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昭文,陳瑞堂,劉少筠,「顏料分散型彩色光阻劑發展趨勢及展望」,電子與材料,第7期,民國89年8月。
[2]李秀玉,「應用賽局理論分析我國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產業之競爭策略」,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8年。
[3]曾福勝,黃導陽,「彩色濾光片之製程技術與發展趨勢」,電子與材料,第11期,民國90年8月。
[4]陳姿秀,「同時聚合下製備聚苯乙烯/矽膠高分子混成體」,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8年。[5]蔡育田,「高分子鏈在強拉伸流場下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3年。[6]鄭宗興,「偶氮系光敏感化合物合成及甲基丙烯酸酯系感光性高分子正、負型光阻製備與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化學,碩士論文,民國93年。[7]杜逸虹,聚合體學,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2年。
[8]謝俊雄,塑膠工程學,文京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0年。
[9]邱以泰,胡應強,「塑膠高分子流變學」,電子與材料,第8期,139~140頁,民國89年11月。
[10]劉世榮,高分子流變學,滄海書局,民國94年。
[11]李榮哲,「LCD彩色濾光片材料」,化工技術,第三期,166~181頁,民國91年3月。[12]張德宜,黃國棟,彭智偉,阮春惠,「感光樹脂」,工業材料雜誌,第211期,民國93年7月。[13]郭東嶂,「Deep UV 高分子光阻劑之合成與其特性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6年。[14]黃振球,圖解高分子材料最前線,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5年。
[15]李榮哲,「光阻材料在新世代顯示器的應用」,電子與材料雜誌,第11期,民國90年8月。
[16]李榮哲,「LCD濾光板用彩色光阻」,工業材料,第140期,民國87年8月。[17]林建中,周宗華,高分子材料,文京圖書有限公司,民國91年。
[18]林建中,高分子化學原理,狀元出版社,民國78年。
[19]許文輔,「塗料的表面張力及流變性質之測量法」,化工技術,第五期,94~101頁,民國84年5月。[20]王明光,王敏昭,實用儀器分析,合記圖書出版社,民國92年。
[21]曾伯逸,「含Ketal基化學增幅型光阻劑之合成及特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1年。
[22]李孟錴,許明德,「彩色濾光片生產製程對色度的影響」,工業材料雜誌,第197期,民國92年5月。[23]N. Shichiri, "Photoresist for color filter", Japanese patent No. JP2002071930.
[24]T. Suzuki, et. al., "Light sensitive alkali developable photoresist material with fluorine surfactant containing color layer", U.S. patent No. 4,803,145.
[25]T. Watanabe, K. Kusano, "Forming method for black matrix for color filter, substrate for formation and photoresist", Japanese patent No. JP9101407.
[26]溫俊祥,「彩色濾光板材料與製程技術」,化工技術,第11期,180-198頁,民國91年11月。[27]蔡禮全,「影響有機顏料分散的重要特性(上) 」,工業材料,第110期,92-97頁,民國85年2月。[28]蔡禮全,「影響有機顏料分散的重要特性(下) 」,工業材料,第111期, 142-148頁,民國85年3月。[29]S. Hozumi, , "Negative photoresist for color filter", Japanese patent No. JP7028241.
[30]顧鴻壽,光電液晶平面顯示器-技術基礎及運用,新文京開發公司,民國93年。
[31]蕭宏,半導體製程技術導論,歐亞書局有限公司,民國90年。
[32]葉文冠,翁俊仁,半導體製程技術與元件設計,東華書局,民國97年。
[33]龍文安,積體電路微影製程,高立出版社,民國87年。
[34]W. M. Moreau, Semiconductor Lithography, Plenum, New York, 1991.
[35]N. Saburo, et. al., Microlithography fundamentals in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fabrication technology, Marcel Dekker, Inc., New York, 1998.
[36]施仁傑,「壓克力系脂環族共聚物之合成及其在光酸增幅型光阻劑之應用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博士論文,民國90年。[37]許兼貴,「深紫外線抗反射技術及次100奈米世代電子束直寫阻劑特性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0年。[38]陳啟東,「微影技術簡介」,科學月刊,202-209頁,民國88年3月。[39]王應瓊,儀器分析,中央圖書社,民國83年。
[40]黃永盛,「SEM/EDS與FIB的原理及其在半導體工業之應用」,科儀新知,第三期,36-54頁,民國8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