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資料:
Anthony Giddens(安東尼˙紀登斯)著,趙旭東,方文譯(2005)。《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左岸文化。
Chris Barker著,羅世宏等譯(2008)。《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初版六刷。
Carlton Hayes, Essays on Nationalism, New York,1926, p.26,轉引自Harold R. Isaacs著(1975),鄭伯宸譯(2004)。《族群》。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Franz Fanon著,陳瑞樺譯(2005)。《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
L.E. Harrison and S. P. Huntington編著,李振昌,林慈淑譯(2003)。《為什麼文化很重要》。台北:聯經出版。
Isaacs, Harold Robert(哈羅德˙伊薩克)著,鄧伯宸譯(2004)。《族群︰集體認同與政治變遷》。台北:立緒文化事業。
Jorgensen, Danny L.著,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台北:弘智。
John Tomlinson著,鄭棨元、陳慧慈譯(2007)。《文化與全球化的反思》。台北:韋伯文化。
Jügen Habermas著,曹衛東等譯(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經出版。
Kathryn Woodward著,林文琪譯(2004)。《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台北:韋伯文化。
Marshall C, Rossman G.著,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台北:五南。
Paul Gilroy(2004)。〈離散與認同的繞行〉。收於《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頁451-521。台北:韋伯文化。
Pierre Bourdieu著,蔣梓驊譯(2003)。《實踐感》。南京:譯林出版。
Richard Peet(2005)。王志弘、張華蓀、宋郁玲、陳毅峰等譯《現代地理思想》。台北:群學出版。
Roland Barthes著,劉森堯譯(2002)。《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鏡相自述》。台北:桂冠圖書。
Rupert Emerson, Empire to Nation, Boston,1960,pp.96-97, 轉引自Harold R. Isaacs著(1975),鄭伯宸譯(2004)。《族群》。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Susanne Schech & Jane Haggis,沈台訓譯(2003)。《文化與發展:批判與導論》。台北:巨流。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
Yi-Fu Tuan著,潘桂成譯(1997)。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段義孚著,周尚意、張春梅譯(2006)。《逃避主義》。台北:立緒文化。
哈瑞森、杭廷頓編,李振昌、林慈淑譯(2003)。《為什麼文化很重要》。台北:聯經。
宮本延人著,魏桂邦譯(1992)。《台灣的原住民族:以世界觀研究台灣原住民之作》。台中:晨星出版社。
薩依德著,蔡源林譯(2001)。《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緖。
中文資料:
Kaing Lipay(2004)。《不上街的運動—台灣原住民族姓名權運動》。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
于文秀。2002。《文化研究思潮導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孔文吉(尤稀˙達袞)。2000。《忠於原味:原住民媒體、文化與政治》。台北:前衛出版社。
王嵩山。2001。《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
王寧。2003。《全球化與文化研究》。台北:揚智文化。
王應棠。2003。《尋找家園─原住民文化工作者回歸部落現象中的認同轉折與家的意義重建:屏東魯凱、排灣族的案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王應棠、李佩琪。2005。〈記憶、身體與書寫:論夏曼˙藍波安作品中的海洋認同歷程〉。「山海的文學世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國際研討會」。花蓮。9月2-4日。
瓦歷斯‧諾幹。2003。〈從台灣原住民文學反思生態文化〉,收於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上)》,頁152-174。台北:印刻。
夷將‧拔路兒。1989。〈他們為什麼叫我番人?〉,收於吳錦發(編)《願嫁山地郎—台灣山地散文選》,頁37-46。台中:晨星。
夷將‧拔路兒(編)。2008。《台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朱惠足。2009a。《「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台北:麥田。
朱惠足。2009b。〈兩個歸島書寫:夏曼˙藍波安(蘭嶼)與崎山多美(西表島)〉《中外文學》第38卷,第四期,頁133-167。
何明修。2005。《社會運動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余光弘。1992。〈田野資料的運用與解釋—再論雅美族之父系世系群〉《台灣史田野研究通研》24期,頁48-75。余光弘。2004。《雅美族》。台北:三民書局。
余光弘、董森永。1998。《台灣原住民史—達悟族史篇》。台北:國史館。
余明德。2003。〈民族的認定與振興─以台灣原住民族為例〉,收於潘朝成、劉益昌、施正鋒(編)《台灣平埔族》,頁137-164。台北:前衛。
余鎮宏。2006。《從環境正義觀點探究「台電蘭嶼核廢料處存場」鄰避困境與疏解》。高雄: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論文。吳寧。2007。《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
吳錦勳。2000。〈作家夏曼‧藍波安、詩人莫那能等人共同發表「蘭嶼自治宣言」〉《明日報》,5月17日。
呂慧珍。2002。《九O年代台灣原住民小說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李亦園。1992。《台灣土住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
李珮琪。2005。《海洋作為認同的場域──從廖鴻基及夏曼‧藍波安作品探究其認同與實踐》。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奭學。2004。《書寫台灣》。台北:九歌。
汪明輝。2003。〈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展望〉,收於張茂桂,鄭永年(主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台北:新自然主義公司。
阮新邦。1997。《批判理性、社會實踐與香港困境》。台北:八方文化。周瑞貞。1998。《台灣原住民族社會運動之意義建構與媒體策略分析》。台北:私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孟樊。2001。《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
孟樊。2009。《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台北:威仕曼文化事業。
林正三。2003。〈孫大川與台灣原住民族文藝復興運動〉,收於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下)》,頁49-96。台北:印刻。
林叔吟。2006。《台灣原住民山海文學之研究──以拓跋斯‧塔瑪匹瑪和夏曼‧藍波安之創作文本為考察對象》。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林怡君。2006。《戰後台灣海洋文學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政華。2007。〈「台灣海洋文學的成立」及其作家的作品〉《明道通識論叢》3期,頁104-127。邱珮萱。2003。《戰後台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邱貴芬。2007。〈跨領域實踐與疆界:從夏曼˙藍波安創作談起〉,發表於國立成功大學主辦「跨領域:全球化下的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10月26-27日。
施正鋒。2001。〈原住民自治與台灣前途〉,收於許世楷、施正鋒、布興‧大立(編)《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台北:前衛。
施正鋒。2005。〈台灣原住民的集體人權與美澳紐加等國的比較〉,發表於東吳大學主辦「第一屆人權學術論文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5月26-27日。施正鋒。2008。《原住民族人權》。壽豐: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施努來(夏曼‧藍波安)。1985。〈雅美族人的「恐核症」〉《中國時報》。
施努來(夏曼‧藍波安)。1985。〈蘭嶼?國家公園〉《民生報》,8月17日,體育新聞版。
施努來(夏曼‧藍波安)。1986。〈雅美飛魚季—飛魚的話、大自然的話〉《中國時報》,5月24日。
施努來(夏曼‧藍波安)。1988。〈蘭嶼雅美人有話要說〉《聯合報》,3月20日,9版。
夏本奇伯愛雅(周宗經)。1998。《雅美族的社會與風俗》。台北:臺原出版社。
夏林清。1993。《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有關台灣勞工生活的調查報告》。台北:張老師。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期,頁141-166。夏曼‧藍波安。1989。〈何不讓雅美族自治〉《民眾日報》,5月24日。
夏曼‧藍波安。1992。《八代灣的神話》。台中:晨星。
夏曼‧藍波安。1997。《冷海情深—海洋朝聖者》。台北:聯合文學。
夏曼‧藍波安。1999。《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
夏曼‧藍波安。2000a。〈原運再起與省思〉《原住民族》1期,頁7-8。
夏曼‧藍波安。2000b。〈邁向自治之路〉《原住民族》2期,頁6-8。。
夏曼‧藍波安。2000c。〈向國家公園說「不」──以蘭嶼達悟民族的經驗說起〉
《原住民族》3期,頁6-8。
夏曼‧藍波安。2000d。〈浪人魚與山豬的思考—回應瓦歷斯‧諾幹的話〉《原住民族》4期,頁18-19。
夏曼‧藍波安。2000e。〈達悟民族宣示「自治」後的省思〉《原住民族》5期,頁24-27。
夏曼‧藍波安。2000f。〈核廢「試爆」〉《原住民族》7期。
夏曼‧藍波安。2000g。〈「蘭嶼」非蘭花的島嶼,非核廢料的島嶼:她是人類的島嶼Pongso no Tao〉《人本教育札記》138期。(由夏曼˙藍波安口述)
夏曼‧藍波安。2002。《海浪的記憶》。台北:聯合文學。
夏曼‧藍波安。2003。《原初豐腴的島嶼─達悟民族的海洋知識與文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曼‧藍波安。2005。〈文化的實踐與文學〉,收錄於傅君(編)《南島民族論壇—海洋文化的傳統與當代發展》,頁101-107。台東:史博館。
夏曼‧藍波安。2007。《航海家的臉》。台北:印刻。
夏曼‧藍波安。2009a。《老海人》。台北:印刻。
夏曼‧藍波安。2009b。《黑色的翅膀》。台北:聯經。
夏曼‧藍波安。2010。《冷海情深—經典版》。台北:聯合文學。
孫大川。1991。《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文化。
孫大川。2000a。《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
孫大川。2000b。《山海世界: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文學。
孫大川(主編)2003a。《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台北:印刻。
孫大川(主編)2003b。《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下)》。台北:印刻。
范銘如。2008。《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
浦忠成。2002。〈海洋思維的悸動〉,收於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頁9-12。台北:聯合文學。
郝譽翔。2010。〈孤獨的救贖之地〉,收於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經典版》,頁239-243。台北:聯合文學。
高德義。2004。《原住民族自治制度之研究與規劃──排灣族、魯凱族及雅美族》。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高德義。2009。《解構與重構—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壽豐: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張茂桂。1989。《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張茂桂、王振寰、瞿海源(主編)。1999。〈種族與族群關係〉《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239-279。台北:巨流。
張茂桂、鄭永年(編)。2003。《兩岸社會運動分析》。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張茂桂等。1994。《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張桓凱。1997。《滅族恐懼的建構:草根組織和新聞媒體對蘭嶼反核廢運動的意義建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清志。2005。〈只有海浪最愛我──孫大川對談夏曼‧藍波安〉《印刻文學生活誌》,三月號。
張瑞芬。2002。〈筆與槳的方向—夏日讀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聯合文學》215期,頁159-163。張懿仁。2003。《全球化下台灣原住民與國家之權利分享—─從蘭嶼達悟族跨境交流談起》。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畢恆達。2000。《家的意義》。台北:五南圖書。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台北:學富文化事業。
許木柱 。1989。〈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收於徐正光、宋文里(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許雅筑。2008。〈傳統與現代—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的地誌書寫與對話〉。《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六期,頁103-128。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陳月娥。2006。《社會研究法(含概要)》。台北:千華數位文化。
陳永進。1985。《馬克斯「社會實踐說」之分析與批判》。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
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光興。2001。《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奇祿。1992。《台灣土著文化研究》。台北:聯經。
陳宗暉。2009。《流轉孤島—戰後蘭嶼書寫的遞演》。壽豐: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陳芳明。2009。〈孤星照大海〉,於《黑色的翅膀》,頁i-v。台北:聯經。
陳芷凡。2005。《語言與文化翻譯的辯證—─以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奧威尼‧卡路斯盎、阿道‧巴辣夫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茂泰。1994。〈差異的族群來源敘述,差異的族群身份識別〉,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主辦「神話與傳說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6月17 日。
陳建忠。2003。〈部落文化重建與文學生產—以夏曼˙藍波安為例談原住民文學發展〉。《靜宜人文學報》第十八期,頁193-208。台中:靜宜大學。陳國鈞。1956。《蘭嶼雅美族》。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陳敬介。2003。〈冷海中燃燒的生命—試讀《冷海情深》〉,收於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下)》,頁237-256。台北:印刻。
陳震。2004。《原住民報導文學與原住民運動之聯繫──從公眾行動的角度探討報導文學的社會功能》。壽豐: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章清怡。2006。《達悟族靈魂信仰初探》。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彭小妍。2003。〈族群書寫與國族/國家──論原住民文學〉,收於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頁279-302。台北:印刻。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2。《臺灣的原住民:達悟族》。台北:臺原文化叢刊。
黃彩惠。1990。《蘭嶼反核廢場運動的動員過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勤媛。2007。《論夏曼‧藍波安及其作品中海洋意象》。新竹:私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黃鈴華。2005。《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國會路線》。台北: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楊翠。2004。《山與海的共構史詩─夏曼.藍波安作品中繁複的「海洋」意象》。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成果報告
楊翠。2006。〈山與海的共構史詩──夏曼‧藍波安作品中繁複的「海洋」意象〉,收於《2005年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7-242,台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
楊錦郁。1999。〈夏曼‧藍波安和他的船〉《聯合報》,5月18日。
董恕明。2003a。〈浪漫的返鄉人—夏曼˙藍波安〉,收於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下)》,頁。177-211台北:印刻。
董恕明。2003b。《邊緣主體的建構──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董恕明。2006。〈詩意的天地,生命的海洋──試論夏曼‧藍波安作品中的人與自然〉,收於《2005年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3-266,台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
廖炳惠。1994。《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
劉又萍。2009。《劉克襄與夏曼‧藍波安生態文學之環境倫理觀比較》。台南:國立台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其偉。1982。《蘭嶼部落文化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蔡友月。2007。〈遷移、挫折與現代性:蘭嶼達悟人精神失序受苦的社會根源〉《臺灣社會學刊》13期,頁1-69。蔡友月。2009。《達悟族的精神失序:現代性、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台北:聯經。
蔡宏政、周平。2008。《日常生活的質性研究》。高雄:復文。
蔡勇美、廖培珊、林南。2007。《社會學研究方法》。台北:唐山。
衛惠林、劉斌雄。1962。〈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1號。
鄭惠英。1984。〈雅美的大船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7期,頁85-115。盧幸娟。2001。《發展中的台灣原住民族自治—以蘭嶼達悟族為例》。壽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謝世忠。1987。《認同的汙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
謝世忠。1992。〈形式資源的操控與競爭;非漢族政治運動的生成條件〉《台大考古人類學刊》48期,頁50-69。 .謝若蘭。2003。〈原住民/族與認同政治──美國原住民族群識別與身分認定知歷史沿革出探〉,收於潘朝成、劉益昌、施正鋒(編)《台灣平埔族》,頁213-54。台北:前衛。
謝惠君。2004。《魯凱族作家奧威尼卡路斯盎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簡曉惠。2007。《夏曼‧藍波安海洋文學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關曉榮。1997。〈從施努來到夏曼‧藍波安〉,收於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頁5-9。台北:聯合文學。
關曉榮。2007。《蘭嶼報告:1987-2007》。台北:人間。
魏貽君。1996。《另一個世界的來臨—─原住民運動的理論實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魏貽君。2005。〈書寫的文字政變或共和—─台灣原住民文學混語書寫的意義考察〉。收於王德威、黃錦樹(編)《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台北:麥田。
魏貽君。2007。《戰後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學形成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鐘青柏。1999。《台灣先住民社會運動研究—以「還我土地」運動為個案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外文資料:
Achebe, Chinua. 1994. “The African Writer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Williams, Patrick & Chrisman, Laura eds.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pp.91-103.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Avineri, Shlomo. 1968.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of Karl Marx.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chner, S. 1982. Cultures in Contact: Studies in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Bourdieu, Pierre.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Oxford: Polity Press.
Cresswell, Tim. 1996. In Place/Out of Place: Geography, Ideology, and Transgression. MN: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Cresswell, Tim. 2004. 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Foucault, Michel. “The Subject and Power: Space, Knowledge, and Power.” In J. D. Faubion ed. Michel Foucault: Power. pp.326-364. NY: The New Press 2000.
Gilroy, Paul. 1997. “Diaspora and the Detours of Identity.” In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Kathryn Woodward ed. pp. 299-343.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Gramsci, Antonio. 1973.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Ltd.
Lefebvre, Henri. 1991. Donald Nicholson-Smith trans.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Woodward, Kathryn. 1997. “Concepts of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In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Kathryn Woodward ed. pp. 1-50.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iao, Ping-Hui 2000. “Postcolonial Studies and Multiculturalism In Taiwan: Issues in Critical Debates.” Working Papers Series in Cultural Studies, Ethnicity, and Race Relations. Washington: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de Certeau, Michel. 198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chech, Susanne & Haggis, Jane. 2000.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Malden, MA : Blackwell Publishers.
Thiong’o, Ngugi Wa. 1986. Decolonizing the Mind: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in African Literature. London: James Currey.
網頁資料:
Native American Culture. 2002. “Who Is American?” http://www.ewebtribe. com/NACulture/articles/whoisindian.htm
台灣文學部落格-原住民文學。http://140.119.61.161/blog/index.php
宋澤萊(2007.02.22)。〈夏曼˙藍波安短篇小說集《海浪的記憶》中的奇異修辭及其族群指導〉。《台灣文學部落格》。參閱網頁:http://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hp?id=787邱斐顯。2006。〈文學勇士夏曼‧藍波安擁抱飛魚之夢〉。《新台灣新聞周刊》,530。參閱網頁: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530&bulletinid=24520
鄭一青。2004。〈社會正義推動者:希‧瑪拉歐斯〉。《天下雜誌》,300期,參閱網頁:http://www.lcenter.com.tw/trend/SocietyDetail.asp?no=61
開一心。2005。〈空間、記憶與屬性認同論《偶然生為亞裔人》〉。《中外文學》, 33卷12期,頁156-187。 http://www.press.ntu.edu.tw/ejournal/Files/%A4%A4%A5~%A4%E5%BE%C7/pdf/9405/LH8-%B6%7D%A4@%A4%DF.pdf
關曉榮。(2000.06.28)。〈達悟民族當家做主〉。《祖靈之邦》。參閱網頁:http://www.abohome.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24:records-record15-724&catid=46:record14&Itemid=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