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師大書院。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王永慶(2007):「全球化」與「本土化」之對話-國中英語科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彰化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彩芬(2004):我國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松茂、牟中原、林克瀛、林明瑞、陳文典、黃長司、劉廣定、魏明通(1989):國民中學理化教科書,第三冊。國立編譯館。
王松茂、牟中原、林克瀛、林明瑞、陳文典、黃長司、劉廣定、魏明通(1990):國民中學理化教科書,第四冊。國立編譯館。
王唯農、毛松霖、郭鴻銘(1976):國民中學物理科教科書,第四冊。國立編譯館。
王龍錫(1990):我國國中理化教科書物理部分之評鑑分析。高雄冠一出版社。
江郁星(2007):歷年國中理化教科書電學單元及圖片演變的探討。台灣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汪霞(2006):國外中小學課程演進。山東教育出版社。
呂文靜(2005):國小各版本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光的概念之內容分析。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明堂、郭明堂(1995):國小自然科學探究教學模式的析論。國教天地,109,56-63。李雅如(1994):高中教科書內能源教育之內容分析。彰化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宋曜廷(2000):先前知識文章結構和多媒體呈現對文章學習的影響。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林寶山(1994):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林顯輝、邱照麟(1997):理想的教科書。國教天地,121。柯淑瓊(2004):中日國小高年級自然科教科書內容之比較研究。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周佩儀(2003):教科書研究的現況分析與趨勢展望。輯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175-207。高雄:復文。
許良榮(1994):科學課文的特性與學習。科學教育月刊,170,23-36。許良榮(1996a):圖形與科學課文學習關係之關係的探討。教育研究資訊,4(4),121-131。許良榮(1996b):圖形與科學課文學習關係的探討。教育研究資訊,4(4),121-131。許良榮(1996c):課文結構與先備知識對於科學理論之學習助益性的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0,472-503。許良榮(1998):國小自然科過程技能教學的潛在問題。國教輔導,38(1),19-22。
許國忠(1996):國小自然科教科書評鑑參照標準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彭春蓮(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內容之研究-以國小四、五、六年級及國中一年級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美秀(1993):國小自然科學課程有關地球科學教材之習作問題型態分析。屏東師範學院學生學術論文年賽優勝作品專輯,333-362。
郭重吉主編(2008):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第四冊。南一書局。
郭重吉主編(2008):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第六冊。南一書局。
黃中(1992):中等教育。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光雄(1988):教學原理。師大書苑出版社。
黃光雄(1991):教學理論。復文圖書出版社。
黃光雄、簡茂發(1993):教育研究法。師大書苑出版社。
黃政傑、李隆盛、呂建政、張祝芬、張嘉育(1994):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度與審查標準之研究。台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黃雅彬(2003):學生對國中自然科教科書不同知識表徵理解之研究。台灣師大生命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心理出版社。
黃瓊瑱(1996):我國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之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廖佩宜(2005):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光學概念及其呈現方式之比較研究。彰化師大物理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詹棟樑(2005):中等教育。師大書苑。
教育部(1972):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8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正式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甲辰(2001):我國國小中年級自然科教科書內容分析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陳明印(2000):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評鑑歸準及權重之結構。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陳黎枚(2003):國小自然科教科書圖解設計類型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未出版)。
曾郁庭(2003):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科書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楊榮祥(1999):多元化教學模式。台灣師大生物系論文集,209-234。
楊龍立(2002):中西科學教育發展簡史。文景書局有限公司。
歐用生(1994):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之教育研究法,229-253。師大書苑。
歐陽小雪(2003):中國大陸小學自然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昭宏(1993):教科書在國中理化教學中的應用之個案研究。彰化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昭宏(1995):教科書在國中理化教學中的應用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6,89-111。
劉清水(2003):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民間版教科書教材內容比較研究。中等教育學報,11,209-241。魏明通(1999):科學教育。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顏若映(1992):教科書內容設計與閱讀理解之認知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81(15),101-128。
顏若映(1994):先前知識與文章連貫性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譚宇權(1989):國中教育改革論。台灣商務印書館。
藍順德(2004):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刊,32(4),2-25。韓明璋(2005):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力學概念之分析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英文部分
Chiang-Soong B.(1988): An Analysis of the Most Used ScienceTextbooks in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Iowa , Iowa City , Iowa.
Collette, A. T., & Chiapperttra, E. L. (1989): Science instruction in the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 Columbus Ohio: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Collette, A.T. & Chiappetta,E.L. (1994): Science Instruction in the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 New York,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Cook, L. K., & Mayer, R. E. (1988): Teaching readers about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tex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4), 4448-456.
David A.Fillman. (2005): Analysis of Five High School Biology Textbooks Used in the Nature of Sci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Kimberly,A.N. (2002): The content analysis guidebook Online. A flowchart for the typical process of content analysis research. Retrieved November,18,2004,from http://academic.csuhio.edu/kneuendorf/content/resources/floec.htm.
Levin, J. R. & Berry, J. K. (1980): Children’s learning of 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icture.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Journal, 28(3), 177-185.
Levin, J. R. & Lesgold, J. K. (1978): On pictures in prose.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Journal, 26(3), 233-243.
Levin, J. R. (1982): Picture as prose-learning devices. In A. Flammer & W. Kintsch(Eds.), Discourse processing, 412-444. New York:North Holland.
Levin, J. R., Anglin, G. J., & Carney, R. N. (1987): On empirically validating functions of pictures in prose. In D. M. Willows & H. A. Houghton (Eds.), Illustrations, graphs and diagrams: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New York:Springer-Verlag.
Lin, Shean-Huei (1989): An Analysis of the Earth Science Textbook Used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in terms of New goals for Science Education and A Comparison of it with a Similar U.S.Textbook. Unpublished Ph.D.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Iowa , Iowa City.
Lowery, L.F.& Leonard , W.H.(1978): A Comparison Questioning Styles Among Four Widely Used High School Biology Textbooks . Journal of Research Science Teaching, 15(1),1-10.
Lloyd, C. V. (1990): The elaboration of concepts in three biology textbooks:Facilitating student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7(10), 1019-1032.
Manning, P. C., Esler, W. K., & Baird, J. R. (1982): How much elementary science is really being taught? Science and Children, 19(8), 40-41.
Mayer, R. E., & Gallini, J. K. (1990): When is an illustration worth then thousand word?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4), 715-726.
Meyer, B. J. F., & Freedle, R. O. (1984): Effect of discourse type on recall.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21(1), 121-143.
Meyer, B. J. F., & Poon, L. W. (2001): Effect of structure strategy and signaling on recall of tex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3(1), 141-159.
NAST (1975):NSTA.Position statement on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for the 70s.In E. Victor., & M. Letner. (Eds) Reading in science education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36-43).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