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圖書
Berners Lee T. 著,張介英、徐子超譯:《一千零一網——WWW發明人的思想構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F‧Philip Rice、 Kim Gale Dolgin著,黃俊豪、連廷嘉譯:《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James Slevin著,王樂成、林祐聖、葉欣怡譯:《網際網路與社會》,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John Fiske著、張錦華譯:《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
Mitchell W‧J‧T 著,陳永國、胡文征譯:《圖像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Steven Best、Douglas Kellner 著,朱元鴻、馬彥彬、方孝鼎、張崇熙、李世明譯:《後
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Turkle S.著、吳佳真譯:《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份認同》,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于洋、湯愛麗、李俊:《文學網景:網路文學的自由境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
大衛‧雷‧格里芬(Griffin D.R.)編、王成兵譯:《後現代精神》,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4年。
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1993年。
王岳川:《後現代後殖民主義在中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寧:《超越後現代主義》,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王祥編:《隋唐五代文學》,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
公孫龍著、丁成泉注譯:《新譯公孫龍子》,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伊哈布‧哈山(Ihab Hassan)著、劉象愚譯:《後現代的轉向》,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
方興冬、王俊秀:《E時代的盜火者》,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年。
米勒德.艾利克森(Millard J. Erickson)著,葉麗賢、蘇欲曉譯:《後現代主義的承諾與危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伊哈布.哈山(Ihab Hassan)著、劉象愚譯:《後現代的轉向》,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朱剛:《詹明信》,台北:生智出版社,1998年。
朱中原:《人文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沃爾特‧李普曼著,閻克文、江紅譯:《輿論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李國正:《網路文學的語言審美》,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7年。
李英明:《網路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吳筱玫:《網路傳播概論》,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汪亞明、鄭祥福、孟樊主編:《後現代學科與理論》,台北:生智出版社,1997年。
金元溥:《接受反應理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威廉‧馮‧洪堡特著、姚小平譯:《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翁秀琪:《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柴熙:《哲學邏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荀況著、安小蘭譯注:《荀子》,上海:中華書局,2007年。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主編:《e世代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麥克‧費瑟斯著、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北京:譯林出版社,2000年。
曼威•科司特著,夏鑄九、王志弘等譯:《網路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張春興、林清山編:《教育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哈伯馬斯著,曹衛東、王曉珏、劉北城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喬納森‧卡勒著、張景智譯:《索緒爾》,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斯坦利‧巴蘭、丹尼斯‧戴維斯著,曹書樂譯:《大眾傳播理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黃新生:《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華萊斯(Patricia Wallace)著、陳美靜譯:《網路心理講義》,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須文蔚:《臺灣數位文學論》,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須文蔚:《臺灣文學傳播論》,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
雅斯貝爾斯著,周曉亮、宋祖良譯:《現時代的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
凱文‧奧頓奈爾(Kevin O’Donnell)著、王萍麗譯:《黃昏後的契機:後現代主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詹明信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西安: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董崇選:《文學創作的動機》,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詹明信:《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年。楊士毅:《邏輯、民主、科學 : 方法論導論》,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楊大春:《後結構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楊大春:《解構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楊容:《解構思考:100篇探索人文科學的心靈沉思》,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2年。
楊秀杰著:《語言文化學的觀念範疇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蔡錚雲:《另類哲學:現代社會的後現代文化》,台北:台灣書店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文化,1998年。劉伶、黃智顯、陳秀珠編:《語言學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年。
鄭明宣:《多向文本》,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鄭祥福:《李歐塔》,台北:生智出版社,1997年。
劉懷榮:《唐詩宋詞名篇導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歐崇敬:《從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哈伯馬斯著,曹衛東、王曉珏、劉北城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錢中文:《文學理論:走向交往對話的時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顏元叔:《何謂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76年。
羅蘭‧巴特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5年。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洪顯勝譯:《符號學要義》,台北:南方圖書社,1988年。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孫乃修譯:《符號禪意東洋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二、 期刊論文
丁紅:〈博客出版的發展態勢與策略〉,《遠城學院學報》第二十七卷第三期,2009年6月。
王慧博:〈博客:個人社會化的新途徑〉,《晉陽學刊》第三期,2009年3月。
安燕:〈新世俗神話與泛審美〉,《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第六期,2004年8月。
李欣雲、高淑婷、晨星柔:〈大學生使用部落格行為之研究分析——以台灣藝術大學為例〉,《圖文傳播藝術學報》第三期,2007年7月。李澄:〈從博客現象看受眾話語權〉,《理論觀察》第一期,2008年1月。
李鵬:〈論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內容屬性〉,《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三十二卷第四期, 2005年7月。
余虹:〈文學的終結與文學性蔓延——兼談後現代文學研究的任務〉,《文藝研究》第六期,2002年6月。
沈清松:〈在批判、質疑與否定之後——後現代的正面價值與視野〉,《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七卷第八期,2000年8月。沈昱瑄:〈部落格正風行——網路文學新潮流〉,《書香遠傳》第三十九期,2006年8月。吳梅:〈博客:青少年社會性發展的新媒介〉,《教育改革》第五期,2006年9月。
吳菁菁:〈語言與思維關係的探討〉,《咸寧學院學報》第二十九卷第五期,2009年10月。
林麗珊:〈後現代論述與藝術創作〉,《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三卷第十期,2006年10月。
林淇瀁:〈超文本,跨媒介與全球化:網路科技衝擊下的台灣文學傳播〉,《中外文學》第三十三卷第七期,2004年12月。林德俊:〈新生代文學創作者的發聲管道〉,《文訊》第二百三十期,2004年12月。官容鳳、張裕幸:〈從出版寫作與傳播媒介看「部落格」的發展與應用〉,《國家圖書館館刊》第二期,2004年12月。孫治本:〈虛擬空間的低虛擬性——輕、清、淡的網路文學〉,《當代》第一百九十二期,2002年9月。陳瑋玲:〈部落格互動性功能之研究〉,《北商學報》第十五期,2009年1月。張慧美:〈網路語言之語言風格研究〉,《彰師大國文學誌》第十三期,2006年12月。張經武:〈文學語言的圖像化突圍〉,《廣西語文學刊》第五期,2009年9月。
黃延齡:〈後現代思想的真知灼見與盲點〉,《歷史月刊》第二百四十八期,2008年8月。楊劍豐:〈尊重:一個後現代社會的生活態度〉,《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二卷第六期, 2005年6月。廖世義、陳淑貞:〈部落格負面外部性之探索〉,《電子商務研究》第七卷第二期,2009年6月。
賴靜:〈論網絡語言中的漢字形縮略語〉,《語文學刊》第八期,2009年8月。
羅文華:〈博客的傳播模式及特點〉,《中州大學學報》第二十六卷第五期,2009年10月。
三、 學位論文
王家茗:《網路書寫動機與意義之探索——以「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為例》2001年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呂慧君:《台灣網路小說之呈現與發展》2008年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主榮:《基督教宗教網站溝通效果指標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廖秋瑜:《臺灣當代網路文學現況研究——以藤井樹作品為例》2007年花蓮教育大學語文科教學碩士論文。劉燕青:《揭開網路開放、自主的假象-從數位落差到數位霸權》2002年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偉仁:《網路對文學解構的影響》2006年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四、 網路資源
beav:《Beaver的吃死不負責廚房》,http://blog.udn.com/allthingsconsidered,2010年3月15日。
completely:〈企業必讀六大部落格行銷術〉,http://www.wretch.cc/blog/completely/13123338,2007年5月22日。
Jedi:〈你不能不知道的部落格〉,http://jedi.org/blog/,2004年5月11日。
Japanyokoso:《探索日本》,http://www.wretch.cc/blog/japanyokoso,2009年6月9日。
muli:《MULI的地球記事》,http://www.wretch.cc/blog/muli,2009年9月9日。
Meg Hourihan:〈What We’re Doing When We Blog〉,《davenet - word》,http://www.mail-archive.com/davenet-world@scripting.com/msg00023.html, 2009年8月27日。
山映斜陽:〈從浮游群落到眾聲喧嘩—網路「部落格」的書寫與閱讀現象〉, http://blog.lib.usc.edu.tw/blogs,200811月24日。
王若谷:〈封殺網路語言行得通嗎?〉,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9223/2005/12/28/342@839425.htm,2005年12月28日。
中國新聞網:〈網路文學閱讀群體凸顯年輕、高端兩大特點〉, http://big5.am765.com/whsk/mnxy/201001/t20100128_536257.htm,2010年1月28日。
中時電子報:〈NPO經營部落格的5大關鍵〉, http://blog.chinatimes.com/posts.html?cateid=2,2007年5月2日。
水草塘主:《成福水草塘》,http://blog.xuite.net/chenfu2007/wland,2009年5月7日。
向陽:〈春花「望露」:在網路中閃爍寒光的文學〉, http://sunmoonstar.myweb.hinet.net/crib_7.htm,2001年3月1日。
向陽:〈30年後的台灣文學〉,http://blog.nownews.com/xiangyang/textview.php?file=83351, 2007年9月5日。如愚:《如愚部落》, http://tw.myblog.yahoo.com/jw!3dRysA6fFRtBhtcrO5zB6U0-/article?mid=79,2009年10月3日。
李順興:〈超文本文學形式美學初探〉, http://www.zhongdian.net/shownews.asp?newsid=105 ,2004年8月13日。
汪文豪:〈賴青松 部落格上耕耘夢田〉,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2106,2006年8月2日。
沈彥良:〈傳播媒介與著作權的更迭對知識共享與數位內容開放影響之研究〉, 2004年11月24日。
金石堂網路書店出版情報:〈玥璘書窩〉, http://www.kingstone.com.tw/publish/PublishInfo.asp?Kind=3&Pub_Date=2009/02/09,2009年2月9日。
林德俊:〈台灣的網路文學創作場域〉, http://tw.myblog.yahoo.com/jw!V90wtYaTHBLZ0gq2tC4FElu3Nk6w/article?mid=1629,2004年7月2日。
阿盛:《阿盛網站》,http://sheng.phy.nknu.edu.tw/wjs-1.htm,2009年11月17日。
恆春圖書館:《恆春圖書館》,http://tw.myblog.yahoo.com/889-6088/,2009年7月5日。
玥璘:《撥洋蔥》,http://blog.roodo.com/lucialucy,2010年1月9日。
星小宇:《玩具人暴走》,http://tw.myblog.yahoo.com/toy-love/,2009年8月30日。
海芋:《海芋小站》,http://www.inote.tw/,2009年1月31日。
馬岳琳:〈部落格天后彎彎 分享建立「一億人次」的友誼〉,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144,2007年8月1日。
孫傳雄:〈微網誌時代:一場知名部落客的淘汰賽〉,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8238,2009年7月1日。
張系國:〈部落格的春天〉,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1340,2005年8月1日。
張漢宜:〈手機、部落格掀「全民記者」風〉,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2505,2006年8月30日。
張漢宜:〈「垃圾部落格」風暴來襲〉,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2653,2006年9月13日。
張耀仁:〈文學很忙,網路很忙〉, http://blog.chinatimes.com/rennychang/archive/2007/12/06/223923.html,2007年12月6日。張榮翼:〈文學傳播中的當代問題〉,http://blog.udn.com/ChenBoDa/3482694,2009年11月10日。
張琪:〈中華語言、文學和文化的傳承〉,http://blog.udn.com/FOWNLP/1069043,2007年7月5日。
陳世耀:〈讓你輕鬆當上大明星——影音部落格〉,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1903 ,2006年3月29日。
陳徵蔚:〈有聲勝無聲?Podcast傳播對藝術創作的啟示〉,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14&f_SUB_ID=2925&f_ART_ID=89535,2007年4月17日。
陳徵蔚:〈《文學科技化歷程之五》虛擬、文字、多媒體〉,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89683,2006年10月5日。
程如睎:《部落格好好玩》,http://city.udn.com/55417/3187798,2009年1月3日。
創世紀:《創世紀市場研究顧問》,http://www.insightxplorer.com/index.html,2010年3月19日。
經濟學人:〈電腦拆解部落格,挖掘有用資訊〉,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40448,2010年3月1日。
熊毅晰:「綁架」讀者 從部落格行銷開始,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2533,2006年9月27日。
劉威麟:〈知名部落客James原來是個女生,血淚證實了網路上的「性別天花板」〉,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9795,2009年12月16日。
蔡志浩:〈部落格的理由〉,http://taiwan.chtsai.org/2006/04/27/buluoge_de_liyou/,2006年4月27日。
癒夜之靈:〈什麼是網路文學呢?〉, http://blog.sina.com.tw/girl_159357/article.php?pbgid=43621&entryid=574752,2007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