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文部分
一、論文、期刊及著作部分
丁吉文(2001)。國民中小學教師終身學習素養與其專業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牛莒光(1990 )。〈大眾傳播媒體與形象塑造之探究–下〉,《新聞鏡週刊》,603:頁40-46。方世榮譯(2002)。P. Kotler & G. Armstrong著。行銷學原
理。台北市:東華。
方蘭生(1995)。形象魅力。臺北市:希代。
王淑俐(1993)。有計畫的自我塑造教師專業形象。師友,頁308。
王志剛(1988)。行銷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王俊如(1993)。高等教育行銷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銘男(2005)。國小教師執行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專業能力自我認知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卯靜儒(1991)。學校科層化及教師專業自主與專業自棄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江長雄(2006)。學校行銷組合策略與組織績效之關係研
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呂惠美(2001)。私立中等藝術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國
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學程專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高雄市。
何照義(2004)。理財專員專業服務接觸關係品質之實證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忠仁(2005)。基隆市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專業成長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俊湖(1998)。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何照義(2004)。理財專員專業服務接觸關係品質之實證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1-30。臺北市:師大書苑。
呂錘卿(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初探。臺中師院學報,10,頁63-85。吳炳銅(2006)。教育行銷學。台北縣:冠學。
吳宗立(1996)。中小學教師專業自主權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0,頁71-75。
吳美玲(2003)。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管教知能及其專業成長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明清(2003)。教改政策的行銷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20,頁2-12。
吳國泰(1997)。「行銷組合」在非營利成人教育機構推展教育活動上的策略組合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清山(2004)。教育發展新思路。師友,450,頁14-17。吳麗花(2002)。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專業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季晶晶譯(2000)Ram Charan、Noel M.Tichy合著,《經營成長策略》。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邢泰釗(2004)。《教師法律手冊》。台北:教育部。
周皇成(2004)。農會信用部經營成功的關鍵因素之研究。大葉大學會計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林清山(1991)。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東華書局。
林建志(2003)。高雄市國民中學學校教育人員對學校行
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美玲(1996)。〈省思教師的形象〉,《中等教育》,47(5),頁103-109。
林山太(1985)。高中校長行政決定運作方式與學校氣氛之 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彩岫(1997)。專業尊嚴、專業自主與專業倫理信條。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現代教育論壇(三)頁289-293。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慶川(2002)。國民小學教育人員與家長對教育行銷實施
現況之知覺與態度。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建志(2003)。高雄市國民中學學校教育人員對學校行
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振春(1993)。當前台灣地區成人教育需求評估方法之回
顧與展望。成人教育雙月刊,11,頁31-38。
柯安南(2005)。國小教師專業能力知覺與自我效能感之研究--教師資格檢定觀點。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施淑惠(2009)。因應學齡人口遞減國民小學學校經營之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洪順慶(2003)。行銷學。台北市:福懋。
洪英正、黃天中(1992)。《心理學》。台北:桂冠。
姜添輝(2000)。從專業理論探討國小教師專業發展中在職進修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姜添輝(2000)。論教師專業意識、社會控制與保守文化。教育與社會研究,頁1-24。徐諶(2000)。〈向自我挑戰—高師大蔡培村院長談員所長的專業形象與塑造〉,《師友》,393,頁11-16 。高強華(1989)。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師大教研所集刊,30,頁113-133。高義展(1998)。學校行政官僚體制與教師專業自主關係之探討—以學校教師會為例。教育研究資訊,6(4),頁30-47。倪達仁(1987)。國民中學教師電腦素養之研究。國立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翁明達(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形象認知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秦慧嫻(2000)。國民小學校長專業發展需求與因應策略—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康軒。
許詩旺(2002)。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許安琪(1999)。創造終極價極─品牌資產和品牌形象。震旦月刊六月號,頁29-30。
許誌庭(2004)。從結構主義的觀點論重塑教師專業發展的學校組織在造。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學報,13,頁123-146。張銀釵(2004)。台北市社區大學教育行銷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在山譯(2001)。P. Kotler & A. R. Andreasen 著。非營利事業的策略性行銷(Strategic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台北市:授學。
張哲溢(2005)。臺灣主要報紙中小學教師形象之內容分析—以《聯合報》、《中國時報》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張德銳(1995)。教育行政研究。台北:五南。
張鈿富(1996)。教育概論。台北:三民。
張瑜倩(2003)。以博物館行銷觀點探討博物館形象建立。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寶丹(2004)。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與形象知覺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輝誠(2002)。〈新考績制度與新教師形象〉,《師說》,162,頁18-21。曹中瑋(1998)。〈成為一位真實的人—論新世紀小學教師的新形象〉,《國民教育》,38(3),頁23-27。陳秀枝、謝啟埙(1995)。教育心理學名詞彙編。台北:千華圖書。
陳伯璋、謝文全(1994)。中等學校教師修習教育專業科目及其學分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陳奎憙(1999)。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連塭、林來發、黃瑞榮、張敏雪等(1997)。中小學教師應
具備的基本素質。教育研究資訊,5(3),頁1-13。
湯惠誠(1998)。〈受歡迎的教師人格報告〉,《古中青年》,
22,頁4-11。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3)。課程設計。臺北:東華。
黃建銘(2000)。公部門行銷模式與策略之探討。人力發展月刊,75,頁29-38。黃俊英(2003)。行銷學的世界。台北市:天下遠見。
黃義良(2004)。國民中小學學校行銷指標與行銷運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國軒(2001)。我國高級職業學校總務主任職責、專業素養與專業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學院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黃坤錦(1992)。各國教師專業之比較研究。載於中華民國
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文集(下),頁617-637。臺北市:師大書苑。
彭曉瑩(2000)。師範校院教育行銷現況、困境及發展策
略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南市。
彭富源(1998)。教師專業自主分析-符合台灣現況之詮釋與建議。研習資訊,15(2),頁66-80。游福生(1998)。〈最受孩子喜愛的師長人格特質〉,《國教月刊》,44(8),頁96-103。
葉日武(1997)。行銷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前程
企業管理。
葉憲清(2000)。〈廿一世紀理想的學校體育教師形象〉,《國民體育季刊》,29:頁5-11。賈馥茗(1983)。教育哲學。台北:三民。
楊可耘(1999)。教師,不適任?辦法,不適任?--不適任教師問題面面觀。師說,128,頁8-12。
楊佳彬(2008)。提升國民小學採購人員工作績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楊國賜(1985)。教育專業精神之內涵與策進。台灣教育,頁41-45。董素芬(2003)。《社會變遷中的教師角色:台灣國小教師角色期望變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詹棟樑(1996)。教育專業人員的道德責任與專業精神。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101-128。臺北市:師大書苑。詹家怡(2006)。台灣師資培育政策爭論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76)。國民小學教師基本能力研究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鄭文嵐(1997)。不適任教師的處理。師友,355,頁52-54。鄭勵君(1998)。學校形象之行銷管理策略淺析。高市文教,63,頁55-59。
鄭琦蓉(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對學校行銷策略與學校形象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鄭惠珠(2005)。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專業成長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劉安彥(1998)。改革中等教育之省思。教育資料集刊,23,頁107-124。劉春榮(1997)。一般大學選修教育學程與師範校院學生對教育專業認知及其任教意願研究。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劉真(1991)。教書匠與教育家。載於梁尚勇(主編),樹立教師的新形象(31-50)。臺北市:臺灣。劉春榮(1998)。教育鬆綁潮流中的教師專業自主。教師天地,95,頁30-38。
劉正東(2004)。國民小學校長專業素養、專業態度、專業表現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已出版,臺北市。蔡英姝(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潘文忠(2003)。國民中小學校長專業證照制度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錢幼蘭(2001)。〈新世紀教師形象與角色〉,《師說》,156,頁18-23。韓明梅(2002)。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與教師專業之探究----以一所小學為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鍾美英(2002)。國小學生家長參與班級親師合作之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屏東市。
謝文全(1978)。德懷術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今日教育,第34期,頁35-38。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德懷術分析。教育研究資訊,第5 卷,第3期,頁14-28。謝文全(1997)。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蕭富峰(1997)。內部行銷。台北:天下文化。
戴文青(2005)。從深層結構論台灣幼兒園教師專業認同轉化可能性。南大學報,39(2),頁19-42。戴賢文(1994)。高中職教師科技素養及其背景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簡毓玲(2001)。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對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簡茂發、李虎雄、黃長司、彭森明、吳清山、吳明清、毛
連塭、林來發、黃瑞榮、張敏雪(1997)。中小學教師
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教育研究資訊,5(3),頁1-13。
藍順德(1998)。從教師專業自主談高中教科書開放審定。國立編譯館通訊,11(4),頁2-9。
顏國樑(2002)。教育法規。高雄:麗文。
魏男烜(2009)。提升調查局外勤據點工作績效之研究。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羅文基(1989 )。教育權價值取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理
論建構與實證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
文。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的另一個途徑:談教師評鑑制度的建立。研習資訊,16,頁1-10。
蘇瑩中(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形象知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二、網站部份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3)。這才是不適任教師— 從桃園青溪國中訓導主任暴戾治校談起。
網址:http://iwebs.url.com.tw/main/html/hef/695.shtml。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5)。《2005年人本體罰問卷結果分析〉網址:hef.yam.org.tw/research/94/1020tfar/941020.doc.
中央日報(2003.3.25)不適任教師專案小組建議分及處理。網址:http://www.nta.tp.edu.tw/~k2301/1News/2003/
3/9970.htm。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2000)。全國教師自律公約【公告】
2007年2 月20 日,網址:http://www.nta.org.tw/。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2000)。全國教師自律公約【公告】。2007年2 月20 日。網址:http://www.nta.org.tw/。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1)。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審議不適任
教師作業原則。網址:http://tpctc.tpc.edu.tw/law/local/
viewtop.asp?messageid=1705。
徐學俊(2001)。論創新教育與教師創造人格培養。
網址:http://www.szsf.com/index.htm。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2)。高雄市各級學校不適任教師審議處理要點(第五次局務會議通過)。
網址:http://www.edu.kh.edu.tw/members/grp08
梁偉、梁勤(2001)。〈淺談新時期教師形象效應〉。
網址:http://zxw.zju.edu.cn/exoterica/skdt-24.htm。
教育部(2008)。2008-2010教育部施政藍圖。2008年6月2日。網址:http://www.edu.tw
張慧貞(2001)。由教授與學生對教與學觀感探討其學習觀。亞太科學教育論壇,2(1-3)。
網址:http://www.ied.edu.hk/apfslt。
賴孟俞(2007)。《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64期,2007年6月15日。網址: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貳、英文部分
一、論文、期刊及著作部分
Aaker,D.A.(1988).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John Wiley &sons inc.,New York.
Bullough, Jr. R. & Knowles, J. G. (1990). Becoming a teacher: Struggles of a
second-career beginning teacher. Qualitative Studies inEducation,3(2),
101-112.
Booms, & Bitner.(1981). Marketing strategies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for
services firms. Marketing of Service,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Chicago.
Barnard, C.I.(1938).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uper, M. R.,(1984).The Delphi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 & sequence model.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7(1), 72-77.
Coldron, J. & Smith, R. (1999). Active location in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1(6),
711-726.
Dalkey,N.(1969). The Delphi method :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group
opinion. CA. : Rand.
Drucker, P. F. (1973). 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New
York:Harper and Row.
Delbedq, A. L. et al.(1975). Group techniques for program Planning:A guide to nominalgroup & Delphi processes. NJ:Scott, Foresman & Company.
Erffineyer, E.S.,& Martray,C.R.(1988). A goal-setting process for evalua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leadership.(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293858)
Enyedy, N., Goldberg, J., & Welsh, K.M. (2006). Complex dilemmas of
identity and practice. ScienceEducation, 90(1), 68-93.
Flores, M.A. & Day, C. (2006). Contexts which shape and reshape new
teachers’ identities: A multi-perspective study.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2, 219-232.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Oxford: Polity Press.
Gary, L. (1991). Marketing educa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Gronroos, C. (1994). From marketing mix to relationship marketing towards
paradigm shift in marketing. Management Decision,32(2), 4-22
Grassman, P. L. (1994). Teachers’ Knowledge. In T. Hussen & Poselethwaite (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Gnecco,D.R.(1983).The perceptions of autonomy 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elementaryteachers in Southern Maine. Peabody College for Teachers
of Vanderbilt University.(DAI-A44/04,p.931,Oct 1983)
Hendley, H.H(. 1983).Perceived teacher autonomy and situ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organizational level and Principal's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Georgia.(DAI-A44/11,p.3224,May 1984)
Hargreaves, A. & Goodson, I. F. (1996).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ves:
Aspirations and Actualities. In A. Hargreaves & I. F. Goodson (E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ves. London: Falmer Press.
Hargreaves, A. (2000). Four ages of professionalism and professional
learning. Teachers and Teaching: History and Practice, 6(2), 151-182.
Hoyle, E. (1974). Professionality, professionalism and control in teaching.
London Educational Review, 3(2), 13-19. [in Huang, Jia-Li. (2003),
52-55.
James, C. & Phillips, P. (1995).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marketing in
Homewood(7thed).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Inc.schools.
Jurasaite-Harbison, E. (2005). Reconstruc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a research discourse: A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in an
informal setting. TRAMES, 9(2), 159-176.
Joseph, A. De Vito (1971). Communication concepts and processes. New
Jersey: Prentice-Hill Inc.
Kotler,P.&Andreasen.(1987).Strategic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J: Prentice-Hall, Inc.
Kamii, C.(1981).Teachers'autonomy and scientific training. The Education
Digest, 47(2),9-15.
Korthagen, F. A.J. (2004). In search of the essence of a good teacher:
Towards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in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 77-97.
Korthagen, F. A.J. (2004). In search of the essence of a good teacher:
Towards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in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Education, 20, 77-97.
Linstone‚ H.A.(1978). The Delphi technigue. In J.Fowless(Ed.). Handbook of Futures Research,273-300. Londen: greenwood Press.
Louden, A. (1994). Voter Rationality and Media Excess: Image in the 1992
Presidential Campaign. In Robert E. Denton, Jr.(ed.). The 1992
Presidential Campaign.London: Praeger.
Lippmann, W. (1922). Public Opinion. New York:MacMillan.
Linstone, H. A. & Turoff, M.(1979). The Delphi Method:Techniques & Applications. MA: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Merrill, J. C. (1962). Th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 in Ten Mexican Dailies.
Journalism Quarterly, 39(2).
MacLure, M. (1993). Arguing for your self: Identity as an organising
principle in teachers’ jobs and lives.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4), 311-322.
McCarthy, Jerome E. (1981). Basic Marketing: A managerial approach
Homewood(7thed).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Inc.
Nimmo, D. & Savage, R. L. (1976). Candidates and Their Images: Concepts,
Methods and Findings. Pacific Palisades, Cal.: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Packard, J.(1976)The norm of teacher autonomy/equality:measurement &
finding.Oregon University ,Eugene. Center for Educational Policy and Managemen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43 135)
Robert Lauterborn(1995). ”New Marketing Litany: 4P’s Passw; C-words
Take Over.” Advertising Age, October 1, P.26.
Rowe, R.,Wriget, G., & Bolger, F.,(1991). Delphi: a revaluation of Research & theory.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39(3), 235-250.
Shostack, G. L. (1984). Designing services that deliver, Harvard Business
eview.Boston, 62, 133-139.
Street, S. & Licata, W. (1988).Supervisor expertise, teacher autonomy and
environmentalrobustnes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New Orleans, LA,
April5-9,1988).(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99
697).
Sereno, K. & Mortensen, D. (1970). Foundations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NY: Harper & Row Inc.
Uhl, N. P.(1990). Evaluation model & approaches─Delphi technique. In Walberg, H. J., & Haertal, G. 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Oxford: Pergamon.
二、網站部分:
Benjamin, H. L. & Deron, R. B. (1998). Characteristics of Good Teachers.
【On-line】Abailable:http://www.tmps.tp.edu.tw/ming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