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原典(依時代先後排序)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
〔宋〕張載:《張載集》(台北:漢京文化,1983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長沙:岳麓書舍,2008年1月)。
〔宋〕朱熹:《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
〔明〕湛若水撰,洪垣編:《泉翁大全集》(明嘉靖十九年1540嶺南朱明書院刊,萬曆癸巳二十一年1593修補本)。
〔明〕王畿:《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3月)。
〔明〕鄒守益:《鄒守益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3月)。
〔明〕聶豹:《聶豹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3月)。
〔明〕羅洪先:《羅洪先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3月)。
〔明〕羅洪先:《羅洪先集補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10月)。
〔明〕鄒德涵:《鄒聚所先生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57》(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鄒德涵:《鄒聚所先生外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57》(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鄒德涵:《鄒聚所先生語錄》,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57》(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鄧元錫:《潛學編》,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30》(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周怡:《訥谿先生文錄》(明隆萬間1567-1620刊本)。
〔明〕周怡:《訥谿先生雜錄》(明刊本)。
〔明〕李材:《見羅先生書》,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儒家類11-12》(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
〔清〕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0月)。
〔清〕王懋竑:《朱熹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清〕沈佳:《明儒言行錄》(台北:明文,1991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9月)。
二、現代專著(依姓氏筆畫排序)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2月)。
中華學術院:《陽明學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72年2月)。
任文利:《心學的形上學問題探本》(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68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8月)。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台北:聯經,2003年7月)。
吳光:《陽明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吳光:《陽明學綜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吳宣德:《江右王學與明中後期江西教育發展》(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吳震:《聶豹 羅洪先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吳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吳蘭:《王陽明教育思想之研究》(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6年3月)。
李日章:《程顥‧程頤》(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10月)。
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9月)。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12月)。
林繼平:《王學探微十講》(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7月)。
侯外盧、邱漢生、張豈之:《宋明理學史(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
胡永中:《致良知論-王陽明去惡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11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2月)。
容肇祖:《中國歷代思想史(五)明代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
徐儒宗:《江右王學通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翁紹軍:《中國學術思潮史(卷六):心學思潮》(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年5月)。
張立文:《朱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張祥浩:《王守仁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
張衛紅:《羅念庵的生命歷程與思想世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2月)。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張麗珠:《中國哲學史三十講》(台北:里仁書局,2007年8月)。
畢誠:《儒學的轉折-陽明學派教育思想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陳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陳郁夫:《江門學記》(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3月)。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12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下)》(台北:三民書局,1981年2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2月)。
喬清舉:《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3月)。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曾春海:《儒家哲學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5月)。
黃公偉:《宋明理學體系論史》(台北:幼獅書局,1971年9月)。
黃信二:《王陽明「致良知」方法論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10月)。
楊柱才:《道學宗主-周敦頤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楊國榮:《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的歷史衍化及其現代轉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
楊國榮:《良知與心體-王陽明哲學研究》(台北:洪葉文化,1999年8月)。
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楊國榮:《楊國榮講王陽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劉宗賢、蔡德貴:《陽明學與當代新儒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劉蔚華、趙宗正:《中國儒家學術思想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稽文甫:《左派王學》(上海:開明書店,1934年)。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書局,1974年10月)。
蔡仁厚:《王學流衍-江右王門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黎業明:《湛若水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
錢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
錢明:《王陽明及其學派論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錢賓四先生全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6月)。
錢穆:《中國思想史論叢(第五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鮑世斌:《明代王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11月)。
羅宗強:《明代後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8月)。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巧生、黃敏:<「龍惕說」及其爭論>,《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4期(2008年7月)。
王家儉:<晚明的實學思潮>,《漢學研究》第7卷第2期(1989年12月)。王偉民:<破「門面格式」,做「實際學問」>,《中國哲學史》(2008年第4期)。
王崇峻:<明儒鄒守益的講學與論學>,《孔孟學報》第69期(1995年3月)。李伏明:<論陽明心學的內在矛盾與王學講會活動-以江右王門學派為例>,《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3卷第4期(2002年8月)。
杜保瑞:<程頤易學進路的形上思想與功夫理論>,《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一卷第十期(2004年10月)。杜保瑞:<朱熹經典詮釋中的工夫理論>,《揭諦》第11期(2006年6月)。周志文:<鄒守益與劉宗周>,《佛光人文社會學刊》第一期(2001年6月)。彭國翔:<陽明後學工夫論的演變與形態>,《浙江學刊》(2005年第1期)。
黃文樹:<江右王門的教育活動>,《屏東師院學報》第17期(2002年)。劉姿君:<鄒東廓「慎獨說」之衡定-以王陽明「良知教」為理論判準的說明>,《中國學術年刊》第29期(2007年9月)。劉姿君:<李見羅「止修說」析論>,中央大學文學院儒學研究中心:《當代儒學研究》(2008年1月)。劉原池:<朱熹對張載「心統性情」說的開展>,《哲學與文化》第卅二卷第七期(2005年7月)。鄭曉偉、孫立軍:<論鄒守益的戒懼說>,《安徽文學》(2006年第9期)。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明真:<成人之道-程明道「體貼」修養工夫論>(成都: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王廣:<「理一分殊」理念下的朱熹哲學>(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4月)。
朱湘鈺:<平實道中啟新局—江右三子良知學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馬軍海:<一本圓融之境-程顥哲學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張佑珍:<從出世到入世-湛若水對學宗自然之闡釋>(台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6月)。張曉劍:<湛若水的體用渾一之學與踐履>(杭州: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4月)。
陳天林:<周敦頤思想探微>(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4月)。
陳儀:<聶雙江歸寂思想研究>(桃園: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7月)。賀廣如:<江右王學及其相關書院之關係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溫愛玲:<從聶雙江到羅念菴良知學之研究-以王門諸子「以知覺為良知」與「分裂體用」的論題為脈絡>(台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6月)。劉徐:<以「主敬」為中心的朱熹修養工夫論考察>(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10月)。
譚菊華:<江右王學修證派學習論的架構及其現代價值>(南昌:江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