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以下分類,先按作者姓式筆畫排列,作者相同再依出版年代排列。)
一、專書
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漢語教研室:《語法初階》,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王季烈:《螾廬曲談》,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
王永健:《洪昇和長生殿》,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王永健:《崑腔傳奇與南雜劇》,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王麗梅《曲中巨擘—洪昇傳》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吳梅《顧曲塵談》台北:廣文書局,1994年,頁4。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季慕林主編:《漢語語法學》,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洪昇著:《長生殿》,臺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1979年。
洪昇著,徐朔方校注:《長生殿》,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洪昇著,樓含松與江興佑校注《長生殿》,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胡忌:《菊花新曲破—胡忌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高名凱,〈語言風格學的內容和任務〉,《語言學論叢》(第四輯),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年。
袁賓:《近代漢語概論》,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陳萬鼐:《洪稗畦先生年譜》,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
常敬宇:《漢語詞匯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香港,三聯書局,1985年。
程祥徽、鄧俊捷、張劍樺:《語言風格》,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2年。
程祥徽、田小琳:《現代漢語》,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曾永義:《洪昇及其長生殿》,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
馮勝利《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張慧美:《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2006年。
葉長海主編:《長生殿演出與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
葛本儀主編:《漢語詞匯學》,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黎運漢主編:《現代漢語語體修辭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89。
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鄭遠漢:《言語風格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歐秀慧:《語法與修辭—生活語言的修辭應用》,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
劉蘭英、孫全洲主編,張志公校訂:《語法與修辭》,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
劉致中、侯鏡昶:《讀曲常識》,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二、期刊論文
王景丹〈從句頻分析看八位劇作家的風格異同〉《修辭學習》第4期(2003),頁27-29。
方曉丹〈《長生殿》藝術風格淺論〉《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05年),頁22-23。
江興佑〈道教文化與《長生殿》〉《中山大學學報》第4期(2001),頁48-55。
江興佑〈《長生殿》三易稿創作時間考〉《浙江社會科學》第4期(2002),頁157-160。
向志柱〈《長生殿》與《桃花扇》的互補性〉《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3卷第5期(1999年10月),頁44-48。
朱明秋〈論《長生殿》對前人前作的借鑒與借鑒成功的原因〉《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6卷第4期(2002年2月),頁46-48。
李亞娟〈政治背景下的愛情婚姻—明清傳奇《長生殿》分析〉《理論月刊》第11期(2004年),頁9-10。
李永祥〈談趙執信與洪昇的交往〉《濟南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2002年),頁22-26。
李舜華〈世紀回眸:洪昇與《長生殿》的研究〉《北京社會科學》第2期(2001年),
頁27-33。
李曉〈二十世紀的《長生殿》研究〉《戲曲藝術》(2000年2月),頁74-78。
宋希芝〈匠心的構思,獨特的審美《長生殿‧雨夢》評析〉《戲劇文學》第1期(2008年),頁76-78。
吳禮權〈莊重風格與幽默風格的計算研究〉《渤海大學學報》第26卷第5期(2004),頁99-103。
吳微〈虛實相通蘊意無窮——洪昇《長生殿‧密誓》敘事風采談〉《閱讀與欣賞》(2001年7月),頁81-83。
郎淨〈歷史的解讀方式——談古典戲劇《長生殿》〉《文史雜誌》第3期(2001年),頁54-56。
俞為民〈樂極哀來 因情生變《長生殿‧驚變》賞析〉《古典文學知識》第1期(2005年),頁36-40。
胡啟文〈《長生殿》與道教文化積澱〉《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2008),頁22-24。
徐子方〈《長生殿》的主題及其他〉《藝術百家》第5期(2006年),頁16-20。
唐斯複〈全本《長生殿》整理演出劇本初探〉《藝術評論》第6期(2008年),頁34-37。
孫京榮〈從《沉香亭》《舞霓裳》到《長生殿》—論《長生殿》創作的心理歷程〉《西北師大學報》第31卷第1期(1994年1月),頁47-51。
孫植〈釵鈿情緣何時了 待向瓊宮飛升時—讀洪昇的《長生殿》〉《閱讀與寫作》第3期(1997年), 頁14-15。
孫書磊〈明清之際傳奇用韻二題〉《中國韻文學刊》第21卷第2期(2007年6月),頁98-102。
陳鴻儒〈《長生殿》徐注小議〉《華僑大學學報》第4期(1999年),頁114-117。
曹閎、楊苢〈論《長生殿》的認識價值〉《楚雄師專學報》第15卷第1期(2000年),頁12-16。
曹樹鈞〈略論洪昇《長生殿》的創作方法〉《戲文》第1期(2006年),頁26-27。
黃南珊〈《長生殿》的情愛文化視界〉《名作欣賞》第5期(1999年),頁78-82。
曾中輝:〈“南洪北孔”遭難的深層原因〉,《東莞理工學院學報》第11卷第1期(2004年3月),頁110-116。
馮文樓〈對話與整合──《長生殿》多聲話語的辨析〉《陜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2001年),頁80-88。
閔露露〈淺談《長生殿》中的下場集唐詩〉《文教資料》(2008年7月),頁9-10。
張福海〈洪昇的疏狂與《長生殿》的審美意韻〉《上海戲劇學院學報》第3期(2008年),頁94-99。
鄒自振〈論洪昇的長生殿〉《福州師專學報》第20卷第2期(2000年4月),頁29-32。
趙征〈洪昇和他的傳奇名句《長生殿》〉《今日浙江》第17期(2004年),頁42-43。
熊小月〈淺析《長生殿》中的道教成份及其形成原因〉《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9年),頁6-8。
蔡連衛〈借太真外傳譜新詞,情而已—再論《長生殿》的主題〉《蘭州學刊》第6期(2005年),頁275-276。
蔡運長〈淺析《長生殿》中的《哭像》〉《戲曲藝術》第4期(2000年),頁33-37。
劉宏〈《長生殿》的主題思想究竟是什麼?—《長生殿‧自序》解讀〉《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1年),頁25-27。
蔣德均〈《長生殿》與《桃花扇》結構藝術比較〉《重慶大學學報》第9卷第3期(2003年),頁87-90。
錢建華〈序品洪昇《長生殿》〉《當代戲劇》第1期(2008年),頁32-34。
鐘東〈道教文化與《長生殿》〉《中山大學學報》第4期(2001),頁48-55。
三、學位論文
楊朝淵《《長生殿》與《桃花扇》劇本文學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曾文琪《易安詞前後期詞彙句法特點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四、網路資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在線新華字典》 網址http://xh.5156edu.com/
五、工具書
周何主編:《國語活用字典》,臺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