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文獻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初版。
〔元〕王惲:《秋澗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丘濬:《大學衍義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弘曆敕撰:《欽定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 全書本。
〔周〕列禦冦:《列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安熙:《默庵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托克托:《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朱軾:《史傳三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朱震:《漢上易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朱熹:《周易集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朱熹著、陳俊民校訂:《朱子文集》全九冊,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明〕朱駿聲:《六十四卦經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宋〕朱鑑編:《文公說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四庫全書本。
〔元〕吳澄:《吳文正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宋濂等編撰:《元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朱子啟蒙五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李衛等撰:《畿輔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阮元:《阮刻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阮元:《阮刻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全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宋〕周敦頤著、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初版。
〔元〕拉施特主編,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邵雍:《皇極經世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姚燧:《牧庵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元〕胡炳文:《周易本義通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孫奇逢:《夏峯先生集》全六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
〔漢〕班固:《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郝經:《陵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張載:《張載集》,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3月初版。
〔宋〕張載:《橫渠易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張載撰、〔清〕王夫之注:《張子正蒙注》,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元〕梁寅:《周易參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脫脫等撰:《金史》,臺北:臺灣商務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晉〕郭象:《莊子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陶宗儀:《輟耕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明〕馮從吾:《元儒考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7月2刷。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劉因:《四書集義精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劉因:《靜修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劉溫舒:《素問入式運氣論奧》,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三國〕諸葛亮:《諸葛亮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全八冊,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臺1版。
〔元〕蘇天爵:《滋溪文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二、專書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臺北市:里仁書局,2005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中國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2版10刷。
古清美:《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書店,1996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9刷。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再版9刷。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全三冊,臺北:正中書局,2006年12刷。
周春健:《元代四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8年10月1版。
林繼平:《宋學探微》全二冊,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宋元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初版。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初版。
唐明邦:《邵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徐遠和:《理學與元代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版。
秦志勇:《中國元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版。
袁冀:《元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年初版,1986年2刷。
商聚德:《劉因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2刷。
黃壽棋、張善文:《周易譯註》,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蕭啟慶:《元代史學新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初版。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蘭出版社,2001年。
羅立剛:《宋元之際的哲學與文學》,上海:復旦大學,2007年3月2版2刷。
三、論文
(一)學位論文
金永炫:《元代「北許南吳」思想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7年。廖雲仙:《元代論語學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二)期刊論文
么書儀:〈維護「本質」的退避--劉因「操守」別解〉,《陰山學刊》,1991年02期。
王忠閣:〈愛閑元不為青山--也談劉因的隱逸〉,《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5期。
王星琦:〈劉因《明妃曲》發微〉,《古典文學知識》,1996年03期。
王素美:〈理勢與文勢的交融 運動與力的表現--論劉因山水詩的創新〉,《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王素美:〈劉因詩歌多元繼承的創作手法〉,《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王素美:〈劉因對哲學時空與審美時空的轉換〉,《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5年05期。
王素美:〈論劉因的散文創新〉,《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王基西:〈理學家小傳(28)--靜修先生劉因〉,《中國語文》第542期,2003年1月。王雪盼:〈出處進退說靜修--從劉因詩詞看其人品風節〉,《古典文學知識》,1996 年02期。
吳哲夫:〈劉因及其四書集義精要〉,《故宮文物月刊》第8卷7期,1990年10 月。孟新芝:〈論元初詩人劉因的思想〉,《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孟新芝:〈論劉因詩歌的藝術特色〉,《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查洪德:〈元初北方詩文四家〉,《古典文學知識》,2001年04期。
查洪德:〈北方文化背景下的劉因〉,《文學遺產》,2002年02期。
孫小超:〈從《四書集義精要》看劉因的解釋思想〉,《時代文學》,2009年04期。
徐子方:〈人格自尊與文化尊道--劉因心態剖析〉,《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徐子方:〈元代詩歌的分期及其評價問題〉,《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晏選軍:〈元代北方理學流衍與士人遭際--以許衡、劉因比較研究為代表〉,《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年06期。
晏選軍:〈劉因卻聘原因再探討〉,《河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高文:〈劉因和陶詩及其隱逸文化人格探論〉,《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08期。
張帆:〈《退齋記》與許衡劉因的出處進退--元代儒士境遇之一斑〉,《歷史研究》,2005年03期。
張晶:〈元代詩人劉因初論〉,《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3期。
張晶:〈劉因作為詩人〉,《古典文學知識》,2004年03期。
郭秀峰:〈劉因山水詩的藝術風格〉,《運城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陳立驤:〈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與「太極」關係之研究〉,《鵝湖月刊》第33卷,第1期,總第385,2007年7月,頁42-52。黃俊傑:〈論東亞遺民儒者的兩個兩難式〉,《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3卷1期,2006年6月。
黃琳:〈劉因研究三題〉,《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4期。
黃琳:〈論元初詩人詩歌創作成就〉,《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2期。
葉愛欣、王山林:〈元初劉因〈和陶詩〉的內蘊〉,《平頂山師專學報》,2001年01期。
駱承烈:〈元初普及儒學的先軀--讀《劉因評傳》〉,《孔子研究》,1998年01期。
鮑遠航、王素美:〈論劉因的喪亂詩〉,《湖洲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竇文良:〈劉因詩作中的歷史義蘊〉,《飛天》,2009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