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于富雲、陳玉欣(2007)。不同知識表徵建構的學習策略對自然科學習成效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5(1),99-118。仇小屏(2003)。論小學階段「限制式寫作」。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3),121-145。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王娟(2002)。創意教學的教室。香港教師中心學報,1,196-198。
王春苹(2007)。心智繪圖在國小六年級學生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王開府(2007,10月)。概念模組在語文思考教學與評量之運用--以心智圖為例。論文發表於東亞教育評鑑論壇-新興議題及挑戰,台灣。尤啟良(2004)。國小五年級實施質性寫作評量系統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皮連生、吳慶麟、邵瑞真(1990)。學習理論。台北:五南。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
朱作人主編(1993)。小學作文教學心理學。福建:福建教育。
江惜美(1995)。小學語文教學論叢。台北:台北市立師院實習輔導處。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物。台北:五南。
何琦瑜、吳毓珍主編(2007)。教出寫作力。台北:天下雜誌。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23。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心理。
李依玲(2009)。心智圖法教學方案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視覺藝術學習的影響-以苗栗縣苗栗市啟文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師美勞教學研究所,新竹。
李昆翰、許育健、徐愛婷、陳怡君(2002)。正視國民資訊教育素養。國教新知,48,1-31。李端華、徐新逸(2004)。資訊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探究。論文發表於第八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香港。
吳怡靜(2000)。資訊教育決定下一輪國家競爭力。天下雜誌2000年教育特刊:網上學習-如何幫孩子成長向前,5,36-44。
吳明隆、涂金棠(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美美(1996)。課程改革和資訊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74,32-39。呂美吟(2005)。心智繪圖融入聽障生寫作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台南。呂貞嬅(2006年4月15日)。參加課後托育對國小學童學習成就之影響。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4。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30日。網址: http://society.nhu.edu.tw/e-j/54/54-17.htm
沈冠君(2004)。國小資優生心智繪圖教學之成效研究~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台北。沈惠芳(2006)。如何打好作文底子?台北:康軒。
沈惠芳(2007)。引導式寫作輕鬆教。台北:幼獅文化。
沈惠芳(2008)。打開限制式寫作大門。台北:幼獅文化。
岳立容(2004)。資訊素養教學研究--以大六教學法融入高中三民主義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台北。林文真(2003)。圖形組織工具訓練方案對國小資優學生問題解決思考歷程影響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台北。林生傳(1992)。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民棟(2006)。應用心智繪圖在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教學。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3),77-88。
林秀雲(2009)。誰掌握了關鍵力的鑰匙?以「心智繪圖」運用在讀寫結合為例。北縣教育,66,35-40。林秀娥(2007)。心智繪圖在國小五年級記敘文寫作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研究所,台北。林明進(2003)。創意與整合的寫作。台北:國語日報。
林信榕、李欣慧、涂君暐、李豐展、楊永芬、鄧曉婷、邱創傑(2005)。教師教學創新模式研究—以資訊科技運用為例。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9,346-354。
林菁(1999),從資源本位學習談學校教學資源中心之設立。研習資訊,16(10),36-48。林菁(2001,10月)。資訊素養融入國小國語科全語教學之研究。論文發表於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際研討會,台中。
林菁(2002)。資訊素養融入國小課程之探討—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載於嘉義大學教育科技所主編,2002 E世代創意教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3-249)。嘉義:嘉義大學。
林菁(2004)。資訊素養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以Big6 理念架構為例。視聽教育雙月刊,45(5),2-16。
林菁(2008)。數位學習與資訊素養教育。臺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41,2-7。線上檢所日期:2009年6月20日。網址:http://www.tpl.gov.tw/TaipeiPublicLibrary/index.php?subsite=chinese&page=chinese-eresource-tplpub-tplpub_lifelong-0041z.php&vol_no=0041
林菁、洪美齡(2004)。資訊素養融入國小五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以選賢與能主題為例。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0(1),26-40。林菁、顏才富、陳宜欣(2005)。資訊素養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數位典藏的應用。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1),69-86。林崇德、董奇、陳英和(1996)。中國大陸兒童青少年思維發展與教育。載於朱智賢主編,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頁276-366)。台北:五南。
林華峰(2005)。歷程導向寫作教學模式中教與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語文科教學研究所,花蓮。林慧姿(2004)。新手教師應用繪本結合心智圖法於國小資源班閱讀教學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林榮勤(2008)。仿寫教學新策略。台北:華德博英文教科技。
林慶昭(2009)。讓孩子贏在中文力-作文參考美句詞語。台北:好的文化。
邱素雲(2001)。作文題型-仿寫類型。明道文藝,298,185-193。
周文君(2002)。「多元智能統整-合作-反省思考」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台北:天下雜誌。
徐瑞杰、邊國維、竺佩倫、張韻玫、連雅萍、王季璁、鄭靜瑜、熊娟娟(2008,6月)。資訊融入教學應用於國小閱讀指導課程之數位學習研究—以民俗藝術布袋戲為例。論文發表於2008數位科技與創新管理研討會,台北。
唐洪正、許毅維、周百信(2008,6月)。從資訊素養模組探討主題式教學設計。論文發表於2008數位科技與創新管理研討會,台北。
韋志成、韋敏(2004)。語文教育心理學。南寧:廣西教育。
馬嘉穗(2008)。談國小學童資訊素養之養成策略—以摘要教學為例。研習資訊,25(1),77-84。涂亞鳳(2006)。心智繪圖寫作教學法對國中生語文創造力及寫作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許素甘(2004)。展出你的創意:曼陀羅與心智繪圖的運用與教學。台北:心理。
曹嘉秀(2006)。過程導向法及成品導向法對提升英文寫作能力之差別效益。師大學報,51(1),23-39。常雅珍(2003)。初學作文新妙方:「觀察學習+心智繪圖」。高雄:復文。
孫易新(2002)。心智圖法基礎篇-多元知識管理系統1。台北:耶魯。
莊淑娥(2005)。五年級讀寫結合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台北。莊銀珠(2009)。國小作文訓練教材-第五輯(2版)。高雄:前程。
莊景益 (2008)。心智繪圖結合摘要教學法與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
教育部(2006)。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秀枝、李啟塤(1991)。教育心理學名詞彙編。台北:千華。
陳怡靜(2002)。國小低年級實施視覺空間智慧取向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陳智弘(2003)。作文課,開心玩。國文天地,19(5),104-108。陳海泓(2001,10月)。資訊素養教學:教師、圖書教師與學生的合作模式。論文發表於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台中。
陳淑娟(2004)。心智繪圖融入國小低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陳惠美(2005)。國小四年級童詩仿寫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台北。陳滿銘(2001)。章法學新裁(初版)。台北:萬卷樓。
陳鳳如(1993)。活動式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兒童寫作表現與寫作歷程之實驗效果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5),51-67 。陳麗娟(2001)。Big Six教學法之應用與實作經驗分享-以「歡樂的世界」主題為例。中師圖書館館訊,36,5-7。
陳鴻基(2008)。「合作式電腦心智繪圖寫作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寫作成效與寫作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台南。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郁雯(2008)。國小學童資訊素養檔案評量之信度研究。教育心理學報測驗與評量專刊,39,43-60。張惠雯(2005年4月27日)。國小作文教學探究-高年級作文現象與寫作方法。百齡--網路閱讀寫作。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1月30日。網址:http://blog.xuite.net/bo5ok2008/book/17386648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內涵,北縣教育,41,16-25。張臺隆、張樹閔(2003,10月)。利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以彰化縣長安國小資訊科技融入自然領域為例。論文發表於資訊素養研討會,台北。
彭國勝(2008)。探究式多媒體教學模式應用在國小電磁學教學之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嘉義。黃玉萱(2004)。「整合電腦與心智繪圖之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中年級學生寫作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南。黃金玉(2001)。舊瓶新酒,掌握原作菁華(上)-談仿寫。國文天地,16(12),107-112。黃秀莉(2004)。國民小學限制式寫作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研究所,花蓮。黃莉貞(2006)。心智繪圖教學融入國小二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黃詠仁(2001)。一個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科所,台北。黃勤惠(2008)。運用概念圖及V 圖實施有意義教與學的歷程與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黃鴻博(1998)。以STS教育理念改進國小自然科教學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12,3-17。鈕文英(1994)。學習障礙學生的學習風格與教學。教育研究雙月刊,37,67-74。程良雄(2001)。淺談公共圖書館讀者的資訊素養。書苑,48,1-11。
曾娉妍、蘇桂美、陳麗娟、黃志龍(2004)。資訊素養融入國小五年級自然科教學之研究。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0(1),41-54。游婉琳(2002)。資訊素養教學之研究以Big6 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台中。馮瓊瑤(2004)。國小四年級學童實施概念構圖作文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楊鴻銘(1999)。新作文法。台北:建宏。
鄒小蘭(2002)。心智繪圖的技巧與教學。創造思考教育,12,37-44。
劉明松(2001)。寫作認知策略教學(CSIW)對國小學童寫作品質影響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2(上),87-114。劉貞君(2006)。國小高年級辭格仿寫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劉冠妏、謝建全(2009)。心智繪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語文創造力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南台人文社會學報,1,75-106。
鄭琇方(2006)。心智圖法作文教學方案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能力表現與寫作興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研究所,新竹。盧季紅(2008)。心智繪圖教學及其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與寫作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南。蔡淑如(2005) 。心智構圖對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文章內容記憶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蔡榮昌(2006)。從讀寫結合談仿寫。屏縣教育季刊,27(2),5-10。蔡家姍(2004)。桃園縣國民中學學生語言能力、閱讀理解能力與寫作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台南。賴苑玲(2000)。國小實施資訊素養教育實驗研究—以台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書苑,45,18-38。賴苑玲(2001)。如何將Big Six 技能融入國小課程。書苑,48,25-38。
魏靜雯(2004)。心智繪圖與摘要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聯合報社論(2000年4月26日)。兒童閱讀運動—網路時代的人文情懷。聯合報,第二版。
顏福南(2005a)。國小三年級學童實施限制式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新竹。顏福南(2005b年5月25日)。談作文教學『仿作』的概念。國語日報,第十三版。
謝傳崇、李芳茹(2003)。資訊融入英語領域教學行動研究。南投文教,18,63-69。
蘇倩慧(2006)。心智繪圖教學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羅秋昭(1996)。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戴昌龍(2006)。國小高年級記敘文「仿寫」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台北。戴寶雲主編(2004)。小學語文實用教學90法。廣州:廣東教育。
鐘樹椽、高千喻(2009,5月)。同儕互評之仿寫策略在國小三年級學童作文學習成效之研究。論文發表於2009讀寫算3R基礎學力教學研討會,台中。
鐘樹椽、張淳茹與邱靖雅(2008,11月)。多媒體合作學習在國小學童初學英語認讀學習成效之研究。論文發表於2008科技與學習學術研討會,屏東。
外文部分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9).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 Chicago, IL: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Barbara, A. J. (2004). Evaluating Units of Instruction the Big6 Way. Retrieved June 30,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big6.com/showarticle.php?id=441
Bromley, K., Vitis, L. I., & Modlo, M.(2005)。圖像化學習─在不同課程領域使用圖像組織(李欣蓉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95)。
Budd, J. W. (2004). Mind maps as classroom exercises.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5(1), 35-46.
Buehi, D. (2001). Classroom Strategies for Interactive Learning. New York: Intl Reading Assn.
Burnheim, R. (1992). Information literacy : A core. Australian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ies, 23(4), 188-196.
Cormier, S. M., & Hagman, J. D.(1987). Transfer of learning: Contempora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Inc.
Curley, R. G., Estrin, E. T., Thomas, J. W., & Rohwer, W. D.(1987).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udy activities and achievement as a function of grade level and course characteristic.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2, 324-343.
Eisenberg, M. B., & Berkowitz, R. E. (1995). The six hab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students. Using the Big Six to link parents, students, and homework. School Library Journal, 8, 22-25.
Eisenberg, M. B., & Berkowitz, R. E. (1999). Teaching information & technology skills : The big6 in elementary schools. Worthington, OH: Linworth Publishing.
Eisenberg, M. B., & Berkowitz, R. E. (2000). The big6 collection. Worthington, OH: Linworth.
Eisenberg, M. B., Lowe, C. A., & Spitzer, K. L. (2004). Information literacy: Essential skill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Westport, CONN: Libraries Unlimited.
Flower, L. S., & Hayes, J. R. (1981). 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365-387.
Gagne, R. M.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n school learning.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Basic Books.
Goodman K. S.(1998)。談閱讀(洪月女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6)。
Graham, S., & Harris, K. R. (1993). Self-regulated strategy development:Help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problems develop as writer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 164-181.
Howard, L. M., Beech, J., & Sneddon, W.(1985).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reading errors and reading style from 5-11 years of ag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5, 45-52.
Hunf. D. T. (1997)。學習如何學習(彭真譯)。台北:世茂。原著出版於1992。
Hynd, C., Holschuh, J., & Nist, S. (2000). Learning complex scientific information: Motivation theory and its relation to student perceptions. 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 16(1), 23-57.
Jitendra, A. K., Hoppes, M. K., & Xin, Y. P. (2000). Enhancing main idea comprehension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problems: The role of a summarization strategy and self-monitoring instruction.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4(3), 127-139.
Kintsch, E. (1990). Macroprocesses and microproces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mmarization skill. Cognition & Instruction, 7(3), 161-195.
Kuhlthau, C. C. (1987). An emerging theory of library instruction. School Library Media Quality, 16, 23-27.
Kuhlthau, C. C. (1997). Learning in digital libraries: An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approach. Library Trends, 45(4), 708-724.
Kumar, R. (2006)。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台北:學富。(原著出版於2000年)。
Little, T. J. (2001).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all subject areas. Retrieved June 30,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big6.com/showarticle.php?id=40.
Marzano, R. J., Pickering, D. J., & Pollock, J. E. (2001).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at works: Research-based strategies for increasing student achievement.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SCD).
McClure, C. 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of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5-125.
Mento, A. J., Martinelli, P., & Jones, R. M. (1999). Mind mapping in executive education: Applications and outcom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18(4), 390-407.
Reutzel, D. R., & Fawson, P. (1991). Literature webbing predictable books: A prediction strategy that helps below-average, first-grade readers. Read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30(4), 20-30.
Serim, F. C. (2003).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learning: No school left behind. Fayetteville, NY: Big6 Associates.
Steyn, T., & Boer, A. (1998). Mind mapping as a study tool for underprepared students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thnology, 21(3), 125-131.
Thomas, N. P., & Montgomery, P. K. (1999).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information skills instruction: Applying research to practice in the school library media center. 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Tony, B. & Barry, B.(2007)。心智圖聖經:心智圖法理論與實務篇(孫易新譯)。台北:耶魯。(原著出版於2004)。
Victori, M. (1999). An analysis of writing knowledge in EFL composing: A case study of two effective and two less effective writers. System, 27, 537-555.
von Glasersfeld, E. (1995).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eaching. In L. P. Steffe & J. Gale (Eds.), 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 (pp.3-15).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Vos, J. & Dryden, G.(1997)。學習革命(林麗寬譯)。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原著出版於1994)。
Westling, D. L., & Fox, L. (2000).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Wolf, S., Brush, T., & Saye, J. (2003). The big six information skills as a metacognitive scaffold: A case study. School Library Media Research, 6. Retrieved June 30,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ala.org/ala/aasl/aaslpubsandjournals/slmrb/slmrcontents/volume62003/bigsixinformation.cfm
Wycoff, J.(1991)。腦力規劃:個人成長的利器(王明華譯)。台北:世茂。(原著出版於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