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6.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0 19: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美玉
研究生(外文):Mei-yu Chen
論文名稱:憨山大師對《妙法蓮華經》佛性思想之詮釋―以《法華經通義》為研究依據
論文名稱(外文):Master Han Shan''s Interpretation of the Buddha-Nature Theory in The Lotus Sutra of Wonderful Dharma: A study of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tus Sutra by Han Shan
指導教授:釋如念釋如念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Ru-nien Shi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8
中文關鍵詞:一乘一大事如來藏佛之知見判教轉識成智實相佛性憨山
外文關鍵詞:the penetrative power of Buddha&apos&aposs wisdomrealityShanTathagatagarbhathe one great work of the Buddhathe one vehiclethe concep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sciousnessthe Buddha-naturedivision of the Buddha&apos&aposs teach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7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4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妙法蓮華經》被稱為諸經之王,是大乘佛教經典中倍受推崇的經典之一。歷代高僧無論在思想或修行上,都與此經有著深厚的淵源。本文從《法華經》的成立與傳譯、佛性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憨山的學思歷程及撰述《法華經通義》之因緣、《法華經》分科的解釋、《法華經通義》詮釋之佛性思想等面向撰寫之,藉以了解憨山如何詮釋《妙法蓮華經》之義理。
 
  身為明末佛教四大師之一的憨山,以鳩摩羅什所譯的《妙法蓮華經》為依據,完成《法華經通義》注釋本。此書中,憨山糅和各家說法的獨特方式詮釋《妙法蓮華經》所蘊含之佛性思想。因為〈方便品〉悟到法華實相,因為〈見寶塔品〉悟入佛陀深意的憨山,採用華嚴宗之判教思想,並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科判全經,引用《華嚴經》、《楞嚴經》、《楞伽經》、《大乘起信論》等經論為佐證。
 
  憨山解釋題稱《妙法蓮華經》,就是指一真法界的如來藏心;是實相、也是佛知見,所謂佛知見還包括一大事、一乘法、一切種智等。藉由他對《妙法蓮華經》佛性思想之詮釋,讓我們從中了解認識中國佛教史上佛性論之各家說法,舉凡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本覺說、薰習論、轉識成智、天台止觀、三因佛性等論點。
  The Lotus Sutra of Wonderful Dharma, which is known as the king of Sutras, is one of the respected classics in the Mahayana Scriptures. Generations of monks, in terms of their ideology and their practices of Buddhism, have a profound connection with this Sutra. This study focuse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versions and translations of the Lotus Sutra, Master Han Shan’s life and his motivation of writ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tus Sutra, the influence of the Buddha-nature theory on Chinese Buddism, the Buddha-nature theory in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tus Sutra, etc.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how how Master Han Shan interpreted the Lotus Sutra in the light of the Buddha-nature theory.
 
  Master Han Shan, who was one of the four main Buddhist masters in the Ming dynasty, composed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tus Sutra on the basis of Kumarajiva’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Lotus Sutra. In his Interpretation, Master Han Shan used a unique approach to combine different opinions to interpret the Buddha-nature theory in the Lotus Sutra. Through his reading of the chapter on “Skillful Means,” Master Han Shan realized the truth of the teaching of the Lotus Sutra. His reading of the chapter on “The Revelation of the Pagoda” enabled him to perceive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Buddha’s teaching. He adopted Hua-yen School’s division of the Buddha’s teaching and divived the Lotus Sutra into four parts: the initiating, the displaying, the cultivating, and the attaining of the penetrative power of the Buddha’s wisdom. Master Han Shan cited passages from the Avatamsaka Sutra, the Surangama Sutra, the Lankavatara Sutra, the Mahayana-sraddhotpada Sastra, etc. to support his points.
 
  Master Han Shan interpreted the title of the Lotus Sutra as the Tathagatagarbha mind of the realm of the only truth, the ultimate truth, and the penetrative power of the Buddha’s wisdom. The so-called “penetrative power of the Buddha’s wisdom” refers to the one great work of the Buddha, the one vehicle, the all inclusive wisdom, and so on. Through Master Han Shan’s interpretation of the Buddha-nature theory in the Lotus Sutra, we learn different kinds of interpretations of the Buddha-nature theor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ism, for example, the concept of the Tathagatagarbha-mind of absolute purity, the theory of original enlightenment, the concept of habituation, the concep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Chih-kuan practice and the three kinds of Buddha-nature of the Tien-tai School, etc.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節相關文獻探討 4
一、關於《妙法蓮華經》的研究方面 4
二、關於中國《法華經》注釋書的研究方面 8
三、關於佛性思想的研究方面 11
四、關於憨山的研究方面 14
第三節研究方法 18
一、佛教史 19
二、文獻學 19
三、義理的詮釋 20
第四節論文內容架構 21
 
第二章《妙法蓮華經》的成立與傳譯 24
第一節原典的成立時期與傳譯的版本 24
一、《法華經》原典的成立時期 24
二、傳譯的版本 29
第二節現存漢譯本的比較 36
一、正法華經 38
二、妙法蓮華經 39
三、添品妙法蓮華經 41
第三節《法華經》的結構 42
第四節結語 50
 
第三章佛性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影響 51
第一節佛性的意義 51
第二節大乘經典之佛性思想 54
眾生皆有佛性 54
闡提成佛說 55
佛性與空性 56
第三節佛性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影響 57
一、中國早期佛性思想的關鍵人物 57
二、佛性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影響 61
第四節結語 69
 
第四章憨山的學思歷程及撰述《法華經通義》之因緣 71
第一節憨山的生平事蹟 71
一、憨山的家庭和童年:出生至十一歲 72
二、報恩時期:十二至二十五歲 72
三、旅遊與在五台的停留:二十六至三十七歲 72
四、牢山時期:三十八至五十歲 73
五、流放和曹溪時期:五十至六十八歲 74
六、憨山時期:六十八至七十歲 74
七、東遊時期:七十一至七十二歲 75
八、廬山時期:七十三至七十六歲 75
九、重返曹溪和圓寂:七十七至七十八歲 75
第二節憨山與明末佛教復興 76
明末佛教概況 77
二、明末佛教復興的特點 78
第三節憨山的學術背景與思想特色 83
一、學術背景 84
二、憨山的思想特色 85
第四節憨山撰述《法華經通義》之因緣 91
一、憨山與《法華經》之因緣 92
二、憨山撰述《法華經通義》 93
三、憨山通達《法華經》之堂奧 94
第五節結語 97
 
第五章《法華經》分科的解釋 99
第一節道生的分科 99
第二節法雲的分科 101
第三節智顗的分科 103
第四節吉藏的分科 105
第五節窺基的分科 107
第六節憨山的分科 109
第七節結語 112
 
第六章《法華經通義》詮釋之佛性思想 114
第一節眾生成佛論佛性114
依一大事因緣論佛性 114
依三因論佛性 117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122
第二節依自性清淨心論佛性 128
第三節依實踐呈顯佛性 132
依止觀論佛性 132
依本覺始覺論佛性 135
依轉識成智論佛性 138
第四節依法身常住論佛性 140
第五節結語 147
 
結論 150
第一節憨山多元化的佛性論述 151
第二節《法華經》對後世的影響 153
一、綻放之白蓮花 154
二、修行信仰的影響 155
第三節憨山佛性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158
一、人間菩薩行 159
二、佛性思想之傳達 160
三、憨山對後世之影響 161
第四節檢討與展望 163
 
參考文獻 166
(一)原典資料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中阿含經》,大正藏第一冊。
 
姚秦 鳩摩羅什
《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九冊。
《大智度論》,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後秦 僧肇
《注維摩詰經》,大正藏第三十八冊。
 
劉宋 求那跋陀羅
《雜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
 
劉宋 竺道生
《妙法蓮華經疏》,續藏經第一五十冊。
婆藪槃豆(世親)釋,後魏 菩提留支等譯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梁 法雲
《法華義記》,大正藏第三十三冊。
 
梁 慧皎
《高僧傳》,大正藏第五十冊。
 
梁 僧祐
《弘明集》,大正藏第五十二冊。
《出三藏記集》,大正藏第五十五冊。
 
隋 吉藏
《大乘玄論》,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法華玄論》,大正藏第三十四冊。
《法華義疏》,大正藏第三十四冊。
《法華經論疏》,大正藏第四十冊。
 
隋 智顗
《法華玄義》,大正藏第三十三冊。
《法華文句》,大正藏第三十四冊。
《金光明經玄義》,大正藏第三十九冊。
 
唐 玄奘譯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藏第二十七冊。
《異部宗輪論》,大正藏第四十九冊。
 
唐 明佺等撰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大正藏第五十五冊。
 
唐 道世
《法苑珠林》,大正藏第五十三冊。
 
唐 僧詳
《法華傳記》,大正藏第五十一冊。
 
唐 般剌蜜帝譯
《楞嚴經》,大正藏第十九冊。
 
唐 智昇撰
《開元示教錄》,大正藏第五十五冊。
 
唐 湛然
《法華文句記》,大正藏第三十四冊。
 
唐 窺基
《法華玄贊》,大正藏第三十四冊。
 
宋 知禮
《觀音義疏記》,大正藏第三十四冊。
 
明 憨山
《大乘起信論直解》,新纂續藏經第四十五冊。
《法華經通義》,續藏經第四十九冊。
《法華經擊節》,續藏經第四十九冊。
《憨山老人夢遊集》,新纂續藏經第七十三冊。
 
明 蕅益
《法華經會義》,續藏經第五十冊。
《法華經綸貫》,續藏經第五十冊。
 
(二)中文資料
 
1、學術論文:
 
朴成文
1992 〈吉藏的中道佛性思想方法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敏
1996〈《大乘止觀法門》如來藏思想之研究〉,台北:華梵東方人文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希庭
1989〈中國早期《法華經》之『方便』思想的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偉雄
2001〈《法華經》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碩士論文。
 
張玲芳
1998〈釋德清以佛解老莊思想之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國華
1995〈天台圓教與佛性思想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郭朝順
1995〈湛然與澄觀佛性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香蘭
1990〈《法華經》的研究〉,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國清
2000〈《妙法蓮華經》「十如是」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惠珊
1988〈《寶性論》中佛性思想之研究〉,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郁慧
2000〈《究竟一乘寶性論》如來藏思想之研究〉,台北:輔大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秀娥
2003〈《法華經》禪思想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
 
譚惠文
1997〈《妙法蓮華經》譬喻文學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釋如田
2004〈道生法師佛性論之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所碩士論文。
 
2、專書著作:
 
一行著,方怡蓉譯
《經王法華經》,台北:橡實文化出版社。
 
丁敏
〈佛教譬喻文學研究〉,《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二十九册,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中村瑞隆著,心靈雅集編譯組譯
1991《真理的花朵》,台北:法爾出版社。
1992《真實之道:法華經》,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王煜
1981〈釋德清融攝儒道兩家思想以論佛性〉,《明清思想家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165-209。平川彰等著,林保堯譯
1998《法華思想》,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田島德音著,印海譯
1988《佛典研究初篇》,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池田大作,創價學會編譯
1987《法華經的智慧 : 論二十一世紀宗教》,台北: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牟宗三
1992《佛性與般若》,台北:學生出版社。
 
吳汝鈞
1996《佛學研究方法論》 上、下冊,台北:台灣書局。
2002《法華玄義的哲學與綱領》,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呂澂
1986《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山東:齊魯書社。
1990《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杜維運
2005《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河村孝照著,許洋主譯
1994《法華經概說》,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侯傳文
2002《佛經的文學性解讀》,台北:慧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夏清瑕
2001〈憨山佛學思想研究〉,《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二十九册,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1-198。高崎直道等著,李世傑譯
1986《如來藏思想》,台北:華宇出版社。
 
崔森
2001〈憨山思想研究〉,《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二十九册,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199-244。
 
張松輝
1990《新譯妙法蓮華經》,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曼濤
1976《中國佛教史史論集(六) ── 明清佛教史篇》,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9《大乘佛教之發展》,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郭朋
1982《明清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中國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陳松柏
2001〈憨山禪學思想之研究〉,《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九十五冊,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1-328。野上俊靜著,釋聖嚴譯
1999《中國佛教史概說》,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湯用彤
2001《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下冊,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項東
1998《憨山傳》,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馮煥珍
2002〈憨山對《法華經》的參悟與判釋〉,《思想文化的傳承與開拓》,中國成都:巴蜀書社,頁319-351。
 
董群釋譯
1996《法華經》,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福徵
1987《年譜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賴永海
《中國佛性論》,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
1982《中國佛教史》,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鎌田茂雄著,轉瑜譯
1999《天台思想入門》,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蘇榮焜
2002《法華玄義釋譯》上冊,台北:慧炬出版社。
 
釋太虛
1985《法華經教釋》,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釋印順
《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
2000《大乘起信論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
 
釋恆清
1997《佛性思想》,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釋星雲
1998〈弟子〉,《佛教叢書》,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釋智諭
1989《妙法蓮華經講記》,台北:西蓮淨苑出版社。
 
釋聖嚴
1996《學佛群疑》,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9《正信的佛教》,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9《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2《絕說妙法》,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釋滿謙
200《悅讀法華經》,台北:香海事業有限公司。
 
龔雋
1995《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8《佛性論》,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期刊論文
 
江燦騰
1987〈晚明佛教復興運動背景的考察──以憨山德清在金陵大報恩寺的
磨鍊為例〉,《東方宗教研究》第1期,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頁191-202。
 
李幸玲
2008〈光宅法雲《法華經義記》的詮釋觀點〉,《台大佛學研究》第16期,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頁127-134。
 
周麗楨
1985〈法華奧義管窺〉《慧炬》第254/255期,台北:慧炬出版社,頁28-32。
 
高明道
1987〈漫談佛教文獻及其研究〉,《佛教圖書館館訊》第10-11期,嘉義:香光莊嚴雜誌社,頁81-82。
 
高振農
1999〈《法華經》在中國的流傳概述–1〉,《香港佛教》473期,香港:香港佛教聯合會,頁8-10。
1999〈《法華經》在中國的流傳概述–2〉,《香港佛教》第474期,香港:香港佛教聯合會,頁7-8。
1999〈《法華經》在中國的流傳概述–3〉,《香港佛教》第475期,香港:香港佛教聯合會,頁7-8。
2000〈《法華經》在中國的流傳概述–4〉,《香港佛教》第476期,香港:香港佛教聯合會,頁12-14。
 
張元林
〈《法華經》佛性觀的形象詮釋〉,《敦煌研究》第6期,中國甘肅:敦煌研究院,頁7-13。
 
莊崑木
1998 〈從天台判教的立場試論法藏《五教章》中對法華的批判〉,《法光學壇》第2期,台北: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頁93-103。
 
郭勤正
1984〈《法華經》思想闡微〉,《慧炬》第240期,台北:慧炬出版社,頁8-12。
 
陳松柏
2002 〈憨山老學之思考方式與世間特質〉《第六次儒佛會通論文集》下冊, 台北:唐山出版社,頁321-341。
 
陳英善
2001 〈從《開權顯實》論法華之妙〉,《中華佛學學報》第14期,台北
中華佛學研究所,頁293-308。
 
黃國清
1999〈小乘實有論或大乘實相論──分析明末 三大師的『物不遷論』解釋立場〉,《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頁393-409。
2000〈再論《妙法蓮華經》之「十如是」譯文〉,《中華佛學學報》第 13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頁137-154。
2001〈憨山大師的禪淨調和論語念佛禪法門〉,《慈光禪學學學報》第2期,台中:慈光禪學研究所,頁214-228。
 
楊惠南
〈智顗對秦譯《法華經》的判釋〉,《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2期, 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頁1-24。
 
楊學富
1994〈論所謂的喀什本梵文《法華經》寫卷〉,《中華佛學學報》第7期,頁74-93。
 
敻虹
1997〈諸佛護念的大乘經典《法華經》〉,《普門》第209期,台北:普門雜誌社,頁18-25。
 
釋永本
2000〈《法華經》的地位與價值〉,《普門》第248期,台北:普門雜誌社,頁49-52。
2000〈《法華經》的成立與背景〉,《普門》第249期,台北:普門雜誌社,頁26-31。
2000〈《法華經》的結構〉,《普門》第250期,台北:普門雜誌社,頁27-30。
2000〈《法華經》的思想〉,《普門》第251期,台北:普門雜誌社,頁32-35。
2000〈《法華經》中的蓮花〉,《普門》第252期,台北:普門雜誌社,頁32-35。
2001〈法華經之弘傳者「法師」的詮義探析〉,《普門學報》第4期,台北:普門學報社,頁251-322。
 
釋自衍
2006 〈究竟成佛妙法華〉,《香光莊嚴》第86期,嘉義:香光莊嚴雜誌社,頁4-63。
 
釋聖嚴
1994 〈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中華佛學學報》第7 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頁1-16。
 
(三)日文資料
 
平川彰
1997 《初期大乘の法華思想》,日本東京:春秋社。
 
石垣源瞻
〈法華經の佛性義〉,《西山學報》第5卷,京都:西山短期大學,頁77-86。
 
坂本幸男編
1972《法華經の中國的展開》,京都:平樂寺書店。
 
金倉圓照編
1970《法華經の成立と展開》,京都:平樂寺書店。
 
高崎直道
1963《如來藏思想の形成》,東京:春秋社。
 
渡邊寶陽編
1985《法華佛教と佛陀論と眾生論》,日本京都:平樂寺書店。
 
菅野博史
1994《中国法華思想の研究》,日本東京:春秋社。
 
稻荷日宣
1975《法華経一乘思想の研究》,日本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橫超慧日
1986《法華思想の研究》,日本京都:平樂寺書店。
 
(四)工具書
 
望月信亨編
1977《望月佛教大辭典》,台北:地平線出版社。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
1995《佛光大辭典》,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辛島靜志
1998《正法華經詞典》,日本東京 : 創價大學國際佛教高等研究所。
2001《妙法蓮華經詞典》日本東京 : 創價大學國際佛教高等研究所。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