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佩雅、李堅萍(2007)。國民小學師生對校園公共藝術的審美判斷之個案研究。國教學報,19,135-165。
王保進(1993)。高等教育表現指標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保進(1996)。教育指標基本概念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3),1-17。王保進(1999)。「教育指標系統」整合型計劃---大學教育指標ΙΙ。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台灣年鑑(2005)。優質學校-創新教育從心開始。98年10月14日取自: http://www.gov.tw/EBOOKS/TWANNUAL/show_book.php?path=3_007_013。
朱光潛(2003)。談美。台北:晨星。
朱朝煌、董旭英(2006)。大學生領導能力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大學生校園參
與、 領導態度對領導實踐之影響。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2009)。取自http://etds.ncl.edu.tw/ theabs/ site/sh/search_result.jsp。
吳清山、林天佑(1999)。教育名詞;教育指標。教育資料與研究,29,67。
吳祖勝(2008)。美育-中國大陸柔性國力,美育雙月刊,161,60-67。
李良達(2002)。領導統御與行政倫理。98年12月1日取自於http:// www.seewant.org/?START=TOP&TOP=article&DO=read&gsno=3&sno=7206希望森林上班族服務網。
李琪明等著(2007)。德智體群美五育理念與實踐美。教育部。
李錫津 (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李崗(2008)。〈Iredell Jenkins (1971),美感教育與道德修養〉述評。載
於楊忠斌主編,教育美學:美學與教育問題述評。台北:師大書苑。
范莘森、李範、楊恩寰、童坦、梅寶樹、鄭開湘(1992)。美學教程。台北:曉園。
秋莉珺(2003)。OECD教育指標系統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
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明地(2009)。國中校長對「提升課程品質及師生教與學成效」。教育行政的
力與美國際學術研討會,98年05月16日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孫志麟(2000)。國民教育指標體系建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3,121-148。
洪如玉(2008)。〈美育證成〉述評。載於楊忠斌主編,教育美學:美學與教
育問題述評。台北:師大書苑。
柯進雄(1993)。學校行政領導。台北:台聯。
查修傑譯(2006),Daniel H.Pink著。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
台北:大塊文化。
鈕文英( 2006)。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台北:雙葉書郎。
莊謙本(1999)。教育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2, 7-9。郭有遹 (1983)。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
郭有遹 (1994)。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法。台北:心理。
郭靜芳、陳明和(2002)。生命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探究,教師之友,45(3),45-51。
張明輝(2005)。優質學校教育指標-行政管理、領導與學校文化。教師天地,134,9-20。張宏裕(2008)。領導,活用你的故事力。台北:雅書堂。
張芳全(2001)。教育政策導論。台北:五南。
張美蓮(1996)。我國大學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鈿富 (2009)。變革領導理念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79, 16-21 。張淑君(2004)。文化產業的理論與實踐。台中:國立中興大學。
張曉唯(2009)。蔡元培傳。台北:百花文藝出版社。
張鈿富 (1996)。台灣地區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3), 18-40。陳美如(2010)。美學取向的課程與教學。教育研究月刊,191,112-113。陳大道譯(2006)。貝維拉達等著(Bell-Villada, Gene H.,2006)。唯美主義
200年:為藝術而藝術與文學生命》(Art for Art's Sake and Literary Life)。
台北:Portico。
章世佳譯(2008),John C.Maxwell著。領導的黃金法則(Leadership Gold)。
台北:天下遠見。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0年1月20日,取自
http://www.edu.tw/教育部暨所屬館所之法令規章。
黃素蘭(2001)。美術教育的「邊緣性」--「人文主義」的教育價值往哪裡去?
2001國際藝術教育學會—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2001年11月3-5日於日月
潭青年活動中心會議廳。
黃宗顯(2009)。學校領導的美學實踐。教育行政的力與美國際學術研討會,98
年05月16日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黃乃熒(2009)。教育領導美學倫理崇高目的之建構及實踐。教育行政的力與美
國際學術研討會,98年05月16日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黃昆輝(2005)。教育行政決策的藝術。載於教育資料與研究,65,154-162。黑幼龍(2003)。讓自己發光。台北:天下文化書坊。
彭修銀(1993)。美學範疇論。 台北: 文津。
楊忠斌(2008)。教育美學。台北:師大書苑。
楊深坑(1988)。柏拉圖美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
楊深坑(2009)。美育在後現代社會中的人格陶冶功能。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8,1-16。
萬麗君(2006)。中國大陸教育部藝術教育處處長萬麗君於2006.2.23-2.24教育部大會上的發言。載於吳祖勝美育-中國大陸柔性國力,美育雙月刊,161,60-67。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台北:聯經。
漢寶德(2007)。談美感。台北:聯經。
鄭明憲(2008)。〈美育課程的發展模式〉述評。載於楊忠斌主編,教育美學:
美學與教育問題述評。台北:師大書苑。
簡茂發(2000)。教育指標系統整合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瀨戶 尚(1999)。一分鐘領導。台北:台灣廣廈。
羅虞村(1999)。領導理論研究,台北:文景。
英文部分
Barth, R.S.(1990). Improving schools from within: Teachers, parents,
and,principals can make the difference. San Francisco, LA:
Jossey-Bass Publishers.
Bottani,N.(1990). The background of the CERI/OECD project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indica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4, 335-342.
Carr, A. & Hancock, P. (Eds.). (2003). Art and aesthetics at work. Basingstoke,
UK:Palgrave Macmillan.
Cobbe,J.H.(1998). Education indicators for policy purposes in Indonesia. Jarkarta: Balitbang Dikub.
Deal, T.E.,and Peterson,K.D. (1994). The Leadership paradox:Balancing logic and artistry in schools. San Francisco,LA:Jossey-Bass Publishers.
Easton, P. , Holmes, D., Williams, H. & Duplessis, J. (1991). Callaorative Design of Educational Indicator Syste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 Interim Report on an IEES Project initiative. Efficiency Indicators Activity. IEES Project Monograph.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Educational Systems Consortium, Florida.
Fasig, Lisa Biank(2003).CEO Returns Staples Chain to Winning Ways
of Its Past. Knight-Ridder Tribune Business News, April 20,
2003.
Gadamer, H. -G.(1986).Wahrheit und Methode:Grundzuge einer philosophischen Hermeneutik(5.Aufl.).Tübingen:J.C.B.Mohr(Paul Siebeck).
Greene,M.(2001).Variations on a Blue Guitar-the Lincoln Center Institute
lectures on aesthetic education.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
Glaser,H.,& Stahl,K.H.(1974).Die Wiedergiwinnung des Ästhetischen.
Müchen:Juventa.
Harold M. "Max" Messmer, Jr. Recruite Magazine Online. (2010). Http://
www.recruiter.com/magazineonline/120702_top100_bio_21.cfm
Jonathan E. Schroeder (2010). A e s t h e t i c L e a d e r s h i p. Forthcoming (2010)
in Research Handbook on Political and Civic Leadership Richard Couto,
ed. London: Sage.
Kerbs,D.(1970).7 Thesen zur politischen Kritik der reativitätstheorie. Kunst+ Unterricht,Heft 7,47-56.
Mirzoeff,N.(2001).Introduction part II. In N. Mirzoeff(Ed.),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pp.126-129).New York:Routeledge.
Oakes, J. (1986). Educational Indicators: A Guide for Policymakers.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Center for policy Reserch in Education.
Ottensmeyer, E. J. (1996). Too strong to stop, too sweet to lose: Aesthetics
as a way to know organisations. Organization, 3, 189-194.
Postman,N. (1985).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New York:Penguin Books.
Richter, H. G. (1976).Lehrziele in der ästhetischen Erziehung. Düsseldorf: Schwann.
Samier, E.A. & Bates, R. J. (2006). Aesthetic dimension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leadership.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Torsen,I.(2008).After Aesthetics:Martin Heidegger and the end of ar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Boston University, Massachusetts, United States.
White, D.A. (1996). ‘It’s working beautifully!’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aesthetics and organisation theory. Organization, 3, 19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