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7 12: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佳娟
論文名稱:《元聲韻學大成》音韻問題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The Matter of Phonetic System of Yuan Sheng Yun Xue Da Cheng
指導教授:林慶勳林慶勳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8
中文關鍵詞:《元聲韻學大成》讀書音蘇州話吳語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研究明清等韻著作,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便是韻書的歸類,歸類的方法不外乎觀察聲韻調等語音現象在各韻書中的表現,趨近於任一方言,便視為該方言區之韻書;若表現存古語音現象之韻書,便視為與《洪武正韻》同類之書面音系,一旦韻書同時兼具兩方特色,音系的歸屬便眾說紛紜而莫衷一是,《元聲韻學大成》即是一例。
《韻學大成》歷來被視為書面音系或吳方言韻書,皆由於其書中聲韻調特徵著實顯現出既帶有讀書音系,又帶有方言色彩的歸字特徵,如聲類可以觀察出從邪相混、禪日相混、日娘相混等吳語聲母特徵,也同時具有濁音清化、疑母消失等官話特徵,而最大的爭論點在於全濁聲母的保留,「有幫滂並、端透定、見溪群三級分法為吳語的特徵。」(趙元任,1928:1)是趙元任為現代吳語所畫下的一條語言線,作為區別吳語與其他方言的最大特徵,只是明清書面音系的韻書中也同樣有此項特色,要如何判別這類歸字特徵究竟表達哪一類音系,得藉由其他聲類的歸字一同觀察,才能有正確的認識,而且韻母的歸字情形比聲母複雜得多,僅從分韻現象或部分歸字特徵判定音系歸屬,往往過於武斷,音類分合現象在各個方言中有其獨特之處,可視為該方言音系主要特徵,故本文以《韻學大成》歸字特徵作為考察主體,試圖從其音類分合演變的角度,觀察其音系歸屬,希望藉由具體而深入的研究方法,將以往模擬兩可的語言現象一一釐清,對複雜的音系面貌能重新認識與理解。
總結本文研究所得,首先由《韻學大成》的聲類歸字特徵與其他現象分析後可知,雖然表現突出的吳語特徵,但合併奉微、從邪、日禪、匣喻等聲類的對立情形一同觀察,《韻學大成》的聲類歸字特徵表現出讀書音音系的語音現象,這類讀書音音系進入方言區後,染上方言色彩,使得聲類帶有顯著的吳語特徵;其次,藉由《切韻》前a後ɑ元音在書中的分合情形,可以得出山咸攝一二等與宕攝三等刻意獨立的結果,表現出讀書音與蘇州話兩類音系疊置的狀態,也暗示了入聲韻尾-p、-t、-k三分格局的崩潰;再者,聲調雖然出現次濁上歸去的現象,但清濁有別,陰陽不分的聲調特徵表示《韻學大成》仍不脫平上去入四聲分立的傳統格局。
摘 要 I
表 目 次 V
圖 目 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一、研究範圍與參考資料 3
二、研究方法 6
第三節 前人研究評述 7
第四節 廣德古今地緣 12
第二章 《韻學大成》聲母現象討論 19
第一節 三十聲類歸字特徵 19
一、輕重唇分立,非敷合流、微母獨立 21
二、中古疑母消失,部分細音入泥娘 24
三、中古知莊章系合流 26
四、精系五母分立,部分莊系歸精系 30
五、影曉匣喻各自分立,喻母為零聲母 33
第二節 其他聲類歸字現象 37
一、濁音清化 37
二、禪日、日娘相混 39
三、從邪相混 42
第三章 《韻學大成》韻母與聲調討論 45
第一節 關於陽聲韻的討論 46
一、中古梗曾通三攝的平衡結構 47
二、中古宕攝三等獨立 49
三、中古山咸攝一、二等分立 52
第二節 關於陰聲韻的討論 56
一、中古蟹攝一二等開口合流,合口對立 56
二、單元音的後高化 58
三、舌尖元音的分合 63
第三節 關於入聲韻的討論 67
一、塞音韻尾弱化 67
二、中古宕梗山咸四攝入聲 72
第四節 關於聲調的討論 75
一、全濁上聲歸去聲 75
二、次濁上聲歸去聲 78
第四章 《韻學大成》音系討論 81
第一節 聲母的存古現象 83
一、唇音 84
二、舌音 84
三、正齒音 84
四、齒頭音 85
五、牙喉音 86
第二節 韻母的方言特徵 88
一、從舌根韻尾觀察 88
二、從舌尖與雙唇韻尾觀察 90
三、從陰聲韻觀察 91
第三節 中古四聲架構的保存 94
第五章 結論 99
參考書目 104
參考書目
一、古籍
﹝明﹞李得中,1610,《廣德縣志》(明萬曆四十年刊本),《中國方志叢
書》‧華中地方‧第703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明﹞高庭訓纂集,1622,《本省分朝人物考》(明天啟二年刻本),台北:
成文出版社(1971年)。
﹝明﹞濮陽淶,1578,《元聲韻學大成》(萬曆八年庚辰本),《罕見韻書叢
編》,香港:長城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
﹝明﹞濮陽淶,1578,《元聲韻學大成》(浙江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六年書林
鄭雲竹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第208冊,台南:
莊嚴出版社(1997年)。
﹝清﹞胡文詮修‧周應業纂,1793,《廣德州志》(清乾隆五十九年刊本),
《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70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年)。
﹝清﹞趙弘恩監修‧黃之雋編纂,1736,《江南通志》(清乾隆二年重修
本),台北:京華書局(1967年)。

二、近人專著(先依姓氏筆畫、再按出版年份排列)
丁邦新,1998,《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丁邦新,2003,《一百年前的蘇州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市語文學會、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合編,2003,《吳語研究》(第二屆國際
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編,2004,《音韻論叢》,山東:齊
魯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1988,《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
朗文出版社。
王 力,2004,《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王 力,1998,《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福堂,2005,《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修訂版),北京:語文出版
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03,《漢語方音字匯》,北京:語文出版社。
史為樂編,2005,《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珍華、周長楫,1999,《漢字古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
李如龍,2003,《漢語方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新魁,1983,《《中原音韻》音系研究》,河南:中州書畫社。
李新魁,2004,《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何大安,2003,《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林慶勳師、竺家寧,2002,《古音學入門》,台北:學生書局。
竺家寧,1994,《近代音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竺家寧,1995,《音韻探索》,台北:學生書局。
竺家寧,2005,《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袁家驊,2003,《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
徐通鏘,1999,《語言論》,吉林:東北師範大學。
徐通鏘,2004,《漢語研究方法論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
耿振生,1998,《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耿振生,2005,《二十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立中,2004,《湘語與吳語音韻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 琨,1993,《漢語方音》,台北:學生書局。
張竹梅,2007,《《中州音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曹志耘,2008,《漢語方言地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游汝杰、楊劍橋主編,2001,《吳語聲調的實驗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
社。
董同龢,2001,《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趙元任,1928,《現代吳語的研究》,北京:清華學校研究院。
趙元任,2001,《語言問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趙蔭棠,1974,《等韻源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甯忌浮,2009,《漢語韻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錢乃榮,1992,《當代吳語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顏逸明,1994,《吳語概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魏嵩山主編,1995,《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
羅常培,1994,《漢語音韻學導論》,台北:里仁出版社。
譚其驤,1982,《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

三、學位論文
王松木,2000,〈明代等韻及其開展〉,中正大學博士論文。
吳蕙君,2009,〈《元聲韻學大成》音系研究〉,世新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林平和,1975,〈明代等韻學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崔玲愛,1975,〈《洪武正韻》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許煜青,2007,〈《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
文。
路建彩,2000,〈《元聲韻學大成》與明代吳語〉,山東:山東師範大學漢語
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鄒德文,2004,〈《元聲韻學大成》研究〉,吉林: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鄭雅玲,2009,〈《元聲韻學大成》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
文。

四、期刊論文
丁邦新 ,1992,〈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中國境內語言暨語
言學》(1):23-39。
丁邦新 ,1998,〈論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丁邦新語言學論文
集》225-226,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本瑛 ,1996,〈莊初崇生三等字在方言中的反映〉,《聲韻論叢》第五輯
409-431。
王洪君 ,2004,〈也談吳方言覃談寒桓四韻的關係〉,《中國語文》4:
358-363。
古屋昭弘,1995。〈韻書中所見吳音的性質〉,《新亞學術集刊第11期:吳
語研究》325-325。
朱曉農 ,2004,〈漢語元音的高頂出位〉,《中國語文》5:440-451。
石佩玉 ,2004,〈《聲韻會通》音系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李新魁 ,1979,〈論近代漢語照系聲母的音值〉,《學術研究》6:38-
45。
李新魁 ,1994,〈論近代漢語共同語的標準音〉,《李新魁語言學論集》
146-16,北京:中華書局。
李新魁 ,1997,〈近代漢語全濁音聲母的演變〉,《李新魁音韻學論集》
181-205,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
何大安 ,1994,〈「濁上歸去」與現代方言〉,《聲韻論叢》2:267-
292。
林慶勳師,2000,〈《中州音韻》輯要的聲母〉,《聲韻論叢》9:527-
566。
林慶勳師,2006,〈明清韻書韻圖反映吳語音韻特點觀察〉,《聲韻論叢》
14:91-112。
林慶勳師,2006,〈論《字彙》的韻母特色〉,《聲韻論叢》14:67-90,台
灣:學生書局。
竺家寧 ,1994,〈近代音史上的舌尖韻母〉,《近代音論集》223-239,台
北:學生書局。
俞允海 ,2001,〈中古山攝韻在浙北吳語太湖片中的音變規律〉,《華東師
範大學學報》33.4:33-36。
秋谷裕幸,2003,〈吳語的深臻攝開口三等字和曾梗攝開口三四等字〉,《吳
語研究─第二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14,上海:上海
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耿振生 ,1993,〈論近代書面音系研究方法〉,《古漢語研究》4:44-
52+21。
桑宇紅 ,2007,〈止開三知莊章組字在近代漢語的兩種演變類型〉,《語文
研究》1:20-23。
桑宇紅 ,2008,〈知照組聲母合一與知二莊、知三章對立─兼論《中原音
韻》知莊章聲母的分合〉,《語文研究》3:31-40。
游汝傑 ,1997,〈吳語的音韻特徵〉,《開篇》15:98-113,東京:好文
出版。
游汝傑 ,1999,〈古文獻所見吳語的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游汝杰自選
集》68-96,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
張慶翔 ,2002,〈從吳語的濁輔音看清濁概念〉,《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31.2:108-112。
張玉來 ,1999,〈近代漢語官話韻書音系複雜性成因分析〉,《山東師大學
報》1:77-80+85。
張光宇 ,1992,〈漢語方言見系二等文白讀的幾種類型〉,《清華學報》
22.4:33-44。
張光宇 ,2000,〈論條件音變〉,《清華學報》30.4:427-475。
張光宇 ,2004a,〈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韻母篇〉,《清華學報》
34.2:513-550。
張光宇 ,2004b,〈漢語語音史中的雙線發展〉,《中國語文》303:545-
557。
張光宇 ,2006,〈漢語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階段性〉,《中國語文》4:
346-358。
張世方 ,2008,〈北京話古微疑母字聲母的逆向音變〉,《語文研究》2:
42-46。
張 琨 ,1982,〈漢語方言中聲母與韻母之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
語言研究所集刊》53.1:57-77。
張 琨 ,1983,〈漢語方言中鼻音韻尾的消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集刊》54.1:3-74。
張 琨 ,1985a,〈切韻前*a和後*ɑ在現代方言中的演變〉,《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1:43-104。
張 琨 ,1985b,〈論吳語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56.2:215-260。
張 琨 ,1992,〈漢語方言中的幾種音韻現象〉,《中國語文》,
1992.4:253-259。
張 琨 ,1995,〈《切韻》侯韻明母字在現代方言中的演變〉,《中國語
文》1995.5:353-356。
路建彩、張會杰,2002,〈論《元聲韻學大成》的語音性質〉,刑台職業技術
學院學報》19.2:27-29。
黎新第 ,1995,〈南方系官話方言的提出及其在宋元時期的語音特點〉,
《重慶師院學報》1:115-123。
黎新第 ,1995,〈明清時期的南方官話方言及其語音特點〉,《重慶師院學
報》4:81-88。
趙學玲 ,2007,〈漢語方言影疑母字聲母的分合類型〉,《語言研究》
27.4:72-78。
魯國堯 ,1994,〈〈南村輟耕錄〉與元代吳方言),《魯國堯自選集》
250-291,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
鄭 偉 ,2009,〈吳語太湖片果攝的演化模式與歷史層次〉,《語言科學》
8.4:356-364。
劉丹青 ,1994,〈《南京方言詞典》引論〉,《方言》1994.2:81-102。
薛才德 ,2005,〈吳語梗攝字和宕攝字的分合類型〉,《吳語研究─第三屆
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6-184,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
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