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全世 (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文裕(2003)。新竹縣國民小學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意願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王朝安(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學校行政人員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信念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司徒達賢(1995)。策略管理。台北:遠流。
朱國聖 (2004)。國民小學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評估與其應用障礙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呂泓毅 (2005)。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以桃園縣中原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何榮桂(2002)。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34。
李忠屏(2003)。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國語科教學活動設計之策略應用。
國教天地,155,2-10。
李曉伶 (2003)。澎湖縣國小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現況與教師使用意
願、困難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課程的教與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沈中偉 (1999)。國小資訊教育的省思與理念。資訊與教育,71,52-57。何雍慶(1990)實用行銷管理。台北:華泰書局。
吳聲毅(2004)。建構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層級之預測模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萬益、林清河(2000)。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圖書出版公司,456-482。
吳正己、吳秀宜(2001)。資訊融入教學實例及相關問題探討—以社會科為例。載於教育部主辦之「新世紀課程教學九年一貫課程議題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120,台北:教育部。
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市。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64,68-84。夏如春 (2002)。國小課程使用資訊科技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 從資訊教師的觀點。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淑玲(2007)。學校本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文進(2001)動態評量輔助網路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萬淇(1995)個案研究法。華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教育部(2001)。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資訊教育。國民教育社群網。台北:教育部。
楊惠芳、諶淑婷(2009年6月10日)。偏鄉學校教室,年底前全面e化。國語日報。2009年11月25日 ,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bOq8.rCQAgIvSSOr6JC4Ll8byw--/article?mid=3308 。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建置中小學優質化均等數位教育環境計畫。台北:教育部。
黃玉娟(2006)。國民小學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黃聰亮(200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國民教育,卷 4 期,6469。
楊永芬(2005)。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接受傾向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接受程度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資訊重點學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葉春梅(2004)。花卉產銷班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高屏地區花卉產銷班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蔡福興(2000)。淺談九年一貫課程之「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生活科技教育,33(2),頁26-28。
蔡馥嬪 (2004)。國民小學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行政支援因素之探討-以台南縣市為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蔡文山 (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理念與應用。研習資訊,22卷,第2期,48-55。蔡淑燕(2003)。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鄧振源、曾國雄(1989a)。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5-22。鄧振源、曾國雄(1989b)。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7),1-15。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雜誌,87,3240。
原文部份
Cher Ping Lim & Myint Swe Khine (2006). Managing Teachers’ Barriers to
ICT Integration in Singapore Schools.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14(1), 97125.
Dias, L. B.(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 –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3), 10-13.
Flower, L. & Wheeler, H. (1991). Online from the K-12 classroom. In Z.L. Berge and M.P. Colllines (Eds.) , Computer mediates communication and the online classroom 83-100.NJ: Contium.
Grabe, M. & Grabe, C.(2001).Integrating technology for meaningful
learning.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Kochtanek, T. R. & Hein, K. K. (2000). Creating and nurturing distributed
asynchronous learning environments.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24(4),280-293.
Saaty, T. L.(1980).The Analytic Hierachy Process. New York: McCraw-Hill, Inc.
Shazia Mumtaz(2000). Factors Affecting Teachers’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eacher Education, 9( 3).319338.
Spitzer, D. R. (1998). Rediscovering the social context of distance leaming.Education Technology, 38(2), 52-56.Sule Bayraktar (2001). 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in science education.Jowr/ta/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4, 173-188.
Roblyer, M. D. & Edwards, J. (2000).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p241-253. Upper Saddle River, N.J. : Merrill.
Weihrich, H.(1982).The TOWS Matrix-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Long Range Planning,V01.15,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