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書目 王明珂 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市:允晨。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 2002 後龍鎮誌。苗栗縣:後龍鎮公所。 伊能嘉矩 1991 臺灣文化誌(下),江慶林譯。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1996 台灣踏查日記,楊南郡譯註。台北市:遠流。 江孟芳 1996 族群運動與社會過程─當代「噶瑪蘭」認同現象的解析。國立臺灣大 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亦園 1982[1955] 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刊於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 頁49-76。台北市:聯經。 何明修 2005 社會運動概論。台北市:三民。 吳東南 1990 從口傳資料與文獻記載來看道卡斯族與賽夏族之關係。民族學研究所 資料彙編1:135-141。 林萬億 2002 「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效益評估研究報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財團法人台 北市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辦理之研究報告。 周樑楷 2002 序:傳統與創造的微妙關係。刊於被發明的傳統,Eric Hobsbawm著, 陳思仁等譯,頁5-7。臺北:城邦文化。 郁永河 1996 臺灣歷史文獻叢刊─裨海紀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 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 2007[2005] 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徐雨村譯。台北:桂冠。 段洪坤 2009 西拉雅平埔運動的回顧與展望。發表於「第二屆打里摺論壇:鼓動原 鄉」研討會,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主辦,埔里, 5月2-3日。 洪麗完 2009 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 臺北市:聯經。 洪敏麟 編著 1999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 胡家瑜 1998 文獻中「道卡斯族」的建構與解讀。刊於斗葛族人─道卡斯族研究導論,張致遠 編,頁17-43。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胡家瑜 編 1999 道卡斯新港社古文書。臺北市: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施添福 編 2006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三:苗栗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徐大智 2004 戰後台灣平埔研究與族群文化復振運動─以噶瑪蘭族、巴宰族、西拉 雅族為中心。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宮本延人 1999[1949] 苗栗新港社的平埔部落,宋文薰譯。刊於道卡斯新港社古文 書,胡家瑜編,頁214-217。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陳水木、潘英海 2002 道卡斯族後壠社群古文書輯。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 陳逸君 2003a 族群文化的形塑與實踐─噶瑪蘭族文化復興與族群動員之檢視。發表 於「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平埔族群與台灣社會」大型研討會,中研 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臺北南港,9月30-10月2日。 2003b 認知與定位─當代噶瑪蘭多重族群認同論述的差距。刊於台灣平埔 族,潘朝成、劉益昌、施正鋒編,頁61-103。台北市:前衛。 陳叔倬、段洪坤 2006 西拉雅族成為縣定原住民族的過程與影響。政大民族學報25:145-166。 陳偉智 1998 殖民主義「番情」知識與人類學─日治初期台灣原住民研究的開展。 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運棟 編 2006 重修苗栗縣志─卷三十二:人物志(上)。苗栗市:苗栗縣政府。 翁佳音 1984 平埔族漢化史考略。臺灣風物34(1):1-27。 程士航、張軒哲 編 2006 重修苗栗縣志─卷廿七:文化志。苗栗市:苗栗縣政府。 涂麗娟 編 1998 重新打造的民族生命─苗栗後龍的道卡斯舊社與扇貝遺址。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盛清沂 1980 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臺灣文獻31(4):154-176 湯慧敏 1998 再見道卡斯─苗栗縣後龍鎮新港東、西社之調查研究。苗栗縣:苗栗縣政府。 2001 後龍新港社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新民社區發展協會 2002 道卡斯族新港社牽田祭活動手冊。(未出版) 2003 道卡斯族新港社牽田祭活動手冊。(未出版) 詹素娟 1994 平埔速寫。山海文化雙月刊5:2-5。 1996 詮釋與建構之間─當代「平埔現象」的解讀。思與言34(3):45-78。 詹素娟、張素玢 2001 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 鄭喜夫 2000 清代道卡斯族姓名初探稿。臺灣文獻51(4):59-109。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 1999 苗栗縣鄉土史料。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總督府 1935 昭和十年─國勢調查結果表(上)。(未出版) 潘 英 1986 臺灣平埔族史。台北市:南天。 潘英海 2001 傳統文化?文化傳統?─關於「平埔族群傳統文化」的迷思。刊於平 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詹素娟、潘英海主編,頁205-236。 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2003莿桐花開時—凱達格蘭族群認同的迷思。發表於「族群意識與文化認 同:平埔族群與台灣社會」大型研討會,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臺北南港,9月30-10月2日。 潘朝成 2003 序。刊於台灣平埔族,潘朝成、劉益昌、施正鋒合編,頁III-VI。台 北市:前衛。 劉增榮 1999 新港社人的過往。刊於再見刺桐花開,頁37-60。台北:原民文化。 劉還月、李易蓉 2001 認識平埔族群的第N種方法。臺北市:原民文化。 劉還月、陳柔森、李易蓉 2001 我是不是平埔人DIY。台北:原民文化。 謝世忠 1987 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 2004[1996] 「傳統文化」的操空與管理—國家文化體系下的台灣原住民文 化。刊於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謝世忠編,頁 115-132。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4[2000] 傳統與新傳統的現身:當代原住民的工藝體現。刊於族群人類 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謝世忠編,頁133-152。臺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謝國斌 2009 平埔認同的消失與再現。花蓮縣壽豐鄉: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顏俊雄 2007 新港社歷史書寫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西文書目 Astuti, Rita 1995 “The Vezo Are Not a Kind of people”: Identity, Difference, and “Ethnicity” among a Fishing People of Western Madagascar. American Ethnologist22(3): 464-482. Barth, Fredrik 1998[1969] Introduction. In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Fredrik Barth, ed. Pp. 9-38.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Clammer, John 1973 Colonialism and the Perception of Tradition in Fiji. In Anthropology and the Colonial Encounter. Talal Asad, ed. Pp. 199-220. Atlantic Highlands, NJ:Humanities Press. Dicks, Bella 2003 Heritage Society. In Cultural on Display: The Production of Contemporary Visitability. Bella Dicks, ed. Pp. 119-143. Berkshire,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Ebrey, Patricia 1996 Surnames and Han Chinese Identity. In Negotiating Ethnicities in China and Taiwan. Melissa J. Brown, ed. Pp. 19-36. Berkeley, Calif: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Eriksen, Thomas Hylland 2002[1993]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USA: Pluto Press. Handler, Richard 1985 On Having A Culture: Nationalism and the Perspective of Quebec’s Patrimonie. In Objects and Others: Essays on Museums and Material Culture. George W. Stocking, ed. Pp. 192- 217.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Hobsbawm, Eric 1983a Introduction: Inventing Traditions. In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Eric Hobsbawm and Terence Ranger, eds. Pp. 1-1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b Mass-Producing Traditions: Europe, 1870-1914. In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Eric Hobsbawm and Terence Ranger, eds. Pp. 263-30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eesing, Roger M. 1982 Kastom in Melanesia: An Overview. MANKIND 13(4): 297-301. Linnekin, Jocelyn, and Lin Poyer 1990 Introduction. In Cultural Identity and Ethnicity in the Pacific. Jocelyn Linnekin and Lin Poyer, eds. Pp. 1-16.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Marx, Karl 1997 The German Ideology. In The Max Reader. Christopher Pierson, ed. Pp.92-118. Cambridge: Polity Press. Nora, Pierre 1989 Between Memory and History. Representation26: 7-25. Pan, Ing-hai 1989 Study on the Pragmatics of Human Understanding: Ritual Process in a Southern Taiwanese Village. Ph.D. thesis.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and the Graduate School, University of Oregon. Turner, Victor.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Chicago: Aldine. 1987 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 New York: Performing arts journal. Wilson, R. Scott 2009 Making Hakka Spaces: Resisting Multicultural Nationalism in Taiwan. Global Studies in Culture and Power16: 414-4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