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2 17: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蔣依玲
研究生(外文):Yi -Ling Jiang
論文名稱:看見被同儕拒絕幼兒的星空
論文名稱(外文):A Closer Look at a Peer-rejected Young Child’s World
指導教授:黃美瑛黃美瑛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ei -Ying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1
中文關鍵詞:被拒絕幼兒被拒絕原因教師處理方式
外文關鍵詞:peer-rejected childrenreason of being rejectedteacher’s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peer-rejecte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6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看見被同儕拒絕幼兒的星空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被拒絕幼兒與同儕互動的情形。主要研究目的為:(一)了解被拒絕幼兒在班級中與同儕互動之方式;(二)了解被拒絕幼兒在班級中被拒絕之因素;(三)了解教師如何處理被拒絕幼兒與班上同儕衝突之情形。
研究者採個案研究方式,以翠華國小附設幼稚園(匿名)混齡班的五歲男童俊廷(匿名)為對象,進行為期半年之研究(97年9月至98年3月)。主要透過參與觀察、教師訪談,與幼兒訪談等方式蒐集資料。根據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三點結論:
一、俊廷的個人特質和家庭生活,影響了俊廷的同儕關係。
二、俊廷成為被拒絕之幼兒,與其和同儕的相處方式有相關性。
三、教師處理方式與俊廷的改變息息相關。

關鍵字:被拒絕幼兒、被拒絕原因、教師處理方式。
A Closer Look at a Peer-rejected Young Child’s World
Abstract
The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of the peer-rejected child.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a) to understand the way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a peer-rejected child and his classmates; b)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s why he was rejected; and c) to understand how the teacher dealt with the conflicts between him and his peers.
The subject of the case study was a 5-year-old boy Chun-Ting (pseudo-name) in a mixed-age kindergarten class of Tsuei-Hwa Elementary School (pseudo-name). It took about a half year to finish this study (September 2008 to March 2009). The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wer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teacher and the children. The research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Chun-Ting’s ways of interactions with peers were influenced by his temperament and the experience in the family.
2. The reasons of Chun-Ting’s being rejected were related to the ways he interacted with his peers.
3. Chun-Ting’s change of behaviors was related to the ways teacher dealt with his improper behaviors.
Keywords: peer-rejected children, reason of being rejected, teacher’s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peer-rejected children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同儕互動理論與相關因素之探討………………………7
第二節 被拒絕幼兒之類型與相關研究…………………………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35
第一節 研究流程…………………………………………………3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37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47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5
第一節 一個小男孩-俊廷………………………………………55
第二節 俊廷與班上同儕相處情形與行為反應…………………55
第三節 教師處理方式…………………………………114
第五章 結論與研究限制……………………………………………131
第一節 研究結論………………………………………………131
第二節 研究限制………………………………………………133
研究者省思……………………………………………………………134
參考文獻 ……………………………………………………………13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金鳳(2004)。自由遊戲時間同儕互動策略之研究:以壹個幼稚園大班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素珍譯(1998)。你是我的朋友嗎?。G. Sally and D. Penny著。台北:台灣麥克。
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2003)。D. Shaffer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學富。
王盟光(2004)。一位幼稚園新生融入同儕團體之歷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幼教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王柏壽(1988)。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2。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相關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呂翠夏譯(1994)。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Smith, C.著。台北:桂冠。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英瑄(2003)。衝突情境中的幼兒社會互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元(1997)。學齡前兒童氣質與同儕互動、人際問題解決策略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正譯(2003)。美德教室美德孩子。Rneta DeVires&Betty Zan著。台北:光佑。
吳立嫣譯(1987)。兒童也需要友誼。杰克.魯賓著。台北:聯經。
吳芝儀譯(2001)。資料分析。收於黃光雄等譯:質性教育研究,頁219~264。R. Bogdan and S. Biklen著。嘉義:濤石文化。
吳怡萱(2006)。沒關係,長大就會變好?明星幼兒進入小學後同儕關係追蹤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華(2001)。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琪(2000)。社會技巧訓練對對國小「退縮-被拒絕」兒童之社會技巧、同儕接納與社會自尊影響之實驗研究。東華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珍、黃世琤、柯華葳(2007)。人類發展。台北:心理。
林淑娟(2004)。遊戲團體對被拒絕兒童輔導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育瑋(2006a)。猴囝仔的幼稚園生活。台北:啟英。
林育瑋(2006b)。一匹桀傲不馴的野馬。台北:啟英。
林璟玲譯(2008)。幼兒行為輔導:促進正向行為的輔導策略。Suzannek K. Adams& Joan Baronberg著。台北:華都文化。
余思靜(2000)。How Chinese children make friends in an American school。台東 師院學報,11(下),137-170。
余思靜(1999)。幼稚園大班的畢業生真的準備好上一年級了嗎?國小新生的同儕關係與學校適應。台東師院學報,10,124-154。
邱椽茵(2007)。學前融合教育班級師生及同儕互動之研究-以台北縣一所公立幼稚園教師經驗為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天賜譯(2006)。幼兒行為與輔導-幼兒行為改變技術。Eva L. Essa著。台北:心理。
洪淑蘭譯(2009)。兒童發展。P. Davies著。台北:華藤文化。
洪蘭譯(2000)。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Judith R. Hanis著。台北:商周。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徐慶娟(1996)。兒童同儕地位之家庭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敏芝(1989)。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文景。
張蘋(2005)。醜小鴨銳變的故事:班上有被拒絕男童之班級經營個案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耐、孫安玲編譯(1993)。沒有朋友的孩童。師友,317,27-29。
張慧芝譯(2004)。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Diane E. Papalia, Sally, W.& Ruth D.Feldman著。台北:桂冠。
章淑婷(1985)。幼兒社會能力、遊戲行為、互動特質與其同儕地位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31-109。
章淑婷(1989)。幼兒人際問題解決能力與其同儕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俐靜(2004)。國小一年級被拒絕兒童的同儕關係之研究。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敏(1996)。同儕互動與認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屏東縣:屏東師範學院。
陳淑敏(1996b)。社會互動對兒童計畫能力之影響。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屏東縣:屏東師範學院。
陳淑敏譯(2006)。社會人格發展。D. Shaffer著。台北:華騰。
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洪葉。
陳忠傑(2000)。混齡編班中受歡迎與被拒絕幼兒社會行為與同儕互動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厚仁(2003)。國小六年級被同儕忽視學童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韻如(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國小兒童人際關係發展之研究。現代教育,8(3),142-151。
陳昭如譯(2007)。10天內孩子不再是小霸王:幫你迅速改變難帶的孩子。Jeffrey Bernstein著。台北:城邦文化。
陳幗眉(1995)。幼兒心理學。台北:五南。
許淑英(2004)。幼稚園角落情境中同儕互動的探究。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許麗美等譯(2001)。老師如何跟學生說話-親師與孩子的溝通技巧。Hainn G. Ginott著。台北:心理。
黃牧仁譯(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P. Erwin著。台北:五南。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曾瑞真、曾玲珉譯(1996)。人際關係與溝通。R. Verderber and K. Verderber著。
台北:楊智文化。
傅美瑜(2007)。我也要玩!幼兒加入同儕活動策略之個案研究。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淑苓(1991)。兒童期社交能力。嘉義師院學報,5,355-378。
黃淑苓(1998)。幼兒同儕互動之研究-以一個幼稚園大班為例。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17,169-189。
黃又青(2000)。無聲電影裡的小小孩:跟托兒所的孩子們和魚兒一起來假裝。Reggio Children著。台北:光佑。
黃馨慧(2001)。嬰幼兒行為觀察與紀錄(第二版)。台北:華騰出版社。
游淑芬譯(2005)。孩子國的新約-不可以說:「你不能玩」。V. Paley著。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詹秀葉(2000)。兒童人際經驗意義化研究:以被拒絕情境為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董媛卿(1997)。孩子!你的人緣會更好。台北:新苗文化。
楊婷雅(2007)。受歡迎與被拒絕幼兒自我知覺和同儕知覺之比較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兒童發展組碩士論文。
楊淑智譯(2004)。媽媽,沒有人喜歡我:人際關係從小開始。Natalie M. Elmma & Eileen Kennedy-Moore著。台北:張老師。
雷庚玲、許功餘(2002)。由「依戀理論」與「氣質理論」個別解析兒童的情緒發展與親子關係。收於雷庚玲、黃世琤、許功餘著:0~3歲嬰幼兒發展研究彙編-情緒氣質與親子關係。台北:信誼。
廖信達(1988)。受歡迎及被拒絕學前兒童與其同輩社會互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惠珍(1986)。學前兒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盧素碧(1992)。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文景。
鄭瑞隆(2001)。實地工作。收於黃光雄等譯:質性教育研究,頁105~156。R. Bogdan & S. Biklen著。嘉義:濤石文化。
鄭瓊月(2006)。幼兒人際關係發展。收於謝義勇主編:幼兒社會學。台北:五南。
鄭婉妮(1996)。學齡兒童社會計量地位穩定性及其行為特質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
蔡琪螢(2004)。國小中年級受同儕歡迎兒童與被同儕拒絕兒童其社會行為之研究-以三年級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敏玲(2004)。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台北:心理。
蔡春美(2006)。幼兒個人社會與情緒發展。M. Dowling著。台北:華藤文化。
劉奕樺(1996)。父母管教、社會行為、同儕喜愛與被拒絕男生之關係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安彥(1986)。社會心理學。台北:三民。
潘慧玲(1994)。兒童角色取替研究。高雄:復文。
賴淑芬(2005)。幼兒如何處理面對與處理爭議事件。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賴佳菁(1996)。被同儕拒絕、攻擊行為與兒童內外控信念、自尊之研究-以台中地區國小四、六年級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6,71-88。
謝美慧譯(2001)。幼兒的人際關係-改善幼兒在校同儕關係。P. Ramsey著。台北:桂冠。
謝淑英(2004)。幼稚園角落情境中同儕互動的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顏秀真(2000)。受歡迎與被拒絕國小一年級兒童之行為特質與父母教養行為之比較。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辭海(1989)。台北:智楊。
羅採姝(1997)。幼兒園師生互動歷程分析:從一個老師的觀點。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
羅品欣、陳李綢(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
羅慕謙(2006)。我家小孩受歡迎:有人緣的小孩才有競爭力。John Cooper著。台北:高寶國際出版。
鐘鳳嬌(1999)。幼兒社會化歷程中社會能力之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3),398-422。
蘇秋碧(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學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sher, S. R. (1990) . Recent advance in the study of peer rejection. In S. R. Asher and J. D. Coie (Eds), Peer Rejection in Childhood (pp.3-16).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sher, S. R., Parkhurst, J. T., Hymel, S. &Williams, G. A. (1990) . Peer rejection and loneliness in childhood. In S. R. Asher and J. D. Coie (Eds), Peer Rejection in
Childhood (pp.253-273).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rndt T. J. & Keefe, K. (1995) . Friends’ influence on adolescents’ adjustment to school. Child Development, 66, 1312-1329.
Buhs, E. S. & Ladd, G. W. (2001) . Peer rejection as an antecedent of young children’school adjustment an examination of mediating processe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37 (4), 550-560.
Bukowski, W. M. & Hoza, B. (1989) . Popularity and friendship:Issues in theory, measurement, and outcome. In T. J. Berndt & G. W. Ladd (Eds) ,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 (pp.15-45) . New York:Wiley.
Chen, D. W., Fein G. & Tam, H.P. (2001) . Peer conflicts of preschool children:Issues resolution incidence and age-related patterns.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12, 523-544.
Coie, J. D., Dodge, K. A. & Kupersmidt, J. B. (1990) . Peer group behavior and social ststus. In S. R. Asher & J. D. Coie (Eds), Peer Rejection in Childhood (pp.17-59).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ie, J. D. (1990) .Toward a theory of peer rejection. In S. R. Asher & J. D. Coie (Eds), Peer Rejection in Childhood (pp.365-402).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ie, J. D., Lochman J. E., Terry, R. & Hyman, C. (1992) .Predicting early adolescent disorder from childhood aggressive and peer reject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0 (5), 783-792.
Dodge, K. A., Coie, J. D., Pettit, G. S. & Price, J. M. (1990) . Peer status and aggression in boys’ Groups:Developmental and contextual analyess. Child
Development, 61, 1289-1309.
Damon, W. & Phelps, E. (1989) . Strategic uses of peer learning in children’s education. In T. J. Berndt & G. W. Ladd (Eds) ,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 (pp.135-157) . New York:Wiley.
Epstein, J. L. (1989) . The selection of friends:Changes across the grades and in different school environmernt. In T. J. Berndt & G. W. Ladd (Eds),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 (pp.158-187)。New York:Wiley.
French, D. C. (1988) . Heterogeneity of peer-rejected boys: Aggressive and nonaggressive subtypes. Child Development, 59, 976-985.
Hubbard, J. A. & Coie, J. D. (1994) . Emotional correlates of social competence in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hip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0 (1), 1-20.
Hay, D. F., Payne, A., & Chadwick, A. (1988) . Peer relations in childhood.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5 (1), 84-108.
Hartup, W. W. (1989) . Behavioral manifestations of children’s friendships.In T. J. Berndt & G. W. Ladd (Eds)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pp.46-70). New York:Wiley.
Johnson, C., Ironsmith, M, Snow, C. & G. Poteat, G. (2000) . Peer acceptance and social adjustment in preschool and kindergarte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7 (4), 207-212.
López, E. E., Olaizola, J. H., Ferrer, B. M. & Ochoa, G. M. (2006) . Aggressive and nonaggressive rejected students:An analysis of their difference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3 (3), 387-487.
Ladd, G. W. (2006) . Peer rejection, aggressive or withdrawn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maladjustment from ages 5 to12:An examination of four predictive models. Child Development, 77 (4), 822-846.
Ladd, G. W. (1983) . Social networks of popular, average, and rejected children in school setting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9 (3),283-306.
Ladd, G. W. (2005) .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 and social competence: A century of progress. New York:Vail-Ballou.
Ladd, G. W., Herald-Brown, S. L., & Reiser, M. (2008) . Does chronic classroom peer
rejection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during the grade school years? Child Development, 79 (4), 1001-1015.
Lewis, M. & Feiring, C. (1989) . Early predictors of childhood friendship. In T. J. Berndt & G. W. Ladd(Eds)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 (pp.246-273). New York:Wiley.
Mercer, H. & DeRosier, E. (2008) . Teacher preference, peer rejection, and student Aggressio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ransactional influence and independent contributions to emotional adjustment and grade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6, 661-685.
Newcomb,A.F., Bukowski,W.M.&Pattee,L. (1993). Children’s peer relat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popular,rejected,neglected,controversial, and average sociometric statu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 (1), 99-128.
Peery, J. C. (1979) . Popular, amiable, isolated, rejected: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sociometric in prescool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0, 1231-1234.
Parkhurst, J. T. & Asher, S. R. (1992) . Peer rejection in middle school: Subgroup differences in behavior loneliness, and interpersonal concer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 (2), 231-241.
Parker, J. G. & Asher, S. R. (1987) . Peer relation and later personal adjustment: Are low-accepted children at risk. Psychology Bulletin, 102 (3), 357-389.
Rubin, K. H., LeMare, L. J. & Lollis, S. (1990) . Social withdrawal in childhood:Development pathway to peer rejection. In S. R. Asher & J. D. Coie (Eds), Peer Rejection in Childhood(pp.217-252).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ss, G. A. (1988) . Social attributional biases of peer-rejected and aggerssive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9, 969-975.
Wentzel, K. R. & Asher, S. R. (1995) . The academic lives of neglected, rejected, popular, and controversial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66, 754-76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柏壽(1988)。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2。
2. 王柏壽(1988)。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2。
3. 章淑婷(1985)。幼兒社會能力、遊戲行為、互動特質與其同儕地位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31-109。
4. 章淑婷(1985)。幼兒社會能力、遊戲行為、互動特質與其同儕地位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31-109。
5. 陳韻如(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國小兒童人際關係發展之研究。現代教育,8(3),142-151。
6. 陳韻如(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國小兒童人際關係發展之研究。現代教育,8(3),142-151。
7. 黃淑苓(1991)。兒童期社交能力。嘉義師院學報,5,355-378。
8. 黃淑苓(1991)。兒童期社交能力。嘉義師院學報,5,355-378。
9. 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6,71-88。
10. 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6,71-88。
11. 羅品欣、陳李綢(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
12. 羅品欣、陳李綢(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