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毛彥明、陳詩欣、徐台閣(2007)。跆拳道規則修訂對手比賽
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1(1),92–99。
李奕揚(2007)。世界跆拳道錦標賽女子金牌技術分析-吳
靜鈺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運動技術研
究所,台北縣。
周禾程(2007)。體育教師觀察系統電腦程式之研發。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運動技術研究所,桃園縣。
邱共鉦(2004)。奧運會跆拳道金牌選手技術分析- 朱木炎個
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桃園縣。
柯玉貞(2001)跆拳道後旋踢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范巧雯(2008)。杜哈亞運女子跆拳道金牌選手比賽技術分
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運動技術研究
所,桃園縣。
高霈詠(2008)。北京奧運女子跆拳道49公斤級技術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台北
張榮三(1997)。跆拳道旋踢攻擊動作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張榮三、蔡明志、湯惠婷(2004)。2002年跆拳道新規則實
施後比賽訓練趨勢分析探討。大專跆拳學刊,1,105–
122。
許夆池(2001)。世界跆拳道錦標賽中韓女子選手比賽主動
攻擊被動攻擊及得分動作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許芷菱(2007)。杜哈亞運女子跆拳道金牌選手比賽技術分
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桃園縣。
陳志文 、秦玉芳 、相子元(2004)。跆拳道新規則對
上端攻擊動作之得分與違規形態之研究。大專體
育學刊民6(1),149-162。
彭鈞渝、劉紹晴(2003)。2002年跆拳道規則修改與發展之
探討。大專體育,69,142–146。
黃秀蘭(2003):我國跆拳道選手上端攻擊得分數研究。國
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家興(2008)。杜哈亞運跆拳道男子組第六量級比賽技戰
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運動技術研究
所,桃園縣。
蔡明志(1998)。世界跆拳道錦標賽女子得牌選手攻擊動作
型態之攻擊率,得分率及成功率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台北市。
蔡明志(2002)。我國跆拳道選手年度訓練計畫:以大專甲組 跆拳道選手為例。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協會會刊教練運科,1,45–60。
鄭大為、魏香明(2009)。跆拳道技擊競賽採用電子護
具計分對其競技思維的影響。大專體育
2009.04[民98.04],122-130。
鐘宜真(2007)。跆拳道新規則實施後女子組比賽得
分分析研究。運動教練科學2007.12[民96.12],
175-185。
跆拳道競賽規則與解釋說明。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邊編譯,
台北市。2009年版本
二、外文部分
Lee J.B(1992).An analytical study on the scoring ability between the attack first and the counter attack in Taekwondo game.Major in physical Education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Dong Guk university.
Lee J.J(2002).Differential Scoring System,Games
Becamemorefun.
Kuk,H.C.Kyung.M.Lee.& Sang.H.K.(1994).Taekwondo
KYORUGI Olympic Sparring. Wethersfield CT:Turtle Press Hartf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