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楊牧(2006)。設定一個起點。收錄於吳冠宏、須文蔚(2006)編在地與遷移第三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頁7-12)。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楊牧(1991)。方向歸靈。台北:洪範。
楊牧(1997)。昔我往矣。台北:洪範。
廖鴻基(2005)。尋求一座島嶼。台北:晨星。
曾珍珍(2006)。花蓮是我的秘密武器:楊牧《涉事》以來的戰爭想像。收錄於吳冠宏、須文蔚(2006)編在地與遷移第三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67-191)。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許甄倚(2006)。棲居的詩學。收錄於吳冠宏、須文蔚(2006)主編在地與遷移第三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17-123)。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潘小雪(2007)。生活.美感.花蓮。收錄徐秀菊(2007)編東台灣藝術故事(頁10-21)。台北:藝術家。
龔卓軍(2006)。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余德慧(2003)。詩意空間與深廣意識。收錄於巴舍拉.加斯東(2003)空間詩學序文(頁4-11)。台北:張老師。
龔卓軍(2003)。空間原型的閱讀現象學。收錄於巴舍拉.加斯東(2003)空間詩學序文(頁21-33)。台北:張老師。
洪濤(1998)。邏各斯與空間:古代希臘政治哲學研究。上海:人民。
張弘(2005)。西方存在美學問題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
張燦輝編(2004)。2004現象學與人文科學。台北:城邦。
徐耀富(2008)。現象學研究方法與步驟。上海:學林。
關子尹(2005)。海德格的「同一性」思維與道家哲學。收錄於張燦輝(2005)編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現象學與道家哲學(頁211-259)。台北:城邦。楊大春(2003)。梅洛龐蒂。台北︰生智。
楊大春(2005a)。感性的詩學:梅洛龐蒂與法國哲學主流。北京:人民。
楊大春(2005b)。楊大春講梅洛龐蒂。北京:北京大學。
楊大春(2007)。語言.身體.他者。北京:三聯。
滕守堯(1996)。海德格。台北:生智。
劉旭光(2004)。海德格爾與美學。上海:三聯。
張賢根(2004)。存在.真理.語言:海德格爾美學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
王德峰(2005)。藝術哲學。上海:復旦大學。
熊偉編(1994)。現象學與海德格。台北:遠流。
鄒慶治(2003)。自然環境價值的發現。山東:廣西人民。
杜書瀛(2008)。藝術哲學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巴奈.母路(2004)。靈路上的音樂:阿美族里漏社祭師歲時祭儀音樂。花蓮縣吉安鄉: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
凌純聲(1963)。樹皮布印文陶與造紙印刷術發明。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凌曼立(1960)。台灣與環太平洋的樹皮布文化。收錄於凌純聲(1963)樹皮布印文陶與造紙印刷術發明專刊(頁211-25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何兆華(2003)。台灣原住民染織工藝之商品與文化。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台北。
陳景林,馬毓秀(2001)。大地之華。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林頌恩編(2006)。用手去找.新纖事。台東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林永利(2007)。「依大石為居」東部花蓮石材藝術產業的故事。收錄徐秀菊(2007)編東台灣藝術故事(頁42-62)。台北:藝術家。
黃建宏(2007)。行為(動)如何可能-無器官身體的思維-身體,收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2007)台灣視覺藝術年鑑,頁134-139。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余德慧(2001)。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王恆(2007)。時間性:自身與他者。南京:江蘇人民。
中譯部分
巴舍拉.加斯東Bachelarrd,G.(2003)。空間詩學(龔卓軍、王靜慧譯)。台北:張老師。(原作出版於1957)。
巴舍拉.加斯東Bachelarrd,G.(2005a)。火的精神分析(杜小真等譯)。長沙:岳麓。(原作出版於1938)。
巴舍拉.加斯東Bachelarrd,G.(2005b)。水與夢(顧嘉琛譯)。長沙:岳麓。(原作出版於1942)。
維柯Vico,G.(2008)。新科學(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原作出版於1986)。
鷲田青一(2001)。梅洛-龐蒂︰可逆性(劉績生譯)。石家庒︰河北教育。(原作出版於1997)。
梅洛龐蒂Merleau-Ponty,M.(2001)。知覺現象學(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原作出版於1945)。
梅洛龐蒂Merleau-Ponty,M.(2008)。可見的與不可見的(羅國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原作出版於1990)。
梅洛龐蒂Merleau-Ponty,M.(2005)。世界的散文(楊大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原作出版於1969)。
梅洛龐蒂Merleau-Ponty,M.(2000)。哲學的贊詞(楊大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原作出版於1960)。
梅洛龐蒂Merleau-Ponty,M.(2007)。眼與心(龔卓軍譯)。台北︰典藏藝術家。(原作出版於1964)。
梅洛龐蒂Merleau-Ponty,M.(2007)。眼與心(楊大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原作出版於1964)。
丹尼爾‧托馬思‧普裡莫茲克Daniel,T. P.(2003)。On Merleau-Ponty梅洛-龐蒂(關群德譯)。北京︰中華。(原作出版於2001)。
馬丁‧海德格Heidegge,M.(1994)。林中路(孫周興譯)。台北︰時報文化。(原作出版於1950)。
馬丁‧海德格Heidegger,M.(2006)。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苓譯)。北京:三聯書店。(原作出版於2001)。
馬丁‧海德格Heidegger,M.(2004a)。人詩意地安居:海德格爾語要(鄭元寶譯)。上海:遠東。
馬丁‧海德格Heidegge,M.(2004b)。林中路(修訂本),孫周興譯。上海:上海譯文。(原作出版於1950)。
馬丁‧海德格Heidegger,M.(2004c)。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原作出版於1986)。
馬丁‧海德格Heidegger,M.(2004d)。存在與在(王作虹譯)。北京:民族。(原作出版於1956)。
馬丁‧海德格Heidegge,M.(2000)。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原作出版於1981)。
馬丁‧海德格Heidegger,M.(1996)。海德格爾選集(孫周興等譯)。上海:三聯。(原作出版於1980)。
馬丁‧海德格Heidegger,M.(2007)。面向思的事情(陳小文、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原作出版於1976)。
馬丁‧海德格Heidegge,M.(2008)。現象學之基本問題(丁耘譯)。上海:譯文。(原作出版於1975)。
默里斯Meurice,M. F.(2005)。海德格爾詩學(馮尚譯)。上海:上海譯文。(原作出版於1998)。
德勒茲(2007)。感覺的邏輯(董強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原作出版於2002)。
恩斯特.卡西勒Cassirer,E.(1990)。語言與神話(于曉等譯)。台北:桂冠。(原作出版於1946)。
榮格Jung,C. G.(2007)。心理類型上、下冊(吳康等譯)。高雄:基礎文化創意。(原作出版於1953)。
Crang,M.(2003)。文化地理學(王志弘等譯)。台北:巨流。(原作出版於1998)。
Cresswell,T.(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王志弘等譯)。台北:群學。(原作出版於2004)。
娜坦莉.高柏Goldberg,N.(2007)。心靈寫作。台北:心靈工坊。(原作出版於1986)。
英文部份
Rainier, C.(1996).Where Masks Still Dance:New Guinea.California:Klein Gallery。
küchler, S.and Were, G..(2005).Pacific Pattern.Londan:Thames&Hudson。
Hubert, L.(1964).Sense and Non-Sense.Dreyfus and Patricia Allen Dreyfus。
影片參考資料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發現南島。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發行。發行日期:2004年
探索旅遊頻道。異國探險6:太平洋洋天堂。協和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發行日期:2003年
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製作。阿美族里漏社Mirecuk祭儀。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發行。發行日期:1999年11月7日。
網路參考資料:
潘小雪(2008)。從「達魯岸」到「美術館」:台灣原住民創作者自我完成與自我技術之研究,搜尋自高雄市美術館超越時光.跨越太平洋南島當代藝術研討會,網站:http://www.kmfa.gov.tw,瀏覽日期:2009年9月27日。何兆華(2003)。台灣原住民染織工藝之商品與文化論文,搜尋自網站http://www.hss.nthu.edu.tw。瀏覽日期:2009年6月25日。
順益博物館網站http://www.pts.org.tw,瀏覽日期2005年3月21日。
花蓮縣政府網站http://tour-hualien.hl.gov.tw瀏覽日期2009年6月10日。
見順益博物館http://www.pts.org.tw瀏覽時間2005年4月3日。
夏威夷比夏博物館Bishop Museum,http://www.bishopmuseum.org,瀏覽日期2006年8月11日。
國科會數位博物館先導計 劃學園-http://www.sinica.edu.tw,瀏覽日期2005年6月20日。
台東南島文化主題網站http://tour.taitung.gov.tw,瀏覽時間2005年6月3日。
塔內植物園網站:http://www.tbg.org.tw,瀏覽日期2009年7月31日。
台南生活美學館網站:http://www.tncsec.gov.tw,瀏覽日期2009年7月27日。
大紀元網站:http://www.epochtimes.com,瀏覽日期2009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