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漢文。
方進隆(1995)。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9卷3期,62-69頁。中華航空公司(2009年11月25日)。98中華航空公司簡介資料。資料取自http://www.china-airlines.com/ch/index.htm。
王天威(2005)。臺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王宗吉、徐耀輝(2000)。休閒活動専書。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王偉琴(2005)。台北市上班族自由時間管理對生活品質的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研究所。
王禎祥(2004)。臺北市國小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王薰禾(2005)。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阻礙之現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朱明謙(2001)。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休閒行為、工作壓力與工 作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縣,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朱明謙(2001)。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休閒行為、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縣,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體委員。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0)。休閒活動專書。臺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吳承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吳松齡(2006)。休閒活動設計規劃。臺北:楊智文化。
吳政崎(2001)。高科技產業職工參與休閒運動現況與期望之研究-以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職工為例。台北市:水牛。
吳槐芬(2005)。臺北市高中職特教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巫影潭(2006)。醫師休閒運動態度、參與行為及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推廣學系。李嘉慶(2002)。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 與動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體育研究所。李金泉(1995)。 SPSS/PC+ 之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台北:松崗。
沈永健(2005)。軍職人員休閒運動行為、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 教育所。沈易利(1995)。台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沈易利(1998)。台灣省民眾休閒運動參與與需求之研究。台 中:霧峰出版社。
沈易利(2000)。台灣省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台灣體育學院學報,4期,319-370頁。
周海娟(1990)。臺灣地區居民休閒活動的選擇與類型-社會學的次級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季力康(1997)。運動對心理的益處。大專體育,34期,4-7頁。林志成、林素卿、陳春蓮、黃金柱、程春美、連惠卿(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林東泰(1994)。休閒教育與宣傳策略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林清山(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林祐鋐(2005)。台中縣國小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及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修慧蘭(1985)。台北市就業者的休閒狀況與休閒倫理概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縣,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孫碧津(2004)。警察人員休閒運動阻礙及幸福感之研究--以雲林縣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縣,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徐德治(2007)。台東縣高中職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及阻礙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運動科學研究所。徐慶忠(2006)。高中職教師休閒運動需求與阻礙因素之相關 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休憩研究,8卷1期,15-28頁。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志軒書局。
高俊雄(2004)。運動休閒事業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體育學會。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張少熙(2004)。教師休閒運動行為模式。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文禎(2002)。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縣,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張玉鈴(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縣,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張孝銘、高俊雄(2001)。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間之相關研究—以彰化市居民為實證。體育學報,第30期,143-152頁。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張勝翔(2006)。縣府員工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政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張慧美(1986)。製造業未婚女性職工休閒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兩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張藏晏(2008)。彰化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縣,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體育教育。張鎮倫(2004)。三軍總部職業軍官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縣,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梁玉芳(2004)。彰化地區國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和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縣,大業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許志賢(2002)。臺閩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許峰睿(2006)。台中市金融控股公司銀行從業人員工作壓力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許義雄(1983)。體育學原理。台北:文景。
許義雄(1993)。體育的理念。現代體育出版社。
許義雄、張清龍(1979)。我國職工閒暇意識及其活動傾向調查研究,體育學報,1期,頁124-167。
陳天賜、鄭俊傑、謝欣戎(1999)。職工運動對企業經營管理影響之探討。大專體育,41期,157-163頁。陳文長(1995)。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陳世霖(2006)。高科技產業勞工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以楠梓加工出口區三家半導體廠商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陳在頤(1985)。休閒活動指導與管理。台中縣:霧峰。
陳定雄(1990)。以休閒啟發運動興趣,奠定全民運動基礎。全國社會體育會議綜合討論報告。
陳定雄(1994)。休閒運動相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台灣體專專報,4卷1期,36-48頁。陳尚彣(2009)。台灣微軟公司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現況、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縣,輔仁大學體育學系。陳彥光(2007)。花蓮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縣,國立台東大學體育教學研究所。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台北:淑馨出版社。
陳肇堯(2000)。旅遊需求與不同市場結構下遊憩經濟效益分析-以台灣地區國內旅遊市場為例。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博士論文。陳曉菁(2009)。金門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運動保健所。陳鴻雁(1999)。國民參與休閒運動人口調查。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陳鴻雁、楊志顯(1999)。國民參與休閒運動人口調查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陳藝文(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陳鏡清(1993)。台北市公務人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陳麗華(1991)。臺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彭超群(2005)。基隆市國中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縣,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程紹同(1994)。現代體育發展的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7卷4期,25-30頁。馮麗花(1998)。運動性休閒活動初探。大專體育,35期,103-109頁。曽志田(2007)。台南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體育教育學系。
黃土山(2006)。造紙業職工休閒行為、休閒阻礙及休閒利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黃月嬋(1998)。學校體育與休閒教育。國民體育季刊,27卷3期,16-23頁。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黃金柱(1993)。體育管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金柱(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體委會。
黃金柱、林志成(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楊燕餘(2006)。澎湖地區民眾參與休閒運動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葉公鼎(1999)。臺灣省學校假期體育營實務手冊。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51-53頁。
廖怡婉(2002)。輪班對工作生活品質滿意度影響之研究 ─以A公司飛機修護人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劉一民(1996)。余暇體育-一種文名、健康、科學的余暇方式。天津體育學院報,11卷1期。
劉小曼(2007)。大專院校女性教師休閒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研究所。劉宏裕(1994)。戰後臺灣地區休閒活動的相關研究-以活動內容及學術研究為主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蔡長啟(1993)。我國發展休閒活動應有的措施。國民體育季刊,22卷4期,16-26頁。蔡惠君(2002)。成年人參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鳳山市五甲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鄭明谷(2001)。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運動休閒之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鄭淑芬(1987)。台中市民生活型態、動機與休閒運動選擇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縣,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盧俊宏(1998)。從事體適能運動所帶來的106 種利益。台灣省學校體育,47期,17-23頁。盧俊宏(2006)。運動心理學在健康促進上的角色。國民體育季刊,34卷3期,5-24頁。蕭新煌(1990)。對休閒、遊憩、自然觀光的若干社會學觀察。休閒面面觀研究討論文集,38-70頁。謝政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台灣經驗。台北:幼獅文化有限公司。
謝政諭(199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台灣經驗。台北:幼獅文化有限公司。
謝智謀(1999)。休閒教育 ─ 二十一世紀人類新方向,台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 ,11期, 2-8頁。
謝錦城(1998)。 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國民體育季刊,27卷2期,20-26 頁。謝鎮偉(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縣,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韓惠華(1997)。電子業女性勞工休閒參與及需求滿足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縣,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嚴詠智(2006)。台南縣國民小學行政人員休閒運動參與及休閒滿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體育教育學系。鐘瓊珠(1998)。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體專專長學生為例。運動休閒管理論文集,2輯,329-358頁。
Bammel, C. & Burrus-Bammei, L. L. (1996).休閒活動與人類行為(涂淑芳).台北市:桂冠。(原著於1982年出版)
Crawford, D. W., & Godbey, G. C.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119-127.
Howard ,A.(1995). Thechangingnature of work.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ackson, E. L., & Searle, M. S. (1985). Recreation non-participation &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Concepts & models. Loisir et Societe/ Society and Leisure, 8, 693-707.
Jackson, E.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10 , 203-215.
Kapla, M. (1975). Lesure: TheoryandPolicy. NY:WileyMa-clean.
Kelly, J. R., Steinkamp, M. W., & Kelly, J. R. (1987). Later life satisfaction: does leisure contribute? Leisure Sciences, 9, 189-200
Mull, R. F., & Bayless, K. G. (1987). Recreational sports programming.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 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