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穎(2009)。韓國高考制度改革及其啟示。中國教育技術裝備,159,118-120。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1998)。83-87學年度大學試辦推薦甄選入學招生方案檢討報告。臺北︰大考中心。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1999)。各國大學入學制度介紹-國家篇。臺北:大考中心。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08a)。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簡介。2008.11.16取自http://www.ceec.edu.tw/CeecIntro/CeecProfile.htm。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08b)。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各單位職掌。2008.11.16取自http://www.ceec.edu.tw/CeecIntro/CeecJob.htm。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08c)。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組織架構。2008.11.16取自http://www.ceec.edu.tw/CeecIntro/CeecStructure.htm。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2008a)。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入學管道。2008.11.15取自http://www.jbcrc.edu.tw/left-31.htm。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2008b)。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本會簡介。2008.11.16取自http://www.jbcrc.edu.tw/left-21.htm。
中國教育考試網(2007)。高考大事記。2008.12.12取自http://www.neea.edu.cn/rxks/ptgk/show_sort_ptgk.jsp?class_id0=03&class_id1=03_11&class_id2=。
中國教育考試網(2008a)。中心簡介。2008.12.12.取自http://www.neea.edu.cn/zxjj/c_intro.jsp。
中國教育考試網(2008b)。江蘇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報名辦法。2009.2.12.取自http://www.neea.edu.cn/rxks/ptgk/infor.jsp?infoid=33333&class_id0=03&class_id1=03_01&class_id2=。
中國教育報(2007)。1977-2007高考改革焦點回眸。2008.12.12取自http://www.neea.edu.cn/rxks/ptgk/hxgk/info.jsp?infoid=23014&class_id=03_10_02_02&child_class_id=。
方衛星、方霆、張斌、陳華、談婷華、方立、劉江華(2008)。中國自主招生發展態勢與存在問題的分析、建議。宜春學院學報,30(3),38-46。
王世英(2007)。大學甄選入學實施成果追蹤之研究(第3期)︰系所甄選入學策略變革之分析。臺北市︰教育資料館。
王俊權(2000)。從大學聯考到多元入學。臺灣教育,592,7-19。王家通(1991)。升學制度與教學正常化。高市鐸聲,10,3-8。王家通(2003)。各國教育制度。北市︰師大書苑。
王家通(2005)。我國與日本、韓國之大學入學制度比較研究。教育學刊,24,1–21。王雄、朱正標(2008)。恢復高考三十年︰反思與展望--2007年中國大陸地區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研究報告。2008.11.28取自http://www.being.org.cn/thomas/post/586.html。
王靜(2008)。我國高考制度改革應遵循的原則。煤炭高等教育,26(6),17-20。
田弘華、田家華(2008)。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下不同入學管道之大一新生特性比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0(4),481-511。
丘愛鈴(1998)。我國大學聯招政策變遷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曲新生(1995)。推薦甄選的定位。載於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主編,八十五學年度推薦甄選大學高中試務溝通說明會說明會,北區(1-7)。臺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朱軫(2008)。招生往事。2009.02.14取自http://www.ec.js.edu.cn/newsfiles/314/2008-09/12707.shtml。
朱衛國(2007)。江蘇省2008年普通高考方案研制解讀。網路科技時代,2007(15),76-79。
江蘇省教育廳(2004)。江蘇省教育考試院。2009.012.26取自http://www.jsjyt.gov.cn/html/zwgk/jgzn/zssydw/55366.html
江蘇省教育考試院(2007)。江蘇省教育考試院內設機構主要職責。2009.03.14取自http://www.jseea.cn/contents/channel_38/2007/06/706181015429.html。
江蘇省教育考試院(2008a)。招生考資料。2009.02.14取自http://www.jseea.cn/enrollmentinfo/enrollmentinfo_index_1.html。
江蘇省教育考試院(2008b)。江蘇省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百問。2009.2.14,取自http://www.jseea.cn/contents/channel_6/2008/06/806241433277.html。
江蘇省教育廳(2006)。江蘇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2009.2.14,取自http://www.ec.js.edu.cn/newsfiles/217/2006-09/2412.shtml。
自由時報電子報(2008)。生活新聞-繁星計畫 擬訂學校推薦人數比例,2008.11.19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pr/9/today-life9.htm。
光明日報(2007)。教育專家談高考改革,2009.6.10取自http://www.gmw.cn/01gmrb/2007-08/07/content_651437.htm。
邢艷芳、李占倫(2007)。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之比較。考試研究,5,19-25頁。
吳文侃、楊漢清(1996)。比較教育學。臺北︰五南。
吳家怡、區亞倫(1992)。美國大學測驗社實習報告。臺北︰大考中心。
吳麗華(2008)。高考志願設置改革對地方高校生源的影響與對策。台州學院學報,30(4),65-68。
宋珮綺(2001)。從多元入學方案看高職學生適性發展。輔導通訊,65,16-19。李坦英(2007)。我國高考模式的優化研究。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忠輝(2008)。韓國大學招生制度變革及2008年大學入學考試改革動向。基礎教育參考,2008(10),29-39。
李振東(2008)。高考平行志願再聚焦。高校招生,2008(12),7-9。
李艷(2006)。高考錄取公平問題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冬(2005)。教育部調劑可減少高考招生失衡現象。新京報,2009.06.23取自http://news.sina.com.cn/c/2005-03-13/04596069830.shtml
肖美良、曹火群(2007)。韓國大學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及其啟示。世界教育信息,2007(5),76-94。
沈本良、汪成輝、盧致杰(2008)。促進高考公平公正的一次成功嘗試——上海市高校招生實施平行志願首戰告捷。中國高等教育,2008(19),44-46。
周祝瑛(2008)。中國教育發展與改革。2008.11.19取自http://ics.nccu.edu.tw/document/newsletter/17_02.pdf。
周華琪(2004)。臺灣與日本大學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吳向明(2008)。美國高校招生的公平與效率研究。比較教育研究,2008(10),17-21。
林志成(2008.9.19)。分發入學指考加專業科目門檻。中國時報,A10生活新聞版。
林寧(2007)。臺灣地區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探析與�坏隉C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姚霞玲(2007)。甄選入學與繁星計畫的實施成效與檢討建議。考試學刊,3,81-110。洪泰雄(2004)。我國大學甄選入學制度及其學生學習成就之探討-以臺灣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地區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洪素蕙(2002)。國中學生因應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生涯決策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美國世界日報(2008.11.13)。美國申請大學報考ACT人數大增。美國世界日報,美聞A7版。
宮振蒙(2009)。美日大學招生制度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世界教育信息,2009(2),82-84。
翁清松、江瑞清、黃能堂(1996)。八十四學年度推薦甄選追蹤調查研究-私立中原大學。臺北: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馬靜(2006)。對高校招生公平問題的再思考。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馬彪、王虎、齊玉輝(2008)。英美高考招生制度對我國高考改革的啟示-以江蘇2008年高考改革方案為例。網路科技時代,2008(20),85-87。
高建民、周愚文、黃烈修(1999)。大陸各級學校的招生制度。教育研究資訊,7(6),21- 43。區雅倫、連秋華(2003)。詳說大考中心考試新五標。選才通訊,9,11-16。
國立中正大學(2008a)。教育部98學年度大學繁星計畫。2008.11.15取自http://www.star.ccu.edu.tw/star98/rule_01.php。
國立中正大學(2008b)。98學年度大學繁星計畫招生簡章彙編。嘉義︰中正大學。
崔國明(2009)。江蘇2008高考新方案亟待完善。中小學管理,2009(1),31-33。
張玉成、賴慶三(1996)。八十四學年度推薦甄選追蹤調查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張勁燕(1995)。推薦甄選的認識與溝通。載於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主編,八十五學年度推薦甄選大學高中試務溝通說明會手冊,中區(29-31)。臺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康齡(2004)。以組織權責的觀點比較中美兩國大學入學政策之變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新堂(2002)。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挑戰及因應途徑。臺灣地區資料與研究,47,126—132。
張耀萍(2007)。高考形式與內容改革研究—基于利益博弈的視色。廈門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鈿富、葉連祺、張奕華(2003)。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實施與學生家庭背景及城鄉差距對入學機會分配之研究。臺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教育部(2003)。九十三學年度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家長手冊文字檔。2008.11.10取自http://www.edu.tw/university/hightest/index.htm。
教育部(2008a)。98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宣導手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b)。教育部升學制度網站-大學現行入學管道。2008.11.16取自http://140.111.34.182/college_way.php#top。
教育部高教司(2007)。有關報載「最快明年大學甄審完全開放」之說明。2008.08.13取自http://www.edu.tw/high/news.aspx?news_sn=879&pages=9&site_content_sn=1230。
曹亮吉(1994)。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建立。教育研究資訊,2(2),1-11。梁水芹(2008)。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我國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研究。揚州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碩士(未出版)。
盛海萍、張茂聰(2007)。衝突與整合︰學分制與學業水平考試的合理性透視。中國教育學刊,2007(11),43-46。
許維素(1995)。高中組報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辦之推薦甄選研討會,臺北。
秦夢群(2004)。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實施與改革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7(2),59—84。郭勉成(2004)。美國︰有爭議的大學入學考極待改革。比較教育研究,2004(2),91-92。
郭英慈(2005)。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評估之研究—利害關係人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為藩(1983)。談大學入學考試。今日教育,42,4-5。
陳至中(2008.11.21)。升學制度檢訂~一試多用減輕負擔。中國時報,A7綜合新聞版。
陳韻如(2004)。臺灣與法國高等教育制度之比較分析研究-以學校結構及入學制度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傅書紅(2005)。英國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改革。基礎教育參考,2005(8),23-24。
喬麗娟、張景華(2005)。統一高考制度下的試卷多樣化研究考試研究。考試研究,1(2),3-11。
馮生堯、謝�w妮(2007)。美國高校入學評價制度之啟示。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7(3),103-108。
黃中(1987)。我國大學聯招史略。教育與心理研究,10,179-188。黃建如(2002)。對中日韓高校招生制度的比較思考。煤炭高等教育,2002(5),12-14。
黃全愈(2003)。『高考』在美國。北京:北京大學。
楊李娜(2003)。臺灣的大學入學考試制度研究。廈門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楊思帆(2007)。大學入學考試制度的研究︰中美比較。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思偉(2007)。比較教育。臺北︰心理。
楊景堯(2002)。中國大陸高考改革與省思。共黨問題研究,28(5),65-70。楊景堯(2006)。大陸高等教育焦點與問題。臺北︰新文京開發。
楊學為(2001)。中國考試改革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美玲(2008)。創新教育視野下的高考制度改革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楊德廣(2007)。對兩種“自主招生�虴麰痕滬慦R。招生考試研究,2007(1),46。
楊光飛(2004)。社會轉型與公德缺失。社會主義研究,153,70-72。
葉孟昕(1999)。中英大學入學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詹卓穎(2000)。韓國升學競爭問題研究。教育研究資訊,8(5),115-135。廖同雲(2005)。高考導向功能異化現象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正、紀金山(2003)。多元入學,誰的多元?國科會人文處主辦,2003臺灣與國際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中、南部工作坊。
劉清華(2003)。高考與學校教育的關係研究。廈門大學高等教育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劉君玲(2004)。1978年以來我國高考政策的研究—價值觀念的變遷及其啟示。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潘莉瑩(2008)。關於「學測綁指考」的回應與說明。選才通訊,165,2008.11.22取自http://www.ceec.edu.tw/CeecMag/articles/165/165-8.htm。
蔡宜芳(2002)。公立大學校院入學機會之調查研究-新舊制度入學學生的比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蔡炳南(2008)。中國大陸地區高等教育機會公平性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地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閨秀(2007)。大學要招收怎樣的學生︰談甄選入學制之「檢定」及「倍率篩選」。96學年度公私立大學院校招生檢討會會議紀錄。臺北︰教育部。
蔡閨秀(2008)。大學招生新管道—繁星計畫。選才通訊,192。2009.03.08取自http://www.ceec.edu.tw/CeecMag/articles/172/172-6.htm。
鄭秋霞(2002)。從教育改革談臺灣地區大學入學制度之變革(1994-迄今)。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若玲(2008)。法國高校招考制度及其啟示。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8(3),56-60。
鄧啟福、黃坤錦(1995)。高等教育組會議記錄(一)。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蕭次融、林秀紅、姚霞玲(1995)。八十四學年度推薦甄選追蹤調查研究。臺北: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鍾文婷(2002)。尊重多元價值從肯定自我開始。人本教育札記,157,20-23。鍾宜興、張玉茹(2008)。法、德、俄、澳、中之高中生素質控管─高中畢業會考與大學入學考試之爭。教育資料集刊,第40期,181-201頁。聶敬彥(2008)。教育公平視野下高考招生機會公平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顏慶祥(2004)。中國大陸地區教育研究—政策與制度。臺北︰五南。
羅淳之(2006)。中美高校入學考試的比較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韓蕾(2008)。社會學視角下高考制度改革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研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蘇玉龍、林志忠、陳恭(2007)。我國大學甄選入學實施成果追蹤—入學前後學業表現之比較。教育資料集刊,35,1-20。蘇恩民(2002)。奧賽醜聞 曾哲明、湯炳垣涉貪瀆當庭改列被告。2008.12.10取自自由電子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mar/20/today-c1.htm。
龔放(2007)。對江蘇2008年高考新方案的質疑和思考。校長閱刊,2007(Z2),38-42。
文部科學省(2009)。大学入試センター試験の概要,2009.5.2,取自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4/015/gijiroku/07012325/001/003.htm
Assefa, A.M. (1988). France: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of France and a guide to the academic placement of students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Registrars and Admissions Officers.
Breland, H, Maxey J, Gernand, R, Cumming, T, Trapani, C (2002). Trends in college admission 2000. VA:NACAC.
Clotfelter, C. T., & Vigdor, J. L. (2003). Retaking the SAT.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38(1), 1-33.
College Board(2009). Absolute charter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 Retrieve May 30, 2009. from http://professionals.collegeboard.com/membership/about/assemblies/charter.
College Board(2009).About the SAT Subject Tests. Retrieve May 5, 2009, from http://www.collegeboard.com/student/testing/sat/about/SATII.html.
ETS(2009). About ETS. Retrived May 25, 2009, from http://www.ets.org/aboutets/index.html.
Korea Institute for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2009). College scholastic ability test. Retrieve May 20, 2009, from http://www.kice.re.kr/en/functions/abillityTest.jsp.
Lawrence H. S. (2004). Every child getting ahead: The role of education. Retrieve Dec 10, 2009, from http://www.hks.harvard.edu/fs/lsummer/speeches/2004/chicago.html
Mackinnon, D., & Statham, J. (1995). Education in UK: Facts & figures. London: The Open University.
Ministère de l’éducation nationale (2008). Direction générale de l''Enseignement scolaire─Publié le nationale. Retrieved October 28, 2008, from http://eduscol.education.fr/D0056/bacseriel.htm#notes.
Ministère de l’éducation nationale (2009). Le baccalauréat. Retrieve May 10, 2009, from http://www.education.gouv.fr/cid143/le-baccalaureat.html.
Miyahara, D.K.(1995). College admissions: A closer examination of the origins, organization and diffusion of policies and practices.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CA: Stanford University.
NCFOT (2007). Different Tests, Same Flaws: A Comparison of the SAT, SATⅡ, and ACT. Fair Test. Retrived May 25, 2009, from http://www.fairtest.org/facts/univtestcomparis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