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2 23: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甯
論文名稱:時間感、趕時間
指導教授:謝鴻均謝鴻均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0
中文關鍵詞:時間感錄像藝術錄像裝置單頻道多頻道
外文關鍵詞:Sense of TimeVideo ArtVideo InstallationSingle ChannelMajority Channe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時間感、趕時間-黃甯創作論述

此創作論述以2006年我的第一件錄像雕塑作品「生理需求:時間與我」到2009年錄像裝置「殺時間」等作品作為研究範圍,探究我在創作歷程中與時間蹉砣、交互影響的原因與狀態,並以「時間感、趕時間」為主題,分五大章節論述個人創作背景與作品內涵。
本文的開始,主要為闡述自己為何以錄像形式對「時間」一題執迷表達一事,做追根究底的分析,屬於研究背景及動機。接著,就作品所涉及的技術與創作形式轉變的思考脈絡(從錄像雕塑到錄像藝術乃至於錄像裝置等),並與其他相關藝術家的作品做來回對照與反觀,從中尋找、敘述屬於自己「時間感、趕時間」的創作論點與思維,將創作的「形式」說清楚。並且,也將自己創作背後所藏的「內容」,透過文本來說故事。最後,將2006-2009年的個人創作,做結論式的描述,並思考數位媒體(數位影像拍攝、後製剪輯)在未來創作的可能性。
為創作寫一份文本,從中發現在創作路途上立伐下一步的力量與繼續前行的新方向。
Abstract
A Sense of Time, Rush-An Analysis of Art works by Ning Huang
This thesis analysis will start with my first video sculpture "Physiological Needs: Time and I" in 2006, and will end up with the video installation “Killing Time” in 2009. The study field will explore the creative process in my consultations with the time of ram, and state the reasons for interaction. The study will also take the work “Sense of time, Rush” as a major theme to discuss my creative background and the creative content of works in five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I’ll study my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in which I’d radically describe why I was so fascinated by the time. In the second chapter, I’ll study artists whose works are in the area of technical and creative forms (for example, video to sculpture, video art and even video recording devices, etc.). Through this study, I try to seek then describe my own creation in "A Sense of time, Rush ", explaining the form of art clearly. In the third chapter, I will write the story about the content behind my art works. In the fourth chapter, I’ll conclude the individual works created during 2006-2009.Finally, in the fifth chapter, I state the possibility of creation by digital media (digital video filming, post-production editing) in the future.
Through this research writing, I found out a new strength and motivation for the next step with a new direction.
目次
謝辭 Ⅰ
中文摘要 Ⅱ
Abstract Ⅲ
目次 Ⅳ
附圖目次 Ⅵ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一、 從動力裝置到錄像創作 3
二、 透過剪輯軟體產出時間創作 6
三、 攝取創作養分 6
第三節 研究目的 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9
第二章 「時間」的創作思想脈絡 10
第一節 形式的選擇 12
一、 多頻道的錄像創作 12
二、 超介面的遊戲 15
第二節 多頻道的循環 16
第三節 單純的顯影 20
第四節 時間的多樣貌 22
一、 閃爍的瞬間 23
二、 日積月累的時間 25
三、 持續的時間 27
四、 停滯的時間 29
五、 指針的意喻 30
第五節 運轉我的時間 31
第三章 作品裡的故事 33
第一節 『時間感』系列 34
一、時間感 34
二、我的計時法─一分鐘時間感 34
第二節 『趕時間』系列 38
一、 趕時間的我 38
二、 Buguman的報時 40
三、 Keep Walking 43
四、 趕時間的他們 44
第四章 跨躍影像的平面 48
第一節 以多螢幕投影取代整體影像中多重畫面 48
第二節 去除影像既有的框架 52
第三節 寄身於場域裡的樂趣 60
第五章 結論 63
第一節 從展覽中的經驗再出發 63
第二節 創作過程面臨的問題與解答 65
第三節 創作的後續發展與研究 67
【參考資料】 69


圖目錄

【圖一】黃甯,「生理需求:時間與我」,108×96×48㎝,錄像雕塑,2006 2
【圖二】黃甯,「愛與隸屬」,視場地而定,錄像,2006 2
【圖三】黃甯,「人來瘋」,動力裝置,2006-2007 4
【圖四】Eadweard Muybridge, 「Galloping Horse」, series of 16 photographs,1878 10
【圖五】Nam June Paik, 「Exposition of Music - Electronic Television」, 1963 11
【圖六】Nam June Paik,「機器人家庭系列」,1986 13
【圖七】Nam June Paik,「電子大提琴」,1971 13
【圖八】袁廣鳴,「泳池的聯想」,影像裝置,2005 15
【圖九】Bill Viola,「Ocean without a shore」,錄像裝置,2007 17
【圖十】李明維,「去留之間」,裝置,2007 20
【圖十一】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角屋系列,1998 24
【圖十二】Tatsuo Miyajima ,Sea of Time '98",Art House Project: Kadoya,1998 (上)社區居民討論決定數字燈閃爍(下)裝置完成的作品 24
【圖十三】河原溫(On Kawara),「日期繪畫Date Painting《3 may 2000》」, 1966 25
【圖十四】河原溫(On Kawara),「百年日歷(One Hundred Years Calendar (24,845 Days))」,2003 26
【圖十五】謝德慶「一年表演(打卡)」,行為藝術,1980-1981 27
【圖十六】謝德慶「一年表演(籠子)」,行為藝術,1978-1979 28
【圖十七】John Cage,「4分33秒」,行為藝術,1952 29
【圖十八】柏格曼(Ingmar Bergman),「野草莓」(Smultronstallet),電影,1957 30
【圖十九】Eugenio Ampudia,「In Play」,Video, 2006 35
【圖二十】卓然.納斯科夫斯基(Zoran Naskovski),「War Frames-Bouncing skull」,錄影,2007 36
【圖二十一】黃甯,「The Timer」,錄影,2008 37
【圖二十二】黃甯,「The Timer─Buguman」、「The Timer─Buguman Fixed」,錄影,2008 39
【圖二十三】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walk on」,時鐘 40
【圖二十四】黃甯,「The Timer─Buguman 2:Day and Night」,錄影,2008 42
【圖二十五】黃甯,「Keep Walking」,錄影,2008 43
【圖二十六】黃甯攝,3D立體視覺投影設備,2008 45
【圖二十七】黃甯,「時、空(Space-Time)」 ,立體視覺互動,2008 46-47
【圖二十八】黃甯,「The Timer─Buguman 2:Day and Night」,錄像裝置,台北當代藝術館電視牆,2009 49
【圖二十九】黃甯,「The Timer─Buguman 2:Day and Night」,錄像裝置,國立台灣美術館時光天井電視牆,2009 51
【圖三十】湯尼•奧斯勒(Tony Oursler),「憂愁者」,錄像裝置,1997 52
【圖三十一】黃甯,「The Timer─Buguman 2:Day and Night」,錄像裝置,台北當代藝術館建築物窗戶(二樓),2009 54
【圖三十一:局部】黃甯,「The Timer─Buguman 2:Day and Night」,錄像裝置,台北當代藝術館建築物窗戶(二樓),2009 55
【圖三十二】The official BRAVIA Motionflow 200Hz ad from Sony,2009 56
【圖三十三】黃甯,「The Timer」,錄像裝置,台北當代藝術館建築物窗戶(二樓),2009 57
【圖三十四】黃甯,「殺時間」,錄像裝置,台北當代藝術館建築物窗戶(二樓),2009 59
【圖三十五】帕維爾•阿爾特馬爾(Pawel Althamer),2000,錄像裝置,2000 60
【圖三十六】拉菲爾(Rafael Lozano-Hemmer),「Under Scan」, 互動錄像裝置,2008 61
《參考資料》
1.羅伯特.艾得金(Robert Atkins) 著,黃麗娟 譯,《藝術開講》,台北:藝術家,1996。
2.王品驊 著,《台灣數位藝術新浪潮》,台中:台灣美術館,2006。
3.蘇珊.宋塔(Susan Sontag) 著,黃翰荻 譯《論攝影》,台北:唐山,1997。
4.Short Guide: Think with the Senses feel with the Mind, Venice: Marsilio, 2007。
5.王嘉驥 著,《仙那度變奏曲》,台北:台北當代藝術館,2005。
6.勒范恩(Robert Levin)著,馮克芸、黃芳田、陳玲瓏 譯,《時間地圖》,台北:台灣商務。
7.秋元雄史(Yuji Akimoto)文,〈Art House Project in Naoshima〉。Yuji Akimoto等著,《Remain in Naoshima:Naoshima Contemporary Art Museum》,Japan : Benesse House,2000。
8.唐曉蘭 著,《觀念藝術的淵源發展》,台北:遠流出版,2000。
9.姚瑞中 著,《台灣行為藝術檔案.(1978–2004)》,台北:遠流,2005。
10.黃寶萍 著,《台灣當代藝術大系.媒材篇:身體與行為藝術》,台北:文建會,2003。
11.安.艾珀(Anne Herbauts)著,陳香茵 譯,《時間有空》,台北:遠流,2002。
12.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著,陳重仁 譯,《波赫士談詩論藝》,台北:時報文化,2001。
13.Robert Hughes 著,張心龍 譯,《新世界的震撼(The Shock of the News)》,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
14.威爾斯(H.G.Wells)著,《超時光機器》,台北:今天,1985。
15.瑪格麗特.魏特罕(Margaret Wertheim) 著;薛絢 譯,《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台北:台灣商務,1999。
16.畢恆達 著,《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文化,2006。
17.陸蓉之 著,《「破」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
18.王品驊 著,《台灣當代藝術大系.媒材篇:攝影與錄影藝術》,台北:文建會, 2003。
《期刊資料》
1.吳瑪? 文,〈以藝術粘合生活的縫隙〉,《今藝術》,台北:典藏,172期,2007(1)。
2.葉謹睿 文,〈一條安靜的河─比爾.維歐拉〉,《藝術家》,350期,2004(7),頁370。原文網址http://radicalart.info/concept/LeWitt/paragraphs.html (19 Nov,2009)
3.葉謹睿 文,〈動態影音藝術之發展與前瞻(中)─成熟與認可階段〉,《藝術家》,341期,2003(10),頁380。
4.陳永賢 文,〈錄像藝術的發展歷程〉,《藝術欣賞》,第1期,2005(1),頁60。
5.陳永賢 文,〈試論錄像藝術的創作發展歷程與創作類型〉,《藝術評論》,第17期,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06,頁103。
6.陳永賢 文,〈時序靈光:比爾.維歐拉的錄像藝術〉,《藝術家》,376期,2006(9),頁331。
7.余瓊宜 文,〈生命的形而上─比爾.維歐拉的「南特三聯像」〉,《藝術家》,2002(8),327期,頁334-335。
8.陳永賢 文,〈荒謬幻象中的黑色幽默:湯尼.奧斯勒的錄像藝術〉,《藝術家》,365期,2005(10),頁308。
9.《Champions》, UK:Haymarket Magazines,August / September(2009),頁25。

《影片資料》
1.導演: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野草莓(Smultronstallet)》,電影,1957。
2.導演:哈洛雷米斯(Harold Ramis),《今天暫時停止 (Groundhog Day)》,電影,1993。
3.導演:Frank Coraci,《命運好好玩(click)》,電影,2006。

《論文資料》
1.楊志豪 著,《高速的滯留:時間拼圖與空間虛擬》,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1.跨校際(清大)與跨領域創作工坊http://www.nhcue.edu.tw/~dface/art_design/crossworkshop/papers_more/01cross_cross03.htm (13 Nov,2009)
2. Artforum
http://radicalart.info/concept/LeWitt/paragraphs.html (19 Nov,2009)
3.大同新世界─第二屆公共藝術節.迪化污水處理廠公共藝術http://moxie-tw.com.tw/taipeiart/d-105.htm (16 Nov,2009)
4.台北當代藝術館www.mocataipei.org.tw/ (9 Nov,2008)
5.2006年新加坡雙年展相關網站info@universes-in-universe.de (19 Nov,2009)
6.Rafael Lozano-Hemmer
http://www.lozano-hemmer.com (12 Oct,2009)
7.Rafael Lozano-Hemmer: Under Scan @ Trafalgar Square
http://www.flickr.com/photos/xwelhamite/3035834223/ (12 Oct,2009)
8.保委爾.阿爾達密及其他藝術家們http://www.paris-my-city.com/art/Pawel_Althamer/p1.html (24 Nov,200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3.葉謹睿 文,〈動態影音藝術之發展與前瞻(中)─成熟與認可階段〉,《藝術家》,341期,2003(10),頁380。
2. 3.葉謹睿 文,〈動態影音藝術之發展與前瞻(中)─成熟與認可階段〉,《藝術家》,341期,2003(10),頁380。
3. 4.陳永賢 文,〈錄像藝術的發展歷程〉,《藝術欣賞》,第1期,2005(1),頁60。
4. 4.陳永賢 文,〈錄像藝術的發展歷程〉,《藝術欣賞》,第1期,2005(1),頁60。
5. 5.陳永賢 文,〈試論錄像藝術的創作發展歷程與創作類型〉,《藝術評論》,第17期,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06,頁103。
6. 5.陳永賢 文,〈試論錄像藝術的創作發展歷程與創作類型〉,《藝術評論》,第17期,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06,頁103。
7. 6.陳永賢 文,〈時序靈光:比爾.維歐拉的錄像藝術〉,《藝術家》,376期,2006(9),頁331。
8. 6.陳永賢 文,〈時序靈光:比爾.維歐拉的錄像藝術〉,《藝術家》,376期,2006(9),頁331。
9. 7.余瓊宜 文,〈生命的形而上─比爾.維歐拉的「南特三聯像」〉,《藝術家》,2002(8),327期,頁334-335。
10. 7.余瓊宜 文,〈生命的形而上─比爾.維歐拉的「南特三聯像」〉,《藝術家》,2002(8),327期,頁334-335。
11. 8.陳永賢 文,〈荒謬幻象中的黑色幽默:湯尼.奧斯勒的錄像藝術〉,《藝術家》,365期,2005(10),頁308。
12. 8.陳永賢 文,〈荒謬幻象中的黑色幽默:湯尼.奧斯勒的錄像藝術〉,《藝術家》,365期,2005(10),頁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