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avanagh, S. (2009). New Tack On Math Promoted. (Cover story). Education Week 29(6): 1-15.
2.Roblyer, M. D. & Edwards, J. (2000).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2nd ed.). USA: Prentice-Hill.
3.比爾.柏林霍夫、佛南度.辜維亞(2008)(洪萬生、英家銘暨HPM團隊譯)。溫柔數學史 : 從古埃及到超級電腦。臺北市:博雅書屋。(原著出版年:2004年)
4.吳振奎(1993)。斐波那契數列。台北:九章。
5.李勝利(1982)。談數學歸納法。數學傳播,6(4),82-86。
6.林福來(2007)。高中數學課本第四冊。台南:南一。
7.波利亞(2006)(蔡坤憲譯)。怎樣解題。臺北市: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1945年)
8.邱建偉(2005)。在數學簡報系統上設計數學教材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9.翁志文(2009)。用模型來解決問題—組合數學與代數,科學月刊,478,785-789。
10.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11.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台北。
12.曹亮吉(2003)。阿草的數學聖杯 : 探尋無所不在的胚騰。臺北市:天下遠見。
13.許介彥(2002)。Catalan Numbers 簡介,科學教育,247,28-34。14.陳正順(2002)。幾個與費布納西數列有關的數學問題。數學新天地,第2期,27-30。
15.游森棚(2006)。談談九十五學年度高中數學新課程大綱的遞迴。高中數學學科中心電子報,第10期。民國99年3月28日,取自:http://mathcenter.ck.tp.edu.tw/Resources/Ctrl/ePaper/ePaperOpenFileX.ashx?autoKey=36
16.游森棚(2009)。骨牌拼圖,科學月刊,478,740-741。17.游森棚(2009)。算出絕妙解答—計數組合,科學月刊,478,756-762。
18.黃武雄(1976)。數學的理論與實用。數學傳播,1(3),2-5。19.黃振順(2002)。用Excel比較兩數列的關係-數學歸納法。萬腦奔騰數學網:數學科學與資訊科技共舞。交大理學院,未出版,台灣新竹。
20.黃嘉勝(2004)。資訊科技媒體融入於我國科技教育之教學探討。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6),14-21。
21.裴小倩、朱家雄(2004)。維果茨基理論在早期教育中的運用。幼兒教育,2,4-7。
22.歐陽絳(1994)。數學的藝術。台北:九章。
23.蔡聰明(2000)。數學的發現趣談。台北市:三民。
24.蘇慧珍、陳彥宏(2007)。賭金分配的課堂教學。高中數學學科中心電子報,第17期。民國99年7月5日,取自:http://mathcenter.ck.tp.edu.tw/Resources/Ctrl/ePaper/ePaperOpenFileX.ashx?autoKey=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