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9.141)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11 20: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呂秋蓮
論文名稱:元代大都曲家散曲用韻之研究
指導教授:耿志堅耿志堅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6
中文關鍵詞:元曲用韻聲韻大都曲家散曲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以元代大都曲家的散曲作為研究對象。散曲最初是從民間流行的俗謠俚曲發展而來,曲家作曲適於一般民眾;故散曲的文字、音韻是比詩詞更貼近民間。大都是元代的首都,大都語必然是元朝時期士大夫階層的通行語,亦是韻文創作的憑藉,故筆者以大都人寫的散曲來分析當時語音的變化。
全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範圍、方法及前人研究成果。第二章介紹元代大都曲家生平事蹟及散曲用韻的研究價值。第三章為元代大都曲家散曲韻腳歸納圖表,蓋取材於隋樹森《全元散曲》中所錄之散曲作品,依吳梅《南北詞簡譜》、清‧周祥鈺等編《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逐首擇取韻腳歸納而成,為本文之基本語料。第四章為元代大都曲家用韻分合論。第五章為元代大都曲家用韻與韻書(《中原音韻》)、韻圖(《切韻指南》)及現今學者(魯國堯、丁治民)分部的比較。第六章為結論。
經過歸納、分析後,筆者得到如下之結果:元代大都曲家散曲共分為17韻部,即陰聲韻9部、陽聲韻8部。其陰聲韻之支微部已有部內分為支思、齊微之趨勢,此正能與《中原音韻》之發展接軌;而「灰」韻已於皆來部分出,併於齊微部內;且歌戈部與家麻部合用通叶之現象頗明顯。陽聲韻的─ m尾於當時已逐漸消失,且陽聲韻多已相混。入聲韻幾乎都是與陰聲韻相押,正如周德清所言「入派三聲」之現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前人研究成果 7
第二章 元代大都曲家生平事蹟及散曲用韻的研究價值
第一節 大都曲家之生平及經歷 11
第二節 散曲於元代之文學地位 19
第三節 散曲於用韻上的研究價值 27
第三章 元代大都曲家散曲韻腳歸納圖表
第一節 凡例 31
第二節 大都曲家散曲韻腳歸納圖表 32
第三節 小結 135
第四章 元代大都曲家散曲用韻分合論
第一節 陰聲韻尾用韻現象之探討 137
第二節 陽聲韻尾用韻現象之探討 142
第三節 入聲韻尾用韻現象之探討 147
第四節 陰入通押現象之探討 170
第五章 元代大都曲家散曲用韻與韻書、韻圖及現今學者分部的比較
第一節 用韻與韻書、韻圖的比較 175
第二節 用韻與現今學者分部的比較 203
第六章 結論 209
參考文獻 213
 一 專書:(依姓氏筆劃由少至多排列)
 丁治民:《唐遼宋金北京地區韻部演變研究》(合肥:黃山書局,2006年)
 戈 載:《詞林正韻》(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王 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王 力:《中國語言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王 易:《詞曲史》(台北:廣文書局,1988年)
王驥德:《曲律》歷代詩史長編第四冊(台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年)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台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年)
 何大安:《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李如龍:《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明‧李玉:《北詞廣正譜》據(清)康熙文靖院刊本影印(台北:臺灣學生,1987)
 周祖謨:《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周德清:《中原音韻》(台北:藝文出版社,1972年)
清‧周祥鈺、鄒金生編:《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臺北市 ::臺灣學生,1987)
吳梅:《南北詞簡譜》,(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97)
 林尹著、林炯陽注釋:《中國聲韻學通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竺家寧:《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金周生:《宋詞音系入聲韻部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唐作藩:《音韻學教程》(台北:五南書局,1992年)
 耿振生:《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高本漢撰,趙元任、李方桂合譯:《中國音韻學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張慧美:《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台北:駱駝出版社,2006年)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中華新韻》(台北:天一出版社,1973年)
 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陳新雄:《中原音韻概要》(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黃笑山:《切韻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賀新輝:《元曲欣賞》(台北市:地球出版社,1992)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元史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金史并附編七種》(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楊劍橋:《漢語音韻學講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魯國堯:《魯國堯自選集》(鄭州:大象出版社,1993年)
 魯國堯:《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盧元駿:《詩詞曲韻總檢》(台北:正中書局,1989年)
盧元駿:《曲學》(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 ,11 月)
 謝雲飛:《語言學大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
 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二 期刊、單篇論文(依姓氏筆劃由少至多排列)
 白滌洲:〈北音入聲演變考〉,《女師大學術季刊》第二期(1931年)
 林裕盛:〈《詞林正韻》第三部與第五部分合研究—以宋詞用韻為例—〉,《中國語言學論文集—第一屆全國研究生語言學研討會》
 竺家寧:〈宋代入聲的喉塞音韻尾〉,《淡江學報(文商理工)》第29期(1990年)
 金周生:〈中原音韻m→n字考實〉,《輔仁國文學報》第6期(1990年)
 金周生:〈元代散曲mn韻尾字通押現象之探討—以山咸攝字為例〉,《輔仁學誌》(1990年)
 金周生:〈元曲暨中原音韻「東鍾」「庚青」二韻互見字研究〉,《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71期
 耿志堅:〈由唐宋近體詩看陽聲韻n、ŋ、m三系(臻、山、梗、曾、深、咸六攝)韻尾間的混用通轉問題〉,《靜宜人文學報》抽印本(1991年)
 耿志堅:〈全金詩(近體詩部分)用韻考〉,《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4卷(1993年)
 耿志堅:〈金源入聲詩詞用韻初探〉,《南京大學音韻學研討會論文》(2006年)
 張玉來:〈近代漢語官話入聲消亡的條件問題〉,《古漢語研究》第3期(1996年)
 張慧美:〈藉數據分析探討王力古韻冬侵合部與脂微分部之矛盾現象〉,《嶺東學報》第11期(2000年3月)
 許金枝:〈詞林正韻部目分合之研究〉,《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第5期(1986年)
 斐宰奭:〈宋代入聲字韻尾變遷研究〉,《古漢語研究》第4期(2002年)
 廖珣英:〈關漢卿戲曲的用韻〉(《中國語文》1963年第四期)
 劉青松:〈宋元時期入聲韻尾的消變〉,《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2期(1998年6月)
 蔣長棟:〈論中國韻文用韻特點〉,《中山人文學報》第11期(2000年10月)
蔡孟珍:〈詩詞曲用韻初探〉,《國文學報》第25期(1996年6月)
 魯國堯:〈宋詞陰入通叶現象的考察〉,《音韻學研究》第2輯(1986年)
 魯國堯:〈宋元江西詞人用韻研究〉,《近代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央研究歷史語言所單刊甲種之十二》(1933年)

三 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由少至多排列)
 王佳蘭:《王重陽、丘處機詞韻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任育萱:《元好問詩詞用韻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何大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年)
 何昆益:《五代詩用韻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吳如蕙:《元好問詞用韻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李佩如:《元四大家散曲用韻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裕盛:《宋詞陰聲韻用韻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施惠婷:《馬鈺詞韻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柯辰青:《蘇東坡詞用韻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耿志堅:《宋代律體詩用韻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耿志堅:《唐代近體詩用韻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許金枝:《東坡詞韻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黃淑娟:《李俊民詩詞用韻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楊台福:《金源詩人元好問(元遺山詩集)用韻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鄭宇珊:《稼軒詞韻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