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6.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0 19: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政佑
研究生(外文):Cheng-yu Hsieh
論文名稱:繪畫性滴流之心象表現-謝政佑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 of Images in Drip Painting--A Discussion of Cheng-Yo Hsieh''s Painting
指導教授:羅雪容羅雪容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ueh-jung L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美學與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藝術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0
中文關鍵詞:波洛克繪畫性滴流謝政佑藝術創作
外文關鍵詞:Cheng-Yo HsiehArtistic ProductionPollockDrip Paint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以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傑克森.波洛克之繪畫性滴流的主觀感觸來發展,試圖從繪畫形式與心理分析的角度來解釋自身對滴流圖形的疑問。
 
  第一章確立研究的目的於:(一)新知識的探究與思索;(二)生活的觀察與批判;(三)創作的實踐與貢獻;(四)未來創作的蓄勢與省思;並運用:一、文獻分析法;二、品質思考法;三、行動研究法。三種研究方式來對相關議題進行分析歸納。而在第二章文獻的探討領域包含了四項:一、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波洛克的生平與其滴流技法之相關論點;二、繪畫形式中對點線面之幾何學定義與視覺性質;三、心理分析中羅夏克墨漬測試之理論初探;四、色彩心理學之相關研究。
 
  第三章為作者闡述創作的實踐歷程,從理念的發展到形式的協調作一統整性的探討,且依照歸納出之結論以滴流技法來呈現筆者對心境投射的詮釋與認知。接著第四章中深入的為兩系列主題作個別解析,從呈現的主軸、背景與象徵來詮釋創作意念,以視覺感官的刺激來予以觀賞者暗示,企圖誘發心境的共鳴與心象的反饋。
 
  最終章為結論,針對研究做整體檢視與反省,替創作歷程歸納總結與紀錄,冀希未來有更多思考空間的創作發展。
  This dissertation is developed and inspired from the paintings of the American abstract expressionist Jackson Pollock and his drip paintings. The author attempted to solve his doubts and questions about drip painting by analysing the painting style and techniques involved and researching works on the psychology of the artists.
 
  The first chapter is focused four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a)The explor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new knowledge.
(b)The observation and criticism of life.
(c)To review and discuss the meaning of his art works.
(d)To develop technique and understanding to assist in future work.
The dissertation makes use of Literary, Quality and Action research methodologies when analysing the author''s work.
 
  The second chapter is examines relevant documentation in depth analysing:(a)The life of Jackson Pollock and his drip painting technique as well as other related topics.(b)The definition of geometry in arts from point and line to plane.(c)The theory of Rorschach test in psychoanalysis.(d)Color psychology and related studies.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progress of the author''s artistic work.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explains how he developed the original concept at the beginning and how he worked to improve the skills and understanding needed to achieve his goals. Then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shows that this form of painting inspires viewers to imagining associated images and objects.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two series of works from their central themes to the inherent symbolism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art to explain thought process and core concepts his art work. Using the visual sense to stimulate the viewer''s emotions and imagination the artist''s work resonates with the audience and builds an empathy with the work.
 
  The final chapter provide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work and research as well as summarizing the process and effort of creating the art work. The author hopes that in the future he will have greater opportunity to explore this art form and develop and extend the creative process to output a further body of work.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V
圖次 VII
表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研究發展與架構 8
 
第二章  學理基礎與理論初探 9
第一節 波洛克滴流技法之背景與議題 9
第二節 點線面之幾何學定義與視覺性質 19
第三節 羅夏克墨漬測試之理論初探 24
第四節 色彩心理學之研究論點 26
 
第三章 創作形式與理念 30
第一節 創作理念 30
第二節 創作形式 33
 
第四章 系列作品解析 41
第一節 大家都很波洛克系列 41
第二節 我也很想波洛克系列 54
 
第五章 結論 65
第一節 創作綜結 65
第二節 未來創作的蓄勢與發展 66
 
參考書目 69
一、專書: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台北市:北市美術館。
 
朱光潛。1994。談美。台北:書泉出版社。
 
何秀煌著。1981。哲學智慧的尋求。東大圖書公司,台北。
 
林書堯。1991。色彩認識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約翰尼斯著。1999。伊田色彩論(江金石編譯)。台南市:大坤書局。
 
柯永河著。1978。臨床心理學-心理診斷。台北市:大洋出版社。
 
柯南道爾著。1988。福爾摩斯探案全集(夏新譯)。台南:大夏出版社。
 
高宣揚。2004。傅科的生存美學:西方思想的起點與終結。台北市:五南圖書。
 
高宣揚。2004。傅科的生存美學。台北:五南圖書。
 
亞里斯多德。1982。詩學(姚一葦譯)。台北:台灣中華。
 
康丁斯基著。1985。點線面(吳瑪?譯)。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馬場雄二著。1980。美術設計的點.線.面(王秀雄譯)。臺北市:大陸書店。
 
張志三。1999。漫談碎形。台北市:牛頓出版社。
 
陳英偉。2006。實用色彩學。臺北市:華立圖書。郭有遹著。2001。文藝創造心理學。台北市:正中。
 
蔣勳。2006。美的覺醒。台北市:遠流。
 
劉豐榮。1997。幼兒藝術表現模式之理論建構與其教育意涵之研究。台北市:文景。
 
劉其偉。1994。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市:雄獅圖書。
 
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劉昌元。1986。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羅伯特‧艾得金(Robert Atkins)著。1996。藝術開講(ART SPEAK)(黃麗絹譯)。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羅瑞(Bates lowry)著。1981。視覺經驗(杜若洲譯)。台北:雄獅圖書
 
二、期刊:
 
劉豐榮。2004。「視覺藝術創作研究方法之理論基本探悉:以質化研究觀點為基礎」。藝術教育研究期刊第八期(12月):83。
 
李家祺。1998。「美國抽象派畫家的先驅帕洛克[Jackson Pollock]-下」。藝術家第46卷(3月):421。
 
泰勒(Richard P.Taylor)撰。2003。「揪出滴彩畫的碎形之美」(陳義裕譯)。科學人雜誌12(2月):44-48。
 
謝御婷撰。2007。「論傑克森.帕洛克均質(All-Over Technique)的純粹性」。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學刊2007(12月)。
 
三、碩士論文:
 
簡錦清。2005。「眼觀、心象、容情的再現」(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