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丁仁傑(2001)。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作的初步考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205-270。王家豪(2002)。娘娘腔男同性戀者的社會處境及其自我認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2006)。W. L. Neuman著。當代社會研究
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市:學富文化。
王瑞琪、莊雅旭、莊宏毅、張鳳琴(譯)(1995)。J. M. Reinisch, & R. Beasley
著。金賽性學報告(修訂版)。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孔德(2005)。牆與橋-大學學生事務人員對同志學生態度轉變歷程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朱偉誠(2000)。台灣同志運動/文化的後殖民思考—兼論「現身」問題。載於何春蕤(主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頁1-26)。台北市:麥田。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市:文魁資訊。
吳冠毅、賴春生、莊萬龍、關皚麗、顏正芳(2007)。實習醫學生對同性戀者的
態度與照顧意願。臺灣精神醫學,21-2,127-137。
吳瑞元(1997)。孽子的印記—台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國
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之敏(2009)。以讀物為媒材之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對高中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市。
李雅文(2004)。台中縣市青少年婚姻態度之研究,以高中職在學學生為對象。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呂建宏(2005)。青少年運動團隊中女同志性認定及與隊友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何文揚(2005)。當國中生遇上男女翹翹板--性別平等教育團體輔導方案對國中生性別意識發展之影響。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何春蕤、甯應斌(2000)。邁向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性教育—教育就是性教育,性教育就是教育。載於何春蕤(主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頁373-398)。台北市:麥田出版。江佩璇(2007)。中等教育社會科教科書中同性戀議題之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江淑琳(譯) (2001a)。A. Simon著。對女同志及男同志的刻板印象及態度間的關係。載於Herek, G. M.(主編),汙名與性取向(頁51-75)。台北縣:韋伯文化。
江淑琳(譯) (2001b)。B. E . Whitley, & M. E. Kite著。女性與男性異性戀對同性戀的態度是否有差異?ㄧ個概念上和方法論上的分析。載於Herek, G. M.(主編),汙名與性取向(頁51-75)。台北縣:韋伯文化。
江淑琳(譯) (2001c)。A. R. D’Augelli著。受害事件對年輕女同性戀、男同性戀與雙性戀者發展的影響。載於Herek, G. M.(主編),汙名與性取向(頁231-262)。台北縣:韋伯文化。
林正誼(2006)。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同性戀態度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未出版,雲林縣。林本蕙(2003)。高中生男同志認同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曉芳(2004)。E世代青少年對同性戀的多元文化觀。嶺東學報,15,95-128。林震岩(2007)。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台北市:智勝文化。
沈彥辰(2006)。廣告中同性戀圖片效果之研究:同性戀偏好與消費者特徵之影響
。元智大學國際企業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周華山(1995)。同志論。香港:香港同研社。
周惠莉(2002)。五大人格特質、性別角色與轉換型領導關聯性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柳俊羽(2008)。大學生對同性戀印象影響其同性戀接受度之調查—以國立高雄大學為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秦玉梅(1986)。高職三年級學生性知識、態度和行為及家長、教師對性教育之看法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教育部(2010)。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2010年6月1日,取自 http://b002.cpshs.hcc.edu.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77。
張孟琪(2009)。國小學生同性戀態度與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修正版)。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重訂版)。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娟芬、許佑生等(2002)。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台北市:心靈工坊。
張喬婷(2000)。馴服與抵抗:十位校園女菁英拉子的情慾壓抑。台北:唐山出版。
畢恆達(2006)。夜永誌不忘。載於蘇芊玲、蕭昭君(主編),擁抱玫瑰少年(頁
28-36)。台北市:女書文化。
許淑婷(2006)。高中職教師現代性、傳統性心理特徵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未出版,高雄市。邱珍琬(2002)。青少年男同志認同過程與實際。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3,77-107。梁世瑩(2007)。親密關係中的矛盾感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
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裕仁(2007)。同志學生在校園空間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游謙(2000)。伊斯蘭教對同性戀的態度。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10,2-6。塗沅澂(2001)。個體對同性戀所持態度之外顯測量與內隱測量比較。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安真、程小蘋、劉淑慧(2002)。「我是雙性戀,但選擇做女同志!」~兩位非異性戀女性的性認同形成歷程。中華輔導學報,12,153-183。
劉安真、趙淑珠(2006)。看見!?校園同志輔導工作推展之現況與輔導教師對同志
諮商之訓練需求調查。中華輔導學報,20,201-230。
劉杏元(2005)。跨越性取向的校園對話:技專女同志學生性取向認同發展與校園
同異互動經驗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筱靚(2008)。異性戀諮商人員恐同態度改變歷程之探討。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陳妍如(2007)。臺灣Boys' love次文化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怡靖、鄭燿男(1999)。臺灣地區民眾道德判斷因果機制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7,127-150。
陳雅伶(2007)。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陳淑惠(2007)。高中生閱讀 BL漫畫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社
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舒婷(2007)。南區大專校院心輔老師之性別角色對其同性戀態度之影響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駱俊宏、林燕卿、王素女、林蕙瑛(2005)。從異性戀霸權、父權體制觀看同性戀者之處境與污名。台灣性學學刊,11(2),61-74。鍾聖一(2005)。基督教對同性戀倫理之研究─以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為例。真理大
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賴正倫(2007)。國軍心輔人員對同志官兵認知、態度及輔導作法改變歷程之研
究。國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鈺麟(2002)。台灣同志運動與同志諮詢熱線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蕭彥婷(2004)。同志青少年人際互動的主觀知覺與因應。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湘文(2000)。閱讀同性戀漫畫與性認同之關聯性研究。民意研究季刊,212(4),89-111。
魏慧美(2004)。同志污名化—同性戀刻板印象的分析。載於謝臥龍(主編),霓虹
國度中同志的隱現與操演(頁1-31)。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蘇艾珍(2006)。中部地區高中高職教師同性戀態度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二、英文文獻
Aronson, E., Wilson, T. D., & Akert R. M. (1994). Social psychology : the heart and
the mind. NY : HarperCollins College.
Barron, J. M., Struckman-Johnson, C., Quevillon, R., & Banka, S. R. (2008). Heterosexual men’s attitudes toward gay men: a hierarchical model including masculinity, openness, and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y, 9(3), 154-166.
Black, J., & Underwood, J. (1998). Young, female, and gay: Lesbian students and the
school environment.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1(3), 15-20.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Goldberg, L. R. (2010a). The items in each of the preliminary IPIP scales measuring
constructs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5 NEO-PI-R broad domains. Retrieved Jan 6,
2010, from http://ipip.ori.org/newNEODomainsKey.htm
Goldberg, L. R. (2010b). The items in each of the preliminary IPIP scales measuring
constructs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30 NEO-PI-R Facet Scales. Retrieved Jan 6,
2010, from http://ipip.ori.org/newNEOFacetsKey.htm
Goodman, M. B.,& Moradi, B. (2008).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toward lesbian and
gay persons: Critical correlations and mediated rela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5(3), 371-384.
Herek, G. M. (1994). Assessing heterosexuals’ attitudes toward lesbians and gay men:
A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with the ATLG scale. In B. Greene& G. M.
Herek (Eds.).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lesbian and gay issues: Vol. 1.
Lesbian and gay psychology :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 applications(pp.
206-228). Thousand Oaks, CA:Sage.
Horn, S. S. (2006). Heterosexual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homosexuality and gay and lesbian peers. Cognitive Development, 21(4),
420–440.
Horn, S. S., & Nucci, L. (2003). The multidimensionality of adolescents' beliefs about
and attitudes toward gay and lesbian peers in school. Equity &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36(2), 136-147.
Kite, M. (1994).When perceptions meet realit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actions to
lesbians and gay men In B. Greene& G. M. Herek (Eds.).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lesbian and gay issues: Vol. 1. Lesbian and gay psychology :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 applications(pp. 25-53). Thousand Oaks, CA:Sage.
LaMar, L., &Kite, M. (1998) Sex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 Gay men and lesbians: A multidimentional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35(2), 189-196.
Olds, S. W., Papalia D. E., & Feldman, R. D. (1989).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Rivers, I. (2004). Recollections of bullying at school and their long-term implications
for lesbians, gay men, and bisexuals. Crisis: The Journal of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Suicide Prevention, 25(4), 169-175.
Savin-Williams, R. C. (1994). Verbal and physical abuse as stressors in the lives of
lesbian, gay male, and bisexual youths: Associations with school problems,
running away, substance abuse, prostitution, and suicid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2(2), 261-269.
Shackelford, T. K. & Besser, A. (2007). Predicting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insights from personality psycholog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Research. 5(2), 106-114.
Whitley, B. E., & Kite, M. E. (1995). Sex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A comment on Oliver and Hyd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7(1),
146-154.
Worthington, R. L., Dillon, F. R., & Becker-Schutte, A. M. (2005). Developmen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Scale for Heterosexuals (LGB-KASH).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2(1), 104-118.
Worthington, R. L., Savoy, H. B., Dillon, F. R., & Vernaglia, E. R. (2002).
Heterosexual identity development: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individual and
social identity.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0, 496–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