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大陸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1994):田徑運動高級教程。人民體育出版社。
中華民國體育總會(1999):1998運動科學小組成果報告書。
大陸田徑協會(1999):田徑教學訓練大綱。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
中華田徑史(2008)雷尹雄編著。中華民國田徑協會出版。
台灣光復後田徑運動發展之研究(1988):雷尹雄編著。中華民國田徑協會出版。
王順正(1999):肌力訓練的好處。運動生理週訊。第31期。
王君俠,王志莉等(2001):從27屆奧運會田徑比賽談我國田徑運動的現況及對策,「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60-64。
王保成(2001):田徑運動員比賽能力培養,田徑,(2)
王顯智(2003):大學生運動傷害之分布與再度傷害之危險因子。體育學報,35,15-24。王衛星 蔡有志等編(2006)體能—力量訓練指南。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田麥久(1997):論運動訓練計畫。
田敏,于學清等(2004):田徑運動的基礎地位與作用不可動搖【J】,全國田徑理論研究會第十一屆學術研討會証文。
江金裕(2003):運動傷害預防與急救處理。國民教育,43(4),58-63。李勝雄(1995a):田徑運動傷害急救與防護之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庄 萍(2004):運動員比賽應變能力培養。體育科技,第25卷,第2期。
李世成(2007):運動時間營養學。北京,北京大學體育出版社。
李金珠(2008):對現代田徑運動訓練發展走勢的透析。湖北體育科技,第27卷1期。
林正常編(1990):運動科學與訓練-運動教練手冊。台北市,銀禾文化出版社。
林正常(1998):運動生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季力康(1999):應用運動心理學講義。
徐進賢(2007):女子拳擊運動訓練實務。國立體育大學技術報告書。
許樹淵(1992):田徑論。偉彬體育研究社。
許文蔚(1995):談運動員的健康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4卷4期,p36-42。陳俊忠(1991):運動員的健康管理。體育與運動,74期,p42-47。
陳全壽(1999):運動訓練科學研究。
郭金榮(2002):試析現代田徑運動訓練發展特點「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3):22-24
麥雪萍,徐澤(2004):劉翔為什麼能夠平110m欄世界紀錄。12月第25卷6期。
黃啟煌、王百川、林晉利、鄭鴻衛譯(1996):運動急救。臺北縣,科正股份有限公司。
黃啟煌(2000):運動訓練法。運動傷害的預防模式,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葉憲清(2007):運動訓練法。台北:師大書苑。翁志成(1998):運動訓練管理。師大書苑。
張 武、鄭 偉(2002):現代田徑大趨勢「J」。遼寧體育科技,(3),3。
張嘉澤(2008):訓練學。臺北縣。台灣運動能力診斷協會。
詹貴惠(2008):運動營養學研究講義。
熊茂湘(2002):在論我國田徑運動技術水平的制約因素與可持續發展「J」。體育學刊,(3):112-114。
劉 戈(2003):從得分變化的趨勢談我國男子十項全能運動總體水準的提高。體育科學研究,7卷4期,53-55頁。
劉衛軍(2005):拳擊運動教程。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魯國斌 劉翔現象給中國田徑的思考與謹諦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理工卷 2007年9月第4第3期
潘瑞根(2002):短跑訓練實務。國立體育大學技術報告書。
謝榮輝箸(1981):拳擊運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正揚出版社。
羅超毅(2002):對我國田徑運動改革與發展的戰略思考。(上)「J」,田徑,(2):1,4。
英文部分
Bührle, M.(1985).Dimensionen des Kraftverhaltens uad ihre spezifischen Trainingsmethoden(S. 82-111).In Bührle, M.(Hrsg.), Grundlagen des Maximal-Und Schenllkrafttrainings, Schorndorf.
Grosser, M.(1991):Schnellingkeitstraining. München.
Grosser, M.; Starischka, S.; Zimmermann, E.(2001): Das neue Konditionstraining.
Hollmann, W.; Hettinger, T. H.(1980).; Sportmedizin. Schattauer.
Martin, D.;Carl, K.; Lehnertz, K.(1991): Handbuch Trainingslehre,1 Auflage.
Malina, Robert M.(1997).Talent identification. Retrieved February 25,2005,From http://www.faccioni.com/Reviews/talentid.htm
Neumann, G.;Hottenrott, K. (2002): Das grosse Buch vom Lauffen. 117-119.
Pampus, B.; Lehnertz, K.; Martin, D.(1989): Die Wirkung unterschiedlicher Belastungsintensitäten auf die Entwicklung von Maximalkraft und Kraftausdauer.
Scholich, M.(1979). Kreistraining. Berlin (DDR)
Smith, R.E.(1980):Acognitive-affective approach to stress management training for athletes. Ln C.H.Nadeau, W.R.Halliwell, K.M.Newell, &G.C.Roberts(Eds.),Psychology of motor behavior and sport (p.54-72)Champaign,lL:Human kinetics.
日文部份
110メートルハードル :フリ-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Wikipedia)」
小林敬和、山本利春(2003):デディバランスを獲得すゐスタビライゼーシ
ョン。東京:山海堂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