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方有恆(1991)。羽球原理。台北:異軍出版社。
方瑞民(1990)。我國中小學學生身體發展。台灣省中小學生體能訓練手冊。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原崗位培訓教材(羽球運動一書)。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王春保(2001)。羽毛球運動步法移動技術的教學淺議。三峽大學學報,23卷1期,315-316。
王榮照(2005)。羽球男子選手專項步法爆發力測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田麥久(2005)。運動員基礎訓練之二~人體科學原理。台北市:奧力達。
杜登明(1985)。羽球運動技能因子構造之分析研究。台灣省立體專學報,14期,71-131頁。李世文(2007)。不同訓練方式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速度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李向(2003)。基層少體校羽毛球運動員選材方法實探。浙江體育科學,25卷5期,66-67頁。
李誠志等(1992)。教練訓練指南。台北:文史哲。
呂芳陽、盧正崇(2005)。羽球單打戰術與專項體能訓練結合之分析。大專體育,76期,14-18頁。君少豐(2008)。我國青少年男子羽毛球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測量指標與評價標準研究。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7卷4期,90-93頁。
林正常編譯(2001)。運動訓練法。台北市:藝軒圖書。
林順萍(1993)。跑步訓練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生長發育、生理機能、血液生化與體能要素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林順萍、陳俊忠(1993)。田徑訓練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神經傳導速度、動作反應時間、敏捷性及瞬發力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論叢,3卷2期,171-189。林貴福(2000)。國小體育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貴福、盧淑雲(2000)。認識健康體能。台北市:師大書苑。
房勇、胡試(2004)短跑的力量與速度訓練。遼寧體育科技,26卷3期,91頁。
周財勝、盧正崇(2005):羽球運動-擊球步法應用技術之探討。大專體育,76期,170-175頁。黃秀仁(2009)。台灣「黃金女雙」簡毓瑾/程文欣登上世界排名第一。2009年1月22日。麗台運動報網址http://www.ltsports.com.tw/main/news.asp?no=65284&N_Class=1
邱憲祥(2007)。新修訂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卷1期,115-121頁。吳昶潤、陳信良、林昆儀和陳忠慶(2006)。羽球專項有氧能力測驗的信度考驗。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5期,66-73頁。吳瑞祥(1997)。青少年骨質發展與運動訓練。中華體育,11卷3期,64-71頁。紀世清(1996)。羽球選手體能測驗項目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卷2期,63-81頁。紀世清、黃芳銘(1999):羽球基本運動技術之建構效度:驗證性因素分析之應用。1999年國際大專運動會教練科學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紀世清(1999a)。國小羽球基本技術測驗之建構效度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紀世清(1999b)。羽球。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技術報告書,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紀世清(2001)。羽球運動技能因素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2卷1期,251-271。紀世清(2002)。編製國小學生羽球運動技術常模參照測驗。體育學報,32輯,265-278頁。洪欣正、吳昶潤、賴佳玟和方耀霆(2006)。不同背景變項的羽球選手在一般體能表現上之差異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5期,45-56頁。孫宜芬(1984)。羽球技能測驗之研究。師大體育,18期,50-68頁。
孫彩卿(2006)。羽球高遠長球不同訓練方法之訓練效果分析。運動教練科學,7期,177-187頁。師清山、郭令燕(2000)。新豐高中羽球選手專項體能測驗項目之研究。南師體育,8期,113-128。
莊美鈴(1976)。羽球技能測驗項目編製之研究。師大體育,19-21頁。
莊美鈴(1986)。羽球「米」字步法間歇訓練對大學男生生理特質及技術的影響。體育學報,8輯,245-265頁。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86)。體育大辭典。台北市:商務書局。
陳谷宗(1986)。羽球技術測驗項目之分析研究。台北市:協進圖書。
陳俊忠(1992)。國小學童生長發育、運動能力和神經系統機能之研究。台北:宏泰出版社。
陳全壽、陳相榮、蘇文和、大平充宣等人(1993)。速度、肌力、耐力的生理特質及訓練法。1993年國際運動訓練科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體專18-24頁。
陳全壽(1997)。由性別差、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學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成果報告編號NSC85-2413H-179-002)。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陳孟凱、邱文信(2007)。立定連續三次跳之技術動作分析。大專體育,91期,156-164。許義雄譯(2001)。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原著:Gallahue, D. L.)。台北:麥格蘿.希爾。
張曉昀、蔚順華(1998)。青少年過度使用之運動傷害。大專體育,38期,122-127頁。張躍(1998)。測力台上SJ和CMJ測試用於肌肉生物力學性能研究。體育與科學,19卷5期,102-106。
張鳳儀(1999)。澎湖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基本運動能力與學科學習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張家昌、林振盛、陳帝佑和江勁彥(2002)。羽球運動主要特點及發展概述。彰化師大體育學報,3期,18-25。張家昌、林政宏和蕭智君(2004)。羽球反手擊球技術之發展與練習。彰化師大體育學報,4期,131-141頁。張文彪(2006)。對少年羽毛球運動員步法訓練的研究。體育科學研究,10卷2期,26-27頁。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市:羽球月刊社。
黃富源(1994)。臨床科學。台北:嘉洲。
黃明祥(1995)。體育專科男生羽球運動技能表現因素的分析與預測。台中:澤偉。
黃任楷(2002)。青少年運動訓練問題初探。大專體育,61期,127–132頁。
黃晉揚(2000)。1999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女選手技術與失誤之 比較分析。體育學報,29期,1–12頁。曾凡輝、王路德、刑文準(1992)。運動員科學選材。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565-569頁。
楊基榮(1976)。身體基本運動能力測驗的研究。師大體育學報,483-498。葉憲清(1999)。運動訓練法。桃園:國立體育學院。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廖介祐(2004)。跳繩運動對國小羽球選手在基本體能上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體育教學碩士班,台南市。
蔡虔祿、黃長福和紀世清(1996)。羽球正手拍三種高手擊球動作之運動學分析。國際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83–485頁。
劉炳宏(2008)。不同運動方式對國小過重學童健康體適能及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鄭寶君(1996)。王蓮香的基本球路及打法。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9期,1–3頁。
鍾承融、陳忠慶和陳信良(2006)。羽球運動的體能評估方式之初探。中華體育,20卷1期,66-74頁。蘇耿賦、何燕娟( 2000 )。國立嘉義技術學院羽球隊一般運動能力測驗項目編製之探討及集訓成效之研究。台灣體育,24-30頁。戴世侃(2005)。國小游泳初學者基本運動能力與技能學習效果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魏協森(1995)。世界羽壇掃瞄。人民體育出版社,1期,6-9頁。
魏勇、劉宇和傅維杰(2004)。羽毛球運動步法分類及使用頻率。上海體育學院學報,32卷5期,54-60頁。
外文部份
Barrow, H. M., & Mcgee, R ( 1984 ).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PA: Lee & Febiger.
Branta, C., Haubenstricker, J., & Seefedlt, V. ( 1984 ). Age change in moter skill duri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ce, In. R. L. Terjung (Ed.).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 Reviews, 2, 467-520.
Bauer, T. ( 1986 ). Power training for rugby. 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Journal, 9, 36-41.
Corbin, C. B., & Lindsey, R. ( 1976 ). Concepts of fitness and wellness-with laboratories. United states: Brown & Benchmark.
Chin, M. K., Wong, A. S., So, R. C., Siu, O. T., Steininger, K., & Lo, D. T. (1995). Sport specific fitness testing of elite badminton player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9(3), 153-157.
Cabello, M. D., & Gonzalez-Badillo. J. J. ( 2003 ).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badminton.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7, 62-66.
Chen, H, L., & Chen, T, C. ( 2008 ). Temporal structure comparison of the new and conventional scoring systems for men’s badminton singles in Taiwan. 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and Fitness, 6(1), 34-43.
Bompa, T. O. (2001). 運動訓練法(林正常總校閱,蔡崇濱、劉立宇、林政東、吳忠芳譯)。臺北市:藝軒圖書(原著第4 版於1999 年出版)。
Dalton, S. E. ( 1992 ). Overuse injuries in adolescent athletes. Sports Medicine, 13(1), 58-70.
French, E., & Stalter, E. ( 1949 ). A study of skill tests in badminton for college women. Research Quarterly, 20, 257-272.
Grice, T. (1996). Badminton steps to succes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Gallahue, D. L.(1996). Development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oday’s children. Dubuque, IA: McGraw-Hill.
Hick, T. V. (1967). The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battery of five badminton skill tes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xas Women’s University, Texas.
Hennessy, L. & Kilty, J. (2001). Relationship of the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to sprint performance in trained female athletes.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15, 326-331.
Hughes, M. G., Andrew, M., & Ramsay, R. (2002). A sport specific, endurance performance test for elite badminton player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1(4), 277-278.
Jakeman, P. M., Winter, E. M., & Doust, J. ( 1994 ) . A review of research in sports physiology.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43.
Micheli, L. ( 1983 ) . Overuse injuries in chindren’s sports: The growth factor. Orthoped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14, 337-360.
Norman, R. W. & Komi, P. V. (1979). Electromyographic delay in skeletal muscle under normal movement conditions. Acta Physiologjca Scandinavica, 106, 241.
Poprawski, B. ( 1987 ). Aspects of strength, power, and speed in shot put training. 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Journal, 10, 39-41.
Stockbrugger, B. A., & Haennel, R. G. (2001).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medicine ball explosive power test.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search, 15(4), 431-438.
Tossavainen, M. (2004). Testing athletic performance in team and power sport. Layout: Ville Valkama. 39-40.
Wolistein, J. ( 1998 ). Footwork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when playing the ball. Australian Squash Coach, Spring 1998, 8-12.
Marées, H. (2002). Sportphysiologie. Köln: Sport und Buch Strauss.
Zintl, F. ( 1994 ). Ausdauer Training. Grundlagen, Methoden, Trainingssteuer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