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史料
(一)一般史料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6年11月初版,民國63年8月再版,3526頁。
宋‧范曄撰,《後漢書》九○卷,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第1版,1983年6月第4次印刷,3684頁。
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7月初版,3210頁。
唐‧李善注,《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7年12月初版13刷,1003頁。
唐‧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台北:文光出版社,民國63年8月初版),3077頁。
晉‧陳壽撰,《三國志》,六五卷,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2月第1版,1982年7月第2 版,2006年1月第19次印刷,1510頁。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321頁。
清‧王先謙集疏、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二十八卷,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1125頁。
郭靄春編著,《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736頁。
陳夢雷,《鼎文版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6年4月5日初版,2398+950頁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集注,《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三○卷,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第1版,1995年5月第2次印刷,1366頁。
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潛夫論箋》,一○卷,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3年5月初版,492頁。
漢‧司馬遷撰,《史記》,一三○卷,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第1版,1982年11月第2版,2005年6月第19次印刷,3322頁
漢‧班固撰,《漢書》,一○○卷,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第1版,2002年11月第11次印刷,4273頁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十二卷,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8月第1版,2007年10月北京第3次印刷,812頁。
漢‧荀悅撰,《申鑒》,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五卷,151頁。
漢‧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8年9月7版2刷,877頁。
漢‧揚雄撰,華學誠匯證,《揚雄方言校釋匯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1702頁。
漢‧揚雄撰、汪榮寶義疏,《法言義疏》(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3月第1版,1997年10月北京第3次印刷),628頁。
漢‧董仲舒撰,《春秋繁露》,二十二子,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6月出版,447頁。
漢‧賈誼撰,方向東集解,《賈誼集匯校集解》,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第2版第1次印刷,538頁。
漢‧劉安等撰、劉文典集解,殷光熹點校,《淮南子鴻烈集解》,二一卷,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1 次印刷,878頁。
漢‧劉劭撰、陳喬楚註譯,《人物志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初版第一次印刷,2002年1月初版第3次印刷,338頁。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釋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152頁。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一○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月第1 版,652頁。
漢‧應劭撰、吳樹平校釋,《風俗通義校釋》,一○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1988年9月第2次印刷,570頁。
漢‧戴聖撰、漢‧鄭玄注,《禮記》,六十三卷,《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1037頁。
漢‧戴德撰,《大戴禮記》,十三卷,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228頁。
漢‧韓嬰撰,《韓詩外傳》,十卷,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136頁。
戰國‧呂不韋等撰、王利器注疏,《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3249頁。
戰國‧孟子撰、清‧焦循正義、沈文悼點校,《孟子正義》,三○卷,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第1版,1998年12月北京第4次印刷,1052頁。
戰國‧荀子著,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9年5月初版7刷,870頁。
戰國‧韓非撰,王先謙集解,《韓非子集解》,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第1版,1988年7月北京第6次印刷,628頁。
(二)出土史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杏園東漢墓壁畫》,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58頁。
文物圖像研究室漢代拓本整理小組,《漢代石刻畫像拓本精選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93年,184頁。
王魯豫,《漢晉南北朝墓前石雕藝術》,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2年
12月第1版,1993年第1次印刷,221頁。
李林、康蘭英、趙力光,《陜北漢代畫像石》,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
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238頁。
李貴龍、王建勤,《綏德漢代畫像石》,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第1版第1次印刷,196頁。
徐州世博物館,《徐州漢畫像石》,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6月第1
版,1987年9月第2次印刷,212頁。
徐毅英,《徐州漢畫像石》,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
1次印刷,87頁。
高文,《四川漢代石棺畫像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第1次印刷,132頁。
高文,《四川漢代畫像石》,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112頁。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榆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神木大保當-漢代城址與墓
葬考古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180頁。
張新強、李陳廣,《南陽漢畫早期拓片選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161頁。
張鴻修,《陜西漢畫》,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28頁。
黃明蘭、郭引強,《洛陽漢墓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第1次印刷,211頁。
薛文燦、劉松根,《河南新鄭漢代畫像磚》,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1993年
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181頁。
二、專書
王建中,《漢代畫像石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1次
印刷,520頁。
田靜,《秦俑藝術論集》,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1
次印刷,509頁。
朱存明,《漢畫的象徵世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
次印刷,297頁。
江建俊,《漢末人倫鑑識之總理則-劉卲人物志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
國72年3月,181頁。
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歷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438頁。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65年9月初版,民國73年10月第9次印刷,476頁。
李宏,《永恆的生命力量-漢代畫像石刻藝術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96年11月初版,220頁。
李厚,《美的歷程》,台北:元山書局,民國73年11月初版,215頁。
李淞,《論漢代藝術中的西王母圖像》,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第1
版第1次印刷,339頁。
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台北:維新書局,民國74年4月再版,439頁。
李屛南,《人物評價論》,長沙:嶽麓書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239
頁。
沈志安,《中華相術》,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4年3月1刷,300頁。
沈星棣、馮鳳珠,《秦漢人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337頁。
周到、王曉,《漢畫-河南漢代畫像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2
月第1版第1次印刷,159頁。
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多維視野中的社會行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1997年9月第2次印刷,577頁。
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上下冊,
601+557頁。
林劍鳴、余華青、周天游、黃留珠,《秦漢社會文明》,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
76年12月初版,449頁。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1
次印刷,362頁。
俞美霞,《東漢畫像石與道教發展-兼論敦煌壁畫中的道教圖像》,台北:南天書
局,2000年5月初版一刷,211頁。
倉陽卿、張企榮,《兩漢書人物故事》,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年8月第1
版第1次印刷,195頁。
徐人伯,《秦俑藝術研究》,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次
印刷,198頁。
徐華,《兩漢藝術精神嬗變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次
印刷,319頁。
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9年2月初版,224頁。
馬勇,《秦漢學術社會轉型時期的思想探索》,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272頁。
張解民,《中國相術辭典》,台北:捷幼出版社,民國83年元月初版,326頁。
張濤,《經學與漢代社會》,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352頁。
許樹安,《古代的選士任官制度與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第1 版,1988年9月第2次印刷,207頁。
陳皎眉、王叢桂、孫倩如編著,《社會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91年2月初版,民92年12月修訂再版,424頁。
陳翔華,《諸葛亮形象史研究》,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
1次印刷,486頁。
陳蔚松,《漢代考選制度》,武漢:崇文書局,2002年4月第1版,2003年5月第2次印刷,306頁。
陳興仁,《神秘的相術》,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187頁。
彭衛,《漢代社會風尚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
刷,211頁。
華人德主編,《中國歷代人物圖像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3033頁。
華梅,《中國服裝史》,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1994年6月第5次印刷,146頁。
賀西林,《古墓丹青-漢代墓室壁畫的發現與研究》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237頁。
黃少英,《魏晉人物品題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341頁。
黃繩,《史記人物畫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
刷,359頁。
楊愛國,《不為觀賞的畫作-漢畫像石和畫像磚》,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229頁。
廖伯源,《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年5月台灣初版第1 次印刷),589頁。
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2006年1月第2次印刷,236頁。
翟學偉,《中國人的臉面觀》,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1月初版,400頁。
劉增貴,《漢代婚姻制度》,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出版。
劉曉路,《中國帛畫》,北京:中國書店,1994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160頁。
劉曉路,《中國帛畫與楚漢文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第1次印刷,170頁。
潘運告,《漢魏六朝書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1
次印刷,335頁。
燕國材,《漢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77年6月初版,
256頁。
錢穆,《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68年8月初版,民國74年8月第7次印刷,145頁。
韓玉祥,《漢畫學術文集》,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329頁。
藍旭,《東漢士風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286頁。
羅二虎,《漢代畫像石棺》,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72頁。
顧森,《秦漢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89頁。
顧銘堅(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4年8月第1版,150頁。
三、期刊論文
尹俊敏,〈大禹舉賢圖考〉,《漢畫研究》,1993年第3期,頁16-19。
尤振堯,〈漢畫研究瑣談〉,《漢畫研究》,1992年第2期,頁39-42。
牛天偉,〈漢晉畫像石、磚中的蠺馬神像考〉,《中國漢畫研究》第1卷,頁89-101。
王子今,〈兩漢人的生活節奏〉,《秦漢史論叢》第五輯,頁13-32。
王清建,〈略論南陽漢畫升仙避邪中的楚文化因素〉,《漢畫研究》,1993年第3
期,頁50-53。
王聖雲,〈畫神的人文效應-徐州漢畫像石神話研究之二〉,《漢畫研究》,1992
年第2期,頁74-77。
王增明,〈陜北漢畫像石中的體育圖像初探〉,《漢畫研究》,1992年第2期,頁
13-18。
王繼如,〈漢畫研究的前瞻〉,《漢畫研究》,1992年第2期,頁46-49。
左竹靖彥,〈漢代墳墓祭祀畫像中的亭門、亭闕和車馬行列〉,《中國漢畫研究》
第1卷,頁35-69。
田文紅,〈《三國志》對歷史文物的評價〉,《成都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頁
60-62。
朱家亮,〈論《漢書》人物傳記中的人格審美意識〉,《克山師專學報》,2000年第1期,頁60-63
呂靜,〈陜北漢畫像石探論〉,《文博》,2004年第4期(總第121期),2004年7
月,頁25-29。
李保平,張志海,〈論西漢游俠風尚〉,《固原師專學報》,1995年第3期,頁42-45。
李建民,〈中國方術史上的形影觀〉,《台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9年6月,
頁279-300。
李英宏,〈四川昭化、梓潼東漢畫像磚掌印痕的推論與鑑賞〉,《中國漢畫研究》第1卷,頁109-122。
汪湧豪,〈古代游俠人格特徵之考究〉,《殷都學刊》,1995年第1期,頁40-45。
汪湧豪,〈古代游俠人格特徵再考究〉,《殷都學刊》,1996年第1期,頁22-38。
林樹中,〈旅美所見兩處漢代壁畫〉,《漢畫研究》,1992年第2期,頁43-45。
武利華,〈徐州漢畫像石研究綜述〉,《漢畫研究》,1992年第2期,頁64-70。
侯秀敏,〈論漢畫像磚石中有關社會活動方面的幾種形式與內容〉,《學術論壇》,
年3月,頁35-39。
殷亞昭,〈戲倡舞像考-漢畫像石樂舞百戲探索之二〉,《漢畫研究》,1992年第2
期,頁56-63。
馬艷輝,〈陳壽、范曄歷史人物評論之比較〉,《史學月刊》,2007年第1期,頁126-128。
高文、王錦生,〈四川新津縣漢代畫像石棺上之新發現(二)〉,《中國漢畫研究》,
第1卷,頁13-19。
高國藩,〈敦煌民俗學與漢代畫像石〉,《漢畫研究》,1992年第2期,頁50-55。
張兼維,〈中國畫成熟的時代和標誌〉,《漢畫研究》,1993年第3期,頁42-45。
張魯雅,〈論漢畫像石磚中的身體運動〉,《漢畫研究》,1992年第2期,頁5-9。
盛磊,〈四川半開門中探身人物題材初步研究〉,《中國漢畫研究》第1卷,頁70-88。
盛磊,〈四川漢代畫像題材類型問題研究〉,《中國漢畫研究》第1卷,頁123-201。
許建華,〈偉姿逸態 英絕妙奇-從漢賦中的柳賦看漢人氣質〉,《成都教育學院學
報》,2003年4月第17卷第4期,頁13-15。
陳峰、劉太祥,〈陽烏初探〉,《漢畫研究》,1993年第3期,頁28-32。
陸靜卿,〈論東漢婦女對儒家精神文化的深切體現〉,《求索》,2004年3月,頁
231-233。
彭衛,〈秦漢時代精神風貌述論〉,《先秦、秦漢史》,(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
心複印報刊資料),1990年第8期,頁61-66。
曾憲波,〈淺析漢畫中的佛教圖像〉,《漢畫研究》,1993年第3期,頁38-41。
馮家鴻,〈關於《後漢書》及後漢書歷史的評述〉,《金陵職業大學學報》,第14
卷第3期(1999年9月),頁22-32。
黃強,〈漢代的冠〉,《尋根》,1998年6月,頁40-42。
黃雅峰,〈楚文化和南陽漢畫像石藝術〉,《漢畫研究》,1993年第3期,頁63-65。
楊孝鴻,〈魂繫天宇 生命絕唱-漢代陵墓中羽化升天圖賞析〉,《漢畫研究》,1992
年第2期,頁71-73。
赫玉建,〈漢畫中的模擬現象初探〉,《漢畫研究》,1993年第3期,頁33-37。
赫楓,〈南陽漢畫的藝術風采〉,《漢畫研究》,1993年第3期,頁66-70。
趙東栓,〈班固的人格審美意識與《漢書》的人物形象〉,《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6月第21卷第2期,頁37-39。
劉振宇,〈成都怡漢軒秘藏漢畫像磚精選〉,《中國漢畫研究》第1卷,頁1-8。
劉琰,〈漢代社會生活中舞樂熱潮現象及原因〉,《鄭州大學學報》,第41卷,第4期,2008年7月,頁168-171。
劉德杰,〈《史記》、《漢書》人物個性比較〉,《河南社會科學》,第15卷,第2期,2007年3月,頁114-116。
蕭君和,〈論中華民族族體的構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頁11-16。
閻孝慈,〈漢代畫像石的綜合考察〉,《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91年增刊,1991
年9月15日出版,頁135-146。
韓光,〈對四川簡陽石棺畫像的幾點認識〉,《漢畫研究》,1993年第3期,頁46-49。
韓雲波,〈論東漢和三國時期的游俠〉,《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年第2期,頁83-88。
龐天佑,〈論《三國志》的人物評價〉,《史學史研究》,2002年第2期,頁30-37。
四、專書論文
巫鴻,〈《女史箴圖》新探:體裁,圖像,敘事,風格,斷代〉,《漢唐之間的視覺
文化與物質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頁
509-534。
邢義田,〈漢代壁畫的發展和壁畫墓〉,《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
國76年6月初版,頁449-489。
殷維,〈描寫人物的對照手法〉,《古代作家寫作技巧漫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
社,1986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頁235-240。
馮其庸,〈司馬遷的人物特寫〉,《古代作家寫作技巧漫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
社,1986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頁37-76。
趙超,〈漢觀威儀〉,《華夏衣冠五千年》,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93年第1版,頁48-82。
劉玉新,〈古詩與漢畫三題〉,《魯西文博論叢》,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5月
第1版第1次印刷,頁417-422。
劉玉新,〈漢代的鬧洞房圖〉,《魯西文博論叢》,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5月
第1版第1次印刷,頁414-416。
劉玉新,〈漢畫擷英拾趣〉,《魯西文博論叢》,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5月第1
版第1次印刷,頁423-432。
劉玉新、李清洪,〈漢畫中的漢代社會風情略述〉,《魯西文博論叢》,濟南:齊魯
書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頁433-438。
劉增貴,〈論漢末的人物評論風氣〉,《中國史學論文選集》第六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5年5月出版,頁289-362。
劉增貴,〈畫像與性別-漢畫中的漢代婦女形象〉,《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2009年5月初版),頁87-134。
蔣英炬、蔣群,〈發展壯大的漢代騎兵〉,《齊魯文博》,濟南:齊魯書社,2002
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頁155-169。
蔡子諤,〈漢官威儀的服飾審美文化特徵〉,《中國服飾美學史》,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頁345-358。
五、學位論文
何享憫,〈白居易詩歌之歷史人物形象探討〉,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巫淑如,〈千姿百態的人物畫卷《史記》人物形象塑造技法論析〉,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李敏瑋,〈史記女性形象考述〉,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93年。施秀貴,〈兩漢時期人物畫象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陳雅萍,〈由《左傳》、《國語》看《史記》人物形象的特岀〉,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國民92年。
曾淑玉,〈《三國志》英雄人物形象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民國94年6月。黃櫻芳,〈《史記》西漢女性人物形象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7年。葉子維,〈《世說新語》年少人物形象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7年。羅永裕,〈《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譚莊蘭,〈《詩經》男性人物形象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