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COM, "The Sculptures of the Vasa", http://www.artcom.de/images/stories/2_pro_dtmbvasa /dtmbvasa_e.pdf
ART+COM, "Floating Number", http://www.artcom.de/images/stories/2_pro_jmbfloati ngnumbers/floatingnumbers_e.pdf
Borsook, T. K.&Higginbotham-Wheat, N. (1991). Interactivity: What is it and what
can it do for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Educational Technology,October,11-17.
Future Museum in Ars Electronica Center,http://www.aec.at/en/center/museum.asp
Faculty, Douglas A. Bowman,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Computer Science,INTERACTION TECHNIQUES FOR COMMON TASKS IN IMMERSIVE VIRTUAL ENVIRONMENTS DESIGN,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une 1999
Greeff, M., & Lalioti, V. (2001, September). Interactive Cultural Experiences Using Virtual Identities. Inter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cs meeting, Milan.
Georgia M. "3D Virtual Museum exhibiting ancient Greek murals, built as An Interactive Educational Resource." Bristol U., 2001.
Kaplan-Leiserson, E.(ed.) (2006). Learning circuits Glossary. Retrived October 1, 2006,
Mac Donald, G. F. (1987). The Future of Museum in the Global Village. Museum News, 155,209-216.
Nicolas De Oliveira, Nicola Oxley, Michael Petry, Michael Archer, "Installation Art", Thames and Hudson, 2004.
Sparacino, F.(2002, April).The Museum Wearable: Real-Time Sensor-Driven Understanding of Visitors' Interests for Personalized Visually-Augmented Museum Experienc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Museums and the Web, Boston.
Shedroff, N. (1999).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design: A unified field theory of design In R. Jacobson(Ed.), Information design, MA: MIT Press. 267-292.
Sparacino F., “The Museum Wearable: Real-Time Sensor-Driven Understanding of Visitors' Interests for Personalized Visually-Augmented Museum Experiences”. Museums and the Web, Boston, April 17-20,2002, pp.1-10.
Victor, E., & Kellough, R. D. (1997). Science for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天下雜誌(2000)。天下雜誌2000年教育特刊海闊天空Ⅳ-網上學習:如何幫孩子成長
向前,29頁。
王鼎銘(2003)。藝術教育與網路學習新思維。美育,134 期,27-32 頁。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3
吳政達(1996),虛擬實境與VRML—在 INTERNET 上建立自己的王國。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訊與電腦出版社。
李昇暾、詹智安(2004),JAVA Web Services 實務程式設計。台北市: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沈義訓、梁朝雲(2000)。網路虛擬實境博物館之互動展示設計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7(3),275-298。李麗芳(1997)。博物館學習與學校教育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1(3),3-10。林振春(1997)。博物館如何推動社區之終生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17-26。林瑋璟(1995)。初探桃花源-Virtual Rrality 的世界。Hope Net:光碟月刊,18 期,56-60 頁。
計惠卿(2002)。CAI 課程軟體編製技術參考手冊。教育部。中華電信網路及多媒體應用研究室(2004)
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 應用服務分項計畫94年總計畫書」(台北市: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應用服務分項計畫,民國 93年)。
張譽騰(1994)「全球村中博物館的未來」,稻鄉,台北縣,pp.300~30
陳世峰(2003)。虛擬實境在測量實習教學之應用。中華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忠謀(2001)。臺灣應打造世界級大學(線上資料)。取自聯合新聞網
黃詩尤(2008)。虛擬實境應用於建築空間設計初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
研究所。
張譽騰(1987)。科學博物館教育活動之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郭禎祥(1993)。世界主要國家社會美術欣賞教育之比較研究。臺灣省加強美術欣賞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
黃光男(1999)。博物館新視覺。台北市:正中書局。
黃光男(2002a)。理事長的話。博物館簡訊,12。
黃光男(2002b)。理事長的話。博物館簡訊,22。
蒯 亮(2008)。創意文化產業初探--以躍獅影像科技公司為例。交通大學人文藝術
與創意電子報,5 期。
湯昶洪(2003)。國民小學教師運用臺北市天文科學教育館教學資源之研究。國立臺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賈蓉生、胡大源、林金池,資料庫網站系統程式(台北市: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初刷)。
葉國兆(2003):以協商代理人輔助異時異地偕同式製造任務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漢寶德、張振益等著(1999)。科技與人文的對話,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漢寶德(1987)。博物館是開放的學校。博物館學季刊,1(3),1-2
劉靜怡、孫春在,96 年度數位典藏推廣應用公開徵選計畫說明會簡報。2007.
潘采穎(2003)。電子商務平台之互動虛擬化介面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蔡淑如(1999)。新聞網站互動性功能設計與使用者感之行為之初探-以聯合新聞網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新竹。賴秋梅(2002)。運動場館線上虛擬導覽系統之開發研究以國立體育學院為例。
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玫晃,(2003),雕塑品數位化典藏之研究─以雕塑家謝棟樑的作品為例,
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東山(2003)。"台灣當代藝術",藝術家出版社,頁 73。
顏龍源(1996)。Interner 上遠距教學系統設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