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udel,2002,《地中海史》。臺北:商務印書館。
Braudel,2008,《論歷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C.Imbault-Huart著、黎烈文譯,1958,《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臺灣研究叢刊第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Dennis Smith著、周輝榮等譯,2000,《歷史社會學的興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G.L.Mackay著、林耀南譯,1959,《臺灣遙寄》。臺北:臺灣省文獻會。
Gary Wickham,1990,〈歷史學對社會學的流通性〉。,頁45-69,《解釋過去,瞭解現在:歷史社會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James W. Davison著、蔡啓恒譯,1972,《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灣研究叢刊第10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Peter Burke著、江政寬譯,1997,《法國史學革命》。臺北:麥田。
Peter Burke著、江政寬譯,2002,《歷史學與社會理論》。臺北:麥田。
Theda Skocpol著、封積文等譯,2007,《歷史社會學的視野與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Theda Skocpol編,封積文等譯,2007,《歷史社會學的視野與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
丁曰健,1959,《治臺必告錄》,臺灣文獻叢刊第 017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丁紹儀,1957,《東瀛識略》,臺灣文獻叢刊第 002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者,1937,〈新竹州紅茶組合改稱〉。《臺灣之茶業》,20(3):108。
不著撰者,1960,《清一統志臺灣府》,臺灣文獻叢刊第 068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者,1960,《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文獻叢刊第 08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者,1961,《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 102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者,1961,《臺灣私法商事編》,臺灣文獻叢刊第 091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者,1963,《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文獻叢刊第 181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者,1969,《清季臺灣洋務史料》,臺灣文獻叢刊第 278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山崎繁樹、野上矯介,2000,《臺灣史》。臺北市:武陵出版社。
尹章義,1982,〈臺灣北部拓墾初期「通事」所扮演之角色及功能〉。《臺北文獻》,59:97~251。尹章義,1988,〈清代臺灣移墾社會芻論〉。《臺灣史研究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史研究會。
王 鑫,2001,《地形學》。臺北:聯經出版社。
王世慶,1994,〈從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頁132-202,收錄於《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王必昌,1983,《重修臺灣縣志》,第三冊風俗。臺北:成文出版社。
王珊珊,2004,《近代臺灣縱貫鐵路與貨物運輸之研究1887~1935》。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白順裕,2004,《清代竹塹地區的交通》。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矢內原忠雄,2004,《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石同生等,2003,〈新城斷層定位與斷層活動性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14:37-52。
伊能嘉矩,1909,《臺灣舊地名辭書》。東京:富山房。
伊能嘉矩著、江慶林譯,1985,《臺灣文化誌》。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仲摩照久主編、葉婉奇譯,2002,《老臺灣人文風情》。臺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安倍明義,1998,《臺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出版社。
朱仕玠,1957,《小琉球漫誌》,臺灣文獻叢刊第 003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羽生國彥,1937,《臺灣の交通を語る》。臺北:臺灣交通問題調查研究會。
羽生國彥,1937,《臺灣小運送業發達史》。臺北:圖南協會。
何明星,2003,〈清代新埔陳朝綱家族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佐倉孫三,1961,《臺風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 107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吳子光,1959,《臺灣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 036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吳敬忠等,2010,〈乙未戰爭對我防衛作戰之啟示〉。《陸軍學術雙月刊》,509:1-22。
吳聰敏、盧佳慧,2008,〈日治初期交通建設的經濟效益〉。《經濟論文叢刊》,36:293-325。李國祁,1975,〈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5(2):1-29。李鹿苹,1984,《臺灣小區域地理研究集》。臺北,國立編譯館。
李元春,1958,《臺灣志略》,臺灣文獻叢刊第 018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李鴻章,1961,《李文忠公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 131 種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沙啟鍾,1962,〈臺灣海埔地之氣象與水文〉。《臺灣銀行季刊》,13(2):173-188。沈葆楨,1959《福建臺灣奏摺》,臺灣文獻叢刊第 029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元文,1960,《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066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憲文,1957,《清代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鍾瑄,1962,《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41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1955,《臺灣經濟史概說》。臺北:帕米爾書店。
林欣宜,2002,〈清代早期竹塹地區的土地拓墾與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1723–1875〉,發表於「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 ( 2002/10/30 - 2002/10/31 ),中壢:中央大學,2002年10月30-31日。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頁266-267,收錄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滿紅,1996,〈有關日治時期臺灣經濟史的四種誤解〉。《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3:147-157。林滿紅,1996,《茶、糖、樟腦業與晚清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臺北:聯經。
林明璋,2008,〈從古圖資推測清末鳳山縣雙城古道之位置〉。《環境與世界》17:57-82。
林品桐等,1994,《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四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武澤斌太郎,1932,《臺灣私設鐵道軌道法規類集》。臺北:臺灣旅行案內出版社。
金平歐,1959,《交通學概論》。臺北:中國交通建設學會。
波越重之,1908,《新竹廳志》。新竹:新竹廳。
施添福,1982,《臺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施添福,2001,《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施添福,2001,《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施添福,2005,〈區域地理與地域社會:以研究概念的實踐為中心〉。《濁水溪流域自然與人文研究》,2005年學系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主辦。
施添福,2008,評論黃智偉〈從「淡蘭便道」到「北宜公路」 一個交通史與古道學的考察〉。頁83-85,收錄於李素月等編輯,《交通與區域發展:「宜蘭研究」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市: 宜蘭縣史館。
施 琅,1958,《靖海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 013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施雅軒,2002,《竹苗區域的變遷歷程–新區域地理的歷史分析》。臺北: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洪惠冠,1996,《竹塹百年發展口述歷史:耆老座談紀錄輯》。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范瑞珍,1996,〈竹塹社番與客家人關係探討〉。頁122-131,收錄於《采田福地竹塹社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 04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韋煙灶,1998,〈新竹平原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變遷與居民維生方式的轉變〉《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9:63-96。
徐 珂,1986,《清稗類鈔》,第46冊舟車類。臺北:中華書局。
徐英祥,1996,《臺灣省茶業改良場場誌》。桃園:臺灣省茶業改良場。
高承恕,1982,〈布勞岱(F. Braudel)與韋伯(M. Weber):歷史對社會學理論與方法意義。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涂照彥,1991,《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
張文義,2008,〈春帆、烏石、港口:尋找烏石港的身影( 1796~1924)〉。頁197-242,收錄於《交通與區域發展》論文集。宜蘭:宜蘭縣史館。
張文義,2008,〈春帆、烏石、港口:尋找烏石港的身影( 1796--1924)〉。頁197-242,收錄於李素月等編輯,《交通與區域發展:「宜蘭研究」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市: 宜蘭縣史館。
張永堂,1997,《新竹市志》卷四經濟志(下)。新竹:新竹市公所。
張炎憲,1995,〈平埔族竹塹社勢力衰退之探討—以錢、衛兩姓家族為例〉。收錄於《平埔族研究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
張家銘,1987,《社會學理論的歷史反思》。臺北:圓神。
張素玢,1995,〈龍潭十股寮蕭家:一個霄里社家族的研究〉。收錄於《平埔族研究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
張瑞津等,1998,〈苗栗丘陵河階之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9:97-112。
張維安、張敦為,2008,〈族群互動與產業經濟:頭前溪與鳳山溪流域的社會經濟考察〉。頁420-441,收錄於《四溪族群產業經濟調查研究》成果。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張翰璧,2008,〈客家族群產業經濟研究:以鳳山溪為例〉。頁470-521,收錄於《四溪族群產業經濟調查研究》成果。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莊英章、連瑞枝,1998,〈從帳簿資料看日據北臺灣鄉紳家族的社會經濟生活:以北埔姜家為例)(與合著〉。漢學研究16 (2):79-114。
許明輿,1964,〈臺灣河川開發治理之多目標規劃〉。《臺灣銀行季刊》,15(1):158-161。許倬雲,1980,〈社會學與史學〉。頁349-378,收錄於杜維運、英俊傑《史學方法論文選集》。.臺北: 華世出版社。許雪姬,1993,《滿大人最後的二十年:洋務運動與建省》。臺北:自立晚報社。
許雪姬,2003,〈劉銘傳研究的評介—兼論自強新政的成敗〉。頁303-322,收錄於政治大學文學院主編《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鄭成功、劉銘傳〕》。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
連 橫,1962,《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 128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連 橫,2001,《臺灣通史》下冊。臺北:黎明文化。
郭薰風,1979,《桃園縣志》卷四經濟志(中)。桃園:桃園縣政府。
郭薰風,1979,《桃園縣志》第七冊。桃園:桃園縣政府。
陳 板,1999,《水與竹塹》。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陳 衍,1961,《臺灣通紀》,臺灣文獻叢刊第 120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 璸,1961,《陳清端公文選》,臺灣文獻叢刊第 116 種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文達,1961,《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2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正祥,1997,《臺灣地誌》中冊。臺北:南天書局。
陳志豪,2008,〈臺灣隘墾史研究的回顧--以竹塹地區的研究成果為例〉。《臺灣史料研究》,30:70-85。陳其南,1984,〈土著化與內地化:清代臺灣社會的發展模式〉。頁325-366,收錄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
陳芳惠,1984,《村落地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俊編著,1987,《臺灣道路發展史》。臺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陳秋坤,1989,〈清代前期對臺少數民族政策與臺灣土著的傳統土地權利,1690-1766〉。頁1023∼1040,收錄於《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國川,1995,〈從區域地理的內涵談高中地理教學的方向〉。頁1-33,《地理科教學研究專輯(一)》。南投: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陳培桂,1963,《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72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添壽,2004,〈臺灣殖民體制與資本主義發展(1895-1945)〉。商學學報12:309-334。陳添壽,2004,〈臺灣殖民體制與資本主義發展〉。《商學學報》。12:309-334。陳朝龍,1962,《新竹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 145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曾立維,2004,〈日治時期臺灣的蓮草產業:以新竹地區為探討中心〉。《政大史粹》7:91-157。曾汪洋,1955,《臺灣交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森重秋藏,1933,《臺灣交通常識講座》。臺北:臺灣交通問題調查研究會。
森重秋藏,1943,《臺灣交通小史》。臺北:臺灣交通協會。
渡部慶之進著、黃得時譯,2006,《臺灣鐵道讀本》。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黃卓權,2002,〈清代北臺內山開墾與客家優佔區的族群關係〉。頁24-42,收錄於《第六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黃卓權,2006,《客路:古道古橋關西路》。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 00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旺成,1957,《臺灣省新竹縣志》卷六經濟志。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
黃旺成,1983,《新竹縣志》卷六經濟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黃紹恆,2001,〈日治初期臺灣「樟腦問題」的發生及其意義〉。國科會研究計畫。
黃富三,1980,〈清代臺灣漢人之耕地取得問題〉。頁 193-220,收錄於黃富三、曹永和主編《臺灣史論叢第一輯》。臺北:眾文。
黃智偉,1999,〈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臺北:臺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智偉,2002,《省道臺一線的故事》。臺北:貓頭鷹。
黃智偉,2008,〈從「淡蘭便道」到「北宜公路」 一個交通史與古道學的考察〉。頁37-73,收錄於李素月等編輯,《交通與區域發展:「宜蘭研究」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市: 宜蘭縣史館。
黃朝進,1995,《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臺北:國史館。
黃雯娟,2008,〈從孤立到開放:產業、交通與三星地區的區域變遷〉。頁91-129,收錄於李素月等編輯,《交通與區域發展:「宜蘭研究」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市: 宜蘭縣史館。
新竹州役所,1928,《新竹州管內概要及事務概要》。新竹:新竹州役所。
新竹州役所,1985,《新竹州要覽》。臺北:成文出版社。
新竹州役所,1985,《新竹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昭和十五年》。臺北:成文出版社。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21,《新竹州第1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22,《新竹州第2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23,《新竹州第3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24,《新竹州第4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25,《新竹州第5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26,《新竹州第6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27,《新竹州第7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28,《新竹州第8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29,《新竹州第9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30,《新竹州第10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31,《新竹州第11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32,《新竹州第12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33,《新竹州第13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34,《新竹州第14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35,《新竹州第15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36,《新竹州第16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37,《新竹州第17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38,《新竹州第18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39,《新竹州第19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40,《新竹州第20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楊南郡,2003,〈臺灣歷史步道(古道)與歷史文化----兼論保存方法〉。發表於「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研討會」,臺北:林務局國際會議廳,2003年7 月24-25日。
溫振華,2008,評論戴寶村〈內聚與聯外〉。頁33-35,收錄於《交通與區域發展》論文集。宜蘭:宜蘭縣史館。
詹素娟,2008,〈新苗地區客家族群與原住民互動歷史之研究(1895-1950)〉。頁1178-1199,收錄於《四溪族群產業經濟調查研究》成果。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鈴木斗人,出版年不詳,《臺灣の保甲制度》。東京:市政調查會。
臺灣慣習研究會,1993,《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7卷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銀行總務部調查課,1912,《臺灣烏龍茶ノ概況竝同茶金融上ノ沿革》。臺北:臺灣銀行總務部調查課。
臺灣總督府,1940,《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四十。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1898,《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14,《咸菜硼、北埔煤田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道路港灣課,1930,《臺灣の道路》。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總務課。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總務課,1932,《自動車に關する調查》。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總務課。
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1991《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草案》。臺北:捷幼出版社。
臺灣總督府編,1986,《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明治34 年度。臺北:成文出版社。
臺灣礦業會,1915,《臺灣礦業會報》,第14號(微捲)。
劉鳳翰,1997,日軍在臺灣(上)。臺北:國史館。
劉良璧,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07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昌武,2008,《19世紀前桃竹苗地區聚落開拓和地形相關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銘傳,1958,《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 027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蔣師轍,1957,《臺游日記》,臺灣文獻叢刊第 006 種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蔡淵洯,1983,〈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性質之轉變〉。《史聯雜誌》3:34-64。蔡淵洯,1985,〈清代臺灣移墾社會的商業〉。《史聯雜誌》7:。蔡龍保,2002,〈日治時期臺灣國有鐵路與觀光業的發展〉。《臺北文獻》,142:69-86。蔡龍保,2003,〈交通與產業-日治時期國有鐵路與臺灣產業之發展〉。《臺北文獻》,144:77-96。蔡龍保,2004a,〈日治時期公路運輸之興起與交通體系之變遷(1910-1936)〉。《近代中國》,156:88-121。蔡龍保,2004b,《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臺北:臺灣古籍。
蔡龍保,2006,〈日治初期臺灣的道路事業〉。《國史館學術集刊》,7:85-129。蔡龍保,2008,《殖民統治之基礎工程-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之研究1895-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專刊(3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蔡龍保,2008a,〈日治時期臺灣的道路事業-民力之徵用與臺灣人之拒適〉。《國史館學術集刊》, 15:1-34。蔡龍保,2008b,〈國營初現-日治時期臺灣汽車運輸業發展的一個轉折〉。《國史館學術集刊》,16:1-47。蔡龍保,2008c,〈日治時期臺灣道路改良事業之開展(1926-1936)〉。《國史館學術集刊》,17:37-83。鄭鵬雲、曾逢辰,1963,《新竹縣志初稿》,臺灣文獻叢刊第 061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賴志彰,2003,《新竹縣鳳山溪沿岸客家人文地景之歷史變遷》。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賴志彰等,2003,《竹塹古地圖調查研究》。新竹:新竹市政府。
賴建誠,2004,《布勞代爾的史學解析》。臺北:桂冠。
賴建誠譯著,2003,《年鑑學派管窺》。臺北:左岸文化
賴澤涵,1982,〈歷史學與社會學的互補性及合流的可能性〉。頁151-167:《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錢 益,1959,《臺灣之交通》。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年。
戴寶村,1986,〈臺灣大陸間戎克交通與貿易〉。頁363-420,收錄於《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史蹟研究中心。
戴寶村,2000,《近代臺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臺北:玉山社。
戴寶村,2001,《宜蘭縣交通史》。宜蘭:宜蘭縣政府
戴寶村,2008,〈內聚與聯外:從交通考察宜蘭歷史發展〉。頁11-32,收錄於李素月等編輯,《交通與區域發展:「宜蘭研究」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市: 宜蘭縣史館。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1979,《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上卷》。臺北:成文出版社。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5,《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下)。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薛化元,1983,〈開港貿易與清末臺灣經濟社會變遷的探討〉。《臺灣風物》,33(4):2-9。薛化元,2006,〈「農業臺湾・工業日本」考察〉。臺北:財團法人交流協會。
瞿海源、蕭新煌,1982,《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藍鼎元,1958,《東征集》,臺灣文獻叢刊第 012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魏德文等,2008,《測量臺灣:日治時期繪製臺灣相關地圖1895-1945》。臺北:南天出版社。
羅烈師,2006,《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藤江勝太郎,1897,《臺北外二縣下茶葉》。臺北:藤江勝太郎。
讀賣新聞,1895,〈臺灣行軍困難の實況〉。《讀賣新聞》朝刊:1895年6月22日,版2。
Braudel Fernand1980 Histor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Longue Duree. In On History. Pp. 25-54.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rowne Stephen 1990 Foreign Aid in Practice.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Fébvre1953Combats pour l''histoire Paris Armand Colin.
John R. Shepherd 1993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1600-180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napp Ronald G. 1980. Push Car Railways and Taiwan''s Development. In R. Knapp ed. China''s Island Frontier: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pp. 203-218.
Joynt G. B. and N. Rescher ''The Problem of Uniqueness in History'' . History and Theory. Vol. 1. 1961.
C. Wright Mill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p.145.
Gilbert A. (1988) The New Rogional Geography in English and French-speaking Countrie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2(2):208-228.
Massey D. (1984) 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ur: 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 London: Machmillan Education Ltd.
Pred A. (1984) Place as Historically Contingent Process: Structuration and the Time-Geography of Becoming Place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yers 74(2): 279-297.
Pred A. (1986) Place Practice and Structure: Social and Spatial Transformation in Southern Sweden: 1750-1850 Cambridge: Polity Press.
Sayer A. (1989) The “New” Regional Geography and Problems of Narrativ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7(3): 253-276.
Solot M. (1986) Carl Sauer and Cultural Evolution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76(4): 508-520.
Warf B. (1988) Regional Transformation Everyday Life and Pacific Northwest Lumber Production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78(2): 326-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