在報告中,省思拍攝者與被拍攝者之權力關係。說明導演如何在與被攝者的互動中,改變攝影機的拍攝角度。另外也探討創作者,由職業上的記者身分,如何轉變為紀錄者(導演),以及思考可能對紀錄觀點的影響。
The concept of this film argues that how people will we do once wonderful things are falling away? By this documentary film telling two young teenage girls achieve their fulfillment by wining champion of diabolo competition out side of school. However, their dream has been stressed out by overwhelming tests and homework when they are preparing for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 and that is a crisis for them to lose this fulfill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way of director‘s perspective to make this documentary film. It also exams the powership between director and interviewees, presents on various way of camera shooting as their interaction is changing. Meanwhile, it also explores “cross identity change” to deconstruct the idea of film making as director has been changed his role from a reporter to a documentary film maker.
第一章 創作緒論
第一節 創作緣起 ……………………………………………… 1
第二節 創作動機 ……………………………………………… 2
第三節 創作流程 ………………………………………………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扯鈴在台灣 …………………………………………… 4
第二節 扯鈴研習的特性 ……………………………………… 8
第三節 青少年與才藝學習 …………………………………… 9
第四節 青少年與記憶 ………………………………………… 10
第五節 紀錄片的媒介與真實 ………………………………… 14
第三章 拍攝內容
第一節 創作理念與手法 ……………………………………… 17
第二節 紀錄與訪談 …………………………………………… 20
第四章 關於創作製作
第一節 類型與規格 …………………………………………… 28
第二節 拍攝進度 ……………………………………………… 28
第三節 拍攝規格與使用器材 ………………………………… 28
第四節 經費 …………………………………………………… 29
第五節 視覺策略 ……………………………………………… 30
第五章 後期製作
第一節 敘事策略 ……………………………………………… 31
第二節 後製剪接的處理方式 ………………………………… 32
第三節 剪接腳本 ……………………………………………… 36
第四節 最後影片構成與討論 ………………………………… 39
第六章 結論與心得
第一節 製作過程問題與解決 ………………………………… 41
第二節 對拍攝主題的省思 …………………………………… 43
參考文獻 …………………………………………………………… 46
附件一 影片完整中文對白本 …………………………………… 49
附件二 創作者影像創作簡歷 …………………………………… 59
王建臺(1998)。〈國小體育課程改革的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5(4):130-136。
王瑋、黃克義(譯)(1993)。《電影製作手冊》。台北:遠流。(原書Edward Pincus,Steven Ascher.[1984].The Filmmaker’Handbook. New York ; Scarborough, Ont. : New American Library)
李坤展(2002)。《扯鈴在台灣的文化傳承》。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茂政(1987)。《當代新聞學》。台北:正中。
李道明,什麼是紀錄片?,http://techart.tnua.edu.tw/~dmlee/articles.html。搜尋時間:2009.6.6。
谷宗芸(2007)。《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沈家銘(2002)。《由記憶喚起形態─童年情境在設計屬性上的運用探討》。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華駿(2005)。<放空鐘~扯鈴>,《屏師體育》,9:204-211。
易智言等(譯)(1994)。《電影編劇新論》。台北:遠流。(原著Ken Dancyger,Jeff Rush. [1991].Alternative Scriptwriting:Writing beyond the Rules.MA:Butterworth-Heinemann.)
金松錡(2008)。《意象訓練對國小高年級非初學兒童-扯鈴技能學習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
邱欣雁(2005)。《父母期望與國小高年級學童才藝學習、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貴芬,從紀錄片談全球化時代文化異質的展演與抗拒空間,網址: http =www.cecs.nctu.edu.tw/record/ec7-3/interview.doc&w=%E7%B4%80%E9%8C%84%E7%89%87+%E7%A0%94%E7%A9%B6&d=OKeBu_ReRcOq&icp=1&.intl=tw) 。搜尋時間:2008.9.21。
胡素慈(2002)。《國小學生因應日常生活問題策略及其影響因素之徑路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俞明瑤(2003)。《新聞訪談提問之立足點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正舜(2004)。《國小學生次文化、人格發展及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慎怡(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與其內外控信念和A 型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志文(2003)。《台灣民俗體育發展之研究-以跳繩為對象》。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論文。
陳俊榮,民俗體育之《扯鈴運動》。http://163.32.193.95/~c41/4104/4104-new/d13/d13-3.doc。搜尋時間:2005.11.29
張淑綺(2000)。《我是誰?青少年的再現----以平面媒體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國富(2002)。《國民小學民俗體育團隊發展過程之研究: 以臺南市國小民8 0年至9 2 年為例》。國立臺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文正(2008)。《新竹縣國民小學民俗體育團隊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琤(2005)。《國中畢業生因應高中多元入學方案升學選擇歷程之研究---以屏東女中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淑雯(2004)。《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才藝教育價值的認知與學齡兒童參加才藝班的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樊正治(1985)。<近三十年來我國民俗體育活動發展>,《教育資料集刊》,10:225-262。
蔡政杰(2002)。〈扯鈴簡介( 二) ─雙人及團體動作〉,《北師體育》, 6: 50-71。
蔡長啟(1995)。<我國(台灣地區)鄉土體育之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4(3):4-11。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蔡耀宗(2004)。《教學媒體的使用對運動學習效果之研究--以國小扯鈴教學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貞銘(1995)。《新聞原理》。台北:五南。
盧非易(1998)。<紀錄片的在線技術與觀念之轉變>,《傳播研究簡訊》, 14:14-16。
盧非易(2002)。<看誰在說話:台灣新聞片與紀錄片作者角色之變遷>,《真實與再現:紀錄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錢慶安、何建德(2002)。〈學校民俗體育發展現階段的困境探析〉,《大專體育》, 61:141。
鍾志強(1997)。〈傳統體育之推廣與振興〉,《國民體育季刊》,26(2) : 23。
顧仲彝(1981)。《編劇理論與技巧》。北京:中國戲劇。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國小學生因應日常生活問題策略及其影響因素之徑路分析研究
2.
我是誰?青少年的再現──以平面媒體為例
3.
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
4.
國小學生次文化、人格發展及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
5.
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才藝教育價值的認知與學齡兒童參加才藝班的態度之相關研究
6.
父母期望與國小高年級學童才藝學習、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
7.
扯鈴在台灣的文化傳承
8.
教學媒體的使用對運動學習效果之研究---以國小扯鈴教學為例
9.
國中畢業生因應高中多元入學方案升學選擇歷程之研究-以屏東女中為例
10.
台灣民俗體育發展之研究-以跳繩為對象
11.
國小高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與其內外控信念和A型行為之相關研究
12.
由記憶喚起形態─童年情境在設計屬性上的運用探討─
13.
新竹縣國民小學民俗體育團隊發展之研究
14.
新聞訪談提問之立足點研究
15.
意象訓練對國小高年級非初學兒童扯鈴技能學習之研究
1.
王建臺(1998)。〈國小體育課程改革的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5(4):130-136。
2.
李道明,什麼是紀錄片?,http://techart.tnua.edu.tw/~dmlee/articles.html。搜尋時間:2009.6.6。
3.
林華駿(2005)。<放空鐘~扯鈴>,《屏師體育》,9:204-211。
4.
樊正治(1985)。<近三十年來我國民俗體育活動發展>,《教育資料集刊》,10:225-262。
5.
蔡長啟(1995)。<我國(台灣地區)鄉土體育之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4(3):4-11。
6.
盧非易(1998)。<紀錄片的在線技術與觀念之轉變>,《傳播研究簡訊》, 14:14-16。
7.
鍾志強(1997)。〈傳統體育之推廣與振興〉,《國民體育季刊》,26(2) : 23。
1.
紀錄片:看天花板的人
2.
我和彩虹媽的櫃中密談:一部台灣同志父母紀錄片的創作歷程
3.
紀錄片「再見 Taiwan Cuban Boys」
4.
走過漫漫長路──隱藏在表象下的真實伏流:以拍攝紀錄片《回家》為例
5.
紀錄片:《與王爺的約定》創作理念與製作說明
6.
迷失地:Missed - 兩段紀錄片的創作自述
7.
紀錄片:《睜開左眼》
8.
獨立紀錄片工作者之隱性知識研究-以製片流程為例
9.
紀錄片《We are the Choir》創作論述
10.
紀錄片《小騎士闖通關》創作理念與製作說明
11.
蘭嶼紀錄片的主體性建構與反思
12.
從「女窩」的性別實踐談原住民女性部落組織工作者面對傳統母職的回應與挑戰—以紀錄片《築窩的女人》為例
13.
說故事的人——紀錄片的敘事與詮釋: 以紀錄片《MY HOME VIDEO 我的家庭映像》為例
14.
【迎向陽光】紀錄片之創作理念與製作說明
15.
《登台、著陸、青春夢,》紀錄片之創作理念與製作說明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