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4)。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發展指標之研究(1) ——啟智教育部分。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印行。
王文科、蕭金土、張昇鵬和李乙明(1999)。我國特殊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編,第四屆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63-202頁)。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印行。
毛連溫(1989)。特殊教育行政。臺北市:五南。
李如鵬(2008)。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李緒武(1997)。教育評鑑的意義與發展。載於伍振鷟編,教育評鑑(1-12頁)。
臺北市:南宏。
李榮妹(2004)。國民小學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李慶良(2001)。特殊教育方案評鑑。載於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教中心,特教叢書9001輯特殊教育論文集(9-48頁)。臺中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教中心印行。
何美燕(2005)。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和行政人員後設評鑑知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三木(1993)。特殊教育行政。臺北市:五南。
林天佑、蔡菁芝(2001)。教育評鑑的理念分析。教育研究月刊,91,36-44。
林蒼毅(2006)。國民小學特殊教育評鑑實施意見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吳明清(1995)。教育方案評鑑模式及其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4,44-48。吳武雄(2003)。資優教育評鑑的精神與內涵。載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編,資優教育評鑑報告(1-2頁)。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印行。
吳美麗(2001)。特殊教育評鑑方案之規劃與設計——以台北縣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美麗、楊宗仁和鄭友泰(2003)。八十九年直轄市及縣市辦理國民小學啟智類特殊教育班訪視報告摘要。特殊教育季刊,86,24-29。周美君(2002)。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花蓮縣政府教育局(2004)。花蓮縣身心障礙類特殊教育評鑑實施計畫。取自
http://www.flps.kh.edu.tw/spc/site1/date/花蓮縣特殊教育評鑑實施要點.doc
花蓮縣政府教育局(2004)。花蓮縣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評鑑自評表。取自
http://www.flps.kh.edu.tw/spc/site1/date/花蓮縣特殊教育評鑑自評表.doc
施定芬(2004)。高屏地區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評鑑方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侯崇博(2003)。嘉義縣市國民小學教師週三進修方案之評鑑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侯崇博(2004,5月)。應用方案理論進行評鑑-以嘉義市國小週三進修方案為例。周台傑(主持人),方案評鑑。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南投縣政府教育局(2006)。南投縣94年度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評鑑訪視表。取自http:// www. encntc.edu.tw/dl_file.php? dlfile=9895_1117413610.doc
柯惠珠(2004)。九十一年度教育部對地方政府教育局特殊教育行政績效評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胡斯淳(2003)。國民小學身心障礙特殊教育評鑑後設評鑑知覺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洪榮照(1999)。特殊教育的管理與評鑑。載於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教中心編,特教叢書8701輯特殊教育論文集(289-318頁)。臺中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教中心印行。
孫淑柔(2000)。身心障礙學生學習成果評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唐雅蘭(2000)。CIPP評鑑模式應用在特殊教育推展成效評估之研究——以花東地區啟智教育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高雄市教育局(2005)。高雄市身心障礙教育發展報告書。取自http://www.spec.kh.
edu.tw/develop/9_1.htm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實務部分(2版)。臺北市:五南。
郭正田(2002)。臺中縣國小校長、教師對特殊教育教師評鑑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國立教育資料館(1999)。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八十七年)。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2)。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九十年)。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3)。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九十一年)。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5)。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九十三年)。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6)。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九十四年)。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8)。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國九十六年)。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光雄(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臺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1993)。發展與改進特殊教育五年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充分就學,適性發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9)。發展與改進特殊教育計畫--加強身心障礙學生教育。臺北市:教育部。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臺北市:五南。
郭素琴(2005)。國小教育人員對特殊教育評鑑壓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浙雲(2004)。淺談學校課程評鑑的幾個問題。取自 http://src.tpc.edu.tw/news_
all.htm
黃淑娟(2006)。中部五縣市國中小特教教師及相關人員對特殊教育評鑑知覺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陳淑樺(2008)。彰化縣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類特殊教育後設評鑑知覺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莊筱玲(2003)。臺北市九十一年度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以消費者導向評鑑的觀點。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漢強(1997)。大學評鑑。臺北市:五南。
陳靜淑(2008)。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類特殊班評鑑實施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許韡穎(2002)。特殊教育後設評鑑指標之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曾一士(1992)。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與規劃。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特殊教育發展與規劃(上)(1-70頁)。高雄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印行。
湯志民(2001)。臺北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之評析。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主編,第八次教育行政論壇(109-132頁)。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印行。
張金淑(2008)。中央對地方政府特殊教育行政績效評鑑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英鵬(2002)。從高高屏資源班評鑑談資源班老師如何面對資源班評鑑工作。屏師特殊教育,3,66-75。游家政(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評鑑。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229-239頁)。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印行。
張金淑(2005)。中央對地方特殊教育行政績效之評析。教育研究與發展,3,165-
196。
曾淑惠(2002)。教育方案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
彭慧敏(2004)。國小教師對校務評鑑的意義知覺、因應方式及參與程度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新竹市政府教育局(2004)。新竹市九十三學年度特殊教育評鑑實施計畫。取自http://www.hc.edu.tw/eduhot/h200402271431503662.doc
新竹縣政府教育局(2004)。新竹縣辦理中小學暨幼稚園特殊教育評鑑實施要點。
取自http://eb1.nc.hcc.edu.tw/eduide/layer/edu5/200508310857144.doc
詹美春(2003)。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詹益成(2002)。桃園縣立國民小學教育評鑑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楊振昇(2001)。析論當前教育評鑑之困境與前瞻-鉅觀觀點之分析。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編,第八次教育行政論壇(76-88頁)。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印行。
楊益風(2003)。從教師觀點談校務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50,42-46。彰化縣政府教育局(2003)。彰化縣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含普通班、特教班)績效評鑑表。取自http://www.boe.chc.edu.tw/特教課1/柔帆/92縣內評鑑表.doc
臺中縣政府教育局(2002)。臺中縣九十學年度國民中小學暨學前特殊教育班教學績效訪視報告。臺中縣:臺中縣政府教育局。
臺中縣政府教育局(2003)。臺中縣九十一學年度國民中小學個別化教育計畫訪視報告。臺中縣:臺中縣政府教育局。
臺中縣政府教育局(2004)。臺中縣九十二學年度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班教學績效訪視工作成果報告。臺中縣:臺中縣政府教育局。
臺中縣政府教育局(2005)。臺中縣九十三學年度國民中小學個別化教育計畫訪視報告。臺中縣:臺中縣政府教育局。
臺中縣政府教育局(2006)。臺中縣九十四學年度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班教學績效訪視工作成果報告。臺中縣:臺中縣政府教育局。
臺中縣政府教育局(2007)。臺中縣九十五學年度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班教學績效訪視工作成果報告。臺中縣:臺中縣政府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1)。臺北市八十九學年度特殊教育評鑑報告(身心障礙類)。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臺北市九十學年度特殊教育評鑑報告(身心障礙類)。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東縣政府教育局(2005)。臺東縣九十三年度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班評鑑報告。
臺東縣:臺東縣政府教育局。
鄭友泰(2001)。桃園縣身心障礙班特殊教育評鑑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劉貞宜、王曼娜、陳冠華(2003)。本學年度資優教育評鑑特色。載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主編,資優教育評鑑報告(3-10頁)。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蔡振發、陸正威(2001)。論特殊教育評鑑及其在實務之應用—以南投縣特教評鑑為例。特教園丁,17(1),28-33。蔡淑娟(2009)。臺中縣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後設評鑑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鄭菀宜(2006)。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特殊教育評鑑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鄭淑惠(2001)。析論當前教育評鑑之困境與前瞻-鉅觀觀點之分析。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編,第八次教育行政論壇(427-443頁)。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潘慧玲(2004,5月)。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楊深坑(主持人),
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潘慧玲(2002)。方案評鑑的緣起與概念。教師天地,117,26-31。賴明莉(2002)。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盧增緒(1985)。 教育評鑑初探。師大學報,30,115-148。盧增緒(1995)。論教育評鑑觀念之形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3-59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蘇錦麗(2000)。職業學校綜合評鑑後設評鑑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學與學校評鑑研究中心。
蘇錦麗口述(宋銘桓採訪)(民2003)。談教育評鑑 之專業性──專訪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蘇錦麗教授。教育研究月刊,112,31-36。
二、英文部份
Alkin, M. C. (1991). Evaluation theory developmentⅡ. In M. W. Mclaughlin & D. C. Phillps (Eds.), Evaluation and education: At quarter century (pp. 91-113). Chicago, IL: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Chelimsky, E. (1997). The coming transformations in evaluation. In E. Chelimsky &
W. R. Shadish (Eds.), Evalu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pp.1-26). Thousands
Oaks: Sage Publications.
Guskey, T. R. (2000). Evalu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Inc. House, E. R. (1993).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Social impact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Newbury Park, CA: Sage.
Mark, M. M., Henry, G. T. , & Julnes, G. (2000). Evaluation: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guiding, and improving public and nonprofit
policies and program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urskin, L. (1998). Evaluation primer 2: Why conduct a program evalu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gov/office/OUS/val/primer2.html
Nevo, D. (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Oxford: Pregamon.
Sanders,J. R. (2001). A vision for evalu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2 (3),
363-366。
Sage, D. D., & Burrello, L. C. (1994). Leadership in educational reform: An
administrator,s guide to changes in special education.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Scriven, M. (2003).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a theory. In T. Kellaghan, D. L. Stufflebeam & L. A.Wingate(ed.)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ducation
(part one: perspectives)(pp. 15-31). London: Kluwer Academic.
Stufflebeam, D. L. (2000). Foundational models for 21st century program evaluation.
In D. L. Stufflebeam, A. J. Shinkfield, & T. Kelaghan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2nd ed.).
(pp. 33-83). Boston: Kluwer Academic.
Stufflebeam, D. L., Madaus G. F., & Kelaghan, T. (2000).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2nd ed.). Boston: Kluwer Academic.
Stufflebeam, D. L. (2003). The CIPP model for education. In T. Kellaghan & D. L. Stufflebeam (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ducation. (pp. 31-62).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Worthen, B. R., Sanders, J. R., & Fitzpatrick, J. L. (1997). Program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2nd ed.). New York: Longman.
W. K. Kellogg Foundation. (1998). Evaluation handbook. Retrieved from http:// www.wkkf.org/publications/Evaluation/ Pub770.pdf
Mid-South Regional Resource Center. (1986). Effectiveness indicators for special
Education: A reference too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8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