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古籍
﹝明﹞李得中,1610,《廣德縣志》(明萬曆四十年刊本),《中國方志叢
書》‧華中地方‧第703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明﹞高庭訓纂集,1622,《本省分朝人物考》(明天啟二年刻本),台北:
成文出版社(1971年)。
﹝明﹞濮陽淶,1578,《元聲韻學大成》(萬曆八年庚辰本),《罕見韻書叢
編》,香港:長城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
﹝明﹞濮陽淶,1578,《元聲韻學大成》(浙江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六年書林
鄭雲竹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第208冊,台南:
莊嚴出版社(1997年)。
﹝清﹞胡文詮修‧周應業纂,1793,《廣德州志》(清乾隆五十九年刊本),
《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70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年)。
﹝清﹞趙弘恩監修‧黃之雋編纂,1736,《江南通志》(清乾隆二年重修
本),台北:京華書局(1967年)。
二、近人專著(先依姓氏筆畫、再按出版年份排列)
丁邦新,1998,《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丁邦新,2003,《一百年前的蘇州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市語文學會、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合編,2003,《吳語研究》(第二屆國際
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編,2004,《音韻論叢》,山東:齊
魯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1988,《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
朗文出版社。
王 力,2004,《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王 力,1998,《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福堂,2005,《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修訂版),北京:語文出版
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03,《漢語方音字匯》,北京:語文出版社。
史為樂編,2005,《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珍華、周長楫,1999,《漢字古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
李如龍,2003,《漢語方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新魁,1983,《《中原音韻》音系研究》,河南:中州書畫社。
李新魁,2004,《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何大安,2003,《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林慶勳師、竺家寧,2002,《古音學入門》,台北:學生書局。
竺家寧,1994,《近代音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竺家寧,1995,《音韻探索》,台北:學生書局。
竺家寧,2005,《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袁家驊,2003,《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
徐通鏘,1999,《語言論》,吉林:東北師範大學。
徐通鏘,2004,《漢語研究方法論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
耿振生,1998,《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耿振生,2005,《二十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立中,2004,《湘語與吳語音韻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 琨,1993,《漢語方音》,台北:學生書局。
張竹梅,2007,《《中州音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曹志耘,2008,《漢語方言地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游汝杰、楊劍橋主編,2001,《吳語聲調的實驗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
社。
董同龢,2001,《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趙元任,1928,《現代吳語的研究》,北京:清華學校研究院。
趙元任,2001,《語言問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趙蔭棠,1974,《等韻源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甯忌浮,2009,《漢語韻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錢乃榮,1992,《當代吳語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顏逸明,1994,《吳語概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魏嵩山主編,1995,《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
羅常培,1994,《漢語音韻學導論》,台北:里仁出版社。
譚其驤,1982,《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
三、學位論文
王松木,2000,〈明代等韻及其開展〉,中正大學博士論文。
吳蕙君,2009,〈《元聲韻學大成》音系研究〉,世新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林平和,1975,〈明代等韻學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崔玲愛,1975,〈《洪武正韻》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許煜青,2007,〈《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路建彩,2000,〈《元聲韻學大成》與明代吳語〉,山東:山東師範大學漢語
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鄒德文,2004,〈《元聲韻學大成》研究〉,吉林: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鄭雅玲,2009,〈《元聲韻學大成》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四、期刊論文
丁邦新 ,1992,〈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中國境內語言暨語
言學》(1):23-39。
丁邦新 ,1998,〈論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丁邦新語言學論文
集》225-226,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本瑛 ,1996,〈莊初崇生三等字在方言中的反映〉,《聲韻論叢》第五輯
409-431。
王洪君 ,2004,〈也談吳方言覃談寒桓四韻的關係〉,《中國語文》4:
358-363。
古屋昭弘,1995。〈韻書中所見吳音的性質〉,《新亞學術集刊第11期:吳
語研究》325-325。
朱曉農 ,2004,〈漢語元音的高頂出位〉,《中國語文》5:440-451。
石佩玉 ,2004,〈《聲韻會通》音系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李新魁 ,1979,〈論近代漢語照系聲母的音值〉,《學術研究》6:38-
45。
李新魁 ,1994,〈論近代漢語共同語的標準音〉,《李新魁語言學論集》
146-16,北京:中華書局。
李新魁 ,1997,〈近代漢語全濁音聲母的演變〉,《李新魁音韻學論集》
181-205,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
何大安 ,1994,〈「濁上歸去」與現代方言〉,《聲韻論叢》2:267-
292。
林慶勳師,2000,〈《中州音韻》輯要的聲母〉,《聲韻論叢》9:527-
566。
林慶勳師,2006,〈明清韻書韻圖反映吳語音韻特點觀察〉,《聲韻論叢》
14:91-112。
林慶勳師,2006,〈論《字彙》的韻母特色〉,《聲韻論叢》14:67-90,台
灣:學生書局。
竺家寧 ,1994,〈近代音史上的舌尖韻母〉,《近代音論集》223-239,台
北:學生書局。
俞允海 ,2001,〈中古山攝韻在浙北吳語太湖片中的音變規律〉,《華東師
範大學學報》33.4:33-36。
秋谷裕幸,2003,〈吳語的深臻攝開口三等字和曾梗攝開口三四等字〉,《吳
語研究─第二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14,上海:上海
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耿振生 ,1993,〈論近代書面音系研究方法〉,《古漢語研究》4:44-
52+21。
桑宇紅 ,2007,〈止開三知莊章組字在近代漢語的兩種演變類型〉,《語文
研究》1:20-23。
桑宇紅 ,2008,〈知照組聲母合一與知二莊、知三章對立─兼論《中原音
韻》知莊章聲母的分合〉,《語文研究》3:31-40。
游汝傑 ,1997,〈吳語的音韻特徵〉,《開篇》15:98-113,東京:好文
出版。
游汝傑 ,1999,〈古文獻所見吳語的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游汝杰自選
集》68-96,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
張慶翔 ,2002,〈從吳語的濁輔音看清濁概念〉,《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31.2:108-112。
張玉來 ,1999,〈近代漢語官話韻書音系複雜性成因分析〉,《山東師大學
報》1:77-80+85。
張光宇 ,1992,〈漢語方言見系二等文白讀的幾種類型〉,《清華學報》
22.4:33-44。
張光宇 ,2000,〈論條件音變〉,《清華學報》30.4:427-475。
張光宇 ,2004a,〈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韻母篇〉,《清華學報》
34.2:513-550。
張光宇 ,2004b,〈漢語語音史中的雙線發展〉,《中國語文》303:545-
557。
張光宇 ,2006,〈漢語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階段性〉,《中國語文》4:
346-358。
張世方 ,2008,〈北京話古微疑母字聲母的逆向音變〉,《語文研究》2:
42-46。
張 琨 ,1982,〈漢語方言中聲母與韻母之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
語言研究所集刊》53.1:57-77。
張 琨 ,1983,〈漢語方言中鼻音韻尾的消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集刊》54.1:3-74。
張 琨 ,1985a,〈切韻前*a和後*ɑ在現代方言中的演變〉,《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1:43-104。
張 琨 ,1985b,〈論吳語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56.2:215-260。
張 琨 ,1992,〈漢語方言中的幾種音韻現象〉,《中國語文》,
1992.4:253-259。
張 琨 ,1995,〈《切韻》侯韻明母字在現代方言中的演變〉,《中國語
文》1995.5:353-356。
路建彩、張會杰,2002,〈論《元聲韻學大成》的語音性質〉,刑台職業技術
學院學報》19.2:27-29。
黎新第 ,1995,〈南方系官話方言的提出及其在宋元時期的語音特點〉,
《重慶師院學報》1:115-123。
黎新第 ,1995,〈明清時期的南方官話方言及其語音特點〉,《重慶師院學
報》4:81-88。
趙學玲 ,2007,〈漢語方言影疑母字聲母的分合類型〉,《語言研究》
27.4:72-78。
魯國堯 ,1994,〈〈南村輟耕錄〉與元代吳方言),《魯國堯自選集》
250-291,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
鄭 偉 ,2009,〈吳語太湖片果攝的演化模式與歷史層次〉,《語言科學》
8.4:356-364。
劉丹青 ,1994,〈《南京方言詞典》引論〉,《方言》1994.2:81-102。
薛才德 ,2005,〈吳語梗攝字和宕攝字的分合類型〉,《吳語研究─第三屆
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6-184,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
團、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