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15.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9 21: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趙啟明
研究生(外文):Chi-Ming Chao
論文名稱:原住民個人改宗:貝德芬宣教士與山地伯特利女子聖經書院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Individual Conversion among the Aborigines: A Study of Missionary Anna Begemann and Tribal Girls’ Bethel Bible School
指導教授:邱韻芳邱韻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n-Fang Ch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人類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人類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0
中文關鍵詞:宣教士原住民改宗個人改宗生命史基督詮釋
外文關鍵詞:missionaryAboriginalsconversionindividual conversionlife biographyChristinterpret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21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論文摘要
筆者以「個人改宗」(individual conversion)作為本文宗教人類學研究的重心,個人改宗的意涵有二,第一是本文研究對象原住民,進入山地伯特利女子聖經書院而改宗的過程,是個人進行的,與部落集體改宗關連較小。另一個層次是研究對象改宗基督後,其宗教生活與基督認知,是非常個人的。
本文將以來自德國婦女佈道祈禱會的貝德芬(Anna Begemann)宣教士,在埔里為原住民少女所創設山地伯特利女子聖經書院(Tribal Girls’ Bethel Bible School),對原住民所作的改宗影響為例進行分析。本文分析了貝教士的宣教特性如何影響了原住民少女學生的改宗過程,貝教士以神學、品德、知識、女性甚至西方生活文化的各種教育內容,作為教育宣教的策略,改變了進入伯特利聖經書院就讀這些原住民少女的信仰與生命。經由文獻整理了山地伯特利女子聖經書院的宣教生活,以及對當年學生追蹤密集的訪問和生命史的記錄,筆者重建了貝教士所影響的原住民個人,她們的改宗歷程與意涵。
本文結論指出原住民個人改宗基督與個人生命歷程有緊密的關連:無論是社會文化的脈絡、宗教與基督的指涉,都是人生活與認知的客體;但是差異的個人感知與個人詮釋,才是導致她們現下多元的宗教生活樣貌的原因,個人生活存在的處境,才是影響她們基督信仰意涵個人詮釋的關鍵。

關鍵詞:宣教士、原住民、改宗、個人改宗、生命史、基督、詮釋
Abstrct
The thesis is built around the concern of individual conversion within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By individual conversion this thesis means: first, contrasted with the tribal mass conversion, it refers to a mental transformation inside a person who converts his or her religion. I specifically examine the individual mental dimension of the aboriginal people who converted into Christianity after entering Tribal Girls' Bethel Bible School in the thesis. Secondly, it also refers to the changes in personal religious life and recognition of Christ after the religious conversion.
The thesis studies ministry of Anna Begemann, a Missionary from Deutscher Frauen Missions Gebetsbund, D.F.M.G.B., with focus on the Tribal Girls' Bethel Bible School in Puli, established by Begemann as her important mission on Taiwan. The School is explored to exhibit and analyze the preaching and missionary ways Begemann had imposed upon the aboriginal students individual conversions. I analyze the extent the speciality of Begemann's missionary ministry has influenced the processes of the aboriginal female students’ conversions. Begemann used various educational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light of her understanding of theology, virtue education, modern knowledge, female education, as well as western culture, to be her strategies of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ose missionary conducts was aimed to facilitate the conversions of the aboriginal female students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change their ways of life. Using archive analysis of the missionary ministry in Tribal Girls' Bethel Bible School, also by deep interviews with the graduated students, the thesis is able to reconstruct the life biographies of these individuals influenced by Begemann, showing their processes of conversions and how that meant to them.
The thesis concludes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individual conversion and the individual life history among those aboriginal people. As I demonstrate in the life biographies, the socio-cultural elements and the references of “religion” and “Christ” construct the objects they approach the Christianity. But I also want to show that the diversities of the individual per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re the cause leading to the diversities in their present religious lives. In the end, the context within which individuals live is actually the key for their individual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faith in Christ.

Key words:missionary, Aboriginals, conversion, individual conversion, life biography, Christ, interpretation
目次

第一章 導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地點與時間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
第四節 文獻回顧 /8

第二章 貝德芬宣教士與山地伯特利女子聖經書院 /18
第一節 貝德芬宣教士(Anna Begemann) /18
第二節 山地伯特利女子聖經書院 /25
第三節 結論與討論 /29

第三章 貝德芬宣教士與原住民改宗 /31
第一節 宣教士在部落之宣教方式 /31
第二節 貝德芬宣教士之宣教特性 /40
第三節 改宗基督與生命再造:Yayuts與Bailong故事 /58
第四節 結論與討論 /66

第四章 原住民個人改宗 /69
第一節 個人生命歷程與改宗基督 /72
第二節 改宗者個人特質 /90
第三節 部落宗教生活與個人 /98
第四節 社會文化與個人信仰 /102
第五節 個人與教會 /119
第六節 基督之個人詮釋 /127
第七節 結論與討論 /136

第五章 結論 /142

引用書目 /151

附錄一 貝德芬宣教士大事年表 /166
附錄二 埔里山地伯特利女子聖經書院大事年表 /169
引用書目
一、中文書目
丁立偉、詹嫦慧、孫大川
2004 活力教會。台北:光啟出版。
丁仁傑
2003 文化綜攝與個人救贖:由「清海無上師世界會」教團的發展觀察台灣當代宗教與文化變遷的性質與特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9:135-200。
小泉鐵
1933 蕃鄉風物誌。日本:東京。
小島由道
1996[1915] 番族習慣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山地伯特利女子聖經書院
1979 山地伯特利女子聖經書院創院二十周年感恩紀念。南投:自印。
1989 山地伯特利女子聖經書院創院三十周年紀念刊。南投:財團法人埔里基督教德芬堂。
久部良和子
1991 賽德克人霧社群的祖靈觀。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蜀桂
1995 讓我們說母語。台中:晨星出版社。
王嵩山
1995 阿里山鄒族的社會與宗教生活。台北:稻鄉出版社。
王梅霞
1990 規範、信仰與實踐:一個泰雅族聚落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從gaga的多義性看泰雅族的性質。台北:台灣人類學刊1(1):77-104。
史文森(Allen J. Swanson)
1981 台灣教會面面觀:1980年的回顧與前瞻。台北:台灣教會增長促進會。
白尚德(Chantal Zheng)
2004 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與台灣原住民族的接觸1865-1940。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編箸
1965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71 台灣省通志:卷二人民志宗教篇第三冊。南投:文獻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1997 台灣山地教會。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包樂史(Leonard Blusse)著,林偉盛譯
1998 懲罰與悔恨:早期福爾摩沙的政教關係。台灣文獻49(1):267-286。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丘其謙
1966 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專刊甲種第七號。台北:中研院。
伍睢
1990 布農族的原始宗教與基督教的發展。中研院民族所資料彙編1:41-6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佐山融吉
1919 蕃族調查報告書:武崙族前篇。台北:台灣總督府。
1985 蕃族調查報告書。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亦園
1963 南澳的泰雅人。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1964 祖靈的庇蔭。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4:1-4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1999 我的人類學觀(二)田野方法。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100-133頁,台北:立緒。
李孝誠
2001 姬望於太魯閣宣教事蹟的研究。衛理神學研究院博士論文。
李政隆
2001 台灣基督教史。台北:天恩出版社。
李志剛
1985 基督教早期在華傳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村上直次郎
2001 荷蘭人的番社教化。荷蘭時代台灣史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呂秋文
1988 台東縣海端鄉利稻村布農族部落的宗教變遷。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年報19:165-188。
1999 布農族部落宗教變遷之研究:以台東海端鄉利稻村為調查中心。南投:台灣文獻50(4):219-234。
吳學明編著
2007 近代長老教會來台的西方傳教士。台北:國立編譯館。
林本炫
2000 改信過程中的自我說服。發表於中研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2003 改信過程中的信念轉換媒介與自我說服。信仰、儀式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本炫編譯
1993 宗教與社會變遷。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保寶編著
2002 奉獻:從珍貴的老照片看半世紀前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傳教士在花蓮的傳教工作。台北:天下雜誌出版社。
林美玫
2005 婦女與差傳:十九世紀美國聖公會女傳教士在華差傳之研究。台北:里仁書局。
1997 美國聖公會女傳教士早期在華活動:十九世紀美國「純正婦女意識」的展現。思與言(35)2:1-50。
林素珍
1992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台灣原住民宣教之研究:1912-1990年。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偉盛
1997a 荷據時期教會工作史料選譯(一),台灣文獻48(1)。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7b 荷據時期教會工作史料選譯(二),台灣文獻48(4)。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01a 荷據時期教會工作史料選譯(四),台灣文獻52(3)。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01b 荷據時期教會工作史料選譯(五),台灣文獻52(4)。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邱韻芳
1997 部落、長老教會與本土化:東光布農人的信仰與認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祖靈、上帝與傳統:基督長老教會與Truku人的宗教變遷。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膺詮
2008 從天神到上帝:1950年代布農族望鄉部落集體改宗之研究。口試本。台中:東海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南投縣仁愛鄉公所
2008 南投縣仁愛鄉鄉誌。南投:南投縣仁愛鄉公所。
酋卡爾編
1965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族宣教史。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
香港聖經公會
1990 聖經。香港:聖經公會。
胡文池
1965 布農族傳道簡史。收錄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1997 憶往事看神能:胡文池牧師回憶錄。台南:人光。
胡台麗
1998 文化真實與展演:賽夏、排灣經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4: 61-8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9 排灣古樓五年祭的「文本」與詮釋。收於徐正光、林美容主編,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經驗研究篇。頁183-22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高秋霞
1999 春風杏壇:誰來關心原住民少女。埔里:作者自印。
高俊明
1965 玉山神學書院簡史。收錄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頁463-476。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孫大川
1991 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孫雅各(James I. Dickson)
1951 比傳奇更奇(Stranger than Fiction)。香港:商務出版社。
孫理蓮(Lillian R. Dickson)
1972 這是我的同胞。台北:基督教芥菜種會。
馬偕(George L. Mackay)著,林晚生譯
2007 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from far formosa)。台北:前衛。
馬偕(George L. Mackay)著,陳宏文譯
1996 馬偕博士日記。台南:人光。
海樹兒•犮刺拉菲
2006 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徙史。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梁家麟
1988 福臨中華:中國近代教會史十講。香港:天道書樓出版社。
郭文般
1985 台灣台灣光復後基督教在山地社會的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佳音
2001a 荷蘭時代台灣教會史(二):戴雍牧師承先啟後。台灣文獻52(1)。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01b 荷據時期台灣教會史(一):台灣基督教奠基者康德牧師。台灣文獻52(2)。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康培德
2005 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陳文德
1992 結構功能論大師芮克里夫布朗。收於黃應貴主編,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家。頁84-140。台北:正中書局。
陳文德、黃應貴主編
2002 「社群」研究的省思。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紹馨
1979 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業公司。
陳茂泰
1973 泰雅族經濟變遷與調適的研究:平靜與望洋的例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梅卿
2000 宜蘭縣基督教傳教史。宜蘭:宜蘭縣政府。
陳玲蓉
1992 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
郭和烈
1965 北部教會自中法戰爭至甲午戰爭,收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許惠芳
1994 皈依的過程:理論與個案分析。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項退結
1986[1970] 現代存在思想家。台北:東大圖書。
森丑之助
1917 台灣蕃族誌。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宣衛
1980 傳統社會與西洋宗教:三個台灣高山族的例子。思與言18(1)101-115。
1986 奇美村阿美族的宗教變遷。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
黃國超
2000 泰雅族的祖靈觀。山海文化雙月刊21期。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
2001 「神聖」的瓦解與重建:鎮西堡泰雅人的宗教變遷。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應貴
1991 東埔社布農人的新宗教運動:兼論當前台灣社會運動的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3(2/3):1-31。
1992[1983] 東埔社的宗教變遷:一個布農族聚落的個案研究,收於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2[1989] 人的觀念與儀式: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收於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2[1992] Dehanin與社會危機,收於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6a 布農族。台北:三民書局。
2006b 人類學的視野。台北:群學。
2008 返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
張家麟
2008 人神對話:台灣宗教儀式與社會變遷。台北:蘭臺出版社。
張國賓
1998 從紡織與獵首探討兩性意象與性別邏輯。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藝鴻
2001 utux、gaya與真耶穌教會:可樂部落太魯閣人的「宗教生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芳苑
1989 宗教與文化。台南:人光。
楊彥杰
2000 荷據時代台灣史。台北:聯經。
董顯光(Hollington K. Tong)
1961 基督教在台灣的發展。台北:中國郵報。
費德廉、羅效德
2006 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台北:如果出版社。
趙啟明
2003 愛在伯特利:貝德芬宣教士在中國及台灣宣教紀念專輯。埔里:財團法人埔里鎮基督教德芬堂。
2005 喜樂之愛:瑪喜樂阿媽與二林喜樂保育院的故事。彰化:財團法人彰化私立基督教喜樂保育院。
鄧相揚
2002 愛無國界:挪威阿公徐賓諾、阿媽紀歐惠在台服侍善工五十週年記念專輯。埔里:埔里基督教醫院。
2003 愛在福爾摩沙:挪威阿公徐賓諾與阿媽紀歐惠的故事。台中:晨星。
劉得興
2004 基督宗教與原住民文化:天主教在賽德克族眉溪部落的本地化。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慧華
1996 孫理蓮與基督教芥菜種會。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衛惠林
1972 台灣省通誌卷八同胄誌。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盧蕙馨
2002 現代佛教徒的入信機制:懺悔的情感表述。收於:情感、情緒與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蔡三雄
2005 埔里基督教醫院醫療宣教史。收於偏遠地區醫療宣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埔里:埔里基督教醫院。
潘英海
1992 文化的詮釋者葛茲。收於黃應貴主編,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家。頁378-413。台北:正中書局。
鄭連明編
1965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謝世忠
1987 認同的污名。台北:自立晚報。
1992 觀光活動、文化傳統的塑模與族群意識:烏來泰雅族Daiyan認同的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8:113-129。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1998 傳統、出演與外資:日月潭德化社邵族豐年節慶的社會文化複象。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5:145-17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謝國雄
2007 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
簡鴻模
2002 祖靈與天主:眉溪天主堂傳教史初探。新莊:輔仁大學。
2006 原住民信仰基督宗教的比例有多少?原教界34:102。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2007 矮靈、龍神與基督:賽夏族當代宗教研究。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魏外揚
1998傳愛組曲:宣教士在華足跡。台北:宇宙光。
2000 牆上的名字:宣教士與台灣。台北:台灣中國信徒佈道會。
瞿海源
1997 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
譚昌國
2005 基督教義、傳統文化與實踐初探:以東排灣拉里巴聚落台坂長老教會為例,台灣宗教研究4(2):113-158
Argyle, Michael & Benjamin Beit-Hallahmi著,李季樺、陸洛譯
1996[1958]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Religion. 中譯:宗教社會心理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出版。
Barnouw, Victor(維特•巴諾)著,瞿海源、許木柱譯
2000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中譯:心理人類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Durkheim, Emile(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元譯
1992[1915]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中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
Edwards, Janice(艾德華)
1999 A Broken Rice Bowl. 中譯:神恩與追尋。埔里:作者自印。
Gupta, Akhil & James Ferguson著,駱建建、袁同凱、郭立新譯
2005[1997] Anthropological Locations: Boundaries and Grounds of a Field Science. 中譯;人類學定位。北京:華夏出版社。
Keesing, Roger Martin(基辛)著,張恭啟、于嘉雲合譯
1989 Culture Anthropology: A C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中譯: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
Kierkegaard, Soren A.(齊克果)著,孟祥森譯
1998 The Diary of Soren Kierkegaard. 中譯:齊克果日記。台北:萬象。
Malinowski, Bronislaw(馬凌諾斯基)著,于嘉雲譯
1991[1922] Argonauts of Western Pacific. 中譯:南海舡人:美拉尼西亞新幾內亞土著之事業及冒險活動報告。台北:遠流。
1978[1948] 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 中譯: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叢書。
Ritchie, Donald A.(唐諾•里齊)著,王芝芝譯
1997 Doing Oral History. 中譯:大家來做口述史。台北:遠流。
Starbuck, Edwin Diller(斯塔伯克)著,楊宜音譯
1997[1014]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中譯:宗教心理學。台北:桂冠。
Tillich, Paul(田立克),魯燕萍譯
1994 Dynamics of Faith. 中譯:信仰的動力。台北:桂冠。
Tremmel, William Calloley(崔默)著,賴妙淨譯
2001 Religion: What is it? 中譯:宗教學導論。台北:桂冠。
Weischedel, Wilhelm著,鄭志成譯
2002 通往哲學的後門階梯:34位哲學大師的生活與思想。台北:究竟。

二、英文書目
Batz, Walter & Radel, Walter
1994 Vlotho: Bergstadt an der Weser. Hameln- Haverbeck: Weserbergland Verlag.
Boddy, Janice
1988 Spirits and Selves in Northern Sudan: The Cultural Therapeutics of Possession and Trance. In American Ethnologist 15(1):4-27.
Bourdieu, Pierre
1990 Structures, Habitus, Practices. In The Logic of Practice. Pp52-6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wen, John R.
2002 Crossing Cultural Boundaries. In Religions in Practice. Pp: 164-184.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lifford, James
1997 Diasporas. In his 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Pp. 244-277.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maroff, John & Jean Comaroff
2002 The Colonization of Consciousness. In A Reader in 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Michael Lambek ed. Pp:493-510. Oxford: Blackwell.
Covell, Ralph
1998 Pentecost of the Hills in Taiwan: The Christian Faith among the Original Inhabitants. California: Hope Publishing House.
Douglas, Mary
1972[1968] Pollution. In Reader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William A. Lessa & Evon Z. Vogt ed. Pp: 196-202. New York: Harper & Row.
Durkheim, Emile
2002[1995]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 In A Reader in 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M. Lambek eds. Pp: 34-49. Oxford: Blackwell.
Geertz, Clifford
1973 Thick Description: Toward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Pp:3-32.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a[1973] Religion as a Cultural System. In A Reader in 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Michael Lambek ed. Pp: 61-82. Oxford: Blackwell.
2000b[1973] Deep play: Notes on the Baliness Cockfight. In Anthropological Theory: An Introductory History. McGee & Warm eds. Pp:496-516. Mountain View, California: Mayfield Publishing Co.
Geiger, Susan N. G.
1986 Woman’s Life Histories: Method and Content. In Journal of Woma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11(2):334-351.
Kammerer, Cornelia Ann
1990 Customs and Christian Conversion Among Akha Highlanders of Burma and Thailand. In American Ethnologist 17(2): 277-291.
Langness, L. L. & Frank, G.
1981 Lives: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Biography. Novato, California: Chandler & Sharp Publishers, Inc.
Malinowski, Bronislaw
1972[1963] The Role of Magic and Religion. In Reader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William A. Lessa & Evon Z. Vogt ed. Pp: 67-72. New York: Harper & Row.
Miller, Peggy J.
2009 Stories Have Histories: Reflections on the Personal in personal Storytelling. In Taiwa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7(1):67-84. Taiwan:Taipei.
Rambo, Lewis R.
1993 Understanding Religious Conversion.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Rosaldo, Renato
1996[1989] Grief and Headhunter’s Rage. In Anthropological Theory: An Introductory History. McGee & Warm eds. Pp:579-593. Mountain View, California: Mayfield Publishing Co.
Rowlands, Jo
1988 A World of the Times, but What Does it Mean? Empowerment in the Discourse and Practice of Development. In Women and Empowerment: Illustrations from the Third World. Haleh Afshar, ed. Pp11-34, London: McMillan Press LTD.
Scupin, Raymond
2000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Religion. In Religion and Culture: An Anthropological Focus. Raymond Scupin ed. Pp:32-48.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Tambiah, Stanley Jeyaraja
2002[1973] Form and Meaning of Magical Acts. In A Reader in 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Michael Lambek ed. Pp:340-357. Oxford: Blackwell.
Taussig, Michael
1977 The Genesis of Capitalism amongst a South American Peasantry: Devil’s Labor and the Baptism of Money. In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19(2):130-155.
Vicedom, George
1967 Faith that Moves Mountains: A Study of the Tribal Church in Taiwan. Taipei: China Post.

三、網路與電子媒體引用
德國婦女祈禱會
網站:http://www.dfmgb-siegen.de/index.html,引用日期2009/08/19。
玉山神學院
網站:http://www.yushanth.org.tw/chyushanth/chyushanthtop.htm,引用日期2009/09/25。
台灣神學院
網站http://www.taitheo.org.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111-2&Category=1
,引用日期2009/09/2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