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中文部分
丁文郁(1997)。台灣農民非營利組織策略規劃之研究—以台灣農會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經營學系博士論文。丁文郁(2002)。台灣農民非營利組織策略規劃之研究—以台灣農會為例。農民組織學刊,4,1-52。內政部(1991)。附錄:社區發展工作綱要。社區發展季刊,53,129-135。
王永昌、于躍門、楊坤峰(2003)。合作事業過去、現在與未來發展之研究。內政部委託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092000au6301001004)。
王俊豪、方珍玲(2008)。社區賦權與公共行動—以社區合作社為例。合作經濟,98,16-31。王清華(2004)。九二一震災重建區以社區總體營造方式重建社區產業之探討。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所碩士論文。江明亮(2006)。農會經營農村酒莊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大湖地區農會、信義鄉農會為例。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推廣暨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江明修、曾冠球(2002)。非營利管理之理論基礎。載於江明修(主編),非營利管理(1-18)。台北:巨流。
行政院(2004)。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政策說明書。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7)。跨世紀農業建設方案(8607-8912)。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1)。邁進二十一世紀農業新方案。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3)。第五次全國農業會議實錄。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江益璋(2004)。台灣農村更新與發展之公部門推動手段研究。韓選棠(主持人)。農村建築規劃與社區更新。2004年第一屆農村規劃學術硏討會,國立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
吳月招(2003)。公私部門協力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九二一重建區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吳岱祥(1996)。台灣地區信用合作社經營效率研究—隨機成本函數邊界法之運用。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東明(2005)。金融自由化下台灣信用合作社經營策略之探討—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分析。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吳建昇(2004)。探討社區型非營利組織與社區之互動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烙元(1994)。合作經濟原理。台北:茂昌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吳榮杰(2004)。全球化下台灣農業發展與挑戰。興大歷史學報,15,171-189。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仲平(2001)。農會信用部經營效率評估--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李青萍(1997)。影響農會信用部經營績效之因素與擠兌前後經營績效變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朝宗(2003)。非營利組織推動休閒農業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嘉義縣農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
李朝宗(2003)。非營利組織推動休閒農業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嘉義縣農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賢德(2004)。台灣檸檬產業策略聯盟之規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93農科-1.6.1-高-K1)。
李錫勛(1992)。合作社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周百隆(2001)。農會信用部經營危機之研究—危機預警模型與馬可夫吸收鏈鎖之應用。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周明亞(2004)。台灣基層金融業之公司治理—以信用合作社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在台灣的發展:兼論政府對財團法人基金會的法令規範。中國行政評論,10(1),75-110。官有垣、謝祿宜(2004)。台灣公民社會的實踐—社區型基金會在社區營造的角色與功能之探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編號:NSC92-2412-H194-003-SSS)。
林秀峰(1996)。台灣地區本國銀行業與信用合作社競爭與效率比較之研究。東吳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林宗鏞(2003)。農會信用部經營問題與組織改革之分析—從公司治理觀點。逢甲大學保險所碩士論文。林金博(2004)。現階段信用合作社經營績效之分析。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林炳祥(2003)。台灣農會經營休閒農業之競合策略研究—以新竹縣農會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林寶樹(1985)。台灣合作事業之過去與將來。台中:中央書局。
邱宗治、郭真足、陳淑恩、鍾惠雯、廖武正(2003)。農會系統供銷業務轉型與整合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92農科-1.5.3-輔-#1(1))。
邱茂英(1993)。台灣農會與經濟發展。載於于宗先(主編),台灣農業發展論文集(173-196)。台北:聯經。
施孟隆、黃炳文(2006)。台灣農業發展與農業結構變遷之研究。中華農會學報,7(4),324-342。段兆麟(2003)。農業合作社場企業化經營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PG9306-4605)。
胡幼慧(主編)(2000)。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盛光(1985)。農會法論。台北:大偉書局。
胡會豪(2007)。社會參與消費價值與社員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合作經濟學系碩士論文。孫廷瑄(2008)。農業金融改革對農會信用部效率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合作經濟學系碩士論文。孫治本(2000)。「全球地方化、民族認同與文明衝突」。思與言,38(1),147-184。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翁文蒂(2002)。非營利組織推動九二一重建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財政部稅賦改革委員會(1989)。我國非營利組織功能之界定與課稅問題之研究。台北:財政部稅賦改革委員會。
馬陽原(2006)。農產品行銷策略研究-以台南縣農業合作社為例。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文賢(2003)。農會信用部改革政策方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張照明(1997)。合作事業與社會福利。合作經濟,54,7-9。張榮農(2004)非營利組織策略合作之研究—以台灣農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張德粹(1992)。農業合作的原理與實務。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梁忠森(2003)。台灣地區農會信用部之經營與管理。銘傳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曹昌平(2000)。從電子商務策略聯盟觀點看信用合作社之經營策略。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碩士文。梁芳男(1981)。台灣省農村社區建設之研究。台北:成文出版社。莊淑姿(2005)。休閒取向農會轉型之推廣功能與角色調整之研究。行政院農
莊淑姿(2005)。休閒取向農會轉型之推廣功能與角色調整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94農科-3.1.4-輔-#1(10))。
許文富(2003)農業合作原理與實務。台北:中華民國合作事業協會。
許文欽(2005)。草根型非營利組織策略聯盟之研究─以社寮文教基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所碩士論文。許安邦(2005)。農會發展運銷策略聯盟之研究—以關廟鄉農會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村、趙榮松(2001)。合作社組織管理通論。台中:台灣省合作事業發展基金會。
陳志柔(2004)。從台灣經驗看中國沿海農村的社會發展。亞洲研究,50,98-119。陳秀枝(2006)。台灣原住民勞動合作社組織經營與合作促進。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暨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佳容(2005)。合作社參與社區營造之可行性研究。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陳尚蓉、王志文、張錦娟(2004)。鄉村社會組織與地區文化發展關係之研究—層級分析法的應用。台灣鄉村研究,4,1-40。陳明吉(2002)。農民組織轉型的契機。國家政策論壇,2(5),49-56。陳明建(1998)。跨世紀農業政策與方向。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工作研究會。
陳武雄(2003)。人民團體經營管理。台北:揚智。
郭敏學(1977)。多目標功能的台灣農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郭敏學(1984)。台灣農會發展軌迹。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郭登聰(1985)。我國社會福利政策制定因素的探討:著重經濟因素的分析—以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榮俊、吳輝龍、陳明燦(2008/5)。以再生觀點談農村規劃及建設。蔡宏進(主持人)。田園社區、農村公共建設、農村土地管理與規劃。2008年第五屆農村規劃學術研討會,國立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郭曉茹(2004)。台灣勞動合作社經營管理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合作經濟學系碩士論文。陶蕃瀛(2000)。打造一個永續的農村社區:921地震後中寮鄉的社區工作經驗。社會文化學報,10,1-15。彭克仲、林豐瑞(2003)。農業合作社場成功關鍵因素分析之個案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92農科-1.6.1-府-#1(2))。
黃俊傑(1988)。台灣農村的黃昏。台北:自立晚報。
黃建森、林煌喬(1999)。台灣地區合作事業之發展。合作發展,232,4-12。黃振德(2003)農業策略聯盟型態選擇準則之探討。農業經營管理年刊,9,220-240。黃晶瑩、陳馨馨、張宏政(2006)。鄉村組織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95農科-3.1.2-輔-#1(4))。
黃朝陽(1997)。合作社是偉大發明—台灣合作社組織的功能及其展望。合作經濟,54,10-11。
黃欽榮(2006)。台灣農業永續發展的競爭策略。農民組織學刊,8,177-191。黃華彩(2002)。農業合作社場策略聯盟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源協(2004)。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107,78-88。黃筱婷(2006)。台灣農會發展水果品牌之品牌權益探討。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推廣暨經營學系碩士論文。馮燕(2000)。非營力組織的法規與架構。載於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75-108)。台北:巨流。
楊秀梅(2002)。草根型非營利組織與政府關係之研究以—社寮文教基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組織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正明(2004)。農會信用部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葉匡時、蔡敦浩、周德光(1993)策略聯盟的發展策略—交易成本的觀點。管理評論,12,99-117。
葉玲伶(2004)。非營利事業產業化—以新港文教基金會與新港客廳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書銘(2006)。組織文化、組織變革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為例。逢甲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廖安定(2001)。農業政策與農業法規。農政與農情,103,50-60。廖坤榮(2004)。台灣農會的社會資本形成與政策績效。政治科學論叢,22,181-220。廖坤榮(2006)。公私夥伴治理的理論與實際—台灣農會與政府經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SC94-2414-H194-011)。
熊中果(1984)。農業發展策略。台北:聯經。
劉清榕(2005)。台灣農會發展與功能:評價、借鑑與反省。農民組織學刊,7,1-27。劉清榕、劉怡君(2005)。台灣農會發展與功能:評價、借鑑與反省。農民組織學刊,7,1-27。劉燈城(2002)。信用合作社改制及合併績效之實證分析。國大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宏進(1993)。鄉村發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大圖書。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蔡宏進(2006)。農業合作組織在台灣農業中的定位和作用。合作經濟,88,1-14。
蔡佳宜(2006)。探討社區型基金會推動社區旅遊資源整合及行銷機制之研究—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南華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建雄(2006)。農業合作組織在臺灣農業中的定位和作用。合作經濟,88,1-14。蔡建雄編譯(1997)。農村合作社之利益及限制。合作經濟,52,19-28。
蔡勝佳(1999)。談臺灣農會面臨的緊要課題與對策。合作經濟,62,32-35。蔣憲國、陳姿伶、蔡必焜(2006)。農企業及農民團體推動優質農業推廣策略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95農科-3.1.2-輔-#1(2) )
鄭仁偉(2004)。組織間信任、合作與機會主義對組織間知識移轉分享的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2-2416-H011-012)。蕭崑彬、俞玫玟(2004)。農會發展在地化產業之輔導機制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 93農科-1.6.1-輔-#1(3))。
戴肇洋、王居卿(2006)。提升農民團體競爭力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95農科-3.1.1-輔-#1)。
戴燈山(1992)。台灣地區合作金融體系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2000)。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從戒嚴到解嚴。台北:國史館。
謝弘俊(2002)。台灣農村社區產業轉型的困境與因應之聯想。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3,32-36。謝宜璋(1997)。台灣地區信用合作社之經營績效與風險管理。東吳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謝祿宜(2003)。社會產業、社區與永續發展:布農基金會的個案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編號:NSC91-2412-H309-003-SSS)。
謝禎德(2005)。非營利組織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大嵙崁文教基金會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台北:巨流。
顏建賢(2001)。臺灣農會組織研究與發展願景。農民組織學刊,3,117-134。顏建賢、蔡必焜、陳尚榮、張錦娟(2003)。非政府農業推廣體系建構之研究。台灣鄉村研究,2,91-132。
羅美玲(2002)。農會信用部經營績效差異之研究及政府監理行為有效性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嚴正(2000)。農業合作組織在台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台研兩岸前瞻探索,20,105-123。蘇洺賢(2000)。我國非營利組織之跨組織合作關係類型及管理機制探討。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顧忠華(1999)。公民結社的結構變遷-以台灣非營利組識的發展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6,123-145。英文部分
Benson, J. K. (1975)The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as a political econom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2), 229-249.
Biermann, R. (2008)Toward a theor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 The Euro-Atlantic security institution interacting. Th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3(2), 151-177.
Billis, D. (1993)Organising public and voluntary agenies. Lodon: Routledge.
Chaskin, R. J., Brown, P., Venkatesh, S., Vidal , A. (2001). Building community capacity. New York : A. de Gruyter.
Chetty, S. & Agndal, H.(2008)Role of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and interpersonal networks in an industrial district. Regional studies, 42(2), 175–187.
Crowe, J. A.(2007)In search of a happy medium: How the structure of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influence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ocial networks, 29, 469-488.
Daft, R. L.(2001)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pp164-196. USA: South-Western.
Ebers, M.(1997)‘Explaining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formation’, in M. Ebers(eds)The formation of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pp1-4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laskiewicz, J.(1979)The structure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al networks. Social forces, 57(4), 1346-1364.
Gilchrist, A.(2004)The well-connected community: a networking approach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 Glasgow: Bell & Bain.
Gough, B.(2003)‘Deconstructing reflexivity’, in L. Finlay & B. Gough(Eds.)Reflexivity—a practical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health and social sciences. Pp. Bodmin: Blackwell science.
Greve, C., Flinders, M. & Thiel, S. V(1999)Quangos— What`s in a name ? Defining quangos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12(2), 129-146.
Hatch, M. J. & Cunliffe, A. L.(2006)Organization Theory—modern symbolic and postmodern perspectiv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tch, M. J.(1997)Organization Theory—modern symbolic and postmodern perspectiv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ughton, G. (1998)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al Studies. 32(9), 872-877.
Haughton, G. (1999)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llenges of Theory, Method and Practice. UK: The Stationery Office.
Hogwood, B. W.(1995)The ‘growth’ of quangos: evidence and explanations. Parliamentary Affairs. 48(2),207-225.
Hozick, M.(1993)Fiv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E. Stragge (Eds)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pp. New York: Black Rose Books.
Kim, W. C. & Mauborgne, R.(2005)Blue ocean strategy: how to create Uncontested market space and make the competition irrelevant.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Markey, S. & Vodden, K.(2000)Success factors in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 indicators of community capacity. Canada: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centre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McCall, T.(2003)Institutional design for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s: Issues of opportunity and capacity.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38(2), 96-108.
Meyer, J. W. & Rowan, B.(1999)‘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s as myth and ceremony’, in W. W. Powell & P. J. DiMaggio(Eds)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pp41-62.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Monette, D. R., Sullivan, T. J. & Dejong, C. R. (2005) Applied social research—a tool for the human services. Belmont: Thomson learning.
Neuman, W. L. (1999) 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US: Allyn & Bacon.
Padgett, D. K. (1998) Qualitative method in social work research—Challenge and Reward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Pan, C.D.(2007) Third Sector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Welfare: A study of the role of social service and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in Taiwan. UK: Aston University.
Ragin, C. C.(1987) The comparative method—moving beyon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rategie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Ragin, C. C.(1994) Constructing social research: 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method.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Ritchie, J. (2003) “Design issues”, in J. Ritchie, J. Lewis,(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A Guide for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pp47-76.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Ritchie, J. (2003)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ative method to social research”, in J. Ritchie, J. Lewis,(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A Guide for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pp24-46 .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Ritchie, J., Lewis, J. & Elam, G. (2003) “Designing and selecting samples”, in J. Ritchie, J. Lewis, (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A Guide for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pp77-108 .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Salaman, L. M.(1987)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Toward a theory of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W. W. Powell(ed.)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alaman, L. M., & Anheier, H. K. (1997)Defin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Scott, W. R. (2003) Organization: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Shaffer, R., Deller S. & Marcouiller, D. (2006).Rethinking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1), 59-74.
Sherraden, M. S. & Ninacs, W.A.(1998)Introduction: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Work.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 Social Work. 5(1), 1-9.
Spencer, L., Ritchie, J. & O'Connor, w. (2003) “Analysis: practice, principles and processes”, in J. Ritchie, J. Lewis, (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A Guide for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pp199-218 .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Stragge, E. (1993) The Politics of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 Stragge (eds)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pp1-17 . New York: Black Rose Books.
Van de Ven, A. H.(1976)On the Natur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Relations among Organization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 24-36
West, A. (1999) Regeneration, Community and the Social economy, in G. Haughton (eds)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pp23-29 . London: The Stationery Office.
網路資料
內政部(1992)。人民團體獎勵辦法,取自於http://cois.moi.gov.tw/moiweb/web/frmForm.aspx?FunID=13b2a3484e66c05e(瀏覽日期:2008/12/12)
內政部(2006)。推動合作事業推動社區營造計畫,取自於http://coop.moi.gov.tw/(瀏覽日期:2008/12/02)
內政部(2007a)。內政部統計年報社區展工作成果,取自於http://www.moi.gov.tw/stat/year.aspx(瀏覽日期:2008/12/12)
內政部(2007b)。內政部統計年報合作事業概況,取自於http://www.moi.gov.tw/stat/year.aspx(瀏覽日期:2008/12/12)
中華民國儲蓄互助社(2008)。除儲蓄互助社的發源及其沿革,取自於http://www.culroc.org.tw/movement/faq_100q.php(瀏覽日期:2008/12/21)
水土保持局(2008)。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取自於http://www.swcb.gov.tw/(瀏覽日期:2008/09/20)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社區營造獎助辦法,取自於http://www.cca.gov.tw/law.do?method=find&id=79(瀏覽日期:2008/12/12)
台灣WTO農業研究中心(2008)。台灣WTO農業研究中心成立沿革,取自於http://www.arcwto.org.tw/content/about/about1.asp(瀏覽日期:2008/09/19)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9a)。合作社法,取自http://law.moj.gov.tw/(瀏覽日期:2010/01/02)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2)。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條例,取自於, http://law.moj.gov.tw/=(瀏覽日期:2008/10/3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9b)。人民團體法,取自於, http://law.moj.gov.tw/=(瀏覽日期:2010/01/02)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5)。社會團體財務處理辦法,取自於, http://law.moj.gov.tw/=(瀏覽日期:2008/12/10)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7a)。原住民族地區資源共同管理辦法,取自於http://law.moj.gov.tw/(瀏覽日期2009/01/03)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7b)。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取自於http://law.moj.gov.tw/(瀏覽日期2009/01/03)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9c)。民法,取自於http://law.moj.gov.tw/(瀏覽日期:2010/01/02)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9d)。農會法,取自http://law.moj.gov.tw/(瀏覽日期:2010/01/02)
行政院主計處(2008)。2007年台灣地區依可支配所得按戶數五等分位分及農家、非農家別、都市化程度別分。取自於http://win.dgbas.gov.tw/fies/a12.asp?year=96(瀏覽日期:2008/11/03)
行政院主計處(2008)。2007年平均每戶家庭收支按農家、非農家及都市化程度別分,取自於http://win.dgbas.gov.tw/fies/a12.asp?year=96(瀏覽日期:2008/11/03)
行政院新聞局(2006)。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年鑑,取自於http://www.gio.gov.tw/info/94roc/(瀏覽日期:2008/12/12)
行政院經建會(2005)。落實經發會決議-「我國加入WTO對經濟之影響及因應對策」政策說明,取自於WTO入口網 http://cwto.trade.gov.tw/kmi.asp?xdurl=kmif.asp&cat=CAT312(瀏覽日期:2008/09/18)
行政院農委會(2007a)。96年農業統計年報。取自於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7729(瀏覽日期:2009/03/27)。
行政院農委會(2007b)。加WTO六年來對農業影響之檢討與因應。取自於 http://www.arcwto.org.tw/content/column/column_c.asp?ID=28&IDS=5&typeid=5(瀏覽日期:2009/03/27)。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5)。農業政策白皮書。取自於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3(瀏覽日期:2008/10/1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6)。新農業運動—台灣農業亮起來。取自於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3(瀏覽日期:2008/10/1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7c)。農會團體及會員數,取自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資料發佈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8513(瀏覽日期:2008/11/2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8)。農產貿易進出口貿易總值,取自於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7820(瀏覽日期:2008/11/0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0)。統計與出版品:農村長期照顧支援服務工作成果,取自於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7622&print=1(瀏覽日期:2010/1/5)
社區營造條例草案,取自於http://sowf.moi.gov.tw/06/new06.htm(瀏覽日期:2008/12/12)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 The Centre for Community Enterprise 取自於http://www.cedworks.com/ccesummary.html(瀏覽日期:2008/10/26)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Western Economic Diversification Canada's 取自於http://www.wd.gc.ca/default_e.asp(瀏覽日期:2008/10/26)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lliance(1995)Statement on the Co-operative Identity.取自於 http://www.ica.coop/coop/principles-revisions.html(瀏覽日期:2008/12/02)
Principles of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CED Oline 取自於http://ced.gov.ns.ca/main/whatisced/principles/principles.htm(瀏覽日期:2008/10/26)
The SFU Centre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取自於http://www.sfu.ca/cscd/ced/home.htm(瀏覽日期:2008/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