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2 03: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美榕
研究生(外文):Mei-Jung Chen
論文名稱:大專院校體育教師專業績效評估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Professions of Collegiat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指導教授:張思敏張思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zu-Min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5
中文關鍵詞:大專體育教師層級分析法教師專業績效
外文關鍵詞:collegiat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AHPteacher professionperforma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目的旨在建構大專院校體育教師為因應學校改制科技大學應具備之專業績效架構、指標。研究採用德爾菲法與層級分析法兩種研究方法,以自編之「大專院校體育教師專業績效評估實證問卷」,邀請技職體系大專院校在此議題上具實務經驗之7位體育學者專家與行政主管依照實際現況,界定教學、研究、服務、輔導等四項評估準則與十七項評估次準則,經106位體育教師填答後,尋求準則與次準則等指標相對權重,建構大專體育教師精益求精之具體圖像。研究結果得知大專體育教師專業績效評估準則構面權重為:教學0.6893、研究0.1645、輔導0.1013、服務0.0444。群體決策次準則構面權重與重要性排序:一、教師授課出勤狀況 (0.4208),二、教學評量 (0.1296),三、授課綱要、講義編撰、教科書撰寫、教材製作 (0.0646),四、績優教師遴選 (0.0570),五、參與教學研討會、實務經驗或證照 (0.0434),六、兼任行政主管職務 (0.0358),七、擔任體育室行政業務 (0.0334),八、校隊訓練、社團指導、指導教職員工運動社團 (0.0316),九、協助推廣教育 (0.0307),十、SSCI、SCI、AHCI、EI期刊發表 (0.0295),十一、一般期刊論文發表 (0.0278),十二、國科會計劃案 (0.0276),十三、產學合作案(0.0268),十四、研討會論文發表、參與學術研討會次數 (0.0253),十五、擔任班級導師 (0.0245),十六、優良教師遴選 (0.0211),十七、課餘輔導 (0.0132)。研究結論建構為因應學校改名科技大學之體育教師專業績效評估架構,確立未來戮力以赴的重要參考與具體方向。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imed to categorize a framework, indicators and concretely directions for professions of collegiat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order to conform to requests of institute in addition to promote College to University. Researcher selected not only two methods Delphi technique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but investigated totally 7 experts in the fields of PE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Questionnaire for Evaluating Performance of Collegiat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s”. Moreover, the experts categorized PE teachers’ professions into four aspects (teaching, research, administration, student counseling) and seventeen indicators in order to find out weigh of each indicator, and create framework of PE teachers’ professions after questioning one hundred and six PE teachers. The four aspects weigh results of PE teachers were teaching 0.6893, research 0.1645, administration 0.1013, student counseling 0.0444. The indicator weights and ranking after group decision making were as fellow:1. teachers’ attendance (0.4208); 2. student test score to evaluate teachers (0.1296); 3. outline, loose-leaf material issued to students, book writing, teaching material (0.0646); 4. the best teacher selection (0.0570); 5. attending teaching seminar, experimental or license (0.0434); 6. administration for school (0.0358); 7. administration for PE office (0.0334); 8. to guide for school teams, extracurricular and faculty activities (0.0316); 9. to assist extension division (0.0307); 10. SSCI、SCI、AHCI、EI journal publications (0.0295); 11. general journal publications (0.0278); 12. projects of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0.0276)、13. projects of industry academia collaboration (0.0268)、 14. conference paper & academic conference attendance (0.0253); 15. class tutor (0.0245)、16. extraordinary tutor selection (0.0211)、17. student counseling (0.0132)。This empirical research conclude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ramework and significant reference resources of PE teachers’ professions in the future.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8
 第四節 操作性名詞定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師專業績效評估 10
 第二節 大專院校教師專業績效評估探討 14
 第三節 德爾菲法運用在運動領域的相關文獻 17
 第四節 層級分析法運用在運動領域的相關文獻 21
 第五節 層級分析法運用在體育教師專業績效評估的相關文獻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工具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7
 第三節 資料處理 40
 第四節 研究架構流程 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大專院校體育教師專業績效指標權重 42
 第二節 建構大專院校體育教師專業績效評估模式 50
 第三節 大學校院教師對於實施教師評鑑的意見與看法 52
 第四節 總結 5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笫一節 結論 54
 第二節 建議 56

參考文獻 59

附錄一 6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王如哲、楊國賜(2006)。大學研究產出指標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2卷4期,6321-653頁。
王振世、陳芃婷(2005)。大學教師績效評量模型之建立:以新竹某國立大學為例。科技管理學刊,10卷3期,121-152頁。
王凱立(2001)。結合民間機構與大專院校體育科系資源經營學校游泳池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9期,191-212頁。
方信淵(2005)。台灣地區大專院校運動觀光課程發展研究。體育學報,38卷3期,23-36頁。
朱建民(1996)。專業倫理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通識教育季刊,2卷1期,33-56頁。
行政院教改會(1996,8 月15 日)。總諮議報告書。行政院教改會。資料引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
edu-reform/ farea2/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
周碩樑(2000)。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服務品質內涵建構與實證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
汪漢英、黃文聰、黃開義、畢威寧(2007)。應用資料包絡分析法之大學學系績效評估實證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學刊,3卷2期,55-66頁。
汪慧玲、沈佳生(2007)。幼兒教師專業倫理實踐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5期,59-74 頁。
吳明清(1997)。學校教育改革的當務之局--學校再造的理念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19期,6-10頁。
吳清山、林天祐(1999)。教育名詞解釋:教育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29期,66頁。
呂惠富(2008)。以層級程序法對臺灣衝浪場地的評估與選擇。體育學報,41卷3期,81-94頁。
呂碧琴(2004)。大專院校體育教師之社會地位與階級認同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卷2期,43-55頁。
李友錚、黃勝彥、張仲銘(2007)。以AHP、ANP、QFD探討如何提升中華職棒之觀眾滿意度。中華管理學報,3期,43-58頁。
李城忠、謝素靜(2007)。台灣地區運動鞋廠商海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策略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4卷2期,33-53頁。
李淑玲、馮麗花(2004)。體育教師專業成長之探討。大專體育,74期,121-129頁。
林士彥、林惟璁(2005)。職業棒球球員評選模式建立之研究--以中華職棒大聯盟最佳投手為例。休閒運動期刊,4期,109-125頁。
林士彥、張良漢(2008)。職棒捕手績效評估之研究。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2卷2期,105-120頁。
林文斌(2004)。運用資料包絡分析法評估2003年中華職棒大聯盟投手球員績效表現。大專體育學刊,6卷3期,119-131頁。
林文斌(2005)。中華職棒大聯盟教練團管理績效評估分析。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3期,183-200頁。
林文斌(2008)。2007年中華職棒大聯盟運動員年度獎項決策分析。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7期,127-141頁。
林文斌、鄧元湘、陳一進、廖俊欽(2005)。建立職棒球團績效評估模式:2003年中華職棒大聯盟為例。大專體育學刊,7卷3期,75-89頁。
林清江(1981)。教師職業聲望與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3輯,99-178頁。
洪嘉文、鄭志富(2004)。我國學校體育政策制定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卷1期,31-43頁。
張明輝(2005)。優質學校教育指標─行政管理、領導與學校文化,教師天地,134期,9-20頁。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張思敏(1998)。找回學校體育的本質。大專體育,37期,1-2頁。
張思敏(2000)。熱愛運動將成為二十一世紀人們提升生活品質的新趨勢。大專體育,47期,11-14頁。
張思敏(2006)。臺灣運動教育學領域博碩士論文內容分析、比較與發展趨勢之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1卷1期,15-49頁。
張紹勳(2000)。研究方法。臺中:滄海書局。
張德銳(2000)。師資培育與教師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許義雄、程瑞福(2000)。我國體育教師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NSC 89-2413-H-003-001-S)。
曹健仲(2009)。中原大學體育館使用者之需求評估。大專體育學刊,11卷1期,17-28頁。
許振明、鄭志富(2010)。我國學校體育行政組織效能指標之建構。體育學報,43卷1期,69-88頁。
傅木龍(199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之啟示。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孫志麟(2007)。績效控制或專業發展?大學教師評鑑的兩難。教育實踐與研究,20卷2期,95-128頁。
孫美蓮、林進財、張家銘、黃家隆(2000)。大學校院體育推動績效評估指標之探討-層級分析法之應用。大專體育學刊 ,2卷2期,1-12頁。
陳文亮、陳姿樺(2007)。運動休閒服飾設計指標之建立與分析。設計學報,12卷4期,79-95頁。
陳和德、魏香明(2005)。我國大專校院體育行政暨人事結構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卷3期,25-34頁。
陳美榕、林文斌(2008)。德明財經科技大學體育教師專業績效評估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5期,111-121頁。
陳挺豪(2005)。休閒運動嗜好選擇之關鍵影響因素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卷3期,61-73頁。
陳挺豪(2007)。休閒運動嗜好選擇專家多目標決策法之應用。臺灣體育動管理學報,5期,195-214頁。
陳碧祥(2001)。我國大學教師升等制度與教師專業成長及學校發展定位關係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期,163-208頁。
陳增朋(2007)。臺灣地區大學校院體育室經營效率之評估-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體育學報,40卷2期,79-92頁。
陳鴻雁(2004)。民間機構參與運動中心營運評估模式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NSC 92-2413-H-030-008)。
黃嘉彬、卓俊伶、陳重佑(2006)。以得爾慧法建構垂直跳因素評量表。體育學報,39卷3期,57-70頁。
曾國雄(1989)。分析層級法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卷6期,5-27頁。
曾喜城(1987)。教師應該是專業嗎。師友月刊,241期,30-31頁。
程瑞福(2004)。台灣地區體育教師專業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卷2期,31-42頁。
葉公鼎(2005)。全球化趨勢下國內運動產業發展規範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NSC 93-2413-H-179-004)。
葉憲清(2000)。二十一世紀理想的學校體育教師形象。國民體育季刊,29卷1期,4-11頁。
潘義祥(2009)。高中體育教師之進修需求。大專體育學刊,11卷4期,41-55頁。
蔡淑桂(2001)。幼兒保育專業倫理。台北市:永大。
鄭志富、呂宛蓁、曹校章(2006)。臺灣地區各縣市體育館營運績效評估之實證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卷2期,51-66頁。
鄭志富、蔡秀華(2005)。台灣地區公立大學體育館營運績效評估之實證研究。師大學報,50卷2期,227-244頁。
韓繼成(2008)。論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及改進策略。學校行政,55期,169-189頁。

二、英文部分:
Avery, M. R., & Lumpkin, A. J. (1987).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7, 5-11.
Beerens, D., R. (2000). Evaluating Teachers for Professional Growth. California, CA: Crowin Press, Inc.
Bodin, L., & Epstein, E. (2000). Who’s on first-with probability 0.4.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 27, 205-215.
Boggs, H. L. (1999).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school change: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of teachers integrating academic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0(2), 291.
Drucker, P. F. (1974). 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y practice.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Iwanicki, E. F. (l990). Teacher 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In J. Milllman & L. Darling-Hammond (Eds.),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Newbury Park, CA: Sage.
Partovi, F. Y., & Corredoira, R. A. (2002).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for the good for soccer.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37, 642-656.
Rich, J. M. (1984). Professional ethics in education. Chicago, IL: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Robbins, S. P. (1994). Management (4th ed.). New Jersey, NJ: Prentice-Hall.
Thomas, G. S. (2002). Leveling the Fields-An encyclopedia of baseball’s all-time great performances as revealed through adjusted statistics. NY: Black dog & leventhal publiefers.
Zilla, S. S. (1998). Ranking of Sports Teams via the AHP.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39(7), 661-667.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如哲、楊國賜(2006)。大學研究產出指標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2卷4期,6321-653頁。
2. 王振世、陳芃婷(2005)。大學教師績效評量模型之建立:以新竹某國立大學為例。科技管理學刊,10卷3期,121-152頁。
3. 方信淵(2005)。台灣地區大專院校運動觀光課程發展研究。體育學報,38卷3期,23-36頁。
4. 朱建民(1996)。專業倫理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通識教育季刊,2卷1期,33-56頁。
5. 汪漢英、黃文聰、黃開義、畢威寧(2007)。應用資料包絡分析法之大學學系績效評估實證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學刊,3卷2期,55-66頁。
6. 吳明清(1997)。學校教育改革的當務之局--學校再造的理念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19期,6-10頁。
7. 呂惠富(2008)。以層級程序法對臺灣衝浪場地的評估與選擇。體育學報,41卷3期,81-94頁。
8. 呂碧琴(2004)。大專院校體育教師之社會地位與階級認同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卷2期,43-55頁。
9. 李友錚、黃勝彥、張仲銘(2007)。以AHP、ANP、QFD探討如何提升中華職棒之觀眾滿意度。中華管理學報,3期,43-58頁。
10. 李城忠、謝素靜(2007)。台灣地區運動鞋廠商海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策略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4卷2期,33-53頁。
11. 林士彥、林惟璁(2005)。職業棒球球員評選模式建立之研究--以中華職棒大聯盟最佳投手為例。休閒運動期刊,4期,109-125頁。
12. 林士彥、張良漢(2008)。職棒捕手績效評估之研究。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2卷2期,105-120頁。
13. 林文斌(2004)。運用資料包絡分析法評估2003年中華職棒大聯盟投手球員績效表現。大專體育學刊,6卷3期,119-131頁。
14. 林文斌(2005)。中華職棒大聯盟教練團管理績效評估分析。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3期,183-200頁。
15. 林文斌(2008)。2007年中華職棒大聯盟運動員年度獎項決策分析。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7期,127-1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