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20 15: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淑貞
論文名稱:余秋雨歷史文化散文之研究──以《新文化苦旅》為探究中心
指導教授:黃雅莉黃雅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0
中文關鍵詞:余秋雨歷史散文文化散文《文化苦旅》《新文化苦旅》
外文關鍵詞:Qiuyu Yuhistorical prosecultural proseCultural Ascetic TravelNew Cultural Ascetic Trave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48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7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要
余秋雨自出版《文化苦旅》之後,獲得廣大讀者群的歡迎。在此之後,余秋雨陸續出版許多探討歷史與文化的書籍,余秋雨的散文也因此被定位為「歷史文化散文」。本文即以余秋雨2008年7月出版的《新文化苦旅》為本,探究余秋雨歷史文化散文之藝術特色美學風貌,與其散文創作之發展與嬗變。

第一章先梳理前人對余秋雨散文之研究,並界定筆者所欲探究之範圍。第二章對余秋雨的成長背景與人生經歷做一完整梳理,期許知人論事,裨益之後的文本解讀。第三章從歷史觀、文化觀和文學觀的角度,分析《新文化苦旅》的思想內涵融合古今,雜揉中西。第四章從《新文化苦旅》展現的語言特色中,探究余秋雨創作背後的考量,發現余秋雨的語言文字,是在藝術理論專長的實踐之外,融合個人獨到審美意識。第五章歸納出《新文化苦旅》的一、二部在篇目安排、題目訂定的結構方面,有個別獨立、自成系統的考量;在情節安排方面,一、二部又有統一的「線形順敘結構」。第六章比較《新文化苦旅》與《文化苦旅》的差異,藉此以探尋余秋雨這十六年來歷史文化散文創作之轉變,發現《新文化苦旅》的成就更在《文化苦旅》之上,是突破過去的創新與超越。第七章總結《新文化苦旅》的藝術特色,給予《新文化苦旅》一個合宜的文學價值與歷史定位。



Abstract
Since Qiuyu Yu published Cultural Ascetic Travel, his work gained popularity; from then on, Yu successively published books discuss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ssues, whose works were positioned a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se.” This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his prose, and the trajectory and development of his works based on the New Cultural Ascetic Travel published in July 2008.

Chapter 1 conducts a literature review on Yu’s prose, and defines the research scope of the study. Chapter 2 discusses Yu’s personal background and life experience, in order to aid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his texts. Chapter 3 analyzes how values of New Cultural Ascetic Travel blend classical and modern knowledge as well as western and oriental cultures from a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literary perspective. Chapter 4 embarks on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New Cultural Ascetic Travel, and investigates considerations behind Yu’s works. The study finds that Yu’s languages and words combine practices of art theories and personal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Chapter 5 suggests that the arrangement of chapters and structures of title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volume of New Cultural Ascetic Travel are based on independent considerations. However, with respect to contextual arrangement, the two volumes have “lineal narrative structure.” Chapter 6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ultural Ascetic Travel and New Cultural Ascetic Travel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Y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se.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achievement of the latter transcends the former. Chapter 7 concludes with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New Cultural Ascetic Travel, and defines the appropriate literary values and historical position for Yu’s work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5
第三節 研究主題與範圍……………………………………………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20

第二章 余秋雨的成長背景與人生經歷……………………………25
第一節 鄉下生活時期………………………………………………26
第二節 中學大學時期………………………………………………31
第三節 學術養成時期………………………………………………37
第四節 擔任院長和文化寫作時期…………………………………43
小結……………………………………………………………………48

第三章 《新文化苦旅》的思想內涵……………………………… 49
第一節 「通古今而貫之」的歷史觀……………………………… 49
第二節 「兼容並蓄,博大精深」的文化觀……………………… 56
第三節 「生命歷練與代償」的文學觀…………………………… 65
小結……………………………………………………………………71

第四章 《新文化苦旅》的語言特色………………………………73
第一節 在對比和排比中強調歷史人物的情感……………………73
第二節 在層遞與設問中引發讀者的思考與交流…………………83
第三節 運用動詞性與音樂性展現文化的獨特氛圍………………93
小結……………………………………………………………………106

第五章 《新文化苦旅》的線型順序結構…………………………107
第一節 歷史和地理線索的篇目次序結構…………………………108
第二節 繁複與簡單有機組合的題目訂定結構……………………114
第三節 景物、歷史、個人三維並立的情節敘述結構……………122
第四節 同中有異的結尾收束結構…………………………………136
小結……………………………………………………………………143

第六章 《新文化苦旅》與《文化苦旅》之比較…………………144
第一節 結構差異……………………………………………………144
第二節 觀念差異……………………………………………………152
第三節 風格差異……………………………………………………162
小結……………………………………………………………………168

第七章 結論…………………………………………………………170
第一節 《新文化苦旅》的藝術風格……………………………… 170
第二節 《新文化苦旅》之文學價值與歷史地位………………… 185

參考書目………………………………………………………………191

參考文獻

壹、書籍
一、余秋雨的作品
《文化苦旅》,台北:爾雅出版社,1992年11月。
《山居筆記》,台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8月。
《余秋雨 臺灣演講》,台北爾雅出版社,1998年1月。
《霜冷長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年4月。
《掩卷沉思》,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年7月。
《千年一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0年3月。
《行者無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1年12月。
《從敦煌到平遙》,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1年8月。
《借我一生》,台北天下文化出版,2004年7月。
《藏著的中國》,台北:知本家文化出版社,2004年9月。
《傾聽秋雨》,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5年12月。
《藝術創造論》,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6年1月。
《觀眾心理學》,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6年1月。
《人生風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
《新文化苦旅》,台北爾雅出版,2008年7月。

二、評論
蔣勳等《到綠光咖啡屋,聽巴哈,讀余秋雨》,台北:爾雅出版社,1993年6月。
蕭朴編《感覺余秋雨》,上海:文匯出版社,1996年2月一版,1996年5月。
歐陽子《跋涉山水歷史間》,台北:爾雅出版社,1998年4月。
愚士編《余秋雨現象批判》,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朱大可、吳炫、徐江、秦巴子等著《十作家批判書》,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東毅、繼軍編《我們應該崇拜誰》,天津:群言出版社,2000年1月。
徐林正《文化突圍──世紀末之爭的余秋雨》,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5月。
聶作平《審判余秋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年6月。
楊長勛《余秋雨的背影》,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
涼源《藝術的敵人──余秋雨作品批判》,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
王堯,谷鵬《遇見秋雨:余秋雨評論》,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2002年11月。
哈馬忻都《吾師余秋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8月。
孫建豪《慈溪余秋雨研究》,寧波:寧波出版社,2006年8月。
王彬彬《文壇三戶:金庸、王朔、余秋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2 月。
李銘《聽余秋雨講文化》,陜西:陜西師範大學,2009年3月。

三、學位論文
陳秉貞《余秋雨散文研究》,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2000年。
羅麗惠《余秋雨散文研究》,佛光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高知遠《文明想像的精神儀式──論余秋雨散文的構築與美感結構》,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彤《余秋雨散文之修辭藝術兼論其風格》,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四、文學批評與文學史
洪子誠《當代中國文學的藝術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丁亞平《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論》,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86年6月。
武漢大學中文系當代文學教研室《中國當代文學手冊》,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
崔西璐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概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
汪時進、吳文祥《新時期文學》,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書局出版社,1993年1月。
郭志剛等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5月。
施叔《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6月。
應鳳凰《當代大陸文學概況、史料卷》,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6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概說》,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6月。
馬森、皮述民、楊昌年、邱燮友《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年8月。
張韌《新時期文學現象》,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2月。
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古遠清《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6月。
陳信元、欒梅健編《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論》,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6月。
古遠清《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6月。
John peck注,李璞良譯《你也是文學批評家──實際批評的技巧與方法》,台北:深思出版社,2007年11月。
高玉《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與文學批評反思》,台北:秀威資訊出版社,2009年11月。

五、現代散文理論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台北:東大出版社,1978年5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5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10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2月。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1988年2月。
佘樹森《散文創作藝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5月。
鮑霽《中國現代散文藝術鑑賞論》,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88年8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3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8月。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9月。
佘樹森《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
何寄澎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5月。
李光連《散文技巧》,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6年5月。
李曉虹《中國當代散文審美建構》,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年10月。
馮永敏《散文鑑賞藝術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2月。
洪富連《當代主題散文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4月。
鹿憶鹿《走看臺灣九○年代的散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4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3月。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6月。
沈義貞《中國當代散文藝術演變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何言宏《中國書寫──當代知識份子寫作與現代性問題》,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5月。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9月。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採擷紛繁人生的心影》,文津出版社,2004年9月。
陳劍暉《中國現當代散文的詩學建構》,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11月。

六、人文社會學理論
尼采《悲劇的誕生》,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9月。
拉夫.林頓(Ralph Linton)著,蔡勇美譯《文化人類學──人格的文化背景》,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2年4月。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7月。
菲利普.巴格比(Bagby)著,夏克、李天綱、陳江嵐譯《文化:歷史的投影》,新店:谷風出版社,1988年。
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的現代化》,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年。
張猛、顧昕、張繼忠《人的創世紀──文化人類學的源流》,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12月。
童恩正《文化人類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
容格原著,鴻鈞譯《容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結構群文化,1990年9月。
王滬寧《當代中國村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莊錫昌、孫志民編著《文化人類學的理論構架》,作者授權浙江人民出版社與台北淑馨出版社合作出版,1992年3月。
王海龍、何勇《文化人類學歷史導引》,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5月。
陳國鈞《文化人類學》,台北:三民書局出版社,1992年8月。
何一民《中國城市史綱》,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
漢姆舒拉格(Carl A. Hammerschlag)著,汪芸譯《失竊的靈魂──儀式與心理治療》,台北:遠流,1994年9月。
陳安安《從人文精神剖析大陸八十年代文化爭論》,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李英明主編,閔琦等著《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變遷──來自大陸民間社會的報告》,台北市:時報文化,1995年8月。
湖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所編《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
盛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6年8月。
盧風《人類的家園──現代文化矛盾的哲學反思》,淑馨出版社,1997年10月。
許倬雲《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葉舒憲《文學與人類學──知識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1月。
彼得.布魯克《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4月。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海頓•懷特(Hayden White)《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
張進《新歷史主義與歷史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R.Keesing,著,張恭啟、于嘉雲譯《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出版社,2004年10月。
彭兆荣《文學儀式:文學人類學的一個文化視野──酒神及其祭祀儀式的發生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吳玉傑《新歷史主義與歷史劇的藝術建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4月。
尤西林《闡釋並守護世界意義的人》,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孫文輝《巫儺之祭: 文化人類學的中國文本》,湖南:岳麓出版社,2006年5月。


貳、期刊類
熊玉鵬〈且慢祭奠──評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兼論中國文化研究中的一種傾向〉,《藝壇》,1993年9月、11月、12月,1994年7月、11月連載。
李瑞騰〈呼喚一種面對現代的豪情──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交流》,1993年9月。
歐陽子〈「牌坊」與「廟宇」的主題及其他──賞讀《文化苦旅》〉,《明道文藝》,1994年7月。
賴碧玲〈山重水複話苦旅──《文化苦旅》賞讀〉,《豐商學報》,1995年4月。
陳曉林〈別開生面的現代中國散文──評余秋雨《山居筆記》〉,《聯合文學》,1995年9月。
李隴西〈為生命尋找座標──讀余秋雨的《山居筆記》〉,《交流》,1995年11月。
蕭蕭〈散文的另一張臉──我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與《山居筆記》〉,《幼獅文藝》,1996年1月。
李任中;伍斌〈塑造健全的文化人格──余秋雨散文一瞥〉,《聯合文學》,1996年1月。
黃碧端〈精美中的嚴謹,批判中的寬厚──簡評余秋雨的《山居筆記》〉,《精湛》,1996年2月。
何修仁〈余秋雨《山居筆記》的散文技巧風格〉,《聯合學報》,1996年12月。
鍾怡雯〈歷史文本的影像化──余秋雨散文的敘事策略〉,《國文天地》,1997年2月。
廖麗鳳〈論余秋雨《山居筆記》修辭藝術〉,《華夏學報》,1997年10月。
季健〈文化旅人:記余秋雨教授〉,《國文天地》,1998年3月。
歐陽子〈賞讀《文化苦旅》〉,《明道文藝》,1998年4月。
黃中興〈用腳寫出來的歷史──讀余秋雨《山居筆記》〉,《松高學報》,1998年6月。
洪如玉〈多情應笑我──讀余秋雨《山居筆記》〉,《書評》,1998年8月。
林彥斌〈《文化苦旅》的漂泊意識──賞讀《文化苦旅》〉,《翠崗學報》,1999年6月。
張春榮〈人生的減法余秋雨《掩卷沉思》〉,《文訊》,1999年10月。
陳佩筠〈撫摸歷史的傷痕──談余秋雨《文化苦旅》與鍾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中的文化省思〉,《國文天地》,1999年11月。
王仲偉〈行走五千年、閱讀四萬里──余秋雨《千年一嘆》〉,《文訊》,2000年7月。
林志鴻〈精鍊的文化風景──談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評《文化苦旅》〉,《書評》,2000年8月。
黃錦珠〈從《文化苦旅》到《山居筆記》──兼論余秋雨散文的關懷主題〉,《中正大學中文學術期刊》,2000年9月。
王堯〈關於余秋雨散文創作的在思考〉,《國文天地》,2001年3月。
欒梅健〈杯葛余秋雨的來龍去脈〉,《國文天地》,2001年3月、4月、5月連載。
陳秉貞〈余秋雨的散文創作觀──對散文主題和內涵的思索〉,《國文天地》,2001年3月。
凌性傑〈當他也成為長者──余秋雨的人生哲學與文化思維〉,《國文天地》,2001年3月。
陳秉貞〈余秋雨的散文創作觀──對散文形式和效果的注重〉,《國文天地》,2002年6月。
阮桃園〈論散文創作和報導寫作的區隔──比較余秋雨〈我拒絕說它美麗〉與William Dalrymple〈恒河之源–濕婆髮、聖河源〉〉,《東海中文學報》,2003年7月。
朱美黛〈試探《文化苦旅》〈酒公墓〉的悲劇性反諷結構〉,《國文天地》,2004年2月。
陳冠甫〈余秋雨《文化苦旅》閱讀導引〉,《國文天地》,2004年3月、4月連載。
陳旻志〈文化人格的鍊金術──余秋雨散文與榮格、黃宗羲學說的比較文化研究〉,《國文學報》,2005年6月。
高知遠〈文化他者的虛構與闡釋──論余秋雨《行者無疆》的組織原則〉,《文學前瞻》,2005年7月。
許建昆〈自江歲月寄青山──讀余秋雨《借我一生》〉,《文訊》,2005年8月。
余秋雨〈文化理念與出版理念〉,《編輯學刊》,2005年12月。
文新〈余秋雨漫談文化藝術與經濟管理〉,《管理與財富》,2006年3月。
萬傳〈從《道士塔》看余秋雨散文的創新〉,《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年9月。
范克峻〈我所認識的余秋雨先生〉,《當代戲劇》,2006年11月。
王新菊〈試論余秋雨散文的文化人格──從《文化苦旅》、《山居筆記》談起〉,《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12月。
陳旻志〈美學經濟與多角反饋的劇場效應──論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書寫研究與定位〉,《文與哲》,2006年12月。
江如玲〈余秋雨散文探析〉,《育成學報》,2006年12月。
方警春〈文化人格,立德之基──論余秋雨散文的精神旨歸〉,《龍岩學院學報》,2007年2月。
耿江紅〈論余秋雨的散文創作〉,《語文學刊》,2007年3月。
王志堯〈反假的漢子亦世俗──余秋雨記憶文學《借我一生》質疑〉,《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4月。
楊永敏〈余秋雨歷史文化散文的藝術魅力〉,《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7年5月。
嚴冰〈智及與趣美的張力──余秋雨歷史文化散文藝術真諦揭蘊〉,《龍岩學院學報》,2007年10月。
余秋雨〈友情只是「偶然相逢」〉,《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年12月。
余秋雨〈藝術的自尊〉,《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年2月。
黃佩芬〈沒有保存期限的旅行書──評介《余秋雨眼裡的中國.攝影珍藏版》〉,《中國語文》,2008年5月。
王林〈平淡中的人性美──余秋雨《垂釣》賞析〉,《現代語文》,2008年5月。
王萍〈試論余秋雨的學術傳播〉,《新聞愛好者》,2008年6月。
謝東升〈余秋雨與賈平凹散文文比較論〉,《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7月。
吳敏〈跨越時空的內在契合──關於楊朔、余秋雨散文之比較〉,《衡水學院學報》,2008年10月。
李娟〈試論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點〉,《現代語文》,2008年11月。
匡玉秀〈余秋雨散文的批判風格〉,《現代語文》,2008年11月。
仇媛媛〈行走的精神──讀余秋雨的《古道西風》〉,《中國教師》,2009年4月。
蔡志鴻〈〈蘇東坡突圍〉後設論述〉,《國文天地》,2009年6月。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熊玉鵬〈且慢祭奠──評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兼論中國文化研究中的一種傾向〉,《藝壇》,1993年9月、11月、12月,1994年7月、11月連載。
2. 李瑞騰〈呼喚一種面對現代的豪情──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交流》,1993年9月。
3. 歐陽子〈「牌坊」與「廟宇」的主題及其他──賞讀《文化苦旅》〉,《明道文藝》,1994年7月。
4. 賴碧玲〈山重水複話苦旅──《文化苦旅》賞讀〉,《豐商學報》,1995年4月。
5. 陳曉林〈別開生面的現代中國散文──評余秋雨《山居筆記》〉,《聯合文學》,1995年9月。
6. 李隴西〈為生命尋找座標──讀余秋雨的《山居筆記》〉,《交流》,1995年11月。
7. 蕭蕭〈散文的另一張臉──我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與《山居筆記》〉,《幼獅文藝》,1996年1月。
8. 李任中;伍斌〈塑造健全的文化人格──余秋雨散文一瞥〉,《聯合文學》,1996年1月。
9. 黃碧端〈精美中的嚴謹,批判中的寬厚──簡評余秋雨的《山居筆記》〉,《精湛》,1996年2月。
10. 何修仁〈余秋雨《山居筆記》的散文技巧風格〉,《聯合學報》,1996年12月。
11. 鍾怡雯〈歷史文本的影像化──余秋雨散文的敘事策略〉,《國文天地》,1997年2月。
12. 廖麗鳳〈論余秋雨《山居筆記》修辭藝術〉,《華夏學報》,1997年10月。
13. 季健〈文化旅人:記余秋雨教授〉,《國文天地》,1998年3月。
14. 歐陽子〈賞讀《文化苦旅》〉,《明道文藝》,1998年4月。
15. 黃中興〈用腳寫出來的歷史──讀余秋雨《山居筆記》〉,《松高學報》,199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