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
﹝南朝梁﹞蕭統編:《文選》,唐 李善注,重刻宋淳熙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南朝梁﹞蕭統編,唐 李善注:《文選》,《四部刊要‧集部‧總集類》,臺北, 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
﹝南朝梁﹞蕭統編,唐 李善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5年10月
﹝唐﹞李善:《文選‧卷第二十九》,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10月。
二、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序)
﹝南朝梁﹞鍾嶸:《詩品‧古詩》,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2月。
﹝南朝梁﹞劉勰撰,黃叔琳注:《文心雕龍》,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2月。
﹝明﹞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92年7月。
﹝明﹞胡應麟:《詩藪》,《續修四庫全書(1696)‧集部‧詩藪‧雜編卷‧雜編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傳世藏書‧集庫‧文藝論評‧說詩晬語‧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清﹞沈德潛:選解《古詩源‧卷四》,臺北:中華書局,1963年。
﹝清﹞沈德潛:《古詩源》,臺北:廣文書局,1982年8月。
﹝清﹞姜任脩:《古詩十九首繹》,見《古詩十九首集繹‧古詩十九首繹》,臺北:世界書局,2000年6月。
三、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強模:《古詩十九首》,臺北:建宏出版社,2004年6月。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
王力:《詩詞格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4月。
朱自清:《古詩十九首釋》,載於《朱自清古典文學專集續編》,臺北:源流文化,1982年9月。
朱光潛:《詩論》,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3月。
吳淇:《古詩十九首定論》,收錄於吳淇《古詩十九首集釋》,臺北:世界書局,2000年6月。
李曰剛:《文心雕龍斠詮‧卷九練字》,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刊編審委員會,1982年。
余冠英:《漢魏六朝詩選‧漢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3月。
杜松柏:《詩與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8年9月。
周振甫:《文心雕龍譯注》,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6月。
周碧香:《東離樂府語言風格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6月。
周世箴:《語言學與詩歌詮釋》,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3月。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1年3月。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11月。
竺家寧:《古音之旅》,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12月三版。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8年5月七版。
林慶勳、竺家寧:《古音學入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9月。
馬茂元:《古詩十九探索》,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
胡裕樹主編:《現代漢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年2月。
張清鐘:《古詩十九首彙說賞析與研究》,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7月。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10月。
張慧美:《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2006年11月。張榮輝:《中國文體通論》,高雄:高職叢書,1977年。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高雄:駱駝出版社,2008年9月。
梁啟超:《中國文學之美及其歷史》,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68年1月。
程祥徽、田小琳:《現代漢語》,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2月。
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8月。
程祥徽、黎運漢編:《語言風格論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黃振民評註,國立編譯館主編:《歷代詩評註》(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4年1月。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店,1987年12月。
葉桂桐:《中國詩律學》:臺北:文堅出版社,1998年。
萬獻初:《音韻學要略》: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劉賾:《聲韻學表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3月。
魏飴:《詩歌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6月。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歡:〈淺析「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色〉,《安徽文學》(下半月),第6期,2007年。
史晶晶:〈試論「古詩十九首」藝術張力的形成〉,《安徽文學》(下半月),第11期,2007年。
申象珍:〈「古詩十九首」的語言特色——兼談它對民間文學語言的繼承和發展〉,《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9卷第2期,2006年3月。
吳萌:〈平易自然 渾然天成——試論「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色〉,《繼續教育研究》,第6期,2001年。
杜和平:〈「古詩十九首」語言藝術脞議〉,《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4年。
李綉玲:〈試探「古詩十九首」的音韻與詞彙風格〉,《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3期,2001年5月。沈榮森:〈「古詩十九首」語言藝術淺探〉,《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綜合版),第2期,1996年。
沈謙:〈從譬喻論古詩十九首的藝術技巧〉,《古典文學》,第7期(上),1985年8月。房霞:〈美麗淒愴之語,何以成為「五言之冠冕」——解析「古詩十九首」的聲音〉,《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7卷第1期,2006年2月。
林東進:〈「古詩十九首」的賦比興問題〉,《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2005年4月。
周世箴:〈聲韻與詩歌:聲韻類聚的聲情作用〉,《聲韻論叢‧第八輯》。馬力:〈五言之冠冕,藝術之精髓——試談「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色〉,《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4卷第4期,2004年12月。
洪克明:〈怊悵切情 清音獨遠──「古詩十九首」特點簡論〉,《青島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1997年。
胡淑貞、 簡宗梧:〈試析古詩十九首之聲情〉,《中臺學報》,第17卷第1期,2005年9月。張婷:〈淺談「古詩十九首」的語言美〉,《科教文匯》(下旬刊),第7期,2008年。
陳增印:〈試論「古詩十九首」在詩歌語言上的貢獻〉,《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第2期,2007年。
陳斯懷:〈由民間性到文人性——論「古詩十九首」的藝術風貌〉,《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六期,2006年。
盛樹屏:〈「古詩十九首」的節奏美〉,《合肥教育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2001年2月。
魚篤志、趙昌正:〈簡論「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色〉,《陜西教育學院學報》,第1‧2期,1998年。
解文超:〈「古詩十九首」符號解讀〉,《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第26卷第1期,2005年1月。
解文超、劉永斌:〈論「古詩十九首」的符號象徵〉,《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第一 期,2000年。
趙利偉:〈「古詩十九首」的修辭技巧〉,《漢字文化》,第2期,2006年。
廖蔚卿:〈論古詩十九首的藝術技巧〉,《文學思潮》,第5期,1979年10月,頁147-170。韓曉光:〈「古詩十九首」節奏探索〉,《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2001年2月。
韓曉光:〈「古詩十九首」句法初探〉,《景德鎮高專學報》,第15卷第3期,2000年9月。
魏永貴:〈淺談「古詩十九首」的語言藝術〉,《集寧師專學報》,第2期,1998年。
羅新芳:〈「古詩十九首」的歷史地位及語言特色〉,《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3年3月。
五、 學位論文(依發表年份排列)
張慧美:《王力之上古音》,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6年博士論文。郭姿秀:《「古詩十九首」抒情美學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2年碩士論文。王莉莉:《「古詩十九首」修辭藝術探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2003年碩士論文。陳瑩珠:《「古詩十九首」語言藝術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5 年碩士論文。湯慧麗:《王昌齡五言古詩的音韻風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6年碩士論文。六、網站
中國期刊網 http://cnki50.csis.com.tw/kns50/Navigator.aspx?ID=CJFD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網http://periopath.hyweb.com.tw/cgi-bin/ncl3web/hypage51?HYPAGE=Search.txt&islogin=1&data_type=1&lang=c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html
東方語言學上古音查詢網 http://www.eastling.org/OC/oldage.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