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王秋絨(1981)。國民中學組織環境對於教師角色壓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王富民(2006)。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江鴻鈞(1995)。臺灣省國民小學初任校長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朱鴻薇(2003)。教師僱用身分與人格特質對心理契約實現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中壢市。何信煒(2005)。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新竹市。吳明順(2002)。國民中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錦隆(2001)。影響國中訓導主任工作壓力與工作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彰化市。吳靜芳(2005)。國小學童的人格特質、父母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生活目標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屏東市。吳聰增(2006)。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呂秀華(1997)。國民中學教師背景變項、工作壓力、行動控制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李再發(2003)。高雄縣市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李怡芬(2007)。國小教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台北市。李旺憲(2008)。屏東縣兼任組長教師之人格特質、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耗竭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台東縣。李金治(200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李政翰(2004)。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李英蘭(2005)。托兒所保育人員的工作價值觀、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現況及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市。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台中縣。李勝彰(2003)。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退休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周元璋(2003)。彰化縣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周立勳(1986)。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控制信念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林士峰(2002)。銀行業人力彈性運用與員工心理契約的關係及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市。林永欽(2003)。軍事組織領導型態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研究--以陸軍單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高雄市。林光明(2002)。領導風格對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政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林克泓(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兼任行政工作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班,台北市。林佳慧(2001)。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評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初等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台南市。林淑姬(1992)。薪酬公平、程序公平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鉦棽(1996)。組織公正、信任、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社會交換交換理論之觀點。管理科學學報,13,391-416。林萬來(2005)。國小校長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卓孟珍(2002)。組織變革認知、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研究-以中央信託局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台南市。邱欣怡(2008)。國民小學教師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之關係研究—以工作投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新竹市。邱書璇(1993)。已婚職業婦女之社會支持、內外控取向與壓力適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家政學系,台北市。邱從益(2004)。高雄市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邱麗蓉(2003)。組織公平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洪秀珍(2000)。高雄縣單親婦女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生活適應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洪玲茹(2002)。社教機構員工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公立社教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徐靜芳(2003)。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輔導研究所,高雄市。翁碧慧(2002)。學習動機與社會支持對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在職進修研究生學習困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東市。高景志(2004)。國民小學訓導人員角色壓力、人格特質與工作效能之相關研究-以高高屏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屏東縣。孫淑芬(2000)。工作動機對工作滿意、個人績效及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探索組織文化的干擾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中壢市。張明輝(2008)。台南縣市國民小學訓導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台南市。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社會 支持及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莊淑灣(2005)。中部地區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許道然(2002)。公部門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管理學研究所,台北市。郭志純(2003)。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郭浚經(2008)。臺北縣市公立國民中學訓導主任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陳秀玉(2003)。人事人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高雄市。陳明正(2008)。國民小學校長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縣。陳治豪(2005)。國小轉學生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其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陳青勇(2001)。國民小學兼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陳慧芳(2006)。女性軍訓教官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陳蓮妃(2003)。國民中學訓導主任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陳錫港(1997)。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曹采華(2001)。員工特徵對工作滿意,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工作績效的影響- 以派遣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中壢市。曾秀卿(1998)。高齡者非理性信念、社會支持與情緒困擾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曾進發(2003)。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台北市。曾瑞譙(2004)。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工作壓力與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程一民(199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台北市。程文祥(2008)。臺東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台東縣。黃小娉(2001)。組織公平、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財政部高雄市國稅局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市。黃郁婷(2005)。教師人格特質影響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黃俊傑(2006)。屏東縣國民小學內部行銷、教師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柏勳(2004)。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氣候與教師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富微(2007)。澎湖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台南市。黃善慈(2003)。屏東縣國民中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屏東縣。黃義良(1997)。國小兼任行政工作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調適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黃麗英(2004)。國中逃家少年的家庭互動及社會支持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屏東縣。楊登伍(2003)。師徒關係對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稅局稅務人員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葉龍源(1997)。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葉兆祺(2000)。台東地區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詹珮宜(1990)。智障學生之國小正常手足的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市。廖郁映(2006)。基隆市國小兼任總務工作教師工作壓力與調適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縣。趙傑夫(1987)。我國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劉妙真(2004)。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劉富美(2004)。工作特性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宜蘭縣鄉鎮市公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管理學研究所,高雄市。劉威德(1994)。國中教師教學成敗歸因、社會支持與教學自我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劉榮哲(2004)。女警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高雄市。賴秀芳(2007)。半導體產業工程人員組織文化、組織公民行為與組織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蔡志成(2005)。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南五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學校行政組,台南市。蔡秀琴(2004)。國立大學行政人員心理契約、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蔡家蕙(2004)。派遣員工之程序公平知覺、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嘉義市。駱仁(2006)。國民小學兼任行政工作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謝勝宇(2005)。高雄縣國民中學組織文化、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謝菊英(2002)。高屏區國小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鍾庭良(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鄭燿男(2002)。國中小教師的組織公民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學校組織公民行為為模型初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蔣景清(2002)。組織氣候、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C 工廠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闕美華(2000)。國中小教師情緒智慧、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顏士棻(2005)。個人社會資本、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心理契約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嘉義縣。顏振揚(2005)。國軍心輔官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專業承諾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台北縣。鐘晨芳(2008)。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市。饒邦安(1990)。台北市國小教師行政兼職與工作滿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酈佩珍(1995)。臺北市民觀賞表演藝術行為之區隔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市。全國法規資料庫 (2009),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第 3 條,查詢日期:11/7/2009,檢自: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1B.asp?no=1H00700063
全國法規資料庫 (2009),國民教育法第 10 條,查詢日期:11/7/2009,檢自: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1B.asp?no=1H007000110
全國法規資料庫 (2009),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第 14 條,查詢日期:11/7/2009,檢自: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1B.asp?no=1H007000814
彰化縣教育局網站(2009),98學年國小第二次核定班數,最新查詢日12/10/2009,檢自:http://www.boe.chc.edu.tw/國教課/表單下載/班級數/98國小第二次核定班數--公布.xls
彰化縣國小學校基本資料平台(2009),各項資料統計,查詢日期:12/1/2009,檢自:http://schooldata.chc.edu.tw/faculty.php
貳、英文部份
Barrera, M., Sandler, I. N., & Ramsay, T. B. (1981).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scale of social support: studies on college student. American Journal Community Psychology, 9, 435-447.
Bateman, T. S., and Organ, D. W.(1983),“Job Satisfaction and The Good Soldi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fect and Employee Citizenship,”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6, 587-595.
Bateman, T. S. & Organ, D. W. (1983). Job satisfaction and the good soldi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fect and employee citizenship.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26(4),587-595.
Bettencourt, L. A., Meuter M. L. & Gwinner, K. P. (2001). A Comparison of Attitude, Personality, and Knowledge Predictors of Service-Oriente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6(1), 29-41.
Birch, D. A. (1998).Identifying sources of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68(4), 159-161.
Bolon, D. S. (1997)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mong hospital employee: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involving job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urnal of Hospital and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42(2),221-241.
Brief, A. P., and Motowidlo, S. J.(1986), “Prosoci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1(4), 710-725.
Browenell, A. & Shumaker, S. A.(198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closing conceptual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0(4), 11-36.
Caplan, G.(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New York: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assel, J.(1974). An epidem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psychosocial factors in disease eti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64, 1040-1043.
Cheuk, W. H., & Wong, K. S. (199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eacher burout in Macau. Current Psychology, 14, 42-46.
Cohen, S., & Syme, S.L. (l985).Issues in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social Support. S.Cohen & L.S.Syme(Eds.).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New York:Academic Press, Inc.
Cohen,S.,&Wills,.T.(1985).Stress,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98,310-357.
Cutrona,C.E.,Russell,D.W.(1990).Typ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matching.In Satason,B.R.,Sarason,.i.g,&Pierce.,G.R.(Eds.),Social support:An International view,319-366.New York:John Wily&Sons.
Dimatteo, M. R. & Hays, R (1981), Social support and serious illness, In Gottlieb, B. H. (Ed.),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Support, Beverly Hills, CA : Sage Pub., Inc.
House, J.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 Addision Wesley.
Farh, J. L., Earley, P. C. & Lin, S. C. (1997). Impetus for action: A cultural analysis of justi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n Chinese societ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2(3), 421-444.
House, J. S., & Kahn, R. L.(1985).Measures and concepts of social support.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21, 83-108.
Jacobson,D(1986).Types and timing of Social support.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our,27,250-263.
Katz, D.(1964), “The Motivational Basi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Behavior Science, 9, 131-146.
Konovsky, M. A. , and Pugh, S. D.(1994),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Social Exchan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3), 656-669
Konovsky, M. A. & Pugh, S. D. (1994).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social exchan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 656-669.
Moorman, R. H. (1991) .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Do fairness perceptions influence employee citizenship?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6(6), 845-855.
Netemeyer, R. G., Boles, J. S., Mckee, D. O.,&McMurrian, R. (1997).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ntecedents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in a personal selling context. Journal of Marketing, 61(1), 85-98.
Niehoff, B. P. & Moorman, R. H. (1993). Justice as a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hods of monitoring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6(3), 527-556.
Organ, D. W. (1988),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The good soldier syndrome, Lexington, Mass.: Lexington Books.
Organ, D.W.(1990), “The Motivational Basis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2, 43-72.
Pender, N.J.(1987).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In N.J. Pender(Eds),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California:Appleton & Lange.393-426.
Podsakoff, P. M., & Mackenzie, S. B. (1989).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fairness in organization:Issu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Journal, 6,257-269.
Podsakoff,P.M.,MacKenzie,S.B.,&Hui,C.(1993).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and managerial evaluations of employee performance : A review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Research in Persona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11(1),1-40.
Posdakoff, P. M. & MacKenzie, S. B. (1994).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and sales unit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31(3), 351-363.
Robert,K.&Angelo,K.(2001).Organizational behavior(5th ed.).New York:McGraw-Hill.
Sarason,I.G.Levine,H.M.,Basham,R.B.,&Sarason,B.R.(1983).Social environment and smoking initiation:The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4,127-139.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 McGraw-Hill.
Smith, C. A., Organ, D. W. & Near, J. P. (1983).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ts Nature and Anteceden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8, 653-663.
Thoits,P.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an Assistance,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54(4):416-423.
Van Dyne, L., Graham, J. W. & Dienesch, R. M. (1994).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construct redefinition, measurement, and valid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4), 765-802.
Williams, L. J., and Anderson, S. E.(1991), “Job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s predictors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and in-role behaviors,”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 601-617.
Wills,T.(1985).Supportive function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In:S.Cohen&SSyme(Eds.),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61-82.New York.Ny:Academi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