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淑俐(2000)。做個教學溝通的智者。台北:三民。
甘漢銧、陳文典(2005)。「科學過程」技能。2009年10月11日,取自
http://www.phy.ntnu.edu.tw/nstsc/doc/book94.11/03.doc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江明達(2003)。國中幾何教學模組發展研究一以圓、正逆敘述為例。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吳美枝、何禮恩譯)(2001)。嘉義:濤
石。(原著出版於1996年)
李復芝、張靜嚳(2004)。國小自然科教師試行科學價值教學之行動研究-
PCDC科學探究與價值澄清法之搭配。科學教育,14,61-84。
何淑如(2007)。知識螺旋融入PCDC教學模式一應用於高中數學科教學之行
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林麗美(2006)。試行價值與建模導向PCDC教學於數學課室之行動研究。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夏林清(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出版
社。
粘孝瑲(2004)。落實PCDC於國中數學課室之行動研究一以RME與APOS理論
為基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許良榮、彭煜堯(2002)。中小學生對於物質化學性質之分類的迷思概念一以
「溶解」為例。中華民國第三屆化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彰化市。
許良榮、劉政華(2004)。中小學生之溶解概念的形成與發展。科學教育學刊,12(3),265-287。
許良榮、李莘怡(2005)。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初探一以溶解為例。中華民國
第四屆化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中市。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湘武(1980)。皮亞傑認知心理學與科學教育。科學教育雙月刊,37,12-17。
黃湘武(1985)。國中生質量守恆、重量守恆、外體積觀念與比例推理能力的
抽樣調查研究,中等教育,36(1),44-65。
黃萬居、葉欣儒、張萬居(2005)。以認知架構為基礎的教學模式進行國小學
童水溶液概念改變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005專刊,1-33。
黃鴻博(2000)。兒童科學探究活動遭遇問題的探討。臺中師範學院學報,14,389-409。
康軒文教事業(2009)。康軒版國小三上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台北:康
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2008)。97年度生活科學叢書。台北市:國立台灣科
學教育館。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淮璋、黃萬居、賴文榮。(2002)。國小學童對水溶液概念的認知與迷思概念之初探。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9,1-16。
陳曉慧(2003)。落實PCDC教學於國中數學課室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科學素養的內涵與解析。台北:教育部。
郭重吉(1996)。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5),548-570。
笛卡爾的Baby—從兒童發展學解讀人性奧祕(顧淑馨譯)(2005)。台北:
天下雜誌。(原著出版於2004年)
莊嘉坤(1995)。認知研究在科學教育的省思。屏師科學教育,第1 期,頁25-29。
張靜嚳(1993)。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對數學成就之影響(I)。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2-0111-S-018-
009),未出版。
張靜嚳(1995a)。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7,1。
張靜嚳(1995b)。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3,1-4。張靜嚳(1995c)。問題中心教學在國中發展的經過、效果及可行性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3(2),139-165。
張靜嚳(1996)。傳統教學有何不妥。建構與教學,4,1-4。張靜嚳(1996)。國中低學習成就班的雙環數學教學。科學教育學刊,7,139-165。
當代教育思潮(張銀富譯)(1989)。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於1984
年)
莊麗嬌(2002)。應用問題中心教學與合作學習理論於高職數學教室之行動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課程基礎理論(方德隆譯)(2004)。台北:高等教育。(原著出版於2004
年)
蕭雅惠(2001)。以數學史融入PCDC價值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蔡保田等人(1990)。教育研究法。高雄市:復文。
劉淑芳(2004)。在國中數學課室落實雙環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吳幸宜譯)(1996)。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
1994年)
謝真華(1999)。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在自然科學習成效之研究。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簡淑真、熊召弟、陳淑芳(2006)。幼兒對溶解現象詮釋之分析。中華民國第
22 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簡順樑(2001)。落實PCDC於高職數學課室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簡嘉玟(2008)。利用APOS和PCDC改進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乘法公式為
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廖鳳蘭(2007)。利用APOS理論和PCDC教學模式改進國一學生負數概念發展
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蘇淑宜(2004)。於國中數學課室試行雙環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比例與連比例
式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歐用生(1986)。新世紀的教育發展。台北:師大書苑,165-175。
西文部分
Asiala, M., Brown, A., DeVries, D. J., Dubinsky, E.,
Mathews, D., & Thomas, K. (1996).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undergraduate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in Collegiate
Mathematics Education II, 1-32.
Carr, M. (1996). Interview about instances and interviews
about events . In D. F. Treagust, R Duit, & B. J.
Fraser (Eds),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pp. 32-43). New York: Teachers
Collage Press.
Cottrill, J., Dubinsky, E., Nichols, D., Schwingendorf, K.,
Thomas, K. & Vidakovic, D. (1996). Understanding the
limit concept: Beginning with a coordinated process
scheme.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15 (2), 167-
192.
Dubinsky, E. (1991). Reflective Abstraction in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In D.Tall (Ed.), Advancedn
Mathematical Thinking (pp. 95-123). Kluwer: Dordrecht.
Dubinsky, E. (1992). Development of the procss conception
of functio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3,
247-258.
Dubinsky, E. (1995). ISETL: A Programming Language for
Learning Mathematics. Retrieved October 17, 2009, from
http://www.math.kent.edu/~edd/ISETLPaper.pdf
Dubinsky, E. (1997). On learning quantific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s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Teaching, 16 (2),
335-362.
Dubinsky, E. (1997). Some thoughts on a first course in
linear algebra at the college level. Retrieved October
17, 2009, from
http://www.math.kent.edu/~edd/LinearAlgebra.pdf
Dubinsky, E., & Mcdonald, M. A. (2001). APOS: A
Constructivist Theory of Learning in
Undergraduate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at University
Level (pp. 275-282).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Bristoln: Open University Press.
Ernest, P. (1998). Social Constructivism as a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cNiff, J. (1988).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McNiff, J., Whitehead, J. and Laidlaw, M. et al. (1992).
Creating a Good Social Order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Bournemouth: Hyde Publications.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91).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ing 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Reston, VA: NCTM.
Piaget, J. (1970). Genetic Epistemolog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heatley, G. H. (1991).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Science Education, 75
(1), 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