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保進(1997)。大學評鑑模式之內涵分析。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161-218。臺北:五南。
王保進(2001)。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模式之內涵分析。教育研究月刊,91,52-62。王保進(2003)。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現況與重要議題之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50,2-11。王瑞(2001)。企業工作團隊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王睿君(2000)。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探討─以高雄市國民中學八十六學年度校務評鑑為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伍振鷟(1997)。大學法與大學評鑑。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24-38。臺北:五南。
江文雄(1999)。校長做得好、不必怕評鑑。談校長評鑑的觀念。教育資料與研究,28,17-21。吳明清(1997)。學校再造的理念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19,6-10。吳政達、郭昭佑(1997)。概念構圖法在國民小學教科書評鑑標準建構之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20(2),217-242。吳清山(2000)。學校行政。臺北:心理。
吳清山(2002)。校務評鑑的實施挑戰與因應策略。教師天地,117,6-14。吳清山(2007)。教育行政議題研究。臺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王湘栗(2004)。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9,1-26。吳清山、林天祐(1999)。教育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29,66。
吳清山、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44,132-133。
吳清基(2001)。學校行政新論。臺北:師大書苑。
李安明(譯)(2005)。績效責任:對州與地方決策者的政策意涵。載於蘇錦麗(審訂),評鑑模式:教育及人力服務的評鑑觀點,頁385-413,台北:高等教育。
李有在(2006)。臺中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卓意屏(2007)。臺北市立小學校務自我評鑑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的理念與作法。教師天地,117,15-20。林天祐(2004)。校務評鑑專業化的探討。載於張明輝(主編),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頁319-340。臺北:心理。
林劭仁(2000)。我國高級中學後設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林雅娟(2005)。宜蘭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邱忠浩(2006)。我國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投。屏東縣政府(2009)。屏東縣九十八學年度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工作計畫。屏東:屏東縣政府。
洪梓祥(2003)。臺中縣國民小學實施校務評鑑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高強華(1996)。師資培育問題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高熏芳(1998)。校長評鑑之應為與難為。教師天地,96,19-24。張芳全(2007)。國家現代化指標建構:教育對現代化影響。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3),127-164。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素貞(2001)。校務評鑑制度實施之探析:以臺北縣政府為例—許月玫、陳怡秀採訪。教育研究月刊,91,22-29。
張素貞(2004)。接軌—課程、教學、評鑑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師大書苑。
張鈿富(1999)。教育與政策:指標發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張鈿富(2001)。面對校務評鑑應有的理念與作法。教育研究月刊,91,30-35。張德銳(1992)。教育專業。臺北:師大書苑。
張德銳(1995)。教育行政研究。臺北:五南。
張德銳(2003)。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的規劃與推動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53,1-12。張德銳、丁一顧(2001)。中小學校長評鑑制度的比較分析與改革芻議,國
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中小學校長專業成長規劃,頁115-146。高雄:復文。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68)。國民教育發展五年計畫評鑑報告。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2)。2001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大會結論與建議相關資料。臺北:教育部。
屏東縣(2008)。屏東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要點。屏東:屏東縣政府。
郭工賓(2001)。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郭昭佑(2000b)。概念構圖法在評鑑指標建構上之應用—以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為例。教育政策論壇,3,173-203。。郭昭佑(2000a)。學校層級評鑑之問題探討以臺北縣八十七年度校務評鑑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81,31-72。陳坤松(2003)臺南市國民中小學行政人員對校務評鑑態度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曾文錄、湯志民、李珀、馮清皇、楊慶齡、賴文堅、楊雯、鄧鈞文(2001)。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立及評鑑實施之研究。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曾淑惠(2002)。教育方案評鑑。臺北:師大書苑。
游自達(2000)。中小學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8,33-59。游家政(1994)。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游進年(2003)。中小學教育評鑑之評析-以校務評鑑為例。教育研究月刊,122, 47-61。湯志民(2002)。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評析。初等教育學刊,11,25-49。黃玉幸(2006)。校務評鑑實施歷程組織文化現象與變異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屏東。黃坤忠(2005)。宜蘭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黃政傑(1995)。國民小學教育評鑑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政傑(1996)。教育改革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臺北:漢文。
黃國榮(1984)。資優教育迷失,國教輔導,23,15-17。
黃韻寧(2003)。新竹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狀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楊文雄(1981)。教育評鑑之理論與實際。南投: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詹益成(2003)。桃園縣立國民小學教育評鑑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劉麗卿(2005)。臺中市實施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投。潘俊程(2003)。臺中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潘慧玲(2003)。教育評鑑之概念釐清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12,22-30。
鄭崇趁(2002)。校務評鑑與知識管理。教師天地,117,21-25。鄭崇趁(2006)。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及實施方式研究。臺北:心理。
鄭進斛(2005)。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盧增緒(1995)。教育評鑑初探。師大學報,30,116。謝文全(1990)。教育行政學-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景。
謝文全(1994)。學校行政。臺北:五南。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臺北:高等教育。
簡茂發(1988)。教學評量原理與方法。臺北:師大書苑。藍瑞霓(1996)。落實校務評鑑功能之面面觀。研習資訊,13,15-17。顏國樑(2003)。校務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因應做法,學校行政雙月刊,24,3-20。羅清水(1999)。校長評鑑與專業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29,30-39。蘇秀花(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成效及整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
蘇錦麗(1995)。大學學門評鑑試辦計畫成效評估之研究。 臺北:師大書苑。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
英文部分
Comeron, K (1978)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 educa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3,604-629.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tion. CA:Sage Publications, Inc.
Hoy, W.K., & Miskel, C.G. (199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 (4th Ed.). New York: McGram-Hill.
Kells, H. R. (1988). Self-study processes: A guide for postsecondary and similar service-oriented institutions and programs (3rd Ed.). New York: 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and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Ment, 5(2), 101-126.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487918)
Kells, H.R. (1995). Self-study process: A guide to self-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New York: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Nevo, D. (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New York: Pergamon.
Posavac, E. J. & Carey, R. G. (1992). Program evaluation :Method and case studies (4th Ed.).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Scriven. M. (1967). 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 In R. E. Stake (Ed.). AERA Monograph series 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No.1). Chicago: Rand McNally.
Stufflebeam, D. L. (1983). The CIPP model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G. F. Madaus, M. S. Scriven, D. L. Stufflebeam (Eds.). Evaluation models (pp.117-142). MA: Kluwer-Nijhoff Publishing.
Stufflebeam, D. L. & Shinkfield, A. J. (1985). Systematic evaluation. Boston :Kluwer-Nijhoff Publishing.
Worthen, B. R. & Sanders, J. R. (1987).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New York: Longman.