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09)。專業資源。[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cam.org.tw/main_index.htm。
內政部營建署(2009)。法規查詢。[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cpami.gov.tw/web/index.php。
文化環境基金會(1998)。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方信淵(1998)。公立大學游泳池對外開放顧客滿意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大明、呂江泉(2003)。台北海洋館遊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九十二學年度中國海事商業專科學校學報。王小璘、曾詠宜(2003)。都市公園綠地區位景觀生態評估之研究。設計學報,8(3),53-74。全國建築管理管理資訊系統入口網(2010)。建築法規查詢。[線上資料],來源:http://cpabm.cpami.gov.tw/index.jsp。
池文梅、林憬(2004)。運用SEM模式探討遊客滿意度-以花蓮縣為例。觀光研究學報,10(2),35-53。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文化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縣市層級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手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文化博物館誌:台灣各市地方特色館簡介。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台灣文化展演設施現況調查與分析。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地方文化館計畫工作手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歷史建築保存.維護.再利用 執行手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地方文化館實施與檢討研究計畫。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全國文化展演設施產業資源現況及產值調查研究。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磐石行動-地方文化館第二期計畫(97年至102年)。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地方文化館。[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cca.gov.tw/main.do?method=find&checkIn=1。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最小的無限大文建會社區營造紀實1994~2010。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吳守城(2004)。遊客對都市公園休憩設施之重視度與滿意度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2),72-88。
吳宗宏、江宜珍(2003)。遊客對解說媒體滿意度之研究:以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台中師院學報,18(1),159-183。
吳密察(2003)。地方文化館的目標與執行策略。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吳淑姿(2005)。嬉遊洄瀾93年花蓮縣地方文化館介紹。花蓮縣:花蓮縣文化局。
吳萬益、林清河(2000)。企業研究方法。臺北市:華泰書局出版。
李明儒、陳元陽(2007)。澎湖石滬發展生態觀光的可行性分析。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1(4),154-170。李冠樺(2009)。公共政策行銷之研究-以花蓮縣地方文化館計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李炳昭、陳一之(2009)。登山步道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遊客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模式建構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2(2),48-56。沈淑貞(1999)。桃竹苗地區運動健身俱樂部服務品質與會員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俊昇(2005)。不同類型遊客的遊憩動機及滿意度對重遊意願之關連性分析-以渡假型休閒農場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8(2),25-47。林晏洲、顏家芝(1994)。休閒渡假基地及其選址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7(1),17-33。
花蓮縣文化局(2002)。花蓮縣推動地方文化館計畫-文化資源特色調查與發展建議期末報告。花蓮縣:花蓮縣文化局。
花蓮縣文化局(2007)。富里鄉地方文化館-公埔文化館再生計畫-九六年社區型地方文化館暨生活圈規劃報告。花蓮縣:花蓮縣文化局。
花蓮縣文化局(2009)。地方文化館。[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hccc.gov.tw/Portal/Content.aspx?lang=0&p=007000001。
邱思慈、陳聰廉(2005)。台南縣瑜珈運動參與者的休閒滿意度、工作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2(2),37-47。侯玟瑜(2005)。地方文化館開發潛能評估模式建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建築資訊服務系統(2009)。建築資訊檢索。[線上資料],來源:http://archit.org.tw/。
洪德仁(2000)。北投采風。臺北市:人人。
候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
涂雅玲(2008)。地方文化館運作與評估研究:以雲林地方文化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南市。張蕙麟(2007)。高雄市退休高齡者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及生活滿意度關聯模式之建立與分析,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2),102-109。張栢綸、陳餘鋆(2009)。綠島遊客對浮潛活動服務品質期望與滿意度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9,117-134。梁家祜、鄭錫欽(2008)。澎湖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文化觀光效益─以澎湖開拓館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3(1),93-109。
許琇瑩(2005)。地方文化館生成過程之研究-以花蓮「郭子究音樂文化館」為例。花蓮縣: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許龍池、鄭峰茂(2008)。遊客休閒涉入、參與滿意度與遊後行為之研究-以2008年高雄市龍舟競賽活動為實證。休閒產業管理學刊,1(3),57-71。郭靖金(2009)。地方文化館存活因素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陳水源(1989)。遊客遊憩需求與遊憩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3),19。陳弘慶(2006)。2006年全國大專運動會參與者之涉入程度、體驗行銷、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相關實證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4(1),14-33。陳永裕(2007),博物館的遊客動機與滿意度關係-以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陳勁甫、陳威亞(2005)。大學生遊學產品意象知覺價值、滿意度及購後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8(1),23-46。陳遷、王浣辦(1996)。AHP方法判斷尺度的合理定義。系統工程,14(5),18-20。
陳薇先、邵于玲(2006)。2004ING台北國際馬拉松參賽者涉入程度、滿意度及再參加意願之研究。北體學報,14,146-156。曾婉琳(2007)。地方文化館的依賴發展-一個反身式的思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台南市。游以德、呂適仲、王凱民(2003)。鄉村地區發展生態選址模式之研究-以苗栗縣獅潭鄉為例。農業經營管理年刊,9,132-148。黃光男(2002)。台灣博物館與文化產業。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宗成、吳宗宏、高崇倫(2000)。休閒農場遊客遊憩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3(4),1-25。
黃宗成、黃躍雯、余幸娟(2000)。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期望、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3(3),23-48。黃長發、簡彩完(2009)。主題樂園顧客滿意度與休閒效益相關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4(3),60-80。
黃淑君、何宗隆(2002)。台北縣坪林茶葉博物館遊客滿意度對重遊意願之影響。觀光研究學報,7(2),113-114。
楊天護(2003)。生態工法考量因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楊欣樺(2002)。我國經紀人角色功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楊信洲(2006)。公私協力應用於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花蓮縣七星柴魚博物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楊錦洲(2001)。顧客服務創新價值-如何做好服務品質。台北:中衛。
廖俊儒(2003),職棒比賽現場觀眾消費體驗內涵之建構-透過消費體驗量表編製。新世紀學校體育發展研討會。臺灣社區通網站(2009)。社區文化產業。[線上資料],來源:http://sixstar.cca.gov.tw/。
劉照金、張家銘、劉一慧、黃靖淑(2005)。不同類型運動觀光參與者的旅遊動機、期望、滿意度及其觀光特性之比較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2(2),24-36。鄧美貞、倪嵐萱(2009)。太平市枇杷節服務品質之探討。運動休閒餐旅研究,4(3),32-59。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7),1-15。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5-22。謝坤育(2009)。地方文化館休閒旅遊品質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新竹縣竹東鎮蕭如松藝術園區地方文化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新竹市。蘇武龍(2000)。住院服務品質與病患滿意度之探討-成大、奇美醫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二、英文部份
Burcaw, G. E. (1997).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London, England: Altamira Press McCarthy.
B. B. (1992). Cultural Tourism: How the arts can help market tourism products, how tourism help provide markets for the arts. Or, Portland, 2-4.
Anderson, E. W., & Sullivan, M. W. (1993).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for firms. Marketing Science, 12(2), 125-143.
Bolton, R. N., & Drew, J. H. (1991). A multistage model of customers’ assessments of service quality and valu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7, 375-384.
Brainard, S. J., Lovett, A. A., & Bateman, J. I. (1997). Using isochrone surfaces in travel-cost models.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5(2), 117-126.
Churchill, G. A. Jr., & Surprenant, C. (198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11), 491-504.
Czepiel, J. A. (1974). Perspective 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New York, NY: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P. W. (1979) Measurement and meaning of recreation satisfaction: A case study of camping,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1(4). 483-510.
Engel, J. F., Blackwell, R.D., & Miniard, P.W. (1995) Consumer Behavior.(9th ed.). New York, NY: Dryden Press.
Fornell, C. (1992).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 The swedish experi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5(1), 1-21.
Helson, H. (1964). Current trends and issues in adaptation-level theo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 26-38.
Herzbrg & Synderman (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NY: John Wiley and Sons, 210-215.
Latour, S. A,. & Peat, N. C. (1979).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 in consumer satisfaction research.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6, 431-437.
Lawler, E. E. (1973). Motivation in work organizations. Monterey, Calif: Brooks/Cole.
Miller, J. A. (1977). Studying satisfaction, modifying models, eliciting expectation, posing problems, and making meaningful measurements. Cambridge, Mass: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72-91。
Oliver, R. L. (1997). Satisfaction: A behavioral perspective on the consumer, New York, NY: McGraw-Hill.
Oliver, R. L. & DeSarbo, W. S. (1988). Response determinants in satisfaction judgement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4(4), 495-507.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A., & Berry, L.L. (1994). Alternative scales for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based on psychometric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Journal of Retailing, 70(3), 20-30.
Reichheld, F. F. & Sasser, W. E. Jr. (1990). Zerodefection: quality comes to servic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4), 105-111.
Reynolds, F. D. & W. R. Darden (1974). Construing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es Lifestyle and Psychographices, Wiliam D. Wells ed., Chicago, IL: AMA.
Schreyer, R. S., & Roggenbuck, J. W. (1978). The influence of experience exception on crowding perceptions and social-psych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ies. Leisure Sciences, 1(4), 373-394.
Selnes, F. (1993). An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 of product performance on brand reputation,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7(9), 19-35.
Sweeney, J. C., & Soutar, G. N. (2001). Consumer perceived value: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ple item scale. Journal of Retailing, 77(2), 203-220.
Tse, D. K., & Wilton, P. C. (1988). Models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formation: An extens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5(3), 204-212.
Wong, A. (2000). Integrating supplier satisfaction with customer satisfactio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11(4-6), 826-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