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21: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蘇鴻彬
研究生(外文):HONG-BIN SU
論文名稱:汪端詠史詩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Wang Duan’s Poetry on History
指導教授:卓清芬卓清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Fen Ch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2
中文關鍵詞:自然好學齋詩鈔詠史詩汪端才女女詩人
外文關鍵詞:history poemtalented femalePoems Composed in the Naturally-Studious Study Rfemale poetWang Dua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18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汪端為清代著名的女詩人,自幼深好史學,並以自己豐富的歷史學養,在詠史詩的創作上取得很高的成就,本文即以「汪端詠史詩研究」為題,冀望能對汪端的詠史創作有更進一步的理解與認識。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論述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成果及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汪端之家世背景、生平與詩學觀、史學觀」以前人研究成果為主,輔以傳記以及汪端詩文之描寫,針對詩人的生平做一番探查,接著論述汪端所編選之《明三十家詩選》始末,以明其詩學主張,並結合汪端之生平及著作來探究汪端之史學觀;第三章「詠史詩發展概述與汪端詠史詩之創作因緣」針對詠史詩的源流、成立及發展加以討論,並論述清代詠史詩發展之背景,以助瞭解與探究汪端詠史詩之創作因緣;第四章「汪端詠史詩的題材取向與主題探討」為分析汪端詠史詩之主題與內涵,先將其題材分為歷史人物或事件、歷史古跡與史事雜詠,作為討論的基礎,再針對其內容歸納成(一)對士不遇的遺憾與感慨;(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與關懷;(三)對理想典型的認同與傾慕;(四)對婦女價值的頌揚與肯定等四個主題來理解汪端詠史詩其背後表達的立場觀念及思想內涵;第五章「汪端詠史詩的寫作手法與風格特色」論述汪端詠史詩的寫作方法及其風格特色,先採用張玉穀對於左思詠史詩的四種寫作方法定義來分析汪端的詠史詩,再經由對汪端詠史詩中「含蓄蘊藉」、「沈鬱悲慨」等風格的討論,希望對其詠史創作有更進一步的理解與認識;第六章「結論」就各章節之分析與探討予以歸納,分別從汪端詠史詩的題材取向、主題內涵、寫作特色三個層面試論汪端詠史詩的地位及價值。
Wang Duan was a famous female poet in the Qing dynasty. She was a keen learner of history since childhood, and has gained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s in poetry of history through her rich knowledge in history. The present study was based on the study of Wang Duan’s poetry on history.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gain further understanding and insight on Wang Duan’s poems of history.
The present study was divided into six sections: the introduction of section one discussed the rationale and purpose for the study, as well as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parameters, and methods in the literature. The second section was on the background, life, poetry perspective, and history perspective of Wang Duan. This section was an investigation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literature, as well as descriptions of Wang Duan and her poems in historical texts. It was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n “Thirty Peoms of Ming Dynasty” complied by Wang Duan and was representative of her poetic ideals. Wang Duan’s life and work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as a part of a discussion on her history perspective. The third section of this study, “Development of History Poetry in Relation to Wang Duan’s Creative Motive”, discussed the origi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y poems. The development and background of Qing dynasty history poems was also discussed to assist understanding and insight on the reasons for Wang Duan’s poetic creativity. The fourth section was on Wang Duan’s choice of history poem contents and themes. This section analyzed the theme and content of Wang Duan’s poems. The content was discussed in terms of choice of historical figures or events, and historical relics. These types of contents were further classified into (1) sorrows and emotional reactions regarding tragic figures and events; (2) concerns and care for the nation’s fate; (3) recognition and admiration for classic ideals; (4) praise and affirmation for female values. These four topics wer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stance, views and perspective, and thinking behind Wang Duan’s history poems. The fifth section was on the poetic style and unique characters of Wang Duan’s poetry. This section discussed Wang Duan’s creative style and unique features. Zhang Yu-gu’s four creative style classification definitions on left wing history poetry was used to analyze Wang Duan’s history poems. Then such styles as the “subtle metaphor” and “sorrowful emotions of injustice”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gain deeper understanding in her poetic creations. The sixth section was the conclusion, and was a summary of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s in previous sections. The status and value of Wang Duan’s poetry on history were concluded in terms of her theme choice, theme content, and poetic style.
目 錄
頁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致謝辭 iii
目 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現況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7
第二章 汪端之家世背景、生平與詩學觀、史學觀 15
第一節 汪端的家世背景與生平 15
第二節 從《明三十家詩選》看汪端的詩學觀 24
第三節 汪端的史學觀 31
第三章 詠史詩發展概述與汪端詠史詩之創作因緣 39
第一節 詠史詩的形成與發展 39
第二節 清代詠史詩發展之背景 57
第三節 汪端詠史詩之創作因緣 73
第四章 汪端詠史詩的題材取向與主題探討 83
第一節 汪端詠史詩的題材取向 83
第二節 汪端詠史詩的主題探討 105
第五章 汪端詠史詩的寫作手法與風格特色 151
第一節 汪端詠史詩的寫作手法 151
第二節 汪端詠史詩的風格特色 173
第六章 結論 189
第一節 汪端詠史詩地位及價值 189
第二節 研究心得回顧及未來展望 193
參考文獻 198
附錄 213
ㄧ、古籍類:(先依朝代、再依作者姓氏筆畫)
戰國.韓非撰、元.何犿注:《韓非子》,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漢.司馬遷撰:《史記》,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會注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漢.班固撰:《前漢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漢.陸賈撰:《新語》,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漢.賈誼撰:《新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漢.趙煜撰:《吳越春秋》,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漢.劉向撰:《古列女傳》,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漢.劉歆撰、晉.葛洪輯:《西京雜記》,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晉.皇甫謐撰:《高士傳》,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晉.郭象注:《莊子注》,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晉.陶潛撰:《陶淵明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北朝魏.酈道元撰:《水經注》,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南朝梁.任昉撰:《述異記》,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南朝梁.陶弘景撰:《真誥》,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南朝梁.劉勰撰、清.黃淑琳注:《文心雕龍輯注》,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南朝梁.蕭統:《文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註:《文選註》,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六臣註文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南朝梁.鍾嶸撰:《詩品》,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南朝陳.徐陵輯:《玉臺新詠》,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唐.元稹:《元稹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
唐.白居易撰:《白香山詩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司空圖撰:《二十四詩品》,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
唐.李白撰,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
唐.李白撰、宋.楊齊賢集註、元.蕭士贇補註:《李太白集分類補註》,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李白撰、清.王琦注:《李太白集注》,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杜甫撰、清.楊倫編輯:《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1978。
唐.杜牧撰:《樊川文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
唐.李延壽撰:《北史》,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李延壽撰:《南史》,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李商隱撰、清.馮皓註:《玉谿生詩詳註》,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唐.李商隱撰、清.朱鶴齡注:《李義山詩集注》,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李翰撰、宋.徐子光注:《蒙求集註》,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房玄齡等奉敕撰:《晉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段柯古(成式)撰:《髻鬟品》,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
唐.陳子昂撰:《陳拾遺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陸廣微撰:《吳地記》,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劉知幾撰:《史通》,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劉肅撰:《唐新語》,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魏徵奉敕撰:《隋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後晉.劉昫等奉敕撰:《舊唐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文天祥撰:《文山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王安石著、李之亮補箋:《王荊公詩注補箋》成都:巴蜀書社,2002。
宋.王炎午撰:《吾汶藁》,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司馬光撰:《司馬溫公文集》,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宋.司馬光撰:《書儀》,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廣記》,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沈括撰:《夢溪筆談.補筆談》,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周應合撰:《景定建康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胡仔:《漁隱叢話》,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祝穆撰:《古今事文類聚》,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宋.洪興祖著:《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
宋.張表臣撰:《珊瑚鉤詩話》,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郭茂倩輯:《樂府詩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陸游撰《陸氏南唐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葛立方著:《韻語陽秋》,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宋.費袞《梁谿漫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程顥、程頤撰、朱熹編:《二程遺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蔡正孫編:《詩林廣記》,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歐陽修撰:《文忠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歐陽修、宋祈奉敕撰:《新唐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魏慶之撰:《詩人玉屑》,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蘇舜欽撰:《蘇學士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元.托克托等奉敕撰:《宋史》,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陶宗儀撰:《輟耕錄》,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元.張鉉撰:《至大金陵新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王陽明著、葉紹鈞點註:《傳習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明.王鏊撰:《姑蘇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田藝衡編:《詩女史》,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臺南:莊嚴文化,1997。
明.沈德符著:《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李贄著:《焚書》,收錄於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0。
明.茅坤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林堯俞等纂修、俞汝楫編撰:《禮部志稿》,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祝時泰等撰:《西湖八社詩帖》,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臺南:莊嚴文化,1997。
明.胡應麟:《詩藪》,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袁宏道撰:《袁中郎全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
明.高啟撰《大全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高棅編《唐詩品彙》,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張孚敬撰:《太師張文忠公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陳繼儒撰:《安得長者言》,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臺南:莊嚴文化,1995。
明.謝榛撰:《四溟詩話》,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明.鄺露撰:《赤雅》,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清.王士禎、張英等奉敕撰:《御定淵鑑類函》,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王夫之著:《古詩評選》,收錄於《船山遺書全集》臺北:中國船山學會、自由出版社聯合印行,1972。
清.王夫之等撰、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清.王夫之等撰,《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清.王夫之撰:《讀通鑑論》,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毛奇齡纂:《辨定嘉靖大禮議》,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清.王鳴盛撰:《十七史商榷》,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史冊撰:《隆平紀事》,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
清.吳任臣撰:《十國春秋》,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沈辰垣、王奕清等奉敕編:《御選歷代詩餘》,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沈青崖等編纂、劉於義等監修:《陜西通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李保泰、王逢源共輯:《江都縣續志》臺北:成文,1985。
清.何焯撰:《義門讀書記》,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吳喬《圍爐詩話》,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詩文評類》台南:莊嚴文化,1995。
清.沈善寶撰:《名媛詩話》,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汪端撰:《自然好學齋詩鈔》,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刊本。
清.汪端撰:《明三十家詩選》,清同治癸酉(十二)年(1873)蘊蘭吟館重刊本。
清.李顒撰:《二曲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汪灝、張逸少等奉敕撰:《御定佩文齋廣群芳譜》,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屈大均著《翁山詩外》,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金簡撰:《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清.姚元之撰:《竹葉亭雜記》,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83。
清.計六奇撰:《明季南略》,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洪亮吉撰:《北江詩話》,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冒俊撰:《福祿鴛鴦閣遺稿》,光緒十年(1884)刻本,引自哈佛燕京圖書館明清婦女著作網站。
http://digital.library.mcgill.ca/mingqing/chinese/index.htm。
清.徐大樁撰:《道德經註》,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高宗御製、清.蔣溥等奉敕編:《清高宗御製詩集.初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袁枚撰:《隨園詩話》,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徐倬編:《御定全唐詩錄》,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浦起龍撰:《讀杜心解》,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臺南:莊嚴文化,1997。
清.徐燦撰:《拙政園詩餘》,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清.陳文述撰:《西泠懷古集》、《西泠閨詠》,收錄於王國平主編《西湖文獻集成》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清.陳文述撰:《頤道堂詩選》,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張玉穀:《古詩賞析》,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陳芸撰:《陳孝女遺集》,宣統三年(1911)刻本,引自哈佛燕京圖書館明清婦女著作網站。
http://digital.library.mcgill.ca/mingqing/chinese/index.htm。
清.張廷玉等奉敕撰:《明史》,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陳衍:《石遺先生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4。
清.曹貞吉序李良年《秋錦山房詞》,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
清.陳裴之:《香畹樓憶語》,據香豔叢書本影印,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
清.陳裴之:《湘煙小錄》,據香豔叢書本影印,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
清.章學誠撰:《文史通義》,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黃之雋等編纂、趙弘恩等監修:《江南通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黃宗羲撰:《南雷文定》,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葉衍蘭撰、葉恭綽編:《清代學者像傳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黃景仁著、李國章校點:《兩當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清.葉燮:《原詩》,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愛新覺羅玄燁:《御定全唐詩》,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蔣士銓著、邵海清校:《忠雅堂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清.趙爾巽撰:《清史稿》,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厲鶚撰:《宋詩紀事》,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鄭方坤撰:《全閩詩話》,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錢謙益撰:《牧齋有學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顧炎武撰:《日知錄》,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顧炎武撰:《亭林詩文集》,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縮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清.顧震濤撰:《吳門表隱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二、今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畫)
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
王仁祥著:《先秦兩漢的隱逸》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5。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王易編:《詞曲史》,收錄於《民國叢書.第一編》上海:上海書店,1989。
王叔岷撰:《陶淵明詩箋證稿》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
王叔岷撰:《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
王延梯輯:《中國古代女作家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
尤淑君:《名分禮秩與皇權重塑:大禮議與嘉靖政治文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6。
王藩庭著:《中華歷代婦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蘇州: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吳宏一著:《清代詩學初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余英時著:《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1987。
余英時著:《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1976。
吳唅:《朱元璋大傳》臺北:遠流出版,1991。
吳調公:《李商隱研究》臺北:明文書局,1988。
季明華:《南宋詠史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林淑貞:《詩話論風格》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降大任:《詠史詩註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胡楚生著:《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施蟄存:《唐詩百話》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孫作雲:《楚辭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79。
徐復觀著:《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莊練著:《中國古代名女人》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1。
梁乙真著:《中國婦女文學史綱》,收錄於《民國叢書.第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
郭成康、林鐵鈞著:《清朝文字獄》北京:群眾出版社,1990。
張宏生:《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2002。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陶秋英:《中國婦女與文學》臺中:藍燈出版社,1975。
曼素恩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文化,2005。
梁啟超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
梁啟超著:《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華正書局,1989。
郭紹虞著:《中國文學批評史》,收錄於《民國叢書.第一編》上海:上海書店,1989。
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許鋼:《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臺北:水牛出版社,1997。
葉日光:《左思生平及其詩之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北:臺大委員出版會出版,1998。
葛榮晉、魏長寶著:《一代儒宗顧亭林》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彭鋒:《美學的意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葉德輝著、李慶西標校:《葉德輝書話》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萬繩楠著:《文天祥》臺北:知書房,1996。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趙元信、何錫蓉著:《中國歷代女性悲劇大觀》臺北:旺文社,1995。
廖伯源:《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蔡英俊:《興亡千古事》臺北:故鄉出版社,1980。
蔣勵材編著:《二十四品近體唐詩選》台北:國立編譯館,1981。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5。
劉世南著:《清詩流派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1998。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
蕭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1988。
儲大泓:《歷代詠史詩選註》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
謝國楨著:《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收錄於《民國叢書.第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0。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
江珮慧:《王荊公詠史詩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李正治:《六朝詠懷組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李宜涯:《晚唐詠史詩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季明華:《南宋詠史詩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周宜梅:《杜牧詠史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
林德信:《朱彝尊詠史詩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徐亞萍:《唐代詠史詩與中國傳統士文化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
莊憶欣:《胡曾周曇詠史詩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許尤娜:《魏晉隱逸的內涵-道德與審美側面之探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陳吉山:《北宋詠史詩探論》,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張家豪:《李商隱詠史詩解讀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張惠雯:《溫庭筠詠史詩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陳瑞芬:《汪端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黃俊傑:《明清之際詠史詩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黃雅歆:《魏晉詠史詩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廖振富:《唐代詠史詩之發展與特質》,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潘志宏:《晚唐三家詠史詩研究》,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劉桂芳:《羅隱詠史詩時空審美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
賴玉樹:《晚唐五代詠史詩之美學意識》,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韓惠京:《李商隱詠史詩探微》,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藍朗月:《史記.項羽本紀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
王紅:〈試論晚唐詠史詩的悲劇審美特徵〉,《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3期,頁83-89。
王婕:〈知人論世具慧眼,清蒼雅正為旨趣-論清代女詩人汪端及其《明三十家詩選》〉,《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6.03)。
王壽南:〈未被烹的走狗-郭子儀得以善終之道〉,《歷史月刊》第240期(2008.01),頁101-104。
向以鮮:〈漫談中國的詠史詩〉,《人文雜誌》1985年第4期,頁107-110。
任海天:〈傷悼與反思:晚唐詠史詩的焦點指向〉,《北方論叢》1998年第3期,頁81。
何梅琴:〈評析左思的詠史詩〉,《名作欣賞》2005年第10期,頁90。
林小云:〈董仲舒和他的士不遇賦〉,《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頁54-55。
韓.金昌慶:〈論詠史詩在漢魏六朝的出現與發展〉,《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2001.04),頁78。
降大任:〈古代詠史詩初探〉,《晉陽學刊》1983年第5期,頁30-35。
夏長樸:〈丹青難寫是精神-讀王安石的詠史詩〉,《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4卷第2期,1995,頁184。
高建新、張映夢:〈詠史詩:閱盡興亡千古事〉,《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2期(2001.05),頁41-44。
陳松青:〈唐代詠史詩論三題〉,《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頁3。
張建偉:〈易代之際的悲憤與自責-阮籍首陽山賦發微〉,《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2006.01),頁99-103。
梁啟超:〈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清華學報》第1卷第1期,頁17。
郭紹虞:〈論陸機〈文賦〉中之所謂「意」〉,《文學評論》1961年第4期。
常樂:〈關於詠史〉,《晉陽學刊》1999年第5期,頁101-104。
黃俊傑:〈錢賓四史學中的「國史」觀:內涵、方法與意義〉,《臺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12),頁27。
黃雅歆:〈魏晉詠史詩之發展與構成形式〉,《中國文學研究》第四輯(1990.05),頁4。
黃筠:〈中國詠史詩的發展與評價〉,《中國文化研究》,總第6期,1994年冬之卷,頁35-39。
彭衛:〈中國古代詠史詩初論〉,《史學理論研究》1994年第3期,頁21-30。
楊有山、姜伏蓮:〈中國文學中懷才不遇主題的社會心理分析〉,《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頁103-107。
雷恩海:〈詠史詩淵源的探討暨詠史內涵之界定〉,《貴州社會科學》1996年第4期,頁70-74。
蔣寅:〈一代才女汪端〉,《文史知識》2000年第9期。
廖振富:〈論顧亭林的詠史詩〉,《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1卷第1期(1988.01),頁58。
齊益壽:〈談六朝詠史詩的類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卷第4期(1977.04),頁9-12。
劉瀏:〈論晚唐詠史詩的煉事與煉意〉,《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4期(2004.12),頁95。
駱育萱:〈清代女詩人汪端及其《明三十家詩選》之詩觀〉,《南台科技大學學報》第34卷第2期(2009.09),頁91-110。
蕭啟慶:〈元明之際士人的多元政治抉擇──以各族進士為中心〉,《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12),頁83-84。
鍾慧玲:〈《西泠閨詠》中的女性群像〉,《東海中文學報》第17期(2005.07),頁62。
鍾慧玲:〈陳文述與碧城仙館女弟子的文學活動〉,《東海中文學報》第13期(2001.07),頁151-18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6. 黃雅歆:〈《易》經傳之吉凶思想──以卦爻辭與彖、象、繫辭之討論為主〉,《輔大中研所學刊》,第4期,頁19-38,1995年3月。
2. 35. 黃忠天:〈周易與歷史哲學〉,《中國文化月刊》,第66期,頁72-90,1993年8月。
3. 81. 顏智英:〈《周易‧乾卦》中的憂患意識─兼述《論語》〉,《孔孟月刊》,第29卷第12期,(總第348期),頁12-18,1991年8月。
4. 5. 江弘毅:〈易經與命理〉,《中國語文》,第88卷3期(88:3= 525)總數第525期,頁30-35,2001年3月。
5. 24. 孫勁松:〈《周易》的教育起源思想初探〉,《鵝湖月刊》,第31卷第1期總號第361期,頁41-46,2005年7月。
6. 9. 林麗雯:〈《易‧蒙卦》在現代教育諮商上的意義〉,《孔孟月刊》,第26卷第4期(總第304期),頁7-11,1987年12月。
7. 78. 應裕康:〈「易經」謙卦對於現代社會的啟示〉,《故宮學術季刊》,17卷第2期,1999年12月。
8. 25. 程南洲:〈從周易經傳試釋生生謂易之義〉,《孔孟月刊》,第34卷第1期(總第397期),頁1-5,1995年9月。
9. 12. 林文欽:〈《周易‧彖傳》論「時大矣哉」十二卦探義〉《孔孟月刊》,第28卷第9期(總第333期),頁19-26,1990年5月。
10. 11. 林政華:〈《周易》的文學之美〉,《孔孟月刊》,第30卷第5期(總第353期),頁18-26,1992年1月。
11. 23. 孫劍秋:〈研讀「易經」的現代意義〉,《國文天地》,第19卷12期(=228),頁4-12,2004年5月。
12. 17. 徐芹庭:〈易經導讀〉,《中華易學》創刊號──第4期,1980年3-6月,共19頁。
13. 3. 吳秀餘:〈譬喻與比擬在國文美感教學上的展開〉,《國文天地》,27期,1987年8月。
14. 80. 戴璉璋:〈王弼易學中的玄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期,頁199-240,1991年3月。
15. 79. 戴璉璋:〈《易傳》關於天人之際的論述〉,《鵝湖月刊》,第15卷第8期總號176期,頁12-24,。199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