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
王夫之:《船山遺書全集》,冊17,臺北:中國船山協會,1972年。
宋濓等:《元史》,卷200,北京:中華書局,1967年。
范曄:《後漢書》,卷84,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卷二十,臺北:新興出版社,1965年。
劉殿爵、陳方正主編:《禮記逐字索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
二、紅樓夢研究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曹雪芹撰、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陳慶浩編著:《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年10月。
饒彬校注:《紅樓夢》,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9月。
朱一玄:《紅樓夢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畢出版社,1985年。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王國維等著:《王國維、蔡元培、魯迅點評紅樓夢》,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年。
王昆侖:《樓夢人物論》,北京:團結出版社,2003年。
白盾:《紅樓夢新評》,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
皮述民:《紅樓夢考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江佩珍撰:《閱讀賈寶玉:從語言溝通的角度探討小說人物塑造》,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李辰冬:《紅樓夢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45年。
李希凡、藍翎《紅樓夢評論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余平伯:《紅樓論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余國藩:《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裡的情欲與虛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3月。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
何其芳:《論紅樓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呂啟祥:《紅樓夢尋:呂啟祥論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1月。
周書文:《紅樓夢人物塑造的辯證藝術》,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周思源著:《紅樓夢魅力探秘》,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年。
周五純著:《紅樓夢人物新論》,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8月。
周中明:《紅樓夢的語言藝術》,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釵》,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
哈斯寶:《新譯紅樓夢回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
俞平伯:《俞平伯論紅樓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3 月。
涂瀛著:《紅樓夢問答》,〈古典文學研究資料‧紅樓夢卷〉,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涂瀛:《紅樓夢問答》,收於一粟編:《紅樓夢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徐乃為著:〈大旨談情《紅樓夢》的情戀世界〉,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4月。
張新之:《紅樓夢讀法》,收於一粟編:《紅樓夢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陳美玲:《紅樓夢中的寧國府》,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陳美玲著:《紅樓夢裡的小姐與丫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陳維昭:〈第四章:審美之維〉《紅學與二十世紀學術思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張慶善、劉永良著:《漫說紅樓》,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
張愛玲:《紅樓夢魘》,臺北:皇冠出版社,2003年3月。
郭玉雯著:〈《紅樓夢》淵源論:從神話到明清思想〉,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年。
黃立新:《紅樓十論》,上海:復旦大學,1990年。
蔣和森著:《紅樓夢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蔡義江著:《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年。
劉心武著:《秦可卿之死》,北京:華藝出版社,1994年。
魯太愚著:《紅樓夢人物論》,台南:大孚書局,2000年。
薩孟武著:《紅樓夢與中國舊家庭》,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
羅德湛:《紅樓夢的文學價值》,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
嚴明:《紅樓夢與清代女性文化》,臺北:洪葉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
三、文學理論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巴爾扎克:《論藝術家》,《古典文藝理論譯叢》冊10,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5年。
方明光:《金瓶梅、紅樓夢比較論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皮述民:《紅樓夢考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田同旭著:《元雜劇通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亞里士多德著,陳申梅譯注:《詩學》第六章,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林語堂著:《中國人》,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
阿德勒著,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臺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
胡適:《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臺北:遠流出版社, 1986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袁世碩:《文學史學的明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69年。
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譯:《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 月。
張本楠著:《王國維美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郭玉雯著《紅樓夢》淵源論:從神話到明清思想》,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年。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鮑家麟:〈第一章:晚清及辛亥革命時期〉,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 年。
陳東原著:《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達文.巴爾扎克:《十九世紀風俗研究》序言,《古典藝理論譯叢》冊3,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5年。
端木蕻良:《晴雯撕扇》,收於《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下冊,北京:中國文籍出版公司,1988年。
劉大傑:《紅樓夢的思想與人物》,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5月。
劉熙載:《藝概.文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樂蘅軍著:《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2年。
鄧紅梅:《閨中吟一傳統女性的精神自畫像》,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蕭國亮著:《中國娼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0月。
嚴蘭紳主編:《元曲論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顧鑒塘、顧鳴塘著:《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龔鵬程、張火慶合著:《中國小說史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李昭瑢:〈邊緣與中心—紅樓夢人物互動考察〉,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士論文,1993年。
汪玉玫:《《紅樓夢》中賈府女性人物論》,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吳麗卿:《紅樓夢的女性認同》,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1月。辛欣:《釵黛合一評議》,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3月。周忠泉:《紅樓夢中家庭型態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邱妙娟:《紅樓夢的愛情描寫與愛情觀》,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莫秀蓮:《世情小說中的母親形象》,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8月。
彭毓淇:〈丫鬟與小姐之互動關係研究一以《紅樓夢》為主的論述〉,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2004年6月。楊平平《父權社會下的女兒國—《紅樓夢》女性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五、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孔令彬:〈從人物命名看襲人與紫鵑形象的平面設計及其文化意蘊〉,《紅樓夢學刊》第四輯,1999年。
孔昭琪:〈邢夫人:一個審丑藝術的傑作〉,《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1998年。
巴金:〈祝賀與希望〉,《文藝報》第一期,1983年。
王悅:《「原應嘆息」是紅樓夢的一條結構線索》,收錄於《紅樓夢學刊》第三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年。
王蒙:〈話說《紅樓夢》后四十回〉,《紅樓夢學刊》,1991年2月。
王志堯、仝海天:〈論林黛玉愛情至上觀的悲劇必然性〉,《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1997年。
王穎卓:〈平兒「不平」〉,《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3年1月。
田娟:〈試論晴雯形象〉,《貴州大學科技學院學報》第4期,2009年2月。
白盾:〈嚴父慈母及其他—賈政、王夫人的形象塑造看來曹雪芹的創作危機〉《安徽師大學報》第三期,1981年。
艾麗輝〈母愛的異化—《紅樓夢》中的四位典型母親形象分析》〉,《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4卷第6期,2004年11月。
任少東:〈王夫人與寶黛釵愛情婚姻悲劇〉,《紅樓夢學刊》第四期,2007年。
冰心:《冰心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曲沐:〈哀莫大於心死—論紫鵑〉,《紅樓夢研究》第2期,1991年。
朱偉明:〈兩種生命存在的方式—林黛玉、薛寶釵形象及其文化意義〉,《紅樓夢學刊》第一輯,1994年。
伍愛霞:〈花襲人形象浅析〉,《咸寧學院學報》第29卷第5期,2009年10月。
吳戈:〈說寶釵〉,《江淮論壇 》第四期,1980年。
吳燕珠:〈談《紅樓夢》之親子關係〉,《東方人文學誌》第3卷,2004年。宋淇:〈論大觀園〉《明報月刊》第八十一期,1972年9月。
李豔梅:〈從中國父權制看《紅樓夢》中的大觀園意義〉,《輔仁國文學報》第12集,1996年8月。李培順:〈好個厲害的王夫人—《紅樓夢》人物散論〉,《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1998年7月。
李希凡、李萌:〈《紅樓夢》王夫人論〉《臨沂師範學院學報 》第26卷第一期,2004年2月。
李秀麗:〈傳統社會性別角色的錯位—兼論《紅樓夢》的女性立場〉,《語文學刊,高教版》,第7期,2005年。
李迎春、宋國正:〈淺論《紅樓夢》中的襲人〉,《文化藝術》,2009年2月。
沈彩雲:〈《紅樓夢》中襲人、鴛鴦不同的妾意識分析〉,《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2008年。
貝京:〈痴心慈母寫盡矣—也論王夫人〉,《紅樓夢學刊》第四輯,2009年。
阮沅:〈紅樓小人物—襲人的心計與晴雯之死〉,《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8年3月。阮沅:〈紅樓小人物—烈女鴛鴦〉,《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8年9月。
阮沅:〈烈女鴛鴦〉,《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一卷第九期,1978年9月。
阮沅:〈紅樓小人物—赤誠為主的紫鵑〉《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8年11月。周絢隆:〈現實的愛與性靈的愛―試論紅樓夢中的兩種愛情模式〉,《紅樓夢學刊》第1輯,1996年。
邱江寧:〈從焦慮角度比較分析潘金蓮與林黛玉這兩個藝術形象〉,《紅樓夢學刊》第五輯,2005年9月。
施也頻:〈論王夫人〉《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版)第4期,1983年。
徐定寶:〈論賈母文化心態中的新質〉,《紅樓夢學刊》第二輯,2000年。
徐揚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
高萬年,黃寧:〈《紅樓夢》中的丫鬟形象和思想內蘊〉,《天中學刊》第20卷第4期,2005年8月。
張利玲:〈薛姨媽新論〉,《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2000年。
張訓:〈論邢夫人〉,《東岳論叢》第五期,1994年。
張曉艷:〈試論晴雯的人物性格及其悲劇色彩〉,《西安歐亞學院學報》第7卷第2期,2009年4月。
曹芸生:〈王夫人論〉,《紅樓夢學刊》第1輯,1990年,。
梁歸智著:〈釵黛合一與儒道互補〉,《傳統文化》第一期,1990年。
畢波:〈《紅樓夢》媒妁形象新探〉,《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9年。
許文君:〈一樹春風有兩般—《傳奇》與《紅樓夢》繼承關係再分析〉,《紅樓夢學刊》第二輯,2009年。
郭玉雯:〈紅樓夢與女神神話傳說一林黛玉篇〉,《清華學報》第十二期,合刊,2001年3月。雪松:〈試談薛寶釵的思想性格〉,《文科教學》第三期,1980年。
黃謙:〈痴情終被痴情誤—談襲人的核心性格〉,《學術平台》,2009年3月。
楚愛華:〈從賈母形象的塑造看曹雪芹的母親崇拜〉,《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4期,2005年8月。
鄒文生:〈論紫鵑—《紅樓夢》人物論之一〉,《鄭州大學學報》,1997年3月。
鄒平:〈《紅樓夢》中的十二金釵〉,《上海大學學報》第5卷第1期,1998年2月。
鄒玉義:〈為了社會、為了文學―曹雪芹創作〉,《紅樓夢學刊》第5輯,2005年。
廖澤香:〈鳳姐與平兒關係論—鳳姐形象研究新視角〉,《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9年4月。
臧衛東:〈論在夾縫中生存的好「秘書」一平兒〉,《紅樓夢學刊》第4輯,2004年。
趙木蘭:〈試論紫鵑〉,《太原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1年。
劉相雨:〈被污辱與被損害的女性—論趙姨娘及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中的妾婦形象〉,《紅樓夢學刊》第三輯,2001年3月。
劉夢溪:《賈寶玉林黛玉愛情事的心理過程》,《紅樓夢學刊》,2005年第5輯
歐麗娟:〈林黛玉立體論—「變/正」、「我/群」的性格變化〉,《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年6月。歐麗娟:〈薛寶釵論—對《紅樓夢》人物論述中幾個核心問題的省思〉,《成大中文學報》第十三期,2005 年12 月。鄧偉龍:〈滿紙荒唐言,一曲女兒歌—《紅樓夢》的女性主義解讀〉,《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2卷第6期,2003年。
謝真元:〈古代小說中婦女命運的文化透視〉,《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7年1月。
聶鉗驽:〈略談《紅樓夢》的幾個人物〉,(《紅樓夢研究集刊》第一輯)。
羅敏:《焦慮問題的理論研究現狀》,《健康心理學雜誌》第3期,2003年。
關四平:〈無可奈何花落去一論賈政的人生悲劇及其文化意蘊〉,《紅樓夢學刊》第四輯,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