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15.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30 17: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仲軒
研究生(外文):Chung-Hsuan Huang
論文名稱:有氧運動對國小肥胖學童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Effects of aerobics on the obese student’s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許志文許志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Wen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5
中文關鍵詞:有氧運動肥胖身體活動量體適能計步器
外文關鍵詞:aerobicsobesephysical activity levelphysical fitnesspedomet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2
  • 點閱點閱:6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有氧運動介入後對國小肥胖學童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的影響。方法以桃園縣某國小的30名高年級肥胖學童(BMI≧24)為受試者。隨機分配實驗組15名與對照組15名,實驗組接受每週三次,每次50分鐘的有氧運動,為期七週。對照組則不介入任何活動並維持正常生活作息。受試者於實驗前後均接受體適能檢測,並以計步器紀錄身體活動量。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及t檢定進行分析,顯著水準訂為α=.05。研究結果發現:
一、實驗組的身體活動量、身體質量指數、肌力、肌耐力及心肺耐力後測成績均顯著優於前測。柔軟度部分,後測成績優於前測,但未顯著差異。
二、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之後測成績,實驗組學童均優於對照組,身體活動量、身體質量指數、肌力、肌耐力及心肺耐力均達顯著差異。
三、實驗組肥胖學童的身體活動量與身體質量指數、肌力、肌耐力及心肺耐力具顯著相關。
教師使用計步器,容易掌握學童的身體活動量,可協助學童訂立身體活動目標和自我挑戰,建議體育教師於課堂上使用計步器的成效,可作為將來的研究主題。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for obese student’s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and physical fitness after Aerobics intervene in elementary school. Method by one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 30 obese students (BMI≧24) were tested and randomly assigned experimental group (15 students) and control group (15 studen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ccepted test every 3 times a week, involving Aerobics 50 minutes each time lasted for seven weeks. The control group didn’t involve any activities but maintained the normal life work. Students needed to accept physical fitness testing, and record th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by pedometer around the experiment.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the T test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the significant standard was α=.05.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and physical fitness reached siginificant difference within pre and post test, such as physical activity, BMI, strength, muscular endurance, cardiorcascular endurance, except flexibility.
2.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i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posttest of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and physical fitness, such as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BMI, strength, muscular endurance, cardiorcascular endurance.
3.Physical activity level showed the relationship with physical fitnes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teacher use the pedometer in class, not only control th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of students but also help students to set target and challenge himself. The effect of teacher using pedometer can be used as research topic in future.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五節 名詞解釋------------------------------------------6
第六節 本研究的重要性------------------------------------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有氧運動的相關理論與文獻---------------------------9
第二節 肥胖問題的相關理論與文獻---------------------------18
第三節 身體活動量的相關理論與文獻-------------------------27
第四節 體適能的相關理論與文獻-----------------------------40
第五節 文獻總結-----------------------------------------51
第六節 研究假設-----------------------------------------5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54
第二節 研究對象---------------------------------------57
第三節 實驗時間及地點----------------------------------58
第四節 實驗活動設計-------------------------------------59
第五節 研究工具-----------------------------------------60
第六節 資料處理-----------------------------------------66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同質性檢定-------------------------68
第二節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組內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
前後測之差異情形----------------------------------70
第三節 實驗組與對照組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後測之比較-----81
第四節 實驗組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之相關情形----------------8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91
第二節 建議-------------------------------------93

參考文獻--------------------------------------96

附錄

附錄一 有氧運動活動設計--------------------------- 112
附錄二 家長同意書--------------------------------- 115

表 目 錄

表2-1-1 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的比較--------------------- 12
表2-2-1 BMI標準表---------------------------------- 19
表2-2-2 肥胖分級表---------------------------------- 19
表2-3-1 教育部中小學學生身體活動量建議量------------------30
表2-4-1 體適能的定義-----------------------------------41
表2-4-2 運動體適能與健康體適能的比較---------------------42
表2-4-3 各級學校學生每週達3天以上規律運動習慣人數比率------50
表2-4-4 各級學校學生平日持續運動達30分鐘以上人數比率------ 50
表3-2-1 受試者基本資料----------------------------------57
表3-2-2 受試者特質簡介----------------------------------58
表3-4-1 七週有氧運動活動內容--------------------------- 60
表3-5-1 計步器信度考驗表--------------------------------63
表4-1-1 實驗組與對照組身體活動量同質性考驗----------------69
表4-1-2 實驗組與對照組體適能前測的成績比較----------------70
表4-2-1 實驗組身體活動量各週記錄表--------------------- 71
表4-2-2 實驗組身體活動量前測與後測之比較------------------72
表4-2-3 實驗組體適能前測與後測之比較------------------- 76
表4-2-4 實驗組體適能成績與全國常模百分等級對照表-----------77
表4-2-5 實驗組學童經有氧運動介入後特質改變情形-------------78
表4-2-6 對照組身體活動量前測與後測比較--------------------79
表4-2-7 對照組體適能前測與後測比較-----------------------80
表4-3-1 實驗組與對照組身體活動量之後測成績比較-------------82
表4-3-2 實驗組與對照組體適能之後測成績比較----------------86
表4-4-1 實驗組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之相關--------------------87

圖 目 錄

圖2-3-1 身體活動、健康體適能與健康的相關------------------31
圖2-4-1 運動不足的影響------------------------------- 45
圖3-1-1 研究架構圖--------------------------------- 55
圖3-1-2 研究流程圖--------------------------------- 56
圖3-5-1 計步器正面--------------------------------- 62
圖3-5-2 計步器背面---------------------------------- 62
圖3-5-3 配戴計步器正面------------------------------- 62
圖3-5-4 配戴計步器側面------------------------------- 62

丁文貞(2001)。肥胖與非肥胖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王淑華、李建明(2006)。計步器之應用效益。大專體育,82期,55-60頁。
方進隆(1997)。提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載於方進隆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8-12頁)。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方進隆(1997)。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漢文書局。
方進隆(2000)。運動圓融生命。高中教育,13期,4-11頁。
方進隆(2002)。學生體重控制方法-運動。載於林薇編:學生體重控制指導手冊(64-81頁)。台北市:教育部。
方淑卿(2007)。快走運動介入對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王文豐(2001)。台北市國小學童生活壓力與其身體活動量及健康體適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江雪碧(2004)。提升美國體適能-「有氧運動之父」古柏歷史地位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縣,私立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
巫菲翎(2000)。台北市國小肥胖學童體重控制行為及家庭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
吳慧君(1999)。運動能力的生理學評定。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佳珊(2006)。以踢毽身體活動為策略之健康促進學校成效評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
吳振世(2005)。提升學生體適能之行銷策略研究-以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吳一德(2006)。有氧運動與營養教育介入對高總膽固醇學生血脂質、健康體適能與運動行為之影響。大專體育學刊,8卷3期,161-172頁。
李彩華(1998)。台北市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李碧霞、周雨樺、賴香如(2007)。肥胖學童對運動及提升運動的看法-以運動階段為準備期之學童為例。衛生教育學報,27期,157-176頁。
李明憲(1998)。國小、國中學生體適能活動與健康體能相關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以花蓮縣宜昌國民小學、宜昌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沈樹林(2000)。跳繩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沈建國(2001)。不同訓練頻率之新式健身操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余育蘋(2000)。有氧運動。台大醫網,1期,26-29頁。
宋維煌(1989)。國民中學學生體格與體能發展之比較研究。體育學報,11期,43-58頁。
邱豔芬、劉影梅(2005)。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93年度結案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杜麗珍、宋長霖(2009)。以計步器做為促進老人走路工具之成效探討。台灣老人保健學刊,5卷1期,49-59頁。
卓俊伶、吳姿瑩(2004)。身體活動與青少年身體健康。載於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文獻回顧研析計畫報告書成果發表會大會手冊(53-58頁)。台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
卓俊伶(2005)。美國政府對身體活動促進的觀點與作法。國民體育季刊,34卷1期,74-81頁。
卓俊辰(2005)。體適能與運動處方。載於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編:健康體適能指導手冊(130-159頁)。台北市:易利圖書。
林正常(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載於方進隆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46-59頁)。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林晉利(1998)。認識體適能的相關概念。北縣國教輔導,9期,4-7頁。
林貴福、盧淑雲(1998)。認識健康體適能。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貴福(2002)。體能檢測判讀與應用。北縣國教輔導,9期,13-25頁。
林孟輝(2004)。台南市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體育教育學系。
林美惠(2002)。有氧舞蹈教學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林淑芬(2002)。不同運動頻率對國中過重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邱垂弘(2007)。運動行為與身體狀況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期,277-289頁。
姜義村(1997)。幼兒肥胖與心肺適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
胡清輝、洪素卿(2009,10月3日)。適度有氧運動 腦袋變聰明。自由時報,資料引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al
/d/a/091003/78/1s8yy.html
洪維振(2003)。運動介入對國小肥胖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洪蘭、曾志朗(2006)。見人見智-大腦與心智的行動交響曲。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施純宏、李宏昌(2002)。兒童肥胖。當代醫學,29卷2期,45-52頁。
施靜茹(2009,12月14日)。小胖子10年增4倍,4個人有1個胖。聯合新聞網,資料引自http://udn.com/NEWS/HEAL
TH/HEA2/5305531.shtml
胡巧欣(2003)。有氧運動與概念宣導對婦女健康體適能及運動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胡政宏(2004)。運動與飲食教育介入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范瑞瑩(2008)。台北縣某國小肥胖與非肥胖學童身體活動現況及其相關因素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殷肖箴(2000)。怎樣幫過胖兒減肥。台北市:金菠蘿文化。
張維揚(2003)。北區某醫學院校學生身體意象對減重意圖之影響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
張樹立(2003)。台北縣城鄉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張綺芳(2008)。國中生身體活動量與體脂肪、腰臀圍比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張曉卉(2009)。防癌,男女大不同。康健雜誌,127期,44-48頁。
梁麗娟(2008)。體適能健康促進方案對民眾參與及滿意度成效研究-以台北市聯合醫院體重控制班陽明院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
許芳菱(2003)。十二週連續性及間歇性有氧運動對健康體適能及運動態度之差異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許樹淵(2009)。卓越體適能。台北市:師大書苑。
莊可欣(2007)。健康促進學校策略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及體重控制自我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郭家驊、陳美枝(2002)。肥胖與運動對脂肪儲存的效應。大專體育,58期,89-93頁。
郭俊成(2006)。不同訓練頻率的有氧運動對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台南市安順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體育教育學系。
郭鐘隆(2005)。推動學校本位的健康促進學校。台灣教育,634期,14-19頁。
陳定雄(1993)。健康體適能。國立台灣體專學報,2期,1-55頁。
陳全壽(1995)。21世紀的身體運動及運動科學研究。國民體育季刊,24卷4期,4-12頁。
陳坤檸(1997)。體適能與青少年成長發展。載於方進隆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46-59頁)。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陳定雄、曾媚美、謝志君(2000)。健康體適能。台中市:華格納出版社。
陳麗玉(2001)。運動介入及飲食教育對肥胖兒童健康體適能與血脂值影響之研究。體育學報,30期,267-277頁。
陳仲義(2001)。運動時數對國民小學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陳偉德(2001)。學生體重控制與健康的關係。載於林薇編:學生體重控制指導手冊(14-22頁)。台北市:教育部。
陳俊忠(2002)。強健體魄,活力青春。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陳龍弘、盧俊宏、陳淑珠(2004)。身體活動與健康效益之探討。健康世界,219期,36-39頁。
陳仁祥(2004)。行為改變策略對肥胖學童身體活動量、運動自我效能與健康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體育教學碩士班。
陳俊榮(2007)。有氧舞蹈教學對國中學生體適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
陳敏弘、蘇蕙芬(2007)。評估兒童身體活動方法之探討。大專體育,88期,193-198。
教育部(1984)。教育部體育大辭典。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9)。中華民國體適能護照-國小學生適用。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5)。推動中小學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中小學學生活動量指引。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6)。95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部(2008)。97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蔡敏忠(1989)。有氧運動和身心健康。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蔡佳憲(2006)。晨間身體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
曾振峰(2006)。國中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的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新民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黃奕清(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載於方進隆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33-41頁)。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黃文俊(1998)。學童體適能之探討-淺談國小體適能之現況。學校體育,8卷2期,24-29頁。
黃宜綸(2006)。新式健康操訓練頻率對學童骨質和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黃永任(2008)。運動與體重控制。學校體育,18卷5期,42-45頁。
黃金堂(2008)。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體育課躲避球比賽身體移動步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黃立民(2009,9月4日)。新流感肥胖危險。Hinet 新聞網,
資料引自http://times.hinet.net/times/artical.do?news2343
799&option=recreation
彭康助(2007)。資訊融入國小五年級體育教學探究兒童自我概念與身體活動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管敏華(2008)。體育也可以有家庭作業。學校體育,18卷1期,107-112頁。
趙怡青(2005)。城鄉國小學童身體活動與知覺運動障礙、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趙麗雲(2008)。台灣兒童及青少年體重過重及肥胖問題之縱評。中華體育季刊,22卷1期,35-46頁。
劉美珠(2002)。身體適能。中華體育季刊,16卷4期,134-141頁。
劉潤興(2003)。規律有氧運動訓練對國小過重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血脂肪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教學碩士班。
劉明賜(2003)。不同體型的五股國小學童之身體活動量與規律運動習慣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劉影梅、張博論(2007)。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三之一:台灣中小學生健康體位現況及促進行為指標監測。台北市:教育部。
劉影梅、陳美燕、蔣立琦、簡莉瑩、張博論、洪永泰(2007)。
促進學生健康體位之全國性整合計畫經驗。護理雜誌,54卷5期,30-36頁。
劉炳宏(2008)。不同運動方式對過重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桃園)教練研究所。
劉雅文(2008)。兩種舞蹈課程之身體活動評估。北體學報,16期,316-326頁。
彰化師範大學(2009,10月29日)。培養健康體適能。彰師大教學卓越網,資料引自http://web.im.ncue.edu.tw/~s94720
003/web2/physical_fitness2-1.htm
衛生署(2008)。計算理想體重值。衛生署,資料引自http://
food.doh.gov.tw/children/a-02.htm
鄭天來(2005)。體重控制方案對國小肥胖學童提升健康體適能之成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運動與健康研究所。
蔡錦雀(2006)。從身體活動的現況與相關影響因素談動態生活營造。學校體育,16卷3期,36-43。
盧盈智(2006)。鄉村與都市國小學童體型特徵、平衡能力與身體活動之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體育教學碩士班。
賴世炯、卓俊伶(2000)。跨理論在促進健身運動行為上的應用。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迎接千禧年運動與生活品質學術研討會報告書。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賴美淑(2000)。兒童之肥胖問題與對策。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賴香如(2004)。營造健康促進學校-提升學生健康和身體適能。學校體育,14卷5期,13-20頁。
賴香如(2008)。各國健康促進學校計畫特色與啟示。學校衛生,52期,107-115頁。
謝錦城(1998)。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國民體育季刊,27卷2期,20-26頁。
謝孟瑞(2006)。躲避球運動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鍾敏華(1998)。體育課程模式-體適能教學模式之實施探討。花蓮師院學報,10期,385-400頁。
鍾曉雲(2002)。新式健康操對肥胖學童身體組成、健康體適能及血脂肪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蕭敦仁(2009,10月11日)。皮下脂難減 青春期前勿過胖。蕭敦仁診所網站,資料引自http://www.antifat.com.tw/w
ww/msgshow.asp?no=330
魏榮廷(2009,10月18日)。每天一萬步,健康起步走。聯合新聞網,資料引自http://udn.com/NEWS//HEALTH/HEA2/
5202997.shtml
蘇耿輝(2007)。健康促進學校之推動。南縣國教,27期,18-19頁。
Armstrong, N., & Davies, B. (1982).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activity patterned children. Australian Journal Sports Medicine and Exercise, 14, 53-58.
Allison, D.B. (1996). The use of discordant sibling pairs for finding genetic loci linke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and 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 20(6), 553-560.
Armstrong, N., & Van Mechelen, W. (1998). Are young people fit and active? Young and active? Young people and health-enhancing physical Activity-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London: Health Education Authority.
Baur, L. A. (2002). Child and adolescent obesity in the 21st century: 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1(3), 524-528.
Boon, C. S., & Glydesdale, F. M. (2005). A review of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obesity interventions. Critical Review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45, 511-525.
Caspersen, C. J., Powell, K. E., & Christenson, G. M. (1985)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 100(2), 126-131.
Corbin, C. B.(1991). Concepts of physical fitness. Kerper Boulevard, Dubuque; Wm C. Bromn.
Corbin, C. B. (2002). Physical activity for everyone: What every physical educator should know about promoting lifelong Physical activity.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74, 128-144.
Colditz, G. A. (1999). Economic costs of obesity and inactivity.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1(11), 663-667.
Cooper, A. (2003). Objective measurement of physical activity. Perspectives on health and exercise.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Chen, M. Y., Liou, Y. M., & Wu, J. Y. (200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V/Computer Time and Adolescents’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 A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6(1), 75-84.
Cuddihy, T. F. (2005). Pedometers: Answer to FAQs from teacher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76(2), 36-40.
Hill, J. O., & Peters, J. C. (1998). Environmental contributions to the obesity epidemic. Science, 280, 1371-1374.
Hancox, R. J., & Poulton, R. (2006). Watching television is associated with childhood obesity: but is it clinically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30, 171-175.
Jakicic, J. M., & Gallagher, K. I. (2003). Exercise considerations for the sedentary, overweight adult.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 Reviews, 31(2), 91-95.
Jebb, S. A., Rennie, K. L., & Cole, T. J. (2004).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young people in Great Britain.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7(3), 461-465.
Gallahue, D. L. (1996). 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oday’s Children. Monterey : McGraw-Hill Companies.
Gardner, P. J. (2002). The effect of pedometers on physical activity in women. Unpublished mater’s thesis. Dalhousie University, Halifax, Nova Scotia, Canada.
Keating, T., & Rooney, B. (2001). The power of the pedometer in physical education. Motivating, measuring, reward: A guide to facilitate the use of the pedometer in physical education. Plainfield, IL: Walk 4 Life.
Morgan Jr, C. F., & Pangrazi, R. P. (2003). Using Pedometers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in Physical Education.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74(7), 33-38.
Mitsui, T., Shimaoka, K., Tsuzuku, S., Kajioka, T., & Sasakibara, H. (2008). Pedometer-determin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indicators of health in Japanese adults. 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Anthropology, 27, 179-184.
Oshida, Y., Yamanouchi, K., Hayamizu, S., & Sato, Y.(1989).Long-term mild jugging increases insulin action despite no influence on body mass index or Vo2max.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66(5), 2206-2210.
Ogden, C. L., Flegal, K. M., Carroll, M. D., & Johnson, C. L. (2002). Prevalance and trends in overweight among U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1999-2000.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88(14), 1728-1732.
Puhl, S. M., Bayles, M. P., & Franklin, B. (2002). ACSM體適能手冊(謝伸裕)。台北市:九州圖書(原著於1997年出版)。
Paffenbarger, R. S., & Wing, A. L. (1990).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as determinants of health and longevity. Exercise, Fitness, and Health. 33-48.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iertobelli, A., Faith, M.S., Allison, D. B., Gallagher, D., Chiumello G., & Heymsfield, S.B.(1998). Body mass index as a measure of adiposity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132, 204-210.
Pangrazi, R. P., Beighle, A., & Sidman, C. L. (2003). Pedometer power: 67 lessons for K-12. Champaign, IL: Humans Kinetics.
Poortinga, W. (2006). Percep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3, 2835-2846.
Ratey, J. J., & Hagerman, E. (2009). 運動改造大腦(謝維玲)。台北市:野人文化。(原著於2008年出版)。
Serbula, M. K., Ivery, D., Coates, R. J., Williamson, D.F., & Byers, T. (1993). Do obesity children become obese adult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reventive Medicine, 22, 67-77.
Shephard, R. J. (1997). Exercise and relationship in health promotion.Sports Medicine, 23(4),211-217.
Sirard, J. R., & Pate, R. R. (2001). Physical activity assessment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port Medicine, 31, 439-454.
Scruggs, P. W., Beveridge, S. K., & Watson, D.L. (2003). Increasing children,s school time physical activity using structured fitness breaks.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15, 156-169.
Tremblay, M. S., Katzmarzyk, P. T., & Willms, J. D. (2002). Temporal trends i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anada, 1990-199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and 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s, 26(4), 538-543.
Tudor-Locke, C. E., & Myers, A. M. (2001).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measur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sedentary
adults. Sports Medicine, 31(312), 91-100.
Tudor-Locke, C. E. (2003). Manpo-kei: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tep counting. Victoria, Canada: Trafford Publishing.
Thorpe, L. E., Helgerson, S. D., & Frieden, T. R. (2004). Childhood obesity in New York City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4(9), 1496-1500.
Vaccaro, P. & Mahon, A. (1989).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children. Sports Medicine, 8(3), 139-153.
Vincent, S. D., & Pangrazi, R. P. (2002). Does reactivity exits in children when measuring activity levels with
pedometers?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14 (1), 56-63.
Vincent, S. D., Pangrazi, R. P., Raustorp, A., Tomson, L. M., & Cuddihy, T. F. (2003). Activity levels and body mass index of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Sweden, and Australia.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5, 1367-1373.
Wallace, M. B., Mills, B., & Browning, C. (1997). Effects of cross training on markers of insulin resistance/hyper insulinemia.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9(9), 1170-1175.
Welk, G. J. (2002). Physical Activity Assessment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方進隆(2000)。運動圓融生命。高中教育,13期,4-11頁。
2. 吳一德(2006)。有氧運動與營養教育介入對高總膽固醇學生血脂質、健康體適能與運動行為之影響。大專體育學刊,8卷3期,161-172頁。
3. 李碧霞、周雨樺、賴香如(2007)。肥胖學童對運動及提升運動的看法-以運動階段為準備期之學童為例。衛生教育學報,27期,157-176頁。
4. 余育蘋(2000)。有氧運動。台大醫網,1期,26-29頁。
5. 杜麗珍、宋長霖(2009)。以計步器做為促進老人走路工具之成效探討。台灣老人保健學刊,5卷1期,49-59頁。
6. 卓俊伶(2005)。美國政府對身體活動促進的觀點與作法。國民體育季刊,34卷1期,74-81頁。
7. 卓俊辰(2005)。體適能與運動處方。載於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編:健康體適能指導手冊(130-159頁)。台北市:易利圖書。
8. 邱垂弘(2007)。運動行為與身體狀況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期,277-289頁。
9. 施純宏、李宏昌(2002)。兒童肥胖。當代醫學,29卷2期,45-52頁。
10. 胡巧欣(2003)。有氧運動與概念宣導對婦女健康體適能及運動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11. 張曉卉(2009)。防癌,男女大不同。康健雜誌,127期,44-48頁。
12. 郭家驊、陳美枝(2002)。肥胖與運動對脂肪儲存的效應。大專體育,58期,89-93頁。
13. 郭鐘隆(2005)。推動學校本位的健康促進學校。台灣教育,634期,14-19頁。
14. 陳定雄(1993)。健康體適能。國立台灣體專學報,2期,1-55頁。
15. 陳全壽(1995)。21世紀的身體運動及運動科學研究。國民體育季刊,24卷4期,4-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